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由我校倡議,全球20多國3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發起的國際氣象教育與科學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eteorological Education and Sciences, IAMES)在我校圖書館報告廳舉行成立大會。此次成立大會面向全球直播,共1400多人同時在線觀看。
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王成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大良、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許小峰、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胡勁松、世界氣象組織天氣與減災服務司原司長湯緒、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孫健,我校黨委書記管兆勇、校長李北群及相關專家出席大會。中國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秦大河院士線上參會。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及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等協會發起單位代表採用線上和線下的方式參會。大會由我校副校長江志紅主持。
校黨委書記管兆勇致歡迎辭,他表示,協會的成立是為了更好匯聚「兼容並蓄、交流互鑑」的氣象事業發展合力。學校將進一步提升協同應對氣候變化、環境汙染、氣象災害等科學問題的能力,努力打造凝聚多邊智慧、引領創新發展的全球氣象共同體。
校黨委書記管兆勇致歡迎辭
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王成斌表示,希望協會不斷深化合作,搭建教育信息、學術資源共享平臺,探索跨國人才培養新機制,共同打造教育科研共同體。
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王成斌講話
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許小峰表示,協會將會在解決氣象教育資源發展不平衡、構建氣象命運共同體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面做出傑出貢獻。
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許小峰講話
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胡勁松表示,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嚴峻的形勢下,南信大率先發出倡議,體現了作為氣象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國際情懷和擔當。
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胡勁松講話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大良表示,協會是南信大將特色優勢與國際化發展深度融合的重大創新舉措。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將一如既往給予南信大全方位支持。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大良講話
在協會啟動儀式環節,現場六家理事單位代表一起上臺觸動大屏,邀約全球合作夥伴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
協會啟動儀式
啟動儀式後,校長李北群作了題為「應對氣象教育挑戰的信大設想」的報告。從擔當、挑戰、倡議三方面,介紹了我校與生俱來的國際化基因、多元的國際教育培訓體系及國際化發展現狀,分析了當前氣候變化全球應對中的挑戰與機遇,提出協會的四大戰略計劃,並匯報協會籌備進程、協會成員組成和我校在其中的努力與貢獻。
校長李北群作報告
中國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秦大河院士在線發言,他指出,南信大團結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協會平臺,意義重大,責任重大。秦院士希望協會團結更多相關領域專家,大力開展國際合作,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的能力。
中國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秦大河院士線上講話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應用研究所所長Toshio Yamagata教授和韓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輻射委員會主席Byung-Ju Sohn教授發來線上祝賀,表示希望通過協會成立加強應對重大科學問題的國際合作,共同提高各成員單位在大氣科學及其交叉學科領域的教育科研能力。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應用研究所所長Toshio Yamagata教授線上講話
韓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輻射委員會主席Byung-Ju Sohn教授線上講話
副校長江志紅主持成立大會
在同日舉行的協會成員單位閉門會議上,與會人員充分討論了協會的章程、組織架構、戰略規劃和2021年度工作等,並就各項討論事宜達成共識。
據悉,經過前期的聯絡、商討,國際氣象教育與科學研究協會的倡議獲得全球20多個國家30餘所大氣、水文、環境及相關學科領域的高校、科研機構和培訓中心的書面支持。協會將以論壇、會議、研討等形式增進大氣科學及相關學科教育、科學研究領域的國際合作和領導能力;共享、開發教育與培訓資源,促進氣象教育與培訓事業發展;通過合作辦學、專業共建、聯合培養等方式,加強高層次、國際化、跨學科、複合型人才培養;搭建國際合作高端平臺,聯合開展科學研究,解決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科學防治環境汙染等重大科學問題;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提升大氣及其相關學科的社會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