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朋友相處之道

2021-12-12 慈光淨土修學平臺

 《佛說孛經》,吳支謙譯。全一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七冊。

  本經乃透過經中主角孛(即佛陀的前身)與藍達王的對話,闡述為人、處世、居家、交友、用人、識人、為政、治國之道。這個故事是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波斯匿王說的,情節生動活潑,劇情精彩緊湊,人物刻劃鮮明,場景栩栩如生,極為引人人勝。因此雖然內容充滿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讀來卻一點也不覺枯燥乏味,而且毫無說教的意味,這是本經極大的特色。

  本經主要是敘述佛陀及諸大弟子在舍衛國的時候,接受祇陀太子與須達長者的精舍供養,移住祇園精舍說法,波斯匿王受到佛陀的感召,舉國上下一致跟隨國王事奉佛陀。

  此事引起外道人士的嫉妒,於是設計毀謗、陷害佛陀,想要破壞人民對佛陀的信仰。後來事跡敗露,外道的計謀未能得逞。佛陀因此有感而發的告訴弟子,毀謗的發生,都是由貪心和嫉妒所產生。佛陀進一步又告訴弟子一個過去世的故事,當時佛陀名字叫「孛」,也曾受人嫉妒、毀謗……

  孛,是一個比丘。孛的家中有三個兄弟,他最小最好學。父親死了以後,兩個哥哥爭著要多分一些遺產,他們認為孛從小讀書,花費了家中許多錢財,因此應該要少分一些,然而母親卻覺得三兄弟應該要平均獲得。可是,孛覺得人生皆為貪苦,若不離開家庭,就不能相安無事,因此徵得母親的同意,他出家做沙門。

  孛在山中學道修行一陣子之後下山,進入藍達國城,被藍達國王聘為國師。孛協助藍達國王治理國家,深得國王的信任,因此遭致國中一些貪官汙吏的嫉妒排擠。佞諂的臣子們看到孛為政清廉,使得他們無法縱情貪汙,十分的畏忌。當中有四個臣子,集合一億數的金銀財富賄賂皇后。

  皇后於是把自己的衣服扯破,弄的蓬頭垢面,待藍達國王回來時又哭又鬧,說是孛趁王不在時調戲她,同時以自殺要挾國王要將孛繩之以法,斬首示眾。藍達國王屈服於皇后的讒言,但想到這十二年來內政外交都是靠孛的協助,才有今日的政績,終究不忍心下手,只是減其供養待遇,使孛自慚而去。孛臨走之前與藍達國王深談,告訴藍達國王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

  以下謹摘錄幾項:

  ⊙天下有四種自壞的事:

  第一、樹上的花果太繁多了,會還折其枝。

  第二、毒蛇口中含毒,反戕害自己的身軀。

  第三、國家輔相不賢,反害及國家。

  第四、人不做善事,死後就會墮入地獄。

  這四件事說明,一切事物都是先從自身壞起,所以佛經說:「惡從心生,反以自賊:如鐵生垢,銷毀其形。」

  ⊙凡人有四種自危的事,應該要小心處理:

  第一、為人作保。

  第二、為人作證。

  第三、替人做媒。

  第四、聽用邪言。

 

 ⊙友有四品,不可不知:

  第一、有友如花。花開得很美麗時就插在頭頂上,枯萎了就扔掉。如花的朋友就是這樣,當你榮華富貴時,他就親近你:見你貧窮不得志時,他就捨棄你。

  第二、有友如秤。秤的性能是,物重就下垂,物輕就上舉。如秤的朋友也是如此,當你居高位,能給他好處時,他就對你低頭哈腰,諂媚阿諛;當你失去權位,不能給他好處時,他就對你趾高氣昂。

  第三、有友如山。山能廣植森林,任憑鳥獸聚集。真正的朋友要像山一樣,心胸廣闊,互相包容,互相成就。

  第四、有友如地。大地能普載萬物,任人踐踏而無怨尤。如大地的朋友也是一樣,能替我們擔當、替我們服務而不求回報。

  ⊙朋友相處有十件事情,可以看出厚愛程度:

  第一、遠離分別,不會忘記。

  第二、彼此相見,歡喜異常。

  第三、有美味飲食,分而食之。

  第四、有過失之言,能忍而受之。

  第五、聽到朋友做善事,會很歡喜。

  第六、友人做惡事,也會加以忠諫。

  第七、難為的事,能為友人去作。

  第八、朋友之間,不傳私攻訐。

  第九、遇到急事,能為其解難。

  第十、貧賤的朋友,不會嫌棄。

  經上說:「化惡從善,切磋以法,忠正誨厲,義友合道。」朋友相處之道,應該如此。

  ⊙做人要稱心快意,有八件事:

  第一、能跟隨賢德的人做事,向他請教。

  第二、依聖賢所說的話處世。

  第三、自己的個性仁慈溫和。

  第四、從事正當事業,蒸蒸日上,日新又新。

  第五、縱然有事引起忿怒,要能自禁。

  第六、要有遠慮,一切事情防患於未然。

  第七、信仰宗教,與道法相親。

  第八、與人相處,真誠相待,不可相欺。

  這是八件讓人感到快樂的事,所以經典上說:「有佛興快,演經道快;眾聚和快,和則常安。」

  ⊙施行五事,能獲人愛敬:

  第一、要柔和能忍。

  第二、要謹而有信。

    第三、要敏而少口。

  第四、要言行相符。

  第五、要交友益厚。

  ⊙智者所念,有十二事:

  第一、清晨醒來,要念悔過作福。

  第二、起床之後,要向父母、尊長禮拜請安。

  第三、遇事要早做計劃、準備。

  第四、所止居處,要避免危險。

  第五、講話要真誠實在。

  第六、見到別人有過,要誠心勸告。

  第七、看到貧窮孤苦的人,要愍念濟助。

  第八、自己有錢,要歡喜布施。

  第九、三餐飲食,要知時知節量。

  第十、分東西給人,要公平均等。

  第十一、領導大眾,要能施人恩惠。

  第十二、平時用物,要經常維修整治。

  ⊙所謂賢者,要具備十種德行:

  第一、要有高遠的學問。

  第二、要不違犯經中戒條。

  第三、要恭敬佛法僧三寶。

  第四、要受持善法不忘記。

  第五、要調伏心中的貪瞋痴。

  第六、要修行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第七、要常施恩德與人。

  第八、要不擾害社會大眾。

  第九、要能化導不仁不義的人。

  第十、要能倡導善良風俗,導人向善。

  本經如上開示為人處事之道的至理名言,將近三十則之多,每一則都很平實的教導我們如何做好一個人,修正內心,實證佛法,道理簡明易懂。

相關焦點

  • 朋友之間相處之道
    世人皆知當近君子而遠小人,為人若是無德,則眾生皆避之唯恐不及,如是者又何談善緣友誼?  所以,維護友誼的一條準則便是:朋友之間須當以道義為重,一如做人不可無德。世間有些人為所謂義氣而行違法亂紀之事,此為愚痴,絕非正道。而把友誼建立於功利基礎上,如此友誼,也不能長久。真朋友之間可以甘苦與共,我們從朋友處所得愉悅快樂,正是緣自內心的真誠。
  • 十條相處之道,會讓你與朋友相處的更好.
    所以,朋友之間不管關係有多好,也要留心一些潛規則,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很多時候並不是單項選擇,並不是有你沒他,而是多項選擇,可以雙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存在這著潛規則,了解這十條相處之道,會讓你與朋友相處的更好。
  • 《貧僧有話要說》三十六說之二 : 夫妻相處之道
    《貧僧有話要說》三十六說之二 : 夫妻相處之道
  • 《貧僧有話要說》三十六說(之二)─夫妻相處之道
    闊達包容 共建佛化家庭假如,我們中國的婆媳,能像老和尚這樣的闊達、開通,那還有什麼婆媳相處的問題呢?夫妻也是一樣,兩個家庭,不同的生活習慣下長大,總有一些不同的觀念看法,既然結婚了,就要相互的包容忍耐,相互的體諒,相互的尊重。
  • 「貧僧」有話三十六說之二|夫妻相處之道
    甚至要他們跟爸爸說,上次媽媽來,說爸爸怎麼好;告訴媽媽,上次爸爸來,也說媽媽怎麼好。這樣的夫妻又再回心轉意,破鏡重圓的也很多。希望有情人成為眷屬,不就是這樣的意思嗎?家庭佛化、行佛,感情美滿就不是問題 在我處理信徒一些家庭的問題中,記憶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生命線的創辦人曹仲植先生。
  • 後媽與二十歲繼子的相處之道:一定先是朋友再是家人
    相聲說的不錯,演技也很好。郭麒麟很小的時候,父母離婚,他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到7、8歲到北京,才跟著郭德綱。那個時候郭德綱已經再婚。郭麒麟有了後媽王慧。最初王慧就拿郭麒麟當自己的孩子,那個時候郭德綱很忙,郭麒麟的家長會都是王慧去。
  • 後媽與二十歲繼子的相處之道:一定先是朋友再是家人
    相聲說的不錯,演技也很好。 郭麒麟很小的時候,父母離婚,他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到7、8歲到北京,才跟著郭德綱。那個時候郭德綱已經再婚。郭麒麟有了後媽王慧。 最初王慧就拿郭麒麟當自己的孩子,那個時候郭德綱很忙,郭麒麟的家長會都是王慧去。為了郭麒麟她一直沒有敢要自己的孩子,生怕委屈了郭麒麟。
  • 《佛說十善業道經》佛陀對海龍王說的經
    Aputi佛典動畫:佛說十善業道經《佛說十善業道經》出自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佛說海龍王經》,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是佛為海龍王說,一切法靡不由心,應修十善,遂廣明十善功德,及攝一切佛法。即諸佛菩薩有一方法,能斷除一切惡道之苦,獲取極大利益,這個方法就是修行十善業道。轉發本文是法布施,自利利他,功德無量!
  • 方中信妻子首談夫妻相處之道,自曝兩人常吵架,來世不要再做夫妻
    11月19號據港媒消息稱,方中信的妻子莫可欣罕有接受了好友林穎嫻的專訪,採訪中不僅談及到了夫妻相處之道看似十分的暖心且恩愛,但這背後也是有著很多「相處之道」。除了談及到自己的夫妻相處之道之外,說複雜那絕對是「死疙瘩」。
  • 《佛說十善業道經》
    佛說十善業道經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鹹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佛說此經已。娑竭羅龍王。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佛說十善業道經卷終十善業道經節要附說十惡果報沙門蕅益編訂戒殺生。
  •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40集
    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七面倒數第二行:【複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贊法。何等為八?一、口常清淨,優缽華香。】我們一句一句的看。現在世間有不少人相信科學,對於宗教裡面所講的鬼神,大概都很難接受,而一致的否定。我們這部經上面,佛是對龍王說的,這個話能相信嗎?龍王究竟在哪裡?我們要懂得佛說法的善巧,佛所說的每一句、每一個字都含著無量義,問題是我們要會解釋。
  • 夫妻相處之道人生感悟夫妻如何相處才能幸福美滿?(值得一看)
    談起夫妻相處之道人生感悟,這的確是大家希望了解和真正所關心的話題。正所謂:「家和萬事興」,家和則興旺,家吵則滑坡,這是永遠不變的古訓。那麼夫妻如何相處才能幸福美滿呢?即下來,虞戀莎為朋友們談一談夫妻相處之道人生感悟,夫妻如何相處才能幸福,夫妻如何相處才能美滿等相關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供朋友們思考。1.夫妻相處之道首先要做到坦誠相待,切勿遮遮掩掩這是經營婚姻之大忌諱。坦誠相待是夫妻在婚姻生活中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礎條件之一。比如,夫妻雙方各一方出門有事情來說,可能愛人都會問準備出去做什麼事情呢?或談什麼生意呢?
  • 夫夫相處之道
    我開玩笑說,你都是有BF的人了,約我男朋友不吃醋嗎?他哈哈大笑,然後很得意的告訴我,他就是跟BF說來跟我吃飯的。好吧。我真的很佩服這種夫夫。因為他們更懂得相處之道。至少一句話就讓我聽到了一個非常現實而又直接的問題。那就是誠實。
  •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12集
    這個期間世間沒有佛,所以佛在經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陀的教誨,始於事親。淨業三福第一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佛教人從這裡開始,也是到這裡圓滿。所以千經萬論,長劫修行,到最後就是這兩樁事情圓滿。佛教我們把孝親尊師的道理搞清楚,圓圓滿滿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之處。由此可知,千經萬論、四十九年的說法,無非是說孝道、師道的大道理,孝道與師道的落實。
  • 佛說十善業道經
    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嗔恚、邪見。「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是什麼?
    不要因為別人說了什麼,就不敢去做,不要活在別人的話語中,凡事先想後做,三思而後行,不可性急,要有耐心;  心胸寬廣,無論你喜歡的同事(上司)或不喜歡的,見面都要打招呼,且面帶笑容,要真誠。在踏入社會之前我總覺得人與人之間相處該是真誠的、快樂的,踏入社會之後才發覺人與人之間相處也有頭痛的時候。在與同事相處過程中,凡事都要想得開,心情自然就快樂。  與同事保持適當距離  其實很多同事是不適合成為朋友的。和同事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才是最美的。退一步海闊天空。我覺得要想和同事相處愉快,秘訣還是那句老話,「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 不可不讀的佛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佛說十善業道經本經出自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佛說海龍王經》,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是佛為海龍王說一切法靡不由心,應修十善,遂廣明十善功德,及攝一切佛法。
  • 成佛妙道: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善知識復有四輩:一者欲鬥,止之;二者欲隨惡知識,諫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勸令治生;四者不喜經道,教令信喜之。 「惡知識復有四輩: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三者見人有急時,避人走;四者見人死亡,棄不視。」 佛言:「擇其善者從之,惡者遠離之。我與善知識相隨,自致成佛。」
  • 孔子與亞里斯多德的朋友之道
    孔子與亞里斯多德的朋友之道 2020年01月07日 08:1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南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星雲大師:「貧僧」有話三十六說之二 夫妻相處之道
    希望有情人成為眷屬,不就是這樣的意思嗎?在我處理信徒一些家庭的問題中,記憶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生命線的創辦人曹仲植先生。那應該是在五十年前,半個世紀以前的事了。有一天,我到北投的一間寺廟找一個朋友,見到一群信徒站在那裡,互相交談,隨後進來一位中年男士,西裝革履,風度翩翩的樣子,一位太太看到我,就大聲的說:「我先生來了,師父、師父,您叫我的先生拜佛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