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的舞蹈室:柯伊伯帶

2021-02-15 天文在線

其實冥王星並不寂寞,柯伊伯帶就是冥王星的家,家族成員還包括了矮行星,小一點的巖塊和冰塊。

 

             

我相信你一定知道冥王星,它裝扮好自己,讓我們幾十年來一直相信它是太陽系大行星家族的一員,直到科學家重新給「行星」一詞下了更完美精確的定義,人們才把它從「大行星」名單上除名。

 

但是你知道嗎?冥王星其實才不孤單呢!

             

說它不孤單,是指它有大約100000個夥伴,一起運行在寒冷又遙遠的太陽系荒蠻之地的軌道上。

 

那個寒冷又遙遠的荒蠻之地,就是「柯伊伯帶」,是以荷蘭天文學家傑拉德·柯伊伯的字命名的。傑拉德·柯伊伯是20世紀中期少數幾位假設太陽系在過了海王星外的區域絕對不是空無一物的天文學家之一。他認為這塊區域僅在過去是空無一物的,到了現代(主要指過去的十億年)已經被清除了。由於一些只有天文學家才知道的古怪的原因,它的名字就這麼被定下來了。

             

柯伊伯帶

 

柯伊伯帶有點類似於行星帶,寬度和厚度都是行星帶的2倍,天體數量也是行星帶的2倍,其中最有名的成員就是矮行星冥王星。它被探測到有大約10萬個天體。

 

柯伊伯帶起於海王星運行軌道的邊緣,即30AU到約50AU,具體要是去問天文學家,就能得到精確的範圍。對於那些不太了解這些蹦出來的天文術語的讀者,「AU」是「天文單位」的縮寫,是指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所以30AU就是30 倍的地日距離。

除了說這裡是冥王星的家園,柯伊伯帶內還有另外兩個矮行星成員:妊神星和鳥神星,以及成千上萬的小冰塊和巖塊。然而眾所周知,那裡還有更多天體由於a.太小以及b.太遠而無法被我們觀測到。因此,我們推測那裡至少有十萬個「柯伊伯帶天體」或「柯伯體」如果你覺得這麼叫更有意思也可以。你要是想徹底表現的一無所知,柯伊伯帶天體的主要天體的數量叫做「QB1-O’s」或者,我發誓我不是在亂說,「柯伊伯帶天體(cubewanos)」。

             

總之,柯伊伯帶類似於小行星帶,只是更大,更冷。

 

圖片

馬克·加利克  科學圖片圖書館

 

天文學家們在經過大量數學和計算機運算後推測,柯伊伯帶很早就形成了,和大行星的形成時期差不多前後腳。那時,幾個大傢伙(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彼此還離得很近,被一群類小行星包圍著。

 

它們形成之後,受微小重力的影響,木星和土星移動到了離太陽更近的地方,而天王星和海王星則被越推越遠。你可能也想到了,當大傢伙們四散而開,破壞也隨之而來了。

             

當天王星和海王星被推離太陽的懷抱後,它們的重力可能使一些類行星被徹底射出太陽系,開啟了獨自漫遊星際的命運。但是有一些留了下來,追隨著大行星一起向外遷移。在太陽系的最外緣,它們終於找到了運行穩定的歸宿,勉勉強強能夠讓它們還留在太陽系裡。如今,它們各自在軌道上安靜地運行著,回憶那歡快而活潑的過去。

             

 

保羅 M. 薩特是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位天體物理學家,是「問問太空人和太空電臺」的主持人,以及《你在宇宙中的位置》一書的作者。

相關知識

柯伊伯帶(英語:Kuiper belt),又稱作倫納德-柯伊伯帶,另譯柯伊伯帶古柏帶,是位於太陽系的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約30天文單位)外側,在黃道面附近的天體密集圓盤狀區域[1]。柯伊伯帶的假說最先由美國天文學家弗雷德裡克·倫納德提出,十幾年後傑拉德·柯伊伯證實了該觀點。柯伊伯帶類似於小行星帶,但範圍大得多,它比小行星帶寬20倍且重20至200倍[2][3]。如同主小行星帶,它主要包含小天體或太陽系形成的遺蹟。雖然大多數小行星主要是巖石和金屬構成的,但大部分柯伊伯帶天體在很大程度上由冷凍的揮發成分(稱為「冰」),如甲烷、氨和水組成。柯伊伯帶至少有三顆矮行星:冥王星、妊神星和鳥神星。一些太陽系中的衛星,如海王星的海衛一和土星的土衛九,也被認為起源於該區域[4][5]。

 

 

 

作者: Paul M. Sutter

FY: ISHUCA·柳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選文:天文志願文章組-

翻譯:天文志願文章組- ISHUCA·柳

審核:天文志願文章組-

終審:天文志願文章組-

排版:天文志願文章組-零度星系

美觀:天文志願文章組-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原文來自:(https://www.discovery.com/science/the-kuiper-belt--when-solar-systems-dance)

 

本文由天文志願文章組- ISHUCA·柳翻譯自Paul M. Sutter的作品,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運營者刪除。

 

注意:所有信息數據龐大,難免出現錯誤,還請各位讀者海涵以及歡迎斧正。

 

結束,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全文排版:天文在線(零度星系)

轉載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浩瀚宇宙無限寬廣 穹蒼之美盡收眼底

相關焦點

  • 太陽系是外星人實驗室?柯伊伯帶發現神秘護圈,證實特斯拉的猜想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尼古拉特斯拉還有一個驚人的想法,他曾設想過太陽系可能是一個人造物。太陽系外面,有一層膜將太陽系包圍,這層膜,就像類似於籃球的外皮,太陽系內的所有行星物質,都處於籃球之內。尼古拉特斯拉那個年代人類是沒有進入太空的,人類對太空的了解也知之甚少,更不要說什麼太陽系內幾大行星,什麼關係位置,所以呢,尼古拉特斯拉的這個猜想,是超越時代的,他的猜想就像一個先知一樣讓人捉摸不透。
  • 安利篇 | 柯伊伯帶之外星
    ,而人們從未懈怠於尋找柯伊伯帶以外的行星。      利用軌道異常來預測天體存在是永不過時的手段,二人通過觀測柯伊伯帶天體軌道異常,預測了第九大行星的存在,並估計其質量超出地球的十倍。這一過程是否有些熟悉呢?沒錯,海王星當年也是被這樣預測並最終被發現的,歷史不會重演卻會押韻。
  • 追尋太陽系最初的樣子
    這項關於太陽系小天體阿羅科斯(Arrokoth,中文名「天涯海角」)形狀形成機制的研究,解釋了這一目前人類近距離探測到的最遙遠和最原始的太陽系小天體,是如何用一百萬到一億年的時間「瘦身」成現在的扁平形狀的,而該「瘦身」機制可能廣泛存在於太陽系柯伊伯帶小天體形成初期的形狀演化過程中。
  • 奧爾特雲和太陽系的邊界
    大多數人理解,太陽系由八大行星(冥王星被除名)以及無數小型天體構成,但其實它還包括柯伊伯帶與奧爾特星雲。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在海王星軌道外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域。而奧爾特星雲是太陽系最邊緣的一個雲團,就像蛋殼一樣包圍著太陽系。
  • 當局者迷,我們身處的太陽系,大小几何?
    所以我們用冥王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作為太陽系的半徑。( 5,913,520,000 km, 或者 39.5 AU,AU是天文單位)圖解:冥王星離心率較大2—冥王星外的軌道外也有天體繞轉著太陽,它們就是彗星。兩種類型的彗星群已經被識別:柯伊伯帶和奧爾特星雲。奧爾特星雲有更大的半徑,大約是50,000AU。
  • 太陽系範圍到底有幾光年,還是一光年都不到?
    太陽系,我們的家園,可是您對它了解有幾分?我們小時候課本上教育我們,太陽系有九大行星,但是,前些年,科學家聲明冥王星不在大行星行列,說來說去,課本教育的竟然被改變的,八大行星?實際上是被承認的較近的行星。
  • 美國批准柯伊伯計劃,將發射3000多顆衛星引公憤,太空垃圾太多了
    美國批准「柯伊伯計劃」引發公憤在去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批准了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將陸續發射約1.2萬顆人造衛星上天,已經讓天文界極力反對,在今年,又再次批准了亞馬遜的「柯伊伯計劃」,更是引發了天文學家們的公憤。
  • 太陽系有多大?你能描述嗎?比你想的更大
    太陽系的界限或界限超越了八顆公認的行星,也超越了矮行星。太陽系可以定義為由太陽和繞太陽運行的物體直接或間接組成的引力束縛系統。在那些直接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中,最大的8個是行星,其餘的是較小的天體,如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
  • 太陽系第五大矮行星以中國神話人物命名「共工」
    、此前系內最大未命名星球近日獲得以中國水神共工的名字命名,這是太陽系首個、也是迄今唯一一個以中文命名的矮行星。  據介紹,作為致力於尋找柯伊伯帶及更外圍遙遠天體的「帕洛瑪遠太陽系調查」一部分,「共工」矮行星2007年被三位天文學家在遙遠的太陽系邊緣、海王星軌道之外發現。它是太陽系柯伊伯帶中發現的表面最紅的天體之一,軌道為橢圓形,距離太陽最近時33AU(AU是天文單位,1AU為地球與太陽之間平均距離,約1.5億公裡),最遠點為101AU。
  • 太陽系的直徑是多少光年,目前飛最遠的旅行者一號還需要多久飛出?
    現實中的柯伊伯帶是一個距離太陽30到300個天文單位的環狀帶,其內有著大量太陽系形成之初留下來的物質碎片,還有若干顆與冥王星處於同一量級的「柯伊伯帶天體」,但看似處於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只是太陽系的
  • 人類想要飛出太陽系,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答案你不會想到
    當人類走出地球之後,看到了更回廣闊的太陽系,而地球在太陽系面前也只是一粒沙子,非常渺小。這個時候,人類又有了新的夢想,那就是飛出太陽系。而要飛出太陽系可比飛出地球要難多了,過去科學家對太陽系的範圍限定在冥王星附近,也就是柯伊伯帶。
  • 科學家幾乎確定太陽系還存在第九行星,為什麼現在還沒有找到?
    科學家就想在太陽系找到第九行星。 很多人對於太陽系的結構很模糊,太陽系可以分為三層,一部分是內太陽系,主要包含行星和小行星;另一部分是外太陽系,有些天體就在海王星軌道以外繞太陽公園,它們構成了柯伊伯帶,其他一些天體距離太陽更遠,軌道平面也更為傾斜,它們構成了所謂的離散盤。
  • 為什麼奧爾特星雲是太陽系的邊緣
    同樣由海王星外天體組成的柯伊伯帶和離散盤與太陽的距離不到奧爾特雲的千分之一。奧爾特雲的外邊緣標誌著太陽繫結構上的邊緣,也是太陽引力影響範圍的邊緣。目前對奧爾特雲沒有直接的觀測證據,但科學家仍然認為它是所有長周期彗星、進入內太陽系的哈雷類彗星、半人馬小行星及木星族彗星的發源之地。奧爾特雲外層受太陽系的引力牽制較弱,因此很容易受到臨近恆星和整個銀河系的引力影響。這些擾動都會不時導致奧爾特雲天體離開原有軌道,進入內太陽系,並成為彗星。根據軌道推算,大部分短周期彗星都可能來自於離散盤,其餘的仍有可能來自奧爾特雲。
  • 從太陽繫到可觀測宇宙
    太陽系: 如果以柯伊伯帶為邊界,大約40~50個AU(天文單位,1AU=1個日地距離); 如果以日球層頂(太陽風能夠到達的最遠距離)為邊界,大約100個AU; 如果以奧爾特云為邊界,大約10萬個AU(2光年)。
  • 恐龍滅絕與地球形成,是宿命也是太陽系的奇蹟
    這顆小行星也許來自太陽系遙遠的邊緣,它在太空中已經飛行了很久。 宇宙深處的威脅 太陽系邊緣柯伊伯帶是小行星聚集的地方,科學家們也認為那裡存在威脅。
  • 為什麼冥王星被踢出了太陽系大行星的行列?
    大叔記得自己在讀書的時候學習相關天文知識的時候,太陽系還有9大行星。從靠近太陽的距離來算,由近到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但是最近和小侄子討論之際,他告訴我太陽系只有八大行星。我不禁疑惑得滿臉問號:究竟是誰掉了隊?
  • 太陽系究竟幾大行星,為什麼少了一個
    太陽繫到底是9大行星還是8大行星,是書印錯了,還是你記錯了?聽老談給你講冥王星為何退群歡迎來到異談閣,大家好,我是老談!今天我們來聊聊退出太陽系群聊的——冥王星。很多年來,大家提到太陽系都會如數家珍一樣點出9大行星的名字,但是在2006年,科學界公布冥王星被降級成了矮行星的消息。從此,人們聊了76年的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但你知道為什麼冥王星會被降級嗎?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悲慘的小盆友退出太陽系群聊的原因。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在哪裡?或許真的存在,哈勃望遠鏡發現關鍵證據
    2006年國家天文聯合會對太陽系行星做了新的定義,需要滿足三個必要的條件:1、繞太陽公轉;2、清除臨近軌道上的天體;3、自身質量足夠大,呈現流體靜力平衡狀態,保持自身球體形狀。新設定的行星標準讓曾經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黯然神傷,它被降級成矮行星,至此太陽系變成了八大行星。
  • 看看真實的太陽系比例模型,空曠到懷疑我們也永遠飛不出去
    通常我們搜索太陽系圖片時,給出的搜索結果大同小異,而且很多人都會覺得真實的太陽系就是這個樣子的,其實這也不能怪製作圖片的人,因為如果按真實比例來繪製太陽系的話
  • 你了解,差點成為太陽系第10大行星的「鬩神星」嗎?
    冥王星處於太陽系邊緣,距地球46億英裡,但冥王星不是太陽系最遙遠的地方。我們在太陽系邊緣找到很多奇怪的神秘星球,讓我們超越冰冷的冥王星,找出潛伏在太陽系邊緣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