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蝦米音樂創始人朱七:給所有,仍在掙扎的人

2021-02-20 汶霖FM

 

 

最近他出現在《汶霖FM》節目裡,是因為,這張集十年心血的專輯《書名號》,出版發行了。 

 

 (專輯《書名號》封面)

以我慣常聽民謠搖滾的腦迴路,加上時間緊迫,在初聽這張專輯時,我真就沒有太多感覺啊,反倒覺得無人聲的序曲《初夏》最得我心:夏蟲隱隱的歡叫中,忽聞清脆婉轉的竹笛,心緒一下就蕩漾了起來……可剛要沉醉於孩童鄉下時光的回憶中,琴聲也飄了進來,一起合奏成一段旋律極其優美的曲子。只覺,60秒太短。

 

分享會前,一直不確定能否有機會跟他單獨聊。畢竟《汶霖FM》中斷了很長時間,要找回原來的關注度已不大可能,人家完全有理由直接拒絕我。恰逢,那陣子自己又忙於生計,無暇做訪前準備,所以就想著,如果可能的話,先打個招呼,情況合適就加微信,另約採訪時間。

 

萬萬沒想到,在策展人彬彬姐的特意引薦下,又在墨墨老師的鼎力相助下,採訪還是在當天完成了。慶幸自己多年來的好習慣,去這些場合,採訪機一定隨身帶。大概我就是屬於那種「行走在沙漠中,看到空水瓶就會撿起來」的人吧。同時我也想,這大概是一種緣分吧。

 

「聽歌,也是需要緣分的。當朱七說過這話時,我心下竊喜。我常在節目裡說,聽歌不要只聽一遍,因為你對一首作品的感受度,會跟你彼時的狀態、心緒、環境,甚至當天的天氣等因素密切相關。如果只聽一遍就對它定論,這不公平。誠然,吸引你的歌,不出30秒就能俘獲你,但一定有些作品,是「第二眼美人」。這句話的意思是,當你避開了所謂「一見鍾情式」的聽歌驅動模式,你就避免了對一首作品的頭腦發熱式的「捧殺」,你也不會輕意錯過一些有質量的誠意之作。

 

回想這幾年做的節目,我大概是最沒資格說這句話的人。喜歡一首歌,常常恨不得用盡世間最美詞彙,那樣子,看起來像沒見過世面的小女生,或者也可能是,「入戲太深」。大概這也是有聽眾說我「感性」的原因之一吧。而朱七和他的這張《書名號》,恰恰讓我清醒起來。

 

 

正如這首朱七本人的心儀之作《西行》。墨墨老師說,這首作品顛覆了他往日對朱七「老民謠歌手」的定位。因為在這首歌乃至整張專輯裡,他聽到了朱七搖滾的一面。他說《西行》給他極大震撼,「純熟、曲式典型又極富變化」,尤其「把高(潮)點最終落在主歌(A段)而非副歌部分(B段)」的做法,突破了常規的作曲思路,讓這首作品得到了升華,也讓整張專輯有了更為厚重的底色——過去的十年間,朱七作為前蝦米音樂創始人這一特殊角色的經歷、特邀華語音樂標誌性人物王治平為專輯製作人,華語唱片工業在時代洪流中的浮沉……所有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書名號》的出版發行,便不再顯得那麼輕意而簡單了。

創業者朱七

 

蝦米音樂,曾經是很多人,尤其是音樂發燒友最愛的音樂APP。因為它曾經是一個那麼專業的曲庫:作品全、分類細、推薦準。用戶最大的感受是:別處找不到的歌,尤其是冷門歌,都可以在蝦米找到。當時蝦米為了補充曲庫,鼓勵用戶上傳,同時要求上傳音質需達到192k以上,因此設置了頻譜讀取與審核功能,保證了上傳作品的質量。不僅如此,關於一首歌的信息:詞曲作者、製作人、編曲、錄音師、混音師、母帶工程師等等所有參與這首作品的創作人員,以及一首作品所在的專輯,它有幾個版本,分別在哪年發行等,都有相關記錄。為了做個性化推薦,蝦米對用戶行為點的監測,比如評論、播放、收藏等,多達30多個,是其他平臺的五至六倍。備受用戶推崇的精選集,質量高、種類多,推薦語也寫得用心。此外,蝦米從初創時期開始就堅持培養用戶付費下載的習慣,下載歌曲是0.8元/首,其中,0.2元歸上傳者,剩下的0.6元中,0.4元支付唱片公司版權,0.2元則為蝦米的收入。用戶可通過做任務獲得體驗點或充值獲得蝦米幣,用來支付下載、購買道具及其他增值服務。以上,都讓很多重度音樂愛好者以及音樂從業者對蝦米充滿期待,他們一度認為蝦米最終會「復刻」一張實體唱片乃至實現唱片產業至少百分之七十的程度。

 

然而,時間來到2015年,國家版權局下發了《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的通知》,包括蝦米音樂在內的多家國內網際網路音樂平臺開始陸續下架未授權的音樂。免費音樂時代結束,付費音樂時代正式到來。蝦米這列小而美的火車,自此便開始拐道。

 

朱七坦言,他在蝦米只完成了自己構想的百分之三十。如果給他更多的時間,也許他真的有機會「直起腰杆說:大家來聽數位音樂」吧。然而網際網路的極速發展模式,並沒給他機會。而對於大眾心目中對蝦米「小而美」的認定,朱七個人也並不承認。他解釋說蝦米並非只想做「小而美」,只是它還沒來得及做大,只是大眾習慣性地認為更精緻、更深入的東西就是「小而美」的。對此,他以蘋果為例,蘋果的「大而美」是在它做手機之後才產生的品牌形象,但賈伯斯本人從未改變過他要做「美」的想法,只是之前它還「小」,後來才變「大」。蝦米也如是。任何一位創始人,都不會只想做一家小公司。蝦米當初的這一品牌形象的產生,只是因為它比別人更有誠意更有要求,比別人做得更多,這些努力換來了蝦米的一枝獨秀,而這種差異最先被小眾或更為專業的人群發現,於是它就被誤認為「小而美」。事實上,別的平臺所擁有的,曾經的蝦米也同樣擁有。儘管如此,在朱七眼裡,當時蝦米所做的,也只是剛剛及格而已。 

 

大概正是創辦蝦米所留下的巨大遺憾,才有了現在我們所能聽到、看到、讀到的這張專輯《書名號》吧。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我開始重新聆聽、閱讀這張專輯。我嘗試著把創業者朱七這個人物,嵌入這張專輯的創作者朱七的角色裡,試圖從專輯的起心動念、詞曲創作、錄音製作到企劃發行這一整套已完成的動作中,滿懷誠意地,去認識這個人。

【貳】

創作者朱七

 

朱七說,「做一張『專輯』而不是『若干歌曲的集合』,是他這些年一直很在意的趣味所在。作為一個上世紀的歌迷,他特別能體會一張專輯,如果能在概念、創作、曲序、製作、文案、設計、工藝上一體規劃,是酣暢淋漓的事。」所以你看到的這張《書名號》,就成了以上所有想法的集大成者。

 

首先是概念:以書入歌。朱七把十本書,十個人物,用了十年時間,分別濃縮成了十首作品。除去序曲《初夏》和尾聲《晚春》,《說書》是提綱,《西行》是垂死掙扎的孫悟空,《東風》是田園如夢的諸葛亮,《好漢》是替天行騙的宋江、《西廂》是春心蕩漾的張生,《樓臺》是悵然若失的梁山伯,《彼岸》是作繭自縛的1900,《楚門》是嬉皮笑臉的楚門,《烏鴉》拂袖而去的田村卡夫卡、《棋路》是拈花而笑的俞上泉,《倒騎》是悠然回首的張果老。而最終點題的《劇本》,大約應該,便是送給你、我,包括朱七在內,所有仍在掙扎的人吧。曲目的順序安排上,也頗有講究。就好像是一個人的十面幻象,一個人所經歷的一生。他西行奮鬥、遭遇挫折、邂逅愛情、如入幻境、參禪悟道。誠如朱七在專輯介紹中所寫:

 

「這十年,變化頗大。我做了一件雖然最後認了輸仍心存驕傲的事業;出了幾張並不需要那麼處心積慮的專輯;也在這十年,戀愛結婚買車購房開始了新的生活;我甚至進入了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家網際網路企業並學習了那些價值觀……創作一事,確然半點做不得假,每每落筆之後,我才發現:原來,我寫出的他們,仍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原來,我才是那面鏡子,照世間萬物,照書中悲喜,照了自己的,道與路。」 

 

其次是《書名號》專輯的製作人:王治平。不知這個年代的年代人對這位大人物「老人家」還知曉多少,很可能熟悉程度不及他的女兒王若琳。金曲製作人王治平先生,是華語唱片工業黃金時代的標誌性人物,他製作了很多流行大金曲,比如陳淑樺《說,你愛我》、莫文蔚的《電臺情歌》、F4的《第一時間》以及S.H.E、女兒王若琳等多張熱門專輯。朱七特邀他來操刀這張專輯的製作,無疑是緣於他對以滾石為代表的實體唱片的濃重情結,這也讓他離內心的仰望更近一步。

 

第三是關於實體唱片的裝幀設計與工藝。知名設計師AnnSey趙宏韜、著名搖滾書法家魯大東、著名插畫師阿澀,以書畫入專輯,賦予了這張唱片古文書般的藝術生命力。

誠然,這不是一張一瞬間就能抓住人耳朵的天籟之作,我也曾在初聽時提出過質疑。但朱七在每一首作品中的遣詞造句、曲式走向,甚至在宣傳文案上的精心與耐力,卻是毋庸置疑的。

 

他坦言自己從沒想過要去做一名職業音樂人,他在創作上也不是那麼有天賦,只是對創作有依賴。因為這是他的日常療愈方式,是一種自我相處之道,這已然是他多年來形成的習慣。而最近的這十年間,創作人身份之外的朱七,實在經歷了太多故事,無法消解、無處宣洩。但他很快發現,自從有了做這張專輯的規劃,他那些多餘的思考與情緒,便有了可去之處。於是,一首首歌,一個個故事,一個個人物,在不斷地匹配與打磨中,完美承載下了這樣那樣的自己和這般那般的情緒。作品寫完,所有之前的糾結、懷疑、衝突、彆扭、惆悵、掙扎、無奈、憤懣等等,便逐漸消散了。

 

如此看來,「大病做專輯」的朱七,憑藉著忠於自我的創作、誠意十足的態度、至死不渝的信仰,當然也包括不計成本的MONEY,最終做成了這樣一張「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聽歌的人,也配得起內心仰望的『滾石』」的《書名號》。他說這是他「這輩子最『浮誇』的專輯,往後可能也沒了這樣的心力與慾念,去如此「嚴謹繁複豪華陣容」地做一張音樂作品了」。

 

寫到這,我也才終於明白,為什麼這張專輯要被「塞」得這麼滿、這麼多。意識到了這一點,再來重新聽這裡頭的歌,讀歌裡的筆記,就不自覺地「入了戲」。這大概就是朱七所期待的希望聽眾交出的50%吧。如果有幸被你讀到這篇文章,聽到這期專訪,那我真的,很期待聽你講講你的聽後感,告訴我你有沒有入戲。但如果你只是無意中聽到了朱七的歌,那麼,我想,就給它一首歌的時間,專注地聽,再評價不遲,至少這樣客觀公平。也許這六七分鐘裡,你會聽見你自己。誠如朱七所說,任何一首歌或一張專輯的50%,是在聽眾那裡的。創作者發完歌只是做了其中的50%,聽者的畫面、情感與解讀構成的感動,是另一個50%。兩者相加才完整。他唯一的希望是請聽眾認真聽、反覆聽,把自己的50%丟出來,一定會有所得。何況,它只是霸佔你幾分鐘而已。不瞞你說,朱七有一套自己的理論:流行歌但凡聽到一定遍數,沒有難聽的哈哈哈哈哈……你要不要試試?也許你會發現,欸,「很久沒聽見,這種流行歌」嘍。 

 

我不禁回想自己這些年來做《汶霖FM》,收到很多反饋,最常見的便是類似「聽到這首歌,我想起了……」這樣的表達,這是多好的互動啊,仿佛彼此的靈魂在音符裡共舞。我們都是普通的聽歌人,在音樂裡,我們或者開心地搖頭晃腦,當然也常痛哭流涕,我們還會反省自己,或常常自我鼓勵。這是我們自我療愈的一種方式,伴隨一生,不離不棄。

【叄】  


奶爸朱七

時間來到2019年,褪去了沉重的朱七早已跟蝦米揮手再見,糾纏了十年的心血之作《書名號》也成功發行。卸甲歸田的他,過上了無數人羨慕的生活,他毫無避諱:「不工作、有錢、做自己想做的事,想去哪去哪」。此外,他還多了另一個特殊身份:奶爸

 

 

 

這就是一位音樂行業的親歷者、見證者、締造者,在這十年光陰變幻裡的浮沉與掙扎。對實體唱片的執念,對數位音樂的理想,都化在一張用力、用心的專輯裡。他曾深信不疑過,也曾拼盡全力過,最終還是不得不承認,無論「我們」是誰,我們和自己創造的歷史,都只不過是滄海一粟,註定被時代裹挾著向前,身不由已。巧合的是,節目上線前又看到阿里領投了網易雲音樂的消息,我們這些曾經的蝦米用戶,此刻的心裡又會有怎樣的感慨呢。借用朱七筆記裡的一段話,作為結尾吧:

 

短短折子戲,或漫長紀錄片;素麵朝天,或濃墨重彩;與生俱來,或偶然撞見……身份感、存在感、優越感,劇情不斷,角色也就不會斷,你和我,就這樣不知不覺演了下去。去演一個兒子、一個朋友;去演一個皇帝、一個奴隸;去演一個酒鬼,一個琴痴……是那些角色配著劇情,造出的回憶,才構成了「我」吧?這些年,我真正想寫的,或許並不是這些書裡,那麼那麼精彩的故事。我始終念念不忘的,大約,是你與我的,道與路

 (朱七演出照,來源網絡)

 

採訪手記

 

 

這次訪談,包括後期對節目的製作,對我來說,是非常吃力的。

 

很慚愧,在對談的當時,我一直沒能進入朱七與墨墨兩位老師的情境中。即便我拼命專注,拼命動用腦中所有的過往經驗、知識儲備,依然有很多點無法做到「當場理解與領悟」,甚至還出現「詞不達意」的情況。

 

一來受限於自己對某一領域的認知結構:我從未真正進入唱片行業內部,去親眼見證一些東西,所以我對行業方面的很多常識是缺失的,要補的課非常多。

 

二則限於自己的思維定式與反應能力。而所謂的反應能力,又常常取決於我當時的心理狀態。我一直是個心理素質不怎麼樣的人,一緊張,就完蛋。

 

三是取決於採訪對象的氣場,是否遠大於我而對我形成壓迫感,這將導致一系列不良反應。朱七的經歷、閱歷,遠在我之上,無論他在商業上的成功,還是音樂上的鑽研,都是我不能觸及的,人物之間的關係極不對等。當你試圖去控制平衡,你會因為自己的各種短板而顯得非常吃力。

 

這也是這些年來,我在做這類稍稍有些深度訪談時一直存在的問題,時而嚴重,時而輕微。顯然,遇到朱七,我很有壓力。

 

所以我特地邀請了資深樂評人墨墨老師,他曾在傳統的紙媒行業沉浮多年,作為本次訪談的嘉賓主持,幫我一起對話朱七。他倆是一起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他們共同見證了那段因逝去而變得更為珍貴的華語唱片工業的十年浮沉。如此,這期節目才得以最終呈現。非常感激墨墨老師。可以說,沒有他,完全不可能有這篇文章、這期節目。儘管,充其量,我也還是只寫出了採訪精髓的30%。

 

如果你有興趣,強推墨墨老師的一篇文章,題目是:《對朱七的10個疑問,關於<書名號>》。文中提及的十個問題,句句問得扎心、耐人尋味。比如,「誰現在還在認真地做概念專輯?」「誰現在還會花十年的時間去做一張專輯?」「誰現在還會把自己的人生放進歌裡?」讀著這十問,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伴隨著90年代唱片工業起飛的老派樂迷們,老淚縱橫的樣子。這十問,放在過去,是引以為傲的事,放在如今,卻好像只有傻子才會幹的事。非常感人。

https://music.douban.com/review/9888567/

 

採訪中,談到坍塌的實體唱片工業,朱七打了個比方,「……未來的流行音樂就是今日的戲曲,我們就是那群票友,堅持坐在劇場聽戲的人……」我反問他「為什麼非要做那樣的人」。他回答說「因為那樣感覺好」。後來我跟一位非常敬重的朋友鬍子張老師(時至今日仍會進劇場看戲)聊到此事,他特別認真地答覆了我,甚為感動,特轉來此,與各位讀者分享: 

「坐在現場看戲劇」是不同於數位化的熒幕觀看體驗,戲劇發生在觀眾和演員之間的東西,展現在要求觀眾參與認同的幻想世界,更多的是對生活的體驗,並非理性闡釋,這是戲劇的本質特點。當然,戲曲「體驗感」似乎要稍少一點,但也屬此特性。當今戲曲已經式微,盛世不在久已。朱七先生說流行音樂的未來是當今的戲劇現狀,是悲觀的現實心態,戲曲是要傳承「老東西」的,演員見不到傳承下來的精華,不會知道戲曲究竟是什麼,當今流行創新,失了傳統(當然不是不要創新,好的創新也是有底子的),觀眾也越來越少行家,越來越少懂行。(當然我也不是行家,僅是初級喜愛)。流行音樂近些年的發展好像也丟失了當年的一些東西,無怪乎朱先生有此一嘆。

 

見到過真正好的東西,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好,什麼是正確的。査建英也有感慨「那個時代的詩那麼激動人心,人那麼可愛」,「列車」提速之後可愛已不在,朱先生無非是想努力保留一些可愛,要尊重這些可愛的人。不跟隨潮流,因為潮流不一定是好的,並不想坐高速列車,因為會錯過許多風景。

朱七的想法和鬍子張老師的一番話,讓我窺探到了他們這代人對八九十年代傳統文化的留戀與真愛。這讓我有些汗顏,因為我對數位音樂用得那麼地「得心應手」,我對傳統戲曲也沒有那麼地喜愛(儘管我知道它的好)。即使是相聲,也少有觸及除老郭之外的上輩的名家名段。但同時我又很慶幸,慶幸自己遇到這些老師,他們耐心地向我一一展現什麼是真正好的東西。在如今這個時代,還有一些人,願意花時間跟你喋喋不休,是件多麼可貴而幸福的事。誠如朱七,誠如墨墨老師,誠如鬍子張老師。那麼,就讓我們固守崇高。從聽朱七這張《書名號》開始。(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收聽《汶霖FM》特邀主持人墨墨老師專訪朱七的精彩故事)

感謝您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官宣關停前一天,蝦米創始人在家做草莓蛋糕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宇浩朱七最近一條朋友圈,是跨年夜下廚做的一桌子菜,配文「留一點家務活給2021年吧」。自從幾年前出讓股權離開蝦米音樂後,這位前創始人、獨立音樂人,一直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滿世界買好吉他、偶爾也去商場喝喝咖啡溜溜娃。
  • 創始人、用戶、員工,蝦米音樂背後的三重故事
    一會去海釣,一會看鄰居抓眼鏡蛇,一會陪孩子們玩耍,一會又幫小區賣別墅…早年,跟隨南瓜一起創立蝦米音樂的5位創始人,如今也是退休的退休,重新創業的重新創業,散落在天南海北。就在幾天前,一則網絡傳聞讓他們幾乎同時接到不少諮詢和慰問電話:阿里即將在明年1月關閉蝦米音樂。不少用戶在微博上呼籲,一起眾籌,拯救蝦米,拯救音樂信仰。
  • 蝦米音樂停服轉向音樂人步伐
    蝦米關停之前早有傳聞,這次終於成真,諸多樂迷表示難捨,蝦米音樂創始人南瓜之前受訪時曾表示,蝦米關停是意料之中的事,他也引述他人觀點「蝦米音樂是死在太多人不在乎上面」。 蝦米音樂公告內容顯示,蝦米將於2021年1月5日10點開啟用戶個人資料及資產處理通道;2021年2月5日0點後,蝦米音樂停止所有歌曲試聽、下載、評論等所有音樂內容消費場景,停止個人資料導出或下載,僅保留帳號資產處理、網頁端音樂人體現服務,App從應用商店下架。
  • 蝦米音樂與一個時代的終結
    大概是在十多年前吧,那一個早晨,我像往常一樣打開蝦米網的主頁,音箱裡傳來一個男人清澈的歌聲「早晨的微風,我們向遠處出發中,往事如煙,不要 回首」
  • 朱七:認輸,但心存驕傲 | 著調專訪
    朱七說,這張專輯是給所有仍在掙扎的人;他說人生,不過是出戲和入戲的過程。他說這張專輯,給所有,仍在掙扎的人;他說人生,不過是出戲和入戲的過程。著調丁叔,被一首《劇本》「入戲」,聽出了代入感,通話聊天過程中,突然給自己加戲淚流不止,不得不中斷採訪。著調的果醬小朋友,在整理錄音時覺得莫名其妙之外,也說自己聽出了「驚悚的宿命感」。
  • 蝦米音樂的遺言
    蝦米音樂終究還是死了。 蝦米音樂正式的「死期」是2月5日0時(後續將轉型TOB服務商音螺),但其實一個多月前,大內密探相徵就已經爆料了蝦米音樂將死,而我喜歡的那個蝦米音樂,早在版權大戰開始時就已經疲態盡顯,這次的關停,更像是蝦米音樂給廣大樂迷一次告別式。
  • 我們心中,都藏著一個,黑色的影子 烏鴉少女 朱七和他的朋友們
    對一些人來說,是等了四年的,朱七的新歌。對朱七自己來說,這是一張,等了13年的專輯。  是專輯,是畫冊,是詩集《烏鴉少女》是一張跨界的專輯,與13年前心念一動的瞬間,完全一致。 這是一本詩集,是一位十幾年前的少女,寫下的點滴文字。
  • 蝦米音樂是怎麼被搞垮的?
    公告內容顯示,蝦米將於2021年1月5日10點開啟用戶個人資料及資產處理通道;2021年2月5日0點後,蝦米音樂App從應用商店下架。停止所有音樂內容消費場景,僅保留帳號資產處理、網頁端音樂人提現服務。2021年3月5日0點後除網頁端音樂人授權服務維持運營,其他運營均停止並關閉伺服器,屆時及以後將無法登錄。
  • 朱七:十年一夢,斜槓青年的極致幻想
    裡唱出揮之不去的迷惑,到《,》裡朱七在終結音樂的自我鬥爭中的一次次欲望反射,他始終在跟自己對話。而這次的專輯《書名號》,朱七試圖以書入歌,唱出故事裡的悲喜。朱七說,這專輯,給所有,仍在掙扎的人。朱七的筆記V·書名號我們誰不是在出戲入戲的過程裡起起落落呢,有些人隨波逐流,有些人全情投入,朱七試圖重新解構那些故事裡的人,用這張充滿人文氣息的專輯告訴我們,離開了書裡的角色,你該活出更好的自己。
  • 「蝦米之後,別再動情了」
    早在2010年,彼時迷笛、草莓、西湖音樂節才剛剛起步,蝦米就與他們進行了線上、線下極為深度的合作,直接觸達了最早的一批獨立音樂聽眾。「蝦米絲巾」在各大音樂節現場幾乎人手一條,堪稱那個年代所有去過現場樂迷的共同回憶。在翻看蝦米相關新聞時看到過這樣一條評價:「其他播放器就只是播放器,只有蝦米是真正的音樂播放器。」
  • 誰弄死了蝦米音樂?
    蝦米創始人王皓曾說過。他上學時就組樂隊,畢業後開琴行,還是杭州地下音樂組織人,最喜歡 Smashing Pumpkins。從 2007 年誕生,蝦米音樂就帶了王皓的精神基因。那時數位音樂剛剛興起,而蝦米音樂則是一個由眾多神仙音樂愛好者用一磚一瓦建造的音樂王國。
  • 蝦米離開舞臺
    《中國經濟周刊》特約撰稿人 張昭軼 李拓「你看到網上懷念蝦米的聲音了嗎?」「我覺得也沒什麼好懷念的。」很難想像,如此「淡漠」的話出自蝦米音樂創始人南瓜之口。從去年11月底蝦米音樂關停的傳聞風起,到1月5日蝦米音樂官方發出「2月5日停服」的公告,蝦米音樂創始團隊成員南瓜(王皓)、朱七(朱鵬)就一直被媒體採訪轟炸,但除了南瓜在接受播客「壞蛋調頻」訪談時做了上述表態之外,別無他話。
  • 蝦米啟示錄:理想音樂生活與現實之間 隔著一個草莓蛋糕的距離
    2021年1月5日,蝦米音樂官方宣布,將於2月5日零點停止服務,只保留網頁端音螺平臺音樂人業務。 蝦米的離場,正式進入了倒計時,曾經情懷滿滿的「小蝦米」,終於被時代的洶湧浪潮所鯨吞。 「沒有什麼永垂不朽,71782首歌28萬多分鐘」一位蝦米老用戶的留言,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 蝦米創始人王皓:我覺得沒什麼好懷念的
    王皓 :都沒太想去回復,因為如果說告別的話,我兩年前已經告別了,現在好多人都在懷念,事實上,我覺得也沒什麼好懷念的。前天,蝦米正式發布了即將停止音樂服務的公告,2月5號起,蝦米音樂服務就要正式終止了。在這之前,倒閉傳聞滿天飛的時候,壞蛋調頻就聯繫到了創始人王皓,做了一期節目,聊了聊他理想中的蝦米,以及在現實中都是哪些原因阻礙了這些理想的實現。現在的他,講起這些故事來雲淡風輕,一方面是因為他兩年前就正式退出了蝦米,該做的告別也都已經做完了。
  • 蝦米音樂官宣將關停 創始人表態:沒就沒了唄
    但隨著在版權大戰中的敗北以及阿里音樂團隊的動蕩,王皓已於2016年退出,而蝦米至2019年12月時月活也已與市場頭部音樂App相去甚遠。與此同時,阿里已經以7億美元注資網易雲音樂。如今,王皓的微博認證依然為「蝦米音樂創始人」,但蝦米宣告關停後,他並未第一時間作出任何評論,有網友在其1月4日發布的微博下留言稱「蝦米沒了誒」,「沒就沒了唄」,王皓回復道。
  • 蝦米音樂被傳關停,在線音樂「老問題」待解
    ​​​文 | IT老友記 韓志鵬你還記得上一次聽到蝦米音樂的消息,是什麼時候?日前,微博頭銜「前華納/環球音樂中國市場總監」的@相徵在微博爆料:蝦米音樂明年1月關停;然後,再有微博網友「跟帖」:蝦米音樂將執行人事變動,蝦米或將解散。
  • 阿里的蝦米黯然離場,音樂的夢想無處安放
    屆時,蝦米音樂App將從應用商店下架,所有音樂內容消費場景也將停止,帳號資產處理、網頁端音樂人提現服務將保留至3月5日0點。蝦米音樂官方表示,蝦米音樂未來將轉向更多音樂商業場景服務,將依託新成立的「音螺」平臺持續探索創新,服務音樂人及業內合作夥伴。早在去年11月29日,就有微博大V爆料稱,「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關閉,一個時代要結束了嗎?」
  • 網易雲音樂搶下華研獨家版權 蝦米音樂失去一大批歌曲
    儘管華研在公告中沒透露新的合作對象,但網易雲音樂已經等不及了:3月1日凌晨,以「網易雲音樂與華研國際達成戰略合作!」為題的H5頁面開始流傳。據網易雲音樂的人說,今夜無眠。有樂評人打趣:大概阿里音樂也是今夜無眠了。阿里音樂為何沒能續約?阿里音樂與華研不再續約,在業內早已非秘密,這與雙方的利益訴求分歧、阿里音樂的人事、業務變動有直接關係。
  • 蝦米音樂官宣將關停,在阿里早已邊緣化,創始人表態:沒就沒了唄
    但隨著在版權大戰中的敗北以及阿里音樂團隊的動蕩,王皓已於2016年退出,而蝦米至2019年12月時月活也已與市場頭部音樂App相去甚遠。與此同時,阿里已經以7億美元注資網易雲音樂。如今,王皓的微博認證依然為「蝦米音樂創始人」,但蝦米宣告關停後,他並未第一時間作出任何評論,有網友在其1月4日發布的微博下留言稱「蝦米沒了誒」,「沒就沒了唄」,王皓回復道。
  • 蝦米音樂消失倒計時:被阿里「耽誤」,沒人為它「充值」
    「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關閉」,這條官方未下場闢謠的消息在音樂圈迅速發酵,更難過的是那些粉絲:大家都不想告別,但所有人都明白,即便不是這個時間,蝦米音樂也正在被遺忘。2006年時,一個名叫Emumo的「小破站」出現,意為Earn Music&Money。之後不少用戶為愛發電,自發上傳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