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陳金路
東阿獨杆轎東阿姜韓獨杆轎技藝起源於清朝光緒年間(公元1898年),距今有120多年的歷史。第四代傳承人姜德懷得到真傳,加之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技藝得到空前的發揮。表演更加多樣化、高難度化,也更具有欣賞性。獨杆轎表演時把一根8米長的大杆,放在由四人肩扛的中軸上,大杆兩頭各坐1人,然後靠自身力量上下翻飛,施展騰挪之術,時快時慢,時高時低,最大高度達4米,同時有各種樂器伴奏,不同的節目在配樂上亦有區別。有的需要悠揚淡雅,有的則需抑揚頓挫,使觀眾讚嘆不已。
百餘年精彩獨杆轎,如今演出被困擾
演出隊進村表演
在東阿縣魚山鎮政府東北方向2公裡許、銅魚公路以東,有個千餘人口的大村叫姜韓。這個村有個獨特的民間技藝就是獨杆轎,其技藝在當地流傳百餘年,很受歡迎。「這兩三年沒怎麼演出,主要因為沒有演出經費。若有了經費,拉出去還演得非常好。」12月19日,姜韓村獨杆轎第四代傳承人、66歲的姜德懷告訴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演出人員合影
溯源:百餘年間演出起起落落「獨杆轎」這一技藝表演形式,起源於清朝光緒年間的1898年。當年,28歲的姜韓村秀才姜學紹,身材魁梧高大,不但寫得一手好文章,還喜愛舞槍弄棒,廣交各界朋友。他對當時民風、民俗、民間文化頗有研究,當年他研究發明了獨杆轎。
姜學紹發明獨杆轎兩年後的1900年,進入鼎盛時期,先後到陽穀、壽張、臺前、茌平、梁山、肥城一帶演出,最多一年達50多場。異地演出時,每到一處,姜學紹總會和當地同行交流,並做些技術上的指導。獨杆轎技藝鼎盛時期,分布在魚山周圍近幾十個村莊,最遠處向西延伸到陽穀、阿城、臺前、梁山縣,往東平陰縣東阿鎮、肥城等方圓百餘裡。
民國後期受戰爭影響,獨杆轎項目一度在小範圍上演,解放戰爭期間瀕於絕跡。1978年,改革開放後又重新組建在一起。2000年,「姜韓民樂團」的成立再次將這一技藝發揚光大,經過十六七年的演出,現在又進入一個低谷階段。
業內人士認為,「獨杆轎」技藝是生產勞動中農民智慧的結晶,反映出中國傳統群眾文化的豐富內涵。它體現出一種時代需求,是社會和諧文化進步的標誌,它的產生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勞動的積極性,顯示出勞動人民的文化創造激情。看點:獨杆轎上翻最大高度達4米姜學紹研究發明的獨杆轎,把一根8米長的大杆,放在由4人肩扛的中軸上,大杆兩頭各坐1人,然後靠自身力量作用上下翻「飛」,最大高度達4米。相傳為提高上下翻飛速度,姜學紹令人在百步之外一弓箭手「瞄」之,誰慢了就一箭射下,迫使獨杆上的二人在配合上一絲不苟,默契程度可想而知。
據姜德懷介紹,獨杆轎用一根1.5米長的槓做中軸;中軸兩端各有一根2米長的橫槓(1頭1人用肩槓);轎槓8米長(中間為支點,兩頭分別坐1人)。表演形式上,抬轎的4人均為彪形大漢,統一著裝;轎杆上2人(坐轎)喬裝改扮靠自身力量,上下翻「飛」——體現高度、速度。演出服飾是渲染歡快氣氛的標誌,它呈現多樣化,有的即可扮成孫悟空、豬八戒、妖精、沙僧、唐僧,又可扮成許仙、白蛇娘子;還可扮成穆桂英掛帥、閻羅捉鬼,還有《西廂記》中的人物造型,體現演出作品的主題。獨杆轎在傳統演出中最實用的樂器有:鼓、釵、笙、笛、簫、管六種。 演出的節目主要有《孫悟空鬥老妖》《高老莊》《閻羅捉鬼》等。演出配樂渲染氣氛,讓觀眾猶如身臨其境,感受藝術魅力。獨杆轎需在露天廣場演出,屬高危險動作,因此,一次演出時間不宜過長,限制在5—10分鐘。
東阿縣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獨杆轎」這一技藝項目,是農耕社會勞動基礎上產生的一種農民藝術。其表演熱情奔放,不僅代表著我國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折射出勞動人民走向社會敢於奉獻的巨大精神力量。它的設計大膽、新穎、藝術形式適合農民和農村特點,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傳承:獨杆轎技藝正尋找新傳承人
據了解,獨杆轎鼎盛時期,姜學紹在壽張親收兩個弟子,可惜到清朝末期就沒再流傳。後來,姜學紹又將獨杆轎技藝傳給自己的兒子姜廷章,並成立「姜氏演出團」。姜氏兩代從事民間傳統技藝,作為演出世家,無形當中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第三代傳承人姜玉英傳給其子姜德懷,演出節目也更加多樣化。
2000年,姜德懷在村裡正式掛牌成立了「姜韓民樂團」。2004年,姜韓村黨支部、村委會成立了由一名副主任任組長、傳承人等4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此後每年都召開1—2次群眾大會,把「獨杆轎」這一技藝作為當地群眾文化的「精品」,增加全民文化的保護意識。2006年3月,在姜韓村村文化大院設置了2間「道具存放室」。2007年,姜韓村「兩委」把宣傳群眾文化、熱愛群眾文化,挖掘群眾文化、保護群眾文化,活躍群眾文化,列為「村規民約」的一項基本內容,使這一特殊民間傳統技藝得以延續發展。
「以往每次都是在過年過節時演出。經過改進,現在演出時都有安全立杆,以防發生意外。實事求是地說,2017年以後,東阿獨杆轎就很少演出了,主要原因是,我年齡大了,身體也不太好,最主要的是缺少經費。其他非遺技藝能出售東西掙錢,而俺這項非遺技藝只是表演,還得找10餘個演員配合,每次演出都賠錢,這麼大年齡了,我不能總是出這塊經費,也出不起,所以演出的頻率就越來越少了。」姜德懷表示,因為自己的孩子對這項技藝不太感興趣,他另找了一個新的傳承人,現在正在教這個徒弟舞獅子、踩高蹺等基本技藝,這些技術成熟了,再好好傳給他獨杆轎技藝。
【來源:聊城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