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孛經》,吳支謙譯。全一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七冊。
本經乃透過經中主角孛(即佛陀的前身)與藍達王的對話,闡述為人、處世、居家、交友、用人、識人、為政、治國之道。這個故事是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波斯匿王說的,情節生動活潑,劇情精彩緊湊,人物刻劃鮮明,場景栩栩如生,極為引人人勝。因此雖然內容充滿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讀來卻一點也不覺枯燥乏味,而且毫無說教的意味,這是本經極大的特色。
本經主要是敘述佛陀及諸大弟子在舍衛國的時候,接受祇陀太子與須達長者的精舍供養,移住祇園精舍說法,波斯匿王受到佛陀的感召,舉國上下一致跟隨國王事奉佛陀。
此事引起外道人士的嫉妒,於是設計毀謗、陷害佛陀,想要破壞人民對佛陀的信仰。後來事跡敗露,外道的計謀未能得逞。佛陀因此有感而發的告訴弟子,毀謗的發生,都是由貪心和嫉妒所產生。佛陀進一步又告訴弟子一個過去世的故事,當時佛陀名字叫「孛」,也曾受人嫉妒、毀謗……
孛,是一個比丘。孛的家中有三個兄弟,他最小最好學。父親死了以後,兩個哥哥爭著要多分一些遺產,他們認為孛從小讀書,花費了家中許多錢財,因此應該要少分一些,然而母親卻覺得三兄弟應該要平均獲得。可是,孛覺得人生皆為貪苦,若不離開家庭,就不能相安無事,因此徵得母親的同意,他出家做沙門。
孛在山中學道修行一陣子之後下山,進入藍達國城,被藍達國王聘為國師。孛協助藍達國王治理國家,深得國王的信任,因此遭致國中一些貪官汙吏的嫉妒排擠。佞諂的臣子們看到孛為政清廉,使得他們無法縱情貪汙,十分的畏忌。當中有四個臣子,集合一億數的金銀財富賄賂皇后。
皇后於是把自己的衣服扯破,弄的蓬頭垢面,待藍達國王回來時又哭又鬧,說是孛趁王不在時調戲她,同時以自殺要挾國王要將孛繩之以法,斬首示眾。藍達國王屈服於皇后的讒言,但想到這十二年來內政外交都是靠孛的協助,才有今日的政績,終究不忍心下手,只是減其供養待遇,使孛自慚而去。孛臨走之前與藍達國王深談,告訴藍達國王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
以下謹摘錄幾項:
⊙天下有四種自壞的事:
第一、樹上的花果太繁多了,會還折其枝。
第二、毒蛇口中含毒,反戕害自己的身軀。
第三、國家輔相不賢,反害及國家。
第四、人不做善事,死後就會墮入地獄。
這四件事說明,一切事物都是先從自身壞起,所以佛經說:「惡從心生,反以自賊:如鐵生垢,銷毀其形。」
⊙凡人有四種自危的事,應該要小心處理:
第一、為人作保。
第二、為人作證。
第三、替人做媒。
第四、聽用邪言。
⊙友有四品,不可不知:
第一、有友如花。花開得很美麗時就插在頭頂上,枯萎了就扔掉。如花的朋友就是這樣,當你榮華富貴時,他就親近你:見你貧窮不得志時,他就捨棄你。
第二、有友如秤。秤的性能是,物重就下垂,物輕就上舉。如秤的朋友也是如此,當你居高位,能給他好處時,他就對你低頭哈腰,諂媚阿諛;當你失去權位,不能給他好處時,他就對你趾高氣昂。
第三、有友如山。山能廣植森林,任憑鳥獸聚集。真正的朋友要像山一樣,心胸廣闊,互相包容,互相成就。
第四、有友如地。大地能普載萬物,任人踐踏而無怨尤。如大地的朋友也是一樣,能替我們擔當、替我們服務而不求回報。
⊙朋友相處有十件事情,可以看出厚愛程度:
第一、遠離分別,不會忘記。
第二、彼此相見,歡喜異常。
第三、有美味飲食,分而食之。
第四、有過失之言,能忍而受之。
第五、聽到朋友做善事,會很歡喜。
第六、友人做惡事,也會加以忠諫。
第七、難為的事,能為友人去作。
第八、朋友之間,不傳私攻訐。
第九、遇到急事,能為其解難。
第十、貧賤的朋友,不會嫌棄。
經上說:「化惡從善,切磋以法,忠正誨厲,義友合道。」朋友相處之道,應該如此。
⊙做人要稱心快意,有八件事:
第一、能跟隨賢德的人做事,向他請教。
第二、依聖賢所說的話處世。
第三、自己的個性仁慈溫和。
第四、從事正當事業,蒸蒸日上,日新又新。
第五、縱然有事引起忿怒,要能自禁。
第六、要有遠慮,一切事情防患於未然。
第七、信仰宗教,與道法相親。
第八、與人相處,真誠相待,不可相欺。
這是八件讓人感到快樂的事,所以經典上說:「有佛興快,演經道快;眾聚和快,和則常安。」
⊙施行五事,能獲人愛敬:
第一、要柔和能忍。
第二、要謹而有信。
第三、要敏而少口。
第四、要言行相符。
第五、要交友益厚。
⊙智者所念,有十二事:
第一、清晨醒來,要念悔過作福。
第二、起床之後,要向父母、尊長禮拜請安。
第三、遇事要早做計劃、準備。
第四、所止居處,要避免危險。
第五、講話要真誠實在。
第六、見到別人有過,要誠心勸告。
第七、看到貧窮孤苦的人,要愍念濟助。
第八、自己有錢,要歡喜布施。
第九、三餐飲食,要知時知節量。
第十、分東西給人,要公平均等。
第十一、領導大眾,要能施人恩惠。
第十二、平時用物,要經常維修整治。
⊙所謂賢者,要具備十種德行:
第一、要有高遠的學問。
第二、要不違犯經中戒條。
第三、要恭敬佛法僧三寶。
第四、要受持善法不忘記。
第五、要調伏心中的貪瞋痴。
第六、要修行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第七、要常施恩德與人。
第八、要不擾害社會大眾。
第九、要能化導不仁不義的人。
第十、要能倡導善良風俗,導人向善。
本經如上開示為人處事之道的至理名言,將近三十則之多,每一則都很平實的教導我們如何做好一個人,修正內心,實證佛法,道理簡明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