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大西瓜
最近(不久前的最近)有個小遊戲很火,叫合成大西瓜,好多很多人玩得很上癮。一開始大家還都是在各種篩分,慢慢地,朋友圈看到有些人分享一些魔改版的合成大西瓜。有的只是替換了貼圖,有的甚至魔改了玩法,甚是有趣
既然出現了這麼多魔改版的合成大西瓜,看來這遊戲源碼已經流出了。估計稍加研究,我也能魔改一版
說幹就幹,打開搜尋引擎,搜索合成大西瓜魔改教程,果不其然,這遊戲源碼早被扒得褲子都不剩了 GitHub 上有好多相關的倉庫
依葫蘆畫瓢,扒下源碼,魔改之。不過我只打算替換原圖片素材,一方面是覺得沒必要魔改遊戲數值,把遊戲做成「自帶外掛版」,另一方面也不想花費太多時間在這個事情上
在選題上我選擇了太陽系合成(為什麼不是合成太陽系?因為最終合成的是太陽而不是太陽系)。可是問題馬上就來了,太陽系八大行星算上太陽只有九個天體,而替換素材需要十一個素材。就算加上被開除的冥王星,那還差一個。所以就把我們最熟悉的衛星月球放進去了。by the way,月球是質量最大的衛星
上維基百科扒了一波天體圖片,亂搞一通,太陽系合成就做成了,大家可以掃描下面的二維碼試玩太陽系合成
點擊頁面末端 「閱讀原文」 也可以跳轉到遊戲頁面
太陽系天體小科普
水星是太陽系內的 4 顆類地行星之一,以矽酸鹽巖石為主要成分,它的密度非常高。水星的表面溫度為 -180 至 430℃,表面晝夜溫差為太陽系行星之最
金星也是太陽系內的 4 顆類地行星之一,以矽酸鹽巖石為主要成分。它的大小、質量、體積與到太陽的距離,均與地球相似。但是它有著四顆類地行星中最濃厚的大氣層,其中超過 96% 都是二氧化碳,金星表面的大氣壓力是地球的 92 倍。其表面的平均溫度高達 462℃,是太陽系中最熱的行星,比最靠近太陽的水星還要熱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是宇宙中人類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她是美麗的蔚藍色星球,表面有 71% 的面積被水覆蓋。平均密度 5.5 g/cm3,是太陽系行星中密度最高的,僅有一顆自然衛星——月球
火星是第四顆類地行星,雖然比地球距離太陽更遠,但它卻是太陽系第二小的行星。火星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月球的兩倍,質量約為地球的九分之一、月球的九倍。火星大氣以二氧化碳為主,既稀薄又寒冷。地表廣泛分布著氧化鐵,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
火星上是有水的。火星地表遍布著流水的遺蹟,但因為現在的火星大氣壓力和溫度過低,火星表面幾乎不存在液態水。現在的火星只在南北極有明顯的冰蓋,即固態水。不過目前已有許多證據證明火星表面有液態水間歇性存在於表面或地表下木星是一顆氣態巨行星,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大的行星,質量是太陽系其他行星質量總和的 2.5 倍。由於它的質量是如此巨大,使得太陽系的質心落在了太陽表面之外
木星永遠被氨晶體和可能是氫硫化氨的烏雲籠罩著。對流層頂的雲,在不同緯度形成不同的區帶。這些互不相容環流間的交互作用導致風暴和湍流
木星最著名的特徵是大紅斑,這是一個持久性反氣旋風暴。一些數學模型表明這個風暴是穩定的,可能是這顆行星上一個永久性的特徵
土星也是一顆氣態巨行星。最顯著的特徵是擁有壯觀的「土星環」,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較少數的巖石殘骸以及塵土。已經確認的土星的衛星有 82 顆,是太陽系擁有自然衛星最多的行星
值得一提的是太陽系第二大的衛星——土衛六,又稱為「泰坦星」(滅霸的老家)。它有著濃密的大氣層,其中 98.4% 為氮,是太陽系中除地球外唯一擁有濃厚氮氣的天體。此外它的大氣中還含有大量甲烷等碳氫化合物,種種跡象使得它被高度懷疑有生命體存在
天王星是太陽系中兩顆冰巨行星之一,體積比海王星大,質量比海王星小。天王星是太陽系內大氣層最冷的行星,最低溫度只有 -224℃
有趣的是,天王星其實也有「環」。它的環系統在行星中非常獨特,因為它的自轉軸斜向一邊,幾乎就躺在公轉太陽的軌道平面上,因而南極和北極也躺在其他行星的赤道位置上。天王星環是由直徑小於 10 米的黑暗顆粒物質組成的暗淡環系統,目前已知 13 個清晰的環
海王星是另一顆冰巨行星。海王星有太陽系最強烈的風,測量到的風速高達 2100km/h。海王星也有「環」,海王星環總共包含5個主要的行星環,不過十分微弱,由塵土構成
類似於木星的「大紅斑」,海王星表面也有三塊斑點,分別叫做「大黑斑」、「滑行車」和「小黑斑」。它們是三個颶風風暴,其中「大黑斑」的大小相當於整個亞歐大陸
可憐兮兮的冥王星是一顆被「除名」的行星,現在被定義為矮行星。矮行星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衛星。它直接環繞著恆星,並且自身的重力足以達成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但未能清除鄰近軌道上的其它小天體和物質。冥王星是太陽系內已知體積最大、質量第二大的矮行星
值得一提的是,僅有月球質量的六分之一、月球體積的三分之一。若不是受到地球的引力束縛,月球也有成為一顆矮行星的「潛力」
2020-12-26 Sony α6300 F8 1/100s ISO400 210mm
前面所有的天體照片,都是由各種航天探測器拍攝的,而只有這張天體的照片是我自己拍攝的。因為它就是我們抬頭即見的月球。它是地球的唯一自然衛星,會合周期為 29 天 12 小時 44 分 2.9 秒,也就是曆法中一月的平均長度
相較於地球的大小,月球是一顆巨大的衛星,它的直徑達到了地球的四分之一。不過,地球和月球並不能看作雙星系統,因為地月系統的質心,位於地球表面之下約1700公裡處
關於月球的起源,現存多種學說。現今主流的地月系統形成理論是大碰撞說: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被稱為忒伊亞,神話故事中月球女神塞勒涅的母親)與原生地球碰撞,爆裂出的物質進入環繞地球的軌道,經由吸積形成月球
而關於月球最有趣的現象,莫過於潮汐鎖定現象。即月球永遠以同一面對著地球旋轉。它自轉一圈,也恰好公轉一圈,也就是說,自轉周期等於公轉周期。關於這個話題,我在《大學物理》課堂展示中,曾經做過一個詳細的匯報。在這先挖個坑,之後把那個匯報內容整理到公眾號來
當時課堂展示使用的PPT
我的公眾號剛剛成立,這是發布的第一篇文章。公眾號目前還在探索階段,沒有明確的定位,未來可能會發一些不同領域不同題材的內容
看到這裡的朋友,如果你覺得我的內容還有點意思,不妨點個關注,這將是對我這個剛剛建立的公眾號的最大的鼓勵!
如果你有什麼批評或者建議,也歡迎直接在公眾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