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人記錄做社區支援日子,從入戶調查到理髮問題,如今恢復正常

2020-12-24 北晚新視覺網

現在回想起來,當2月9日我們初次來到現在支援的這個社區時,我們根本未曾設想過,會在這個相隔三十多公裡、聞所未聞的武漢黃家湖社區一幹就是七十多天。

作者:禾刀

有網友曾問我,當初為什麼選擇支援社區。這個真的一下子回答不上來。如果非要找出一個,那就是特殊時期,我想著家人身體尚且健康,也許可以盡一份綿薄之力。

許多普通武漢人一開始也並沒把新冠病毒太當回事,這一方面是因為新春佳節的腳步日益臨近,另一方面也因大家對非典十多年來突飛猛進的醫療技術信心滿滿。1月23日一覺醒來的封城令,一下子將緊張氣氛提到嗓子眼,加上全國各地醫療隊火速向武漢集結,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火速開建,原本愈來愈濃的節日氣氛就此凝滯。

初到黃家湖社區,被狠狠地「將」過一軍。記得那天社區突然告訴我們,有一位志願者發熱去了醫院。疫情時期,發熱是一個充滿恐懼的字眼。後來雖然虛驚一場,但陰影還是有的,比如從此大家開始在大廳外午餐,消毒次數增多,穿戴防護升級……

支援社區,並沒有固定的工作。一開始社區安排我們電話詢訪,逐一了解社區居民健康狀況。這事聽起來簡單,但簡單的事重複太多就不簡單,一天一百多個電話,每個電話都得重複同樣的內容:是否住在社區,家裡現住了幾個人,是否有發熱現象,還有什麼困難。大多數居民對調查比較支持,但也有陰陽怪氣的,說為什麼不入戶。

起初,封閉式管理並不討居民歡心。記得2月10日新冠指揮部關於小區封閉通告發布後,幾乎每個試圖出來的人都會大發牢騷,還有人指桑罵槐,更有甚者直接抖狠。值守其他門崗的同志遇到的情況大同小異,有的只好搬來了民警。

入戶調查最令人難忘。支援社區以來,前後入戶調查六次,其中至少四次是因為居民投訴,說沒人入戶。每次我們都想辦法把功課做足,逐戶敲門不說,還一一拍照。儘管如此,前腳回到社區,後腳總有人給網格員(註:武漢按300—500戶或常住人口1000人左右的標準劃定城市社區網格,配備了網格員,幫助解決本網格居民的一些民生訴求。疫情發生後尤其封城後,武漢網格員被迅速動員,成為最基層的防疫人員,可以說擔任了社區居民的「生活管家」)打電話,說心裡怕,不敢開門。

恐懼的陰影依舊在瀰漫。三月上旬,有網格居民來電,說樓上半夜有人走動,這與我們調查結果不符。沒得說,重新入戶,但反覆敲門依舊沒見回應。為確保安全,我們建議物業停電停水。就在關掉電閘那一刻,那家久敲不開的門終於開了,一位小夥子探出了腦袋。小夥子說自己在理髮店上班,現在沒事幹,整天睡覺。進門調查,裡面髒亂不堪。令人震驚的是,小夥子居然對小區封閉管理毫不知情。

不知這小夥子算不算我看過的《無緣社會》中的那類人。2010年1月,日本NHK電視臺推出了紀錄片《無緣社會:無緣死的衝擊》,《無緣社會》一書便是這部紀錄片的文字版,描述了日本社會的一類特殊人現象:一是沒朋友,「無社緣」;二是和家庭關係疏離甚至崩壞,「無血緣」;三是與家鄉關係隔離斷絕,「無地緣」。在我們的重點「關注」下,小夥子終於開始聯繫網格員購買點生活物資,我們也會藉機向他介紹一下指揮部的最新通告。

小夥子在理髮店工作,說到理髮,頭髮帶來的困惑是許多人未曾預料到的。自1月23日封城後,除了負有保供任務的商超外,絕大多數商鋪歇業。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的種種不便漸漸顯現,對男同志來說,首當其衝的便是頭髮——個個長發飄飄,想不流露出所謂的「藝術氣質」實在太難。有人實在無法忍受,乾脆讓家人操刀——與其說是操刀,不如說是「練刀」。那段時間,如果在路上看到各種狗啃似的髮型,實在沒什麼大驚小怪的。3月12日,終於有理髮師傅來社區志願服務,一時間,社區像過節似的,洋溢著疫情以來少見的歡樂氣氛。理髮師說,他以前在漢口中心一家高級理髮店工作,理一個頭268元起步。看來這師傅身價不菲,疫情也影響了他的職業和生活。

但理髮問題,充其量只是新冠疫情期間的次要問題,最大的問題還是日子。小區進入封閉式管理階段後,我們每天必須幫居民買菜買藥還有充燃氣卡等,總之一切生活必需內容都得跑腿。

也是在這個時期,認識了林爹爹。林爹爹與老伴都七十多歲,兒子在美國,絕對的「空巢」。林爹爹患有高血壓,不會用智慧型手機,買藥和買菜都是兒子在網上託付給網格員。這樣的託付看似簡單,但由於兩地存在較大時差,況且這些小帳也得及時清理,所以還是有些麻煩。我不知道網格員在給林爹爹代購時貼過錢沒有,但前幾天聽社區馬書記說,社區的幾個網格員在工作中幾乎都貼了不少錢,除了平時有些零散開支一時開不到正式發票外,還有些老人不會用手機支付,或像林爹爹這樣找兒女代付,「當時付了就付了,過後網格員忙得團團轉,很少有真正記得起來的」——畢竟,每天要買的菜幾十份,要接的電話上百個,還有需要送醫的網格居民。

小區封閉政策略有鬆動後,在中百超市碰到了林爹爹和老伴,那相互攙扶的模樣讓人不禁想起了《平如美棠》裡的場景。這個月初,99歲高齡的饒平如老人離世,追隨他摯愛的美棠去了,讓人們又重新回味了這段相濡以沫六十餘載的感人故事。美棠患腎病和老年痴呆症後,平如伴隨左右,「每天5點起床,給她梳頭、洗臉、燒飯、做腹部透析,每天4次,消毒、口罩、接管、接倒腹水,還要打胰島素、做記錄,他不放心別人幫忙」。

林爹爹與老伴到底誰照顧誰不好說。兩位老人你一袋,我一袋,一前一後,相互照應。我們想上去幫幫忙,林爹爹擺擺手,說不能總有指望,你們走了我們還得過日子。後來我們又碰見了幾回,哪怕只是幾個雞蛋,林爹爹依舊與老伴一人一袋,一前一後,步子依舊有點慢,但依舊很穩。

自那以後,我們再也沒有冒昧地上去幫忙。

3月25日,武漢放開入漢通道。4月8日,武漢解封,封閉了七十多天後正式重啟。前幾天,三月份時為強化封閉式管理力度而在東瀾岸商業街安裝的圍擋終於拆了,商業街露出了久違的「亮色」。社區大廳裡也漸漸有了些輕鬆的氣氛,大家中午終於可以小眯一會了——要知道,社區的工作人員自封城那天起,一直到現在都沒休息過。支援社區的志願者在漸漸撤離,我們也開始見縫插針地搞些復工復產的事了。

前幾天,與同事們一起,去東瀾岸商業街過了早,吃了碗熱乾麵,喝了碗蛋酒,還是滿滿的老武漢味道。

圖片由作者提供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10

相關焦點

  • 北京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恢復首周 驛站復工的AB面
    與此同時,多家企業也反應,當前,一些與老人密切接觸的入戶服務,恢復情況與預期還有一定差距,比如助浴、陪同就醫等。有驛站負責人表示,經歷了疫情防控這一特殊時期後,老年人及其家人出於安全考慮,對於入戶服務確實還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就此,驛站調整了一些服務形式,一些日常休閒娛樂活動仍然堅持線上開展,而像理髮等服務由上門改為在戶外集中進行。
  • 進入正常軌道之後的回看:武漢基層社區失守的那20天
    各區將人員名單分配到網格管理小組,確保接受規範化的醫學觀察。由社區群幹、社區醫生、社區網格員組成醫學觀察小組,每日入戶(每日至少1次),每天監測,及時報送信息。觀察期(14天)滿,經評估通過後予以解除醫學觀察。當密切接觸者出現發熱(37.3℃及以上)、咳嗽等異常狀況時,立即上報、逐級上報,迅即調配救護車將其轉運至定點醫院救治。
  • 武漢理髮師情侶:落淚為醫護人員理光頭,甚至有長髮及腰的姐姐
    來自河南固始縣的文彬到武漢打工12年了,自稱是「半個武漢人」,如今已是一名資深理髮師。他告訴中新社記者:「這些急匆匆從各地趕來武漢的醫護人員在疫情防控一線要穿上厚厚的防護服,頭髮長了確實不便。但我理髮十多年了,卻從沒有碰到年輕女士要求給自己剃光頭的。前天晚上我在漢口維也納酒店大堂為河北醫療隊隊員理髮時,一位長發到腰的姐姐一坐上凳子就告訴我:『要理光頭!』」
  • 武漢戰疫醫生的快手日記:「記錄特殊日子,希望它快點過去」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快手最新資訊 > 正文 武漢戰疫醫生的快手日記:「記錄特殊日子,希望它快點過去」
  • 莊彩男:從志願理髮到愛心聯盟
    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區青山社區,每個月的15日,都有一個身影在行動不便的居民家中忙碌,為他們免費理髮。她就是熱心公益事業的黨員志願者莊彩男。這一志願服務,她已經做了整整22年。我年輕,更應該為社區居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從老顧身上,莊彩男體會到了幫助他人的意義。從開店營業那天起,她就主動開展義務理髮活動,並成為三明志願理髮第一人。就這樣,22年來,每月莊彩男都會風雨無阻地為社區數十位行動不便的居民上門免費服務。這些老人,有的長期癱瘓在床,有的無法行走。莊彩男幫他們理完髮後,還主動幫助他們擦身、換衣服。
  • 央視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記錄著真實的「武漢時刻」
    作為系列微紀錄片作品,《武漢:我的戰「疫」日記》體量短小,單集5分鐘左右時長。第二季節目繼續將鏡頭聚焦普通人,通過醫護人員、普通市民、堅守崗位的勞動者等不同疫情親歷者們,記錄特別的「武漢時刻」。拓展視角,讓更多人和故事被記錄
  • 「武漢日記」拍攝者蜘蛛猴麵包:用鏡頭記錄疫情中「不服周」的武漢人
    我心想,我有車,家人又不在身邊,我適合做志願者啊!還可以借這個機會出門,去拍攝記錄封城中的武漢。於是網友們通過我的鏡頭,看到了疫情期間武漢人特別的年飯。進門就用消毒液洗手,戴著口罩聊天,因為封城沒能回到家人身邊,自己下廚,沒有大魚大肉。大家都知道「正常」的年飯什麼樣,看到武漢人眼下的年飯,應該觸動了很多人。我的「武漢日記」也就是從這一集開始火的。頭三集「武漢日記」,就是我封城頭三天的生活。
  • 武漢熱心居民餘翠蘭12年來義務為街坊理髮
    在武漢市武昌區楊園街臨江社區橋梁村,有一位家喻戶曉的熱心人餘翠蘭。12年來,餘翠蘭憑著自學的手藝義務為街坊們理髮,特別是為臥病在床的老人們提供貼心的志願服務,據統計,她為街坊們理髮的次數已經超過萬餘次。
  • 《華爾街日報》關注武漢開學:生活恢復正常的最直觀證明
    沉寂多月的武漢如今走上了正軌,令《華爾街日報》中國分社社長鄭子揚(Jonathan Cheng)十分感慨。他在該媒體3日發布的視頻中表示,武漢學生們再次走進校園,「正是當地生活恢復正常的最直觀證明」。「學生需要保持1米距離,在消毒墊上擦鞋,測量體溫並且洗手,之後才能進教室。」鄭子揚注意到,為了讓學生安全有序返校,武漢各學校採取了嚴格的防疫措施。
  • 武漢兩天雙清零:無疫情小區有的組織居民理髮 有的仍不讓下樓
    【華電梨園東區】組織居民有序理髮 活動場所仍關閉華電梨園東區緊鄰武漢東湖梨園廣場,是一個由9棟單元樓構成的老小區,共有居民272戶。▲3月19日,華電梨園東區組織居民有序下樓理髮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小區門前的出入告知書上,除了註明小區實現封閉式管理,業主住戶進出實行體溫檢測外,還明確指出小區所有活動場所關閉,不舉行群體聚會,請各位業主在家,不到處串門、聚會。
  • 用畫筆記錄「戰疫」瞬間 成都小姐姐「想去武漢大學看櫻花」
    成都武侯區一名社區工作者在朋友圈裡「曬」出了她手繪的社區戰疫圖。她叫李沁蓮,是漿洗街街道楠欣社區的工作人員,也是個「90後」小姐姐。從1月26日到現在,李沁蓮每天朝九晚九奔忙在社區抗疫一線。愛好美術的她,利用睡前短暫的時間,用畫筆記錄下了「戰疫」中那些令她難忘的瞬間。「你的口罩夠不夠用?」
  • 渝北區婦聯到統景溫泉等樣本社區指導第四次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
    7月29—30日,渝北區婦聯主席張國平帶隊到統景鎮溫泉、回興街道高巖路、龍山街道花園新村、龍塔街道魯能西路和寶聖湖街道寶聖湖等5個樣本社區指導第四次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工作,
  • 用心做好事 用情服好務 黨員下沉社區暖進居民心裡
    本網訊(記者孫雲、李瑞)樓道裡的「牛皮癬」不見了,路旁的樹枝變整齊了,劉老師家常年漏水的水管修好了,臥床不起的鄭爹爹每個月都能享受理髮師上門服務……這一年來,鳳凰街道濱湖社區居民的煩心事越來越少,享受到的服務越來越多。這些變化,離不開市機關事務服務中心志願者們的辛苦努力和付出。
  • 不能出門理髮的日子,這裡有一批專屬TONY免費「營業」……
    然鵝,就在全網在線呼喚tony老師時,有這麼一群人卻享受起tony老師的專屬服務。他們是一線抗疫的人民警察!疫情就是警情,警情就是命令。從年前開始,警察蜀黍就緊急戒備,駐守在抗疫一線。眼看著他們頭髮扎耳朵,寸頭變蓋頭,帥小夥變邋遢大叔。不少民警表示,「理髮店現在都是大門緊鎖,頭髮長了也沒地方剪。」剪頭髮、保持警容成了一線民警最「樸素」的願望。
  • 免費為300多老人理髮 "鄉村理髮師"記錄最美瞬間
    從為父親理髮萌生出為農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理髮拍照,大慶自費購買了印表機、找來了相機,只為記錄老人們最美的瞬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姜曼  父親不經意的話  觸動他踏上公益路  9月5日上午,站在村口正為村民理髮的大慶汗水溼透了衣衫,汗水順著他的臉頰流下,而他竟毫無察覺。「小夥子,謝謝你了。忙完到家裡喝水吧。」
  • 免費上門修家電、理髮、換紗窗,「馨飛揚」幫幫團社區裡掛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趙波 通訊員 徐英為了給居民提供實實在在的便民服務,6月7日上午,交運溫馨巴士高新區分公司「馨飛揚」志願者自發成立幫幫團,來到城陽區上馬街道李仙莊社區,利用業餘時間走門入戶到社區居民家中維修家電、理髮、換紗窗、修繕房屋、
  • 朝陽呼家樓動員社會單位力量,守牢社區「大門」
    呼家樓街道呼北社區動員轄區社會單位力量,共同守牢社區「大門」,做好疫情防控排查工作。「請您測一下體溫,36.8度,正常。再做一下登記。」1月31日,在呼北社區西門,近期正在為呼北社區做老舊小區改造的施工企業工作人員劉洪才,對一位返京進入社區的居民進行信息記錄。疫情發生以來,呼北社區迅速按照街道統一部署,對社區各出入口進行摸排管控,但是在落地過程中發現,人手遠遠不夠。「呼北社區是一個開放性社區,沒有物業,共有45個出入口,我們實地摸排後,關閉了31個出入口,留下14個出入口供居民通行。」
  • 武漢市場鮮活淡水魚每天銷量近200萬斤,已逐步恢復到正常消費水平
    武漢市場鮮活淡水魚每天銷量近200萬斤,已逐步恢復到正常消費水平2020-08-26 09:46:00  聶東經說著便把帶著充氧機的魚桶搬上了車:「這些充氧機也會給每個社區團購的團長配一個,保證全程有氧冷鮮運輸,每個充氧機都是大幾百塊錢。」除了給社區團購和社區生鮮店送貨時用上充氧機以外,記者在白沙洲農副產品大市場也了解到,在水產品的大流通市場裡,夏天高溫時送貨需要大量打冰,確保送到二級市場或武漢三鎮各地的終端市場時,淡水魚都是新鮮的。
  • 每一個動人瞬間都是前行的力量,長江日報記者影像記錄武漢2020
    在極不平凡的2020年,影像記錄了我們親身經歷過的非同尋常的瞬間,記錄了那些瞬間裡飽含的情感和力量。2020年5月20日,東西湖區順豐武漢電商產業園項目工地,塔吊沐浴在火紅的霞光中,一架飛機迎著旭日緩緩飛過。
  • 華山醫院支援武漢醫療隊:武漢ICU裡和死神搶人的驚心動魄故事
    她給海岸君發了一個連結,是吉林大學科研團隊在當地醫院做的研究,發在預印本網站上,簡單來說,他們在疑似患者隔離區的護士站的表面,以及重症監護病房的空氣中,都檢測到了新冠病毒。重症監護室,是目前抗疫戰爭裡,最驚心動魄的戰場。華山醫院醫療隊整建制接管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ICU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