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建設參與主體由政府部門向社會組織延伸、創建領域由城市社區向農村牧區延伸、創建方式由以塊為主向條塊結合轉變,持續推進平安細胞「微創新」活動……今年以來,青海省格爾木市以「黨建+N」基層社會治理格局為統領,持之以恆地推進平安建設,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
青海省海西州格爾木市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政法委書記宋來海在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時說,為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完善體制機制,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今年,調整充實了市委平安格爾木建設領導小組,明確了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雙組長」,省州駐格各單位、市各企事業單位等60餘個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機構。同時,結合省州關於推進市域社會治理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制定印發了格爾木市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以切實的舉措,推動格爾木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
創新破解治理瓶頸
格爾木市黃河路街道是青海省重要的工業園區和交通樞紐。走進黃河路街道辦事處,明亮的大廳裡一面「紅色引擎助力區域共建」的圖解牆格外醒目,大黨建工作內容在這面牆上一目了然。
指著布局清晰的示意圖,街道黨委書記、主任白愛芬介紹說,街道黨委協調經濟開發區、鐵路、石化、園藝四大系統牽頭單位,組建成立街道「大工委」;健全議事協調機構,與93家單位黨組織籤訂涵蓋黨的建設、綜合治理等內容的「契約化」黨建協議;每季度召開一次協調會,解決涉及轄區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衛生治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社會治安管理等事宜;依託街道社區「黨群綜合服務中心」,與共建單位打造集黨員之家、文化活動室、社區禁毒康復工作站等為一體的「紅色驛站」服務平臺;從推行「紅色教育」入手,組建18人的「紅色講師團」,以「大黨課」的形式,廣泛開展紅色革命史、石油奮鬥史等教育;攜手轄區各單位開展「黨建聯築、文明聯樹、民族聯維、平安聯創、城管聯護、愛心聯扶、設施聯造、文化聯辦」的「八聯」工作,達到了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活動共辦、發展共促治理格局。
白愛芬認為,「大黨建理念,找準找實了互聯互動的連接點,調動起了共建單位黨組織參與街道社區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性,解決了基層黨建各自為戰、活動資源共享不足、服務群眾力量單薄等問題」。
郭勒木德鎮紅柳村位于格爾木市區以東,全村共455戶2100餘人。2019年10月,紅柳村著眼村域治理短板,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以民主推選的方式從各巷道每八戶中選出一名戶長,建立「一巷八戶」聯保小組,推行「一巷八戶長」工作機制,協助村「兩委」班子,引導群眾廣泛參與巷道自治,創建鄰裡和諧、文明共育、平安穩定、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不斷將「民間智慧」融入村級治理全過程,提升村級社會治理水平。
紅柳村黨支部書記李國善說,為確保「一巷八戶長」機制有序運轉,調動他們積極參與村級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村黨支部實施「八戶長」動態管理制度,從鄰裡矛盾調解、信訪矛盾排查、村情民意收集等方面對「八戶長」實行「季度」考核,綜合評價「八戶長」工作實效和群眾滿意度。
「一巷八戶長」制的推行,實現了從「群眾找我辦事」到「我找群眾服務」的轉變,在探索鄉村精細化管理、共建共治方面取得了可喜效果。
協作夯實平安基礎
86.84%、92.38%、93.10%,從2017年到2019年,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連續三年上升,被評為海西州綜治優秀地區一等獎,連續兩屆榮獲「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今年,格爾木市繼續以提升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為目標,制定了《格爾木市智慧城市建設方案》,為基層社會共建共治添磚加瓦。
格爾木市委政法委副書記曹建虎說,「推進區域統籌、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共建共享」有力提升了格爾木市基層治理能力。
按照「地域相連、習俗相通、資源共享、人員相熟、便於管理」的原則,把全市按單位型、小區型、出租房屋型、商戶網點型、特殊人群聚居型等類別,劃分成277個工作網格,配備兼職網格員861名,推行人進戶、戶進房、房進網格、網格進圖的精細化、網格化動態管理;發揮網格員信息採集、政策宣傳、疫情防控、矛盾化解等作用,營造「一網多能」「小網格大民生」的社會氛圍;依託覆蓋率100%的4級綜治中心信息平臺,實現行業部門間資源共享、力量整合。
在格爾木市主要路口和廣場建成並啟用13個公安便民警務站,投入專門警力,承擔輻射範圍內警情接處、突發案事件應急處置、治安巡邏、打擊現行違法犯罪,提升發現能力和管事率;立足「創建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整合派出所和社區力量參與協同共治,打造「警社聯動」網格化治安防控模式……
今年以來,為加強社會面防控工作,格爾木市公安局在全市交通樞紐、重點單位、要害部門等場所,建立了多個動態化警務執勤點,嚴密管控各類突發事件。並創新構建了「巡警+交警+城管」2+1+2的綜合執法工作模式,通過統一調度,集中行動,形成合力,加強了道路交通安全及社會治安動態監管,打擊了佔道經營、擾亂社會治安、違法違規等不良行為,減少了不穩定因素發生,有效提高了見警率和管事率,實現了城管執法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雙贏。
法治築牢和諧防線
「建成以市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中心為核心,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窗口為載體,村(居)公共法律服務點為基礎的『市—鄉鎮(街道)—村居』三級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採用微信聯席『坐堂接診』方式,構築法律諮詢、網上調解、法律援助初審、司法鑑定引導等綜合性法律服務於一體的『菜單式』熱線平臺……」說起全市公共法律服務工作,格爾木司法局局長何均龍如數家珍。
何均龍介紹,在做優法律服務的同時,立足做實人民調解,暢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渠道,建立完善了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互銜接配合的「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機制;常態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工作機制;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協調會議制度等各項制度機制。成立了181個基層人民調解組織,對道路交通、勞務用工等多發性矛盾糾紛,做到了早防範、早介入、早解決。並以第三方介入方式,建立了6個行業性、專門性調解委員會,有效防範和化解了各行業各系統領域重大風險。今年1月成立的訴調對接中心,進一步規範了人民調解工作,為促進平安格爾木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法治基礎。
金峰路派出所地處格爾木市北側「三角」地區,屬城鄉接合部,也是治安亂點。轄區面積約56平方公裡,有6個社區3個村。常住人口近三萬七千人,暫住人口近三萬六千人,少數民族佔轄區總人口的89%以上。為更好地踐行「為民服務」宗旨,維護轄區社會和諧穩定。金峰路派出所根據轄區居民多為少數民族的實際創辦了「刮碗子調解室」。調解室內溫馨整潔,當事人進門後,民警會為他們泡上暖心蓋碗茶。在這裡,當事人面對的不再是古板的會議室和嚴肅的民警,而是熟悉親切的家味。甜甜的蓋碗茶不僅拉近了民警與雙方當事人的距離,也拉近了當事人之間的距離。
所長馬成龍坦言,「想群眾之想,急群眾之所急」不是一句口號。只有把服務群眾作為基點和歸宿,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才能把群眾的事情辦好,才能提升群眾滿意度,才能讓轄區社會環境和諧穩定。馬成龍告訴記者,調解室成立以來,共調解1000多起案事件。
宋來海表示,格爾木將圍繞開展市域社會治理體制、布局和方式現代化攻堅克難,進一步落實工作措施,培育亮點和典型,力爭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徵、地方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