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歡喜喜過大年時候,一不小心就可能多喝幾杯。今天給大家預備幾個解酒的方子,更重要的,也把中醫解酒的基本原則分享給大家。理解了這些原則,就能活學活用,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中醫眼裡,酒本身就是一味藥,有「酒為百藥之長」的說法,但飲酒要適量。李時珍曾說:「少飲則利血行氣,壯神禦寒,消然遣興,痛飲時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疾動火。」 酒的特點,味辛,性熱,質溼。所以說,解酒的方法,就要清熱和利溼。
金代有位名醫叫李東垣,他創立一個很有名的解酒方法,分別從上、中、下三個路徑來解酒。上路,就是發汗解酒。下路,就是通小便解酒。中路,就是從中焦脾胃入手,化溼、行氣、健脾。這個方法條理清晰,考慮周全!
李東垣太厲害了,之後的800年裡,雖然又產生了上百個解酒的方子,但是後人幾乎都沒有超出他的解酒原則,他的方法還叫做「上下分消利溼」法。以下把李東垣的名方葛花解酲湯分享給大家。酲,音同「呈」,醉酒的意思。
葛花解酲湯
組成:葛花、砂仁、白豆蔻各15g,乾薑、神曲、澤瀉、豬苓各6g,木香、橘皮、青皮、人參、白朮、茯苓各4.5g
功用:分消酒溼,溫中健脾。
主治:飲酒過度,溼傷脾胃。
用法:水煎服
——《蘭室秘藏》
用藥如用兵,這個方子,兵分三路,共同目標是把酒驅除掉,還得修復酒造成的損傷。
上路:發汗。葛花味甘、辛,性涼,為解酒專藥,使酒的溼熱從肌膚而散。別看只有一味葛花,它發散解酒的力量很強。買不到葛花的,請臨時用等量的葛根代替。
下路:利小便。豬苓、茯苓、澤瀉都能淡滲通利小便,讓溼熱從小便走。
中路:化溼,行氣,健脾。神曲解酒消食;砂仁、白蔻醒脾和中,開胃消食。木香、陳皮、青皮理氣化滯;乾薑溫中和胃;人參、白朮健脾燥溼。酒損傷脾胃,阻遏氣機,所以會嘔吐,胃痛,食欲不振,腹瀉等等。方子用了很多藥來調理脾胃,脾胃好了,氣順了,溼去了,才能說是真的解酒了。
上面的方子比較大,需要到藥店才能抓齊,下面介紹幾個簡單實用的小方子。
1、葛根10克 陳皮5克 砂仁2克
葛根辛涼發汗,讓酒從肌膚而解,陳皮、砂仁,化溼行氣,助脾胃運化。這三味加水煮沸5-10分鐘即可,去渣後得水300ml左右。或者直接放入保溫杯,加熱水悶泡10分鐘左右。代茶飲用。這個方子主要是讓酒走上路和中路。
2、綠豆30克 赤小豆30克 葛根10克。
綠豆、赤小豆清熱利溼,讓酒從小便解,葛根讓酒從肌膚解。三味一起加水煮開半小時即可。兩種豆類如果能提前泡半天,更容易煎煮。這個方子主要是讓酒走下路和上路。
3、 生藕半斤、生薑三片。
生藕性涼,能清熱生津,反製酒的熱性,所以有解酒的功能。但是藕生吃可能會寒涼傷胃,加生薑能佐制藕的寒性。生薑還可以溫中止嘔,助脾胃運化。兩者一起榨汁飲用,飲用前,最好加熱後溫服。還可以把藕切成片,開水微燙後,拌入薑絲,適當加糖、醋,或加油、鹽等食用。
水果大部分性涼,能反製酒的熱性,比如梨、蘋果、西瓜,都有解酒的作用。有些水果還有辛香之氣,能夠行氣和胃,有助於解酒,比如橘子、金橘等。但是水果吃多了容易寒涼傷胃,跟上面的吃生藕道理相同。
大部分蔬菜是性涼的,也有一定的除溼作用,除了溫熱的韭菜、蒜苔這些之外,普遍有一定的解酒作用。所以,飲酒的時候,準備幾個素菜,比如炒綠豆芽、醋溜白菜、炒芹菜,清熱而利溼,都有助於解酒。注意,還是炒成熱菜,儘量不吃涼菜。
茶能利小便,也能提神,按說也有一定的解酒作用。但是也要適度,尤其不宜飲濃茶。李時珍說:「酒後飲茶傷腎,腰腿墜重,膀胱冷痛,兼患痰飲水腫。」據現代醫學的說法,濃茶中含有較多的茶鹼,它會使尚未分解的酒精產物,過早地進入腎臟,而損害腎臟。另外,酒精刺激胃黏膜,使心跳加速,而茶也有類似作用,成為酒精的「幫兇」。菊花性辛涼,向外有輕微的發汗作用,向內能清肝瀉火,有一定解酒的作用,酒後喝茶,不妨喝菊花茶。
微信號|miaoshou-lianhua
牛媽學院|牛媽小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