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pixabay.com
科學家發現,生活在中國橫斷山脈巖石斜坡上的梭砂貝母(Fritillaria delavayi)在其產量最大的分布區已經與背景環境融為一體。這表明人類採摘正在「推動」這一物種進化出新顏色以進行自我保護,因為對於植物而言,更好的偽裝就意味著更高的生存機率。
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共同完成,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相關論文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中發表。
梭砂貝母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葉色從灰色、棕色到綠色各不相同。貝母屬植物的鱗莖在中藥中的應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近年來不斷上漲的價格導致它們被大量採摘,產量不斷上升。
起初,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植物的「偽裝色」進化是由食草動物驅動的,但這種捕食者動物並不存在。隨後,他們意識到——人類可能是該進化進程的幕後推手。
「人類能對野生生物的顏色變化產生如此直接、明顯的影響,這值得關注。這種影響不僅關乎植物的生存,還關乎進化本身。」埃克塞特大學的Martin Stevens教授說,「許多植物會利用偽裝躲避它們的捕食者——食草動物。然而,這次我們發現的植物偽裝機制卻是為了躲避人類採摘。人類或許也可以推動其他植物物種的防禦策略進化,但令人驚訝的是,很少有科學家對此進行研究。」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測量了來自不同種群的植物與生長地環境的匹配度以及它們的採集難度,還與當地人交談,評估了每一地區的採摘量。他們發現植物的偽裝程度與採摘量有關。
計算機分析結果表明,偽裝得更好的植物需要更長時間才能被人們發掘。
昆明植物研究所的Hang Sun教授補充道:「對比自然界中的動物採食,大面積的商業性採摘造成的壓力要大得多。因此,目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狀況是由大自然和人類共同塑造的。」
原創編譯:小貝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當代生物學》
期刊編號:0377-0265
原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11/201120113916.htm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