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孩子幼兒園最大任務就是玩,卻包攬世界一半諾貝爾獎,為什麼

2020-12-23 騰訊網

01.

昨晚一個朋友憂心忡忡的對我說:這段時間孩子在家,幾乎什麼都不做,自己看著特鬧心,昨兒上英語網課時不認真,實在忍不住狠狠打了孩子一頓,現在又很後悔。最後她感嘆地說:哎,這1萬多元算是打水漂了。

其實,她家挨打的這個老大才上幼兒園大班,未來的路還長著呢,不過她總是放心不下,經常把自己搞得很焦躁,白天打完孩子,晚上又懺悔,她說:感覺自己快要得躁狂症了。

這幾天,我正在研究德國的教育,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德國你看不到什麼補習班的廣告,但是德國的教育水平卻是世界頂尖的,特別是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更是聞名世界。

這個只有8000萬人口的國家,擁有2300個世界品牌,包攬了全世界將近一半的諾貝爾獎,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多得多。

相比較而言,感覺我們的教育有點聲嘶力竭迫不及待,孩子一出生就「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似乎每對父母都被裹挾著向前衝,你不衝,反倒像怪胎一樣。

有個小故事說,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個記者問其中一位獲獎者:"在您的一生裡,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裡學到的呢?"

那位年逾八十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

德國的幼兒園教育很神奇:

全世界第一家幼兒園是德國人建立的,這個人叫福祿貝爾

國家法律規定,禁止學前教育

德國學前教育的觀點是:如果太早強行教授知識,孩子各方面不成熟,最後只會變成背書和讀書機器,沒有思辨能力。孩子在幼兒園最大的任務就是玩,所以,德國的孩子們從來不會吵鬧著說不去幼兒園,相反,他們都很喜歡去幼兒園。

02.

德國幼兒園的孩子們雖然看起來是在玩,但實際上玩出來的都是有用的:

第一:玩自理能力

德國的幼兒園是這樣的,不管孩子多大,都是混雜在一起,不分班,大的和小的在一起,這樣混雜起來的好處就是,小孩子學習各類自理技能非常快,其實,這一點,我們家有二胎的會非常有感觸,小的孩子跟著哥哥姐姐,基本就不用父母教什麼了,學得又快又好。

第二:玩生活技能

德國幼兒園的孩子要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技能就是,自己回家,自己要學會乘坐有軌電車,自己記住回家的路。

德國幼兒園孩子上午是一些常規教學,下午就會帶孩子去做實踐,長見識,比如去消防局,看消防員蜀黍如何滅火,參觀警察局,甚至,他們還可以去市政府認識市長,去菜市場觀察如何買東西。

第三:玩科普知識

德國幼兒園更注重教育孩子掌握關於科學,生命,地球,地理,物質等科普類知識,他們更願意帶孩子去天文館,給孩子放科普知識的動畫片

第四:玩日常禮儀

在德國,很少看到公共場合大吵大鬧的孩子,因為他們在幼兒園最初學到的就是

公共場合不能大聲吵鬧

要有秩序地排隊

要懂禮貌

不能夠隨便打人

不能浪費水資源等

03.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德國幼兒園雖然不會教孩子識字,卻非常注重孩子的專注力習慣的培養以及想像力的培養,而這項學習技能才是孩子未來學習的保障技能。

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經說過專注力是一切學習的基礎。

美國的一項研究,追蹤了430名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發現最終成功的孩子裡面,專注力和自控力是他們擁有最多的品質

在德國,送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就是書。

我的一位德國朋友說,當她生下孩子的時候,當地的很多朋友,都來拜訪她,祝賀她,而帶的禮物,就是各種各樣的花式書,有小孩子啃不爛的書,還有洗澡時看的塑料書,有吸引孩子注意的洞洞書。

孩子們成長過程中得到的第1張卡就是圖書卡。孩子們,到達年齡的時候,父母送給孩子的成長禮物就是一張圖書卡,讓孩子們可以在圖書館裡自由的去看自己想看的書籍。

在孩子看書的過程中,周圍的人一定是不會去打擾他,有意的去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有了這些優良的品質做基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可以自由發展,天性發展,自然也就成就更多更大!

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寫有溫度的文字,做靈魂有香氣的媽咪。

資深文案,多平臺原創籤約作者,育兒路上一路修行中。原創不易,請求關注點讚並轉發!

相關焦點

  • 德國包攬了近半的諾貝爾獎,卻沒有滿天飛的補課班廣告,憑什麼?
    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德國的教育水平幾乎是頂尖的,一說起「猶太人」大家都不會陌生,在大家的概念裡,猶太人和聰明直接就掛了等號。自從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獲得諾貝爾獎人數幾乎佔了獲獎人數的一半,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 德國教育為什麼一直能保持世界頂尖水平?值得深思!
    換句話說,8200多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 恐怕沒有這麼簡單。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教育,看看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我們借鑑。德國幼兒園學什麼?What do children in German kindergartens learn?
  • 為什麼德國孩子「不學無術」卻要學音樂?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其他國家德裔)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接近諾貝爾獎獲獎總數的一半。有人這麼算:8071萬人德國人,與全世界剩下的60多億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其實,諾貝爾獎只是一項旁證而已,德國的基礎與應用研究、理學、工程技術統統佔世界領先地位。是德國人生來特別聰明?那可未必。是德國人基礎教育做得好?錯!德國甚至沒有學前教育!與其說德國人精於培養下一代的競爭力,不如說德國人善用藝術的力量,優化孩子的成長道路。
  • 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作為擁有355項專利的擁有者,這個名字您一定不陌生,他就是諾貝爾獎的創立者諾貝爾。而「諾貝爾」獎更是對一個科學家、一個學者所獲成就的最大認同,然而國外頻頻獲獎,可中國人很少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原因是什麼,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 德國培養孩子的方式,就是讓娃「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反而更優秀
    每個不同的國家都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德國的教育方式是最獨特的。在諾貝爾獎的所有獲獎人數中,德國人所佔的比例是最重的,8200萬德國人佔據了一半的諾貝爾獎項,原因都在於德國獨特的教育方式。在德國,他們的教育方式和其他國家都有著很大的不同。在許多國家都信奉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個教育理念時,德國人卻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帶孩子遊德國,就該這麼玩 | 探訪格林童話裡的德國
    老城有座建於1602年的《捕鼠人之家》餐廳,據說當年彩衣人就是沿著餐廳旁小巷帶走了全城的小孩。小地方大奇蹟,哥廷根最大的奇蹟在於它與諾貝爾獎的緣分。從1901年開始頒布諾貝爾獎以來,獲獎者不論是出生、學習、科研還是工作與哥廷根沾邊的,居然有45人,全部五項諾貝爾獎都可以在哥廷根找到得主,這不能不說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的奇蹟。
  • 從今往後,我再也不敢說德國幼兒園「傻玩」了
    我想像中的德國幼兒園晨圈,就是一群孩子烏泱泱圍成圈兒,拍個手唱個歌,伸個胳膊踢個腿,數個一二三四五,了不得了。
  • 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包攬五分之一諾貝爾獎,3個人就影響全人類
    世界上有很多國家,也有很多民族,像我們中國就是民族種類的最多的,有56個。每一個民族,都有不同的特點,大家都沒有優劣之分,但在一些方面,部分民族確實比較優秀。比如說,在智商方面。「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這個名號,本來應該是很多人都爭論的,但這個民族一出現,大家就都認可了。而這個民族就是猶太民族。每當提到猶太人,大家就會對他的們的智商讚不絕口。全世界現在的猶太人大約有1600萬,僅佔世界總人口的0.25%左右。
  • 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是在幼兒園
    在會議期間,有記者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這位白髮蒼蒼的獲獎者回答:「是在幼兒園。」提問者愣住了,又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些什麼呢?」科學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這段對話是耐人尋味的。從幼兒園學到的基礎的東西,直到老年時還記憶猶新,可見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 【熊仔育兒】為什麼孩子突然不喜歡上幼兒園?
    經常有爸爸媽媽覺得,孩子在上了一段時間幼兒園後,會變得不愛去幼兒園。通常這個時候就會覺得,會不會是因為孩子在幼兒園受了欺負?
  • 各國幼兒園學什麼?日本幼兒園重視戶外活動
    比利時幼兒園:在玩中培養孩子的個性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比利時幼兒園學前教育目標就是讓孩子們學會應用常識,使他能夠學會應付日常生活,並學會感知生活中的樂趣。孩子大部分時間 都在老師的帶領下玩遊戲,剩下的教學時間都是手工課。手工課上累了,老師就帶他們去郊遊或者去博物館參觀,老師就像個講解員,指著實物向孩子介紹那段歷史 所發生的故事。
  • 聽說過諾貝爾獎,搞笑諾貝爾獎又是......
    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是對諾貝爾獎的有趣模仿。其名稱來自Ignoble(不名譽的)和Nobel Prize(諾貝爾獎)的結合。主辦方為科學幽默雜誌(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AIR),評委中有些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其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研究。
  • 德國幼兒園開學第一課,先教孩子這「2句話」,值得國內家長深思
    當中國的孩子步入幼兒園時,父母們總是會擔心孩子在幼兒園裡不適應,然後就自己一個人在家裡為孩子擔驚受怕。在德國幼兒園老師的入學課中,都會教孩子這「2句話」,幫助孩子學會獨立,值得每一位家長思考。01 德國幼兒園開學第一課,先教孩子這「2句話」,值得國內家長深思第一句:讓孩子學會說「不」
  • 看看德國家庭是怎麼做的?
    如果讓大家給世界上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排個序,前三會是誰呢?答案是美國、英國和德國,但是如果我們不看國籍而看族裔,其結果是德裔的獲獎者佔到了全部諾貝爾獎獲得者總數的近一半。哪怕是在教育水平極其不發達的地方,亦有家庭教育很成功的事例,養育出了優秀的孩子;而相反,在一些世界教育水平頂尖的國家,也不乏有一大堆家庭教育失敗的人士,培養出了失敗的孩子。正因為家庭教育十分重要,所以德國的每一個家庭都十分注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德國也是唯一把父母教養兒童的義務明文寫入憲法的國家。
  • 讓諾貝爾獎獲得者告訴你
    新世紀以來,日本以平均每年1枚獎章的速度,將過去的諾貝爾獎強國——英國、德國、法國遠遠甩在身後,無疑是一匹黑馬。曾經,我們提到日本首先想到的是衰退、老齡化和核汙染,但事實上,麥肯錫2013年發布的研究報告,羅列了有望改變生活、商業和全球經濟的12大新興技術,目前日本在這十二個方面,有90%已經做到了世界前三。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是日本?日本國民教育到底做對了什麼?日本在教育方面有哪些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的地方?
  • 孩子問諾貝爾獎成果有多牛?告訴他這些!
    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因為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另外一半授予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因為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總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人民幣)。
  • 我在德國讀小學:千裡之行始於小腳丫
    全世界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有60%的人擁有在德語區接受過教育的經歷。為什麼那麼多德國人獲得諾貝爾獎?為什麼德國會以文明受到全世界的尊重? 德國的教育是其中關鍵的因素。他們更加注重孩子們的獨立性和全方位發展,而獨立的第一步,就是從「獨自步行上學」開始。
  • 傳聞中讓人咋舌的幼兒園期末考題
    開始擔心孩子的早教落後與別人,擔心輸在起跑線上日後如何追趕,「貴族、雙語、試驗」等字眼的幼兒園價格不菲,孩童時代父母就要支付高達到大學學費的費用,那外國孩子幼兒園裡也如此嗎? 幼兒園不應成為教育的墳墓   在義大利,學生不用功是出了名的,小學之前幾乎很少有孩子會寫一個單詞,就算因為父母無暇照看孩子送入幼兒園,他們在那裡也是瘋玩,他們不學寫字,學習與小朋友相處,分享開心的事,互相理解
  • 【森堡幼兒園】——媽媽,我為什麼要上幼兒園?
    「媽媽,我為什麼要上幼兒園?」「因為媽媽要工作,白天就沒人帶你啦~」「因為你鄰居小可也開始上幼兒園啦~」「因為幼兒園有你最愛的滑滑梯呀?」「因為你去上幼兒園爸爸就給你買禮物」作為父母,我們至少應當搞清楚寶寶上幼兒園的目的,和孩子上幼兒園可以學到的東西。
  • 蘇德戰場上最大的空戰:這一戰蘇聯以少勝多,戰損是德國的一半
    蘇德戰場上最大的空戰:這一戰蘇聯以少勝多,戰損是德國的一半血腥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了,德軍在這裡被打敗了,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同時也開始思念自己的親人。但即便再如何思念他們的親人,這些士兵也無法回去,因為戰爭還沒有結束,他們還要去往新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