初一、十五應該要這樣過才有意義.

2021-02-17 八點佛教電影

初一、十五大家守八關齋戒,多去老人院、醫院,多去幫助眾生,平常各位一個月,我們華人最喜歡賺錢,如果有錢賺,禮拜六、禮拜天也要開業,但是佛陀說,一個月至少六天,乃至至少兩天,初一、十五努力的奉獻,就算今天是初一、十五,你必須上班,今天上班賺的錢,不自己用,今天賺的錢拿去奉獻, 拿去供養三寶,幫助貧窮,這樣我們的生命就有意義,所以不但自己能夠得到解脫, 而且可以利益眾生,初一、十五我們也叫孝順齋,我們在初一、十五就吃素,吃給爸爸媽媽,吃給祖先,然後初一、十五做很多善事,放生、點燈,請人家吃素,利益眾生,剩下的食物更多一點可以做煙供,布施給魚鳥,這樣快不快樂?快樂。因為一個人可以幫助別人,所以我們大乘佛教,初一、十五就是吃素做善事,早上去廟裡面拜拜供養,下午去幫助別人,順便誦經,超度祖先。

慈悲開示

初一和十五上香;敬香的意義!


上香每一天都可以,有的人做不到每天上香,就在十齋日上香也行,如果十齋日還做不到,那就初一、十五上香吧,這都是為了方便信眾而說的法。關鍵是要有一顆真誠、慈悲、恭敬的心。

香也叫信香,上香就是發信號,淨空法師說就是「發簡訊」!也表示你有信心。香真正的意義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開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另外,上香既是供養佛菩薩,也同時供養了六道中其他眾生。其中鬼道眾生有一類是以香為食物的,上香也是供養他們,鬼道眾生的一天相當於人間的一個月,初一、十五上的香對他們來說等於是中午飯和晚飯。


燒香

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在於表達對佛陀的尊敬、感激與懷念。去染成淨,奉獻人生,覺悟人生。

燒香的含義有四個方面:

1、表示虔誠恭敬供養三寶,以此示範接引眾生。 

2、表示傳遞信息於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 

3、表示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門弟子無私奉獻。 

4、表示點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喧、痴」意,佛並不嗜好世間大香貴香,但卻喜歡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上香以三支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這是最圓滿且文明的燒香供養。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誠心」。一般在大雄寶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


把香點燃後應插在香爐中間,第一支香插在中間,心中默念:供養佛,覺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邊,心中默念:供養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邊,心中默念:供養僧,淨而不染。


佛家認為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

佛家認為,香於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關係,妙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賢聖,甚至能夠散發出特殊的香氣。


佛家認為香能溝通凡聖,為最殊勝的供品 。

佛陀住世時,弟子們就以香為供養。佛家認為「香為佛使」,「香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幾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內容。從日常的誦經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會、水陸法會、佛像開光、傳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動,都少不了香。特別是法會活動,必以隆重的上香儀式作為序幕。


佛家用香輔助修持。

佛家認為香對人身心有直接的影響。好香不僅芬芳,使人心生歡喜,而且能助人達到沉靜、空淨、靈動的境界,於心曠神怡之中達於正定,證得自性如來。而且好香的氣息對人有潛移默化的薰陶,可培扶人的身心根性向正與善的方向發展。好香如正氣,若能親近多聞,則大為受益。所以,佛家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緣。


佛家香品的種類十分豐富。

由於香的尊貴、神奇及其在佛教中的悠久傳統,還有他為諸佛樂道的神聖,在今天的佛教之中幾乎是無處不「香」了。

僧人打坐以燒一炷香的時間為準,謂之「坐香」;圍著佛像「繞佛」,三圈、七圈或更多,既是禮佛也是以「經行」作修持,謂之「行香」,若是跑步繞佛,則謂之「跑香」;

用於警策修行的形如寶劍的木板,謂之「警策香板」,用於懲戒的謂之「清規香板」;用於警醒昏沉者的謂之「巡香香板」;若修持者犯了錯,還有罰去「跪香」;

佛殿謂之「香殿」,廚房謂之「香廚」,而佛家寺院更是被尊稱為「檀林」。

燒香一般都是三根香。這是由於燒三根香代表供養佛,法,僧。燒香時,第一根插中間,默念供養佛,覺而不迷。第2根插右邊,默念供養法,正而不邪,第3根插左邊,默念供養僧,淨而不染。


燒香注意事項:‍

在寺廟內有很多菩薩,如果你願意,可以一尊一尊的拜過去,如果時間不允許,只需在大雄寶殿前燒。

步驟如下: 

自己請自己的香,不能由別人付香火錢。

最好用自己的火點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燒),面朝大殿的大門(現在為了防止火災,一般不可以在大殿裡燒香了),雙手輕握三支青香(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突然向上方一提,燃燒的火隨即會熄滅,千萬不能用嘴去吹滅。

上香時先上香後禮拜,很多人抓著一大把燃著的香到處拜,滾燙的香灰在寺院到處飄著,陣陣濃煙燻著人們的眼睛,以為香越高,越大把心越誠,這些都是不懂法的表示,其實三根香就夠了,敬在一個爐中即可,「萬佛一爐」然後經過每一座佛堂時,合掌拜三下就可,佛教根本就沒有諸多講究,最主要你有沒有清淨自心。

把香舉至額頭一般高,閉眼許願;然後三拜.(舉香的高度不得底於下身)

右轉,面朝東方(一般大殿的門是朝南的),按第3步方式許願,三拜;然後朝南,朝北。

拜完後即可將香插到香爐內,注意:應該用左手燃香,因為右手殺生,左手相對來說要平和,不可往香爐內一丟了之。

進廟燒香,意思是點燃自己的心香,點燈是點亮自己的心燈,這時就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持,使自己得到智慧等等。所以燒可以燒一枝,可以燒兩枝,最多燒三枝。不必多燒。進廟燒香,可以自己帶,也可以從外頭買,不過一般大殿上都備有香,所有你可直接用,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你可以往功德箱中放點功德錢,如果困難,放心菩薩不會怪罪你的,你拜了佛也一樣有功德。

相關焦點

  • 初一和十五上香;敬香的意義!
    na  mo  a  mi  tuo fo南  無  阿  彌  陀  佛   上香每一天都可以,有的人做不到每天上香,就在十齋日上香也行,如果十齋日還做不到,那就初一、十五上香吧,這都是為了方便信眾而說的法。
  • 農村流傳的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這句話這樣來的
    時至今日,很多地區還存在這樣的情況,一些人對生辰八字(年、月、日、時四柱天幹地支)人的命運十分痴信,因此人們對於出生時間十分看重,尤其是農村地區,很多人認為天幹地支所組成的八字,能夠影響人生是貧困潦倒或是榮華富貴。因而出生時間也就有了高低貴賤,三六九等之分。
  • 俗語:男怕初一,女怕十五,是什麼意思?為何女人怕十五?
    「男怕初一,女怕十五」,初讀到這句俗語有些摸不著邊際,初一十五都是中國農曆的日子,為什麼要怕呢?正月初一是農曆新年的開始,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都是好日子,有什麼可怕的呢?後來細讀之下,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原來這是指男孩或女孩出生的日子。
  • 初一、十五為何這麼重要?
    再者,由於初一是每月的第一天,十五是每月一半的日子,按照傳統習俗,有到寺院燒香拜佛、祈求平安福報等做法,或者在家裡吃齋、念佛、念經、供養等做種種善事活動,以培福增德。 十齋日中,初一和十五兩日均為四天王太子巡視凡間的日子,是日,天神按行人建,評善量惡,查量時間凡人罪惡深淺,增減凡人福祿壽命。
  • 我們都要過的更好,這樣分開才有意義
    就像《重慶森林》中的一段臺詞: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每個東西上面都有一個日子。秋刀魚會過期,肉罐頭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我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不會過期的。這些條件,都比 " 一個人對你好 " 的保質期要稍微久一些。財富波動是微妙的,容顏衰老是緩慢的,才華具有潛在的發展價值。他對你的好,卻會隨著你吸引力的降低很快就被抹平,一旦他收回這份好,你就會在這段關係裡,一無所有。
  • 農曆初一、十五為何特別重要?
    初一十五是一個月中的具體兩天,初一是農曆每月的第一天,十五是農曆每月的第十五天,同時,初一十五也是佛教中的十齋日,《地藏經》言:「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
  • 古人說「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啥意思?祖宗說得有道理嗎?
    但古人對待生兒育女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有一句古話是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是古人的封建迷信,還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可以用現代的科學理論解釋的?這顯然是封建迷信,無論是初一還是初五,所生的孩子都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不同,古人只是因為封建迷信,才有這樣的話。
  • 新年將至,農村俗語「好男有毛怕初一,好女有膘怕十五」啥意思?
    在農村裡有很多的俗語,比如說有的俗語是關於天氣的,在以前的時候,你農民耕種都是依靠天氣來判斷未來的天氣如何,有的時候俗語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讓農民在對天氣的判斷上進行了甄別,這樣就可以提前做好準備,還有的俗語是關於人物的描述,比如這句俗語就是關於說人的,「好男有毛怕初一,好女有膘怕十五」這句俗語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農村的俗話「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有什麼寓意?真的準確嗎?
    農村的俗話「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有什麼寓意?真的準確嗎?在我國古時候,特別的重視日子和時辰,尤其是孩子出生這一方面。用古時候的話來講,那麼就是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而且這句話如今成為了農村俗語,仍然有不少老人相信這樣的說法。那麼,這種說法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從文字上來看,初一的娘娘就是指在農曆大年初一出生的女孩,長大之後都是幸運的。
  • 為什麼要在初一和十五上香,98%的人都不知道的秘密!
    無論是佛教和道教的信仰中,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燒香,大家知道燒香也是有講究的嗎?今天,帶大家去了解下上香的規矩之初一十五上香的講究吧。1、初一和十五,月亮由虧到滿,然後轉滿到虧。月亮的不斷變換,是有很大的加持。
  • 初一生男必無才,十五生女划不來,這句老話啥意思?
    記得奶奶對我說過這樣一句俗語 :「初一生男必無才,十五生女划不來 」,那時候我年齡小 ,不能明白奶奶所講俗語的意思 ,現在我長大了 ,明白了那句俗語的意思 。初一生男必無才,這句俗語講的主要是關於男孩生日上的事情 。
  • 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有什麼講究?老一輩都知道!
    曾經聽老農民說:「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兒」,這意味著一個女孩,初一生的命好,命硬。在古代,她可以進入宮廷,並在將來成為皇后,她將擁有大富大貴的生活。在農村,新生命的誕生也決定了這種小生命的命運。在他們的思想中,初中第一天出生的女孩天生就是娘娘。當然,他們說的是順產。
  • 俗話說「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 是什麼意思呢?
    俗話說「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 是什麼意思呢?文/小秀談歷史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很多俗語。這些俗語可不是農民隨口編造的順口溜,而是經過數千年的經驗總結而成的真理。意簡言賅的一兩句話,不但順口押韻,而且還通俗易懂,其中還不乏一些精彩的總結和深入的道理。
  • 初一的太陽,十五的月光 04
    【附近】醉丶寒公子:尋墨要輸了。寒公子這話一出,那邊尋墨的人物就倒地了。【附近】故土有長安:握草,顧北彪悍啊。尋墨都能打贏……十五看著倒地的人物,黑著臉敲下幾個字。【私聊】尋墨:我只是來和你商量婚事,你何必如此熱情【私聊】顧北:我還以為你來找我報仇嘞。
  • 新年好兒歌:初一到十五——童麗
    新年好兒歌:初一到十五——童麗2014-12-23 12:29:00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童麗,安徽馬鞍山人,小學就開始學習聲樂,還得過全市一等獎,中學畢業後就開始專門學習聲樂了。也許因為她是寶貝「搖錢樹」,她的唱片公司十分吝嗇告訴別人童麗的聯繫方式,哪怕是出席發燒唱片的頒獎典禮也由唱片公司全權通知,而網上關於童麗的資料也是少到可憐,通過唱片公司也只知道她是安徽馬鞍山人,小學就開始學習聲樂,曾得過全市一等獎——發燒友心目中的小天后,似乎並沒有過著明星式的耀眼生活。
  • 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啥意思?古人說的有道理嗎?
    直到現在,雖然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儘管我們已然明了很多古代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早已被時代所淘汰,但仍有人秉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原則深信不疑,這是極不可取的,就好比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如今看來讓人忍俊不禁,不過其含義對我們研究古人生活習性和人文風貌倒是有不容小覷的作用。古時候人們萬事都想圖個好兆頭,而成語「黃道吉日」流傳千年與此密不可分。
  • 農村俗語:「初一生男必無才,十五生女划不來」,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初一生男必無才,十五生女划不來」。當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後,著實是思索了好半天,但終究還是沒有思索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按照農村的說法,如果在農曆的每個月的初一生下了男丁,那麼,這個男丁長大後會缺乏才能,無論幹什麼事情都難以成功;如果在農曆的每個月的十五生下一個女孩兒,那麼,這個女孩兒長大後會死心塌地地與丈夫過日子,會處處想佔娘家的便宜,娘家想佔姑娘家的便宜是不可能的,因此,這個姑娘就等於白生了。
  • 為什麼要在初一和十五上香,98%的人都不知道的秘密!正確上香福報更增!
    上香,是與祖先與神佛與大地與蒼天的一種溝通方式,又有自然清靜的作用,從古到今已經有5000年的歷史。無論是佛教和道教的信仰中,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燒香,大家知道燒香也是有講究的嗎?今天,帶大家去了解下上香的規矩之初一十五上香的講究吧。1、初一和十五,月亮由虧到滿,然後轉滿到虧。月亮的不斷變換,是有很大的加持。
  • 中元節文化闢謠:沒有「初一鬼門開 三十鬼門關」的說法,只有七月十五
    又到了農曆七月,因為七月十五為三官大帝·赦罪地官的誕辰,據說地獄會放出亡人魂魄,加之宗教因素的文化,變成了一年中最大的鬼節——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所以七月也被人們稱為「鬼月」。當然這些可以說是迷信以及民俗信仰,但作為傳承下來的一種祭祀文化,也是有其可取之處,比如慎終追遠的對先人的奠祭。
  • 孩子的生日,這樣過才有意義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把目光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過得快樂。可是這樣的想法,使我們不斷滿足孩子的欲望,結果養肥了一顆不知足的心,反而失去了快樂。在孩子過生日之際,很多父母已經不知道要買什麼禮物,才能讓孩子驚喜,因為平日裡已經給的太多,讓孩子不知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