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三聲編輯部 三聲
在既獨特又泛用的精神內核下,多方的共同努力所促成的,既是用資源統籌和技術力量搭建起來的「新文創」圖景,也是將實踐路徑向更多有價值的歷史符號發散的新樣本。
作者 | 周亞波
什麼是「西南聯大精神」?
剛剛接觸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相關故事的人,總會很容易沉浸於這樣的思考。在祖國的和平發展時期,一個從屬於特定歷史時期的、既帶有苦難、又伴隨著人文精神的符號,還可以發揮什麼樣的價值?需要怎樣去發揮它的價值?它的啟發性又會滲透到哪些方面?
兩會期間,「西南聯大」又成為了討論的熱點。例如,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提出了《合理構建西南聯大文化、IP和政企文旅融合項目提案》,講述了西南聯大能夠從歷史中跳出,成為一個在各方面彰顯價值的IP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20年1月,習主席走訪了西南聯大舊址,並從政治、經濟、文化層面對西南聯大精神作出了非常全面的概括。疫情期間,河南教育廳廳長以西南聯大為例,談到在極端環境下,要加強孩子們的人生教育,也同樣凸顯了西南聯大精神價值的泛用性。
政府層面之外,企業和民間的關注也在升溫。1月,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騰訊影業、潤禾傳媒、優酷聯手打造的劇集《我們的西南聯大》在騰衝殺青,收穫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同時,同名旅遊線路也在前置開發中,它的背後,早已不僅僅是一部愛國主義題材的電視劇,而是在雲南省政府與騰訊籤訂的「新文旅IP戰略合作計劃」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影視+文旅的新式開發鏈路,也成為整個計劃當中的特色環節,在「一部手機遊雲南」app的合作基礎之上,讓西南聯大成為了新文創助力探索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口。
從G到B,再到了解西南聯大歷史的普通人,對西南聯大的集體關注反映了時代的需求。在既獨特又泛用的精神內核下,多方的共同努力所促成的,既是用資源統籌和技術力量搭建起來的「新文創」圖景,也是將實踐路徑向更多有價值的歷史符號發散的新樣本。
01 | 價值
「西南聯大的精神,總書記做了很好的概括,政治、經濟、文化全部包含在內,這是最高端的概括,就是為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而教書和學習。教育學習和國運、民魂的生死存亡聯繫在一起,不為學術而學術,教學而教學,是有明確的承擔的精神,有責任的教育。」提交了《合理構建西南聯大文化、IP和政企文旅融合項目提案》後,全國政協委員白庚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兩會」中關於西南聯大和新文創的提案顯然不止這一處。全國政協委員、雲南省作協主席範穩也在《新文創 新視角 新機遇》的提案中以西南聯大的開發為典型案例。範穩表示,很多人都能夠對西南聯大的那段歷史耳熟能詳,不論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的臨時合併,還是從北向南再到西南的遷徙過程,都非常值得深挖和回味。
白庚勝表示,西南聯大的歷史中所反映的內涵,包含著教育就是抗日救國的呼號,包含著對知識分子、對民族文化的重視。民族苦難歷史的改寫,終將需要文化上的存續,需要傑出的人才通過思想、文化、能力來致勝。
這種「西南聯大」精神,在特定的時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僅可以在精神層面鼓舞了國民的士氣,也能夠展現為民族的前途來學習的精神,事實上,西南聯大的確在人材的培養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培養了為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貢獻的人材,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雖然時代變遷,中國已經進入了和平崛起的新時期,但「西南聯大」的精神在當代仍然可以發揮無可比擬的價值。在2020年上半年特殊的「抗疫」時期,河南省教育廳廳長鄭邦山就在發言中深情地談到了西南聯大,稱之為「抗日戰爭時期教育奇蹟的締造者」,「培養了3882名學生,其中有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172位院士、數百位人文學者。」
鄭邦山的段話最終在網際網路走紅,一方面因為這段演講將故事和現實相聯繫,「將災難變成教材」的凝練總結,另一方面也因為西南聯大確實具備著這樣的普適意義。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如今的和平年代,抑或是抗擊疫情的特定挑戰當中,不論是挫折教育,還是愛國主義的美德,都正在散發著價值。
在這一背景下,能夠真正利用好西南聯大的豐厚人文資源,就成為了從政府到企業再到民間社會的多方課題。實際上,白庚勝和範穩兩位代表的提案,以及阿來、潘凱雄等人關於新文創、文化IP的提案,正式順應著時代變化而來,成為了將實踐上升並推廣的嘗試。
02 | 角色
近百年的時間沉澱後,作為一個文化符號,「西南聯大」文化上的價值值得被傳承煥新,如何去傳承則成了各方思考的問題。
如今,「IP」已經從誕生之初的意義出發,有了更多衍生:它不僅僅可以代指各類文創產品的範疇,也能夠代指一切能夠帶來商業效應、社會效應的產品或符號。在這一維度下,將西南聯大這一帶有歷史記憶的符號打造成文化IP,將文化價值與產業價值相結合,便更具有可操作性。
代表們在「兩會」當中的提案,實際上也兼具著從政府一側出發的總結和展望。而以騰訊、潤禾等為代表的企業,也逐漸找到了適合自身的角色,並在自覺而持續的合作中,開始前置探索西南聯大IP文化價值和產業價值良性循環的可能。
2019年8月,《我們的西南聯大》在清華大學正式開機。這部看似常規的愛國主義劇集背後,實際上包含著相當多方面的圍繞著「新文創」理念的布局。
作為清華大學校友,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CEO、騰訊影業CEO程武在《我們的西南聯大》的開機致辭中表示:「每一次看到西南聯大的故事,我都會為她『剛毅堅卓』的校訓精神所感動。」 「我們希望通過這種以影視劇推動文旅融合的全新方式,讓大眾,尤其是當代的年輕人,對西南聯大、對雲南有更近距離的接觸和更深的了解。」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也罕見地朋友圈表示了對劇集的關注。在轉發開機新聞時,馬化騰表示,這是「很值得關注的一部作品」。
作為雲南政府與騰訊達成的「雲南新文旅IP戰略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開機後僅兩周,「我們的西南聯大」旅遊線路就在「遊雲南」APP上線。實際上,旅行產品的開發、線路的規劃都在電視劇開機之前完成。
在電視劇的劇本規劃階段,遊學線路就和劇組做了多次溝通,包括取景地的規劃、劇本情節的設置、甚至一些具體情境、餐食等。換句話說,在電視劇的劇本階段,就為文旅預留了足夠空間。
具體來看,與傳統旅遊線路相比,「我們西南聯大」線路更加強調體驗的沉浸和互動感。除了會跟隨電視劇情,參觀西南聯大在昆明、蒙自的古蹟和寓所,還包括了《我的聞先生》、《聯大往事》兩部庭院情景劇,以及體驗重走百年滇越鐵路,等等諸多方面。
為了能更好的展現西南聯大的精神內核,騰訊還特別成立了西南聯大專家顧問團,邀請了包括聞一多先生長孫聞黎明等眾多國內西南聯大研究專家,擔任文旅產品的學術顧問,以此確保整個IP的純度和持續發展性,悉心呵護這一IP的成長。
一方面,項目可以在獨有的歷史內涵優勢的情況下,發揚其中的精神價值,另一方面也能夠豐富雲南以自然風光之外的文化內涵。兩者結合,更能夠充分體現出西南聯大在特定歷史時期,與雲南自有文化的交融與擴散,在更高的層面上為『自在雲南』的IP頂層設計服務。
而「自在雲南」的頂層IP,正是 「雲南新文旅IP戰略合作計劃」的核心要素之一。在「我們的西南聯大」項目當中,是立足電視劇,提出前置的影旅聯動規劃,讓這個IP在電視劇播完之後,還能用文旅的方式,持續成長。放大到整體,也成為了騰訊與雲南政府合作的、旅遊產品的系統性開發的一部分。
2018年,「新文創」由程武提出,並於當年年底,正式上升到騰訊在文化維度的核心戰略。希望能夠「以IP構建為核心,推動文化價值和產業價值的良性循環,以打造具備全球影響力的中國文化符號。」 2019年5月21日,雲南政府和騰訊之間的「雲南新文旅IP戰略合作計劃」正式發布。數月後《我的西南聯大》的開機,則將這種多元探索拉到了新的階段。
03 | 升級
龍美光見證了變化的發生,也正在見證變化之後整個文化IP持續換發活力的可能。
龍美光可以看做民間力量對西南聯大不懈關注的代表。2004年,作為雲南師範大學的西南聯大研究學者,龍美光創辦了第一個有關西南聯大的網站,此後,他時常會收到「西南聯大如何報考」的相關提問。最初,龍美光會認真回答,「西南聯大已經是一所歷史上的學校了,我們只能追尋它的精神。」
對龍美光個人而言,對西南聯大的持續關注、研究過程,也是一個同行者數量越來越多、工具和手段越來越強大的過程。起初,當地報紙還曾經以《一個人的西南聯大》為標題,報導龍美光在西南聯大研究中的煢煢探索。慢慢地,相關書籍的出版、紀錄片的問世,都開始喚起過人們對西南聯大的關注。只不過,在一段時間內,始終缺少一種組合的力量,讓這類關注真正落地,真正持久化。
此後,政府的重視和民間的努力開始正向交融,而以騰訊為代表的、帶著技術和人力的企業的網際網路企業的加入,開始更加高效、更加具體地聚合關注的力量,並通過整體性的統籌與立體的開發,開始讓這段歷史得到更豐富、更沉浸、更有感染力的呈現。
龍美光看到,一方面,可以用劇集來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關注西南聯大,同時在線下也落地了文旅產品,確保了劇集熱度的承接,也實現了文化價值和產業價值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專家顧問團的設立,則是從學術維度給予西南聯大更有利的保障,同時也希望以此來吸引年輕學者關注西南聯大,孵化出更多西南聯大主題的作品,也為後續IP的持續發展提供可能。兩者合理,一個更有生命力的閉環產生。
2019年,龍美光全程參與了西南聯大線路的研發和項目體驗過程中的講解。這種從孤軍到集體,從研讀到實操的過程,讓龍美光感慨萬千。
當天晚上,龍美光在群裡激動地表示:「今天的路線是聯大主題遊的精華,幾個點串起了聯大的形和神。既是聯大元素,也是雲南元素、中國元素。從十多年前有讀者問詢這條路線,到如今正式實施,經受住了時間的洗禮,歷史的考驗,文化的積澱。」
如今,一系列沉浸式的體驗,讓西南聯大精神文旅價值與教育意義的傳承有了更為豐富的載體。龍美光們向外界展示西南聯大最新價值時,也不再囿於「如何報考」的答疑。
政府、企業、民間等多方力量在這種升級當中的分工,也正作為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而被記住。比如,如何解決「內容和文化到底在旅遊升級中提供了什麼」的命題,如何定義其帶來的是流量價值還是意味著更深層的體驗,這決定了線上內容和線下項目的融合應以何種面目呈現。
而從整體上看,西南聯大作為一個文化IP的「時代新生」,恰恰反映了各方面的合力推動,也反應了時代脈搏下,整個國家文化、旅遊產業的升級過程。從產業角度,頭部企業與政府、民間一起,各自成為了整個「西南聯大」文化IP活化、升級的重要環節。
也不僅僅是西南聯大。不論是雲南省整體的新文創開發,還是西南聯大個體案例的升級,都給全國的文化旅遊業的升級提供了打樣。在雲南與騰訊的成功合作後,越來越多的省域旅遊項目接連開啟,一些同樣優質的中國文化IP,也正在嘗試用同樣的方式煥發升級,朝著「打造具備全球影響力的中國文化符號」而去。
這是社會力量動員的結果,也是新時代產業升級、網際網路力量賦能的一個上佳樣本,是通向未來的積極信號。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原標題:《成為「我們的西南聯大」》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