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俗語「南粉北面」,意思是南方人愛吃粉,北方人愛吃麵,但這話放在廣東人頭上卻顯得不那麼準確。廣東人愛吃粉是出了名的,布拉腸、沙河粉、陳村粉都在全國範圍內赫赫有名,相較之下,廣東的面就有些光芒黯淡了。其實,廣東的麵條的確種類不多,但廣東人對它們的熱愛,卻是千年不變。雲吞麵、牛腩面、蔥油撈麵、幹燒伊面……既是街頭草根小吃,也能登大雅之堂。小小的一碗麵條,隱隱傳承著嶺南文化中務實圓融的一面。
伊面
伊面,也稱「伊府麵」,是一種油炸的雞蛋面,為中國著名傳統麵食之一,以雞蛋麵條先煮熟再油炸,可貯存起來,飢餓時下水一煮即可吃,面色澤金黃,麵條爽滑,湯濃味鮮,可加不同配料,炒製成不同風味的伊府麵。伊府麵被人稱讚為世界最早的速食麵,是泡麵、方便麵,是速煮麵的「老祖宗」。
據說伊面的發明者是曾任廣東惠州太守的清代書法家伊秉綬。他家中常聚集文人墨客吟詠唱和,廚師往往忙不過來。伊秉綬於是讓廚師用麵粉加雞蛋摻水和勻後,製成麵條,捲曲成團,晾乾後炸至金黃,儲存備用。客人來了,只要把這種面加上佐料,放到水中一煮即可招待客人。一次,詩人宋湘嘗過覺得非常美味,又知道它還沒有名字,便說:「如此美食,竟無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麵』如何?」從此,伊府麵流傳開來,簡稱為「伊面」。
伊面流傳到現在,做法和此前大同小異。製作時,選用精麵粉,鮮蛋劃成蛋漿,揉勻後,擀成薄片,滲水入粉打成麵條,用清水煮沸,取起晾乾,再投入油鍋炸至金黃色,即成酥脆堅挺的雞蛋面。因其含水量很低,可以保存較長時間而不變質,隨時取用,極為方便。伊面因其製法獨特,適合不同煮法,幹炒、湯麵、燴煮都很好吃。廣東人做壽過生日會選擇吃伊面,在本地人的喜宴上,一道芝士焗龍蝦伊面也是必不可少的。
湯麵在食用時只消加清水煮至半熟,再加入肉丁、筍丁、香菇、香蔥等佐料幹炒,又或者加入肉湯、雞湯等同煮即可。基本上,它已經有了現代方便麵的雛形。無怪乎一些方便麵的廠商,至今仍固執地將方便麵稱為「伊面」。
幹燒伊面也是最常見的吃法,雖然要準備香菇絲、豆芽、胡蘿蔔絲這些配料,但是步驟卻很簡潔。等到配料準備好了,將它們和伊面一起放入鍋中。雖然菜名是「幹燒」,這時還需淋上一匙高湯和蠔油汁,喜歡的話再灑點紹酒,煨至汁料略為收幹就可起鍋了。上桌前還需攪拌一下,只見淺褐色的扁圓狀麵條零亂地鋪在盤中,頗有豪放不拘的氣質,口感果然勁道十足。
竹升面
竹升面是廣州傳統麵食,起源於民國時期。竹升,是廣州話裡對粗大長竹竿的稱呼,廣東人因「竿」音不吉利而改稱「升」。竹升面用傳統的方法搓面、和面,用竹升(大茅竹竿)壓打出來麵條。竹升面挑選的竹竿有講究的,要夠粗大,保證它有比較大的覆壓面,搓完麵團後,把麵團放在案板上,然後整個人騎坐在碗口大的竹竿一頭,腳底上墊上一長條木方,踮著腳尖輕盈一跳,再帶著竹筒重重落下。竹竿碾壓著麵團,讓麵團受力均勻,而小麥的芳香透過竹升慢慢的滲透出來。放置兩個小時後再進行拉製成細細的麵條,細膩光滑而富有彈性,小麥的清香讓人食慾大開。
竹升面的奧妙其實不只在竹升,而更在和面。通常和面的時候,不加水,也不加雞蛋,而是用鴨蛋,因為用鴨蛋打出來的面會更加的爽口而且充滿了蛋的清香。面分全蛋、半蛋,全蛋是不下鹼水,純用鴨蛋和麵粉做的,蛋香濃卻有點硬;半蛋則加了鹼水,口感比全蛋的更滑口,而且爽得不用過冷河。麵條搭配的湯也很關鍵,選用大地魚、豬骨、蝦籽等材料熬製3小時以上才夠火候。湯頭鮮美無比的竹升面即使在高湯中浸泡過久也不會損壞它的韌性,依舊爽口彈牙,彈性十足。
雲吞麵
雲吞麵起源於廣州,五十年代在香港蓬勃興起,至今雲吞麵依然甚得人心。據說,此食品在唐宋時即已傳入廣東,又稱餛飩麵、細蓉、大蓉。雲吞個個有嬰兒拳頭大,薄薄的麵皮中包裹著滿滿的鮮蝦肉餡,一口咬下去,口感異常嫩滑彈牙。麵條要用傳統方法巧制的竹升面,筋道通透,入口有彈性,還有濃濃的蛋香,讓人回味無窮。湯頭也十分講究,要用豬骨、大地魚乾、蝦皮熬至而成。麵湯餃一起下肚只能發出妥貼溫暖的感慨。
梅州醃面
醃面是梅州地區的特色的小吃,「醃面」其實並不是醃的,「醃」在客家話裡有「拌」的意思,「醃面」實則就是「拌麵」。「醃面」口味是否佳,關鍵在於師傅「拌」的手法。
醃面對於麵條本身要求也挺高,選取手打的生面,這樣才新鮮爽口又不失勁道。將之用開水煮熟後撈起,加拌豬油、炸香的蒜仁及蔥粒,再配少許魚露,即成一碗香噴噴的醃面。香是醃面給人的第一印象,油香蒜香從細面裡溢出來,立刻讓人食指大動;滑是醃面給人的第二個感覺,因為用剛炸新鮮的豬油拌麵,所以在吃麵的時候感覺特別爽滑順口。另加一份豬肉、豬肝、豬粉腸、枸札葉煮成的「三及第湯」,湯中又添加少許酒麴,可謂風味萬千。一面一湯,為客家人的傳統經典早餐,也是海內外遊客的最愛。
潮汕乾麵
乾麵在潮汕,相當於沙茶麵之於廈門。爽韌有嚼勁的乾拌麵,只吃一次就難以忘懷。乾麵選料嚴謹,麵條要挑選上等的,滷味要經本店特製的,製作過程更是考究而精細,對主原料麵粉要進行反覆多次的強力擠壓加工,使之成為富有彈性、略帶韌性且呈滑潤的麵條;剩乾麵的碗「墊底」的佐料是經該店特製的滷汁、芝麻、沙茶醬及適量的豬朥和蔥花等;泡賣時將麵條用開水猛燙,宛若熟焯,然後瀝乾水份,並趁勢入碗攪勻;碗面上再疊放店裡特製的瘦滷肉片。這樣一碗熱騰騰、香噴噴,色味香型俱佳的潮式乾麵即出現在顧客面前。一碗好吃的乾麵,看似簡單的步驟,製作起來不僅要在醬汁佐料上下功夫,火候更是要掌握得精準…
對於乾麵,醬料就是它的靈魂,伴著油爆蒜蓉的香味,和著蔥花碎,把碗底的醬料與乾麵上下均勻攪拌,麵條薄薄的,但不失勁道,吃起來油香十足。幹撈麵分鹹、甜兩種口味,可以搭配魚丸、肉丸、肉片、肉餅、蠔仔等各種配料,吃之前一定要攪拌,再攪拌,讓醬汁均勻覆蓋在每一根麵條上,這樣吃起來才不枉費肉汁的香濃。麵條柔韌爽滑,醬料濃而不膩,再配上一碗鮮美的豬雜湯或者肉丸湯,那簡直就是人間極品。
潮州糖醋面
提起糖醋面,十有八九的人都不知道。其實,這是潮州人的一直吃法。潮州糖醋面也叫潮州炒麵,因為它的做法是潮州地區特有的做法,上桌時要灑上白糖和淋上浙醋。這種奇異的食俗,可能與潮州曾經是全國最大的蔗糖產區有關。在古代,蔗糖曾經非常昂貴,甜品往往被認為是奢侈品。糖醋面上來的時候色澤金黃均勻,再聞一聞,也沒有鹼水味,只有淡淡的面香,在鹹炒麵中加入白糖,吃起來鹹中帶甜,特別爽口,再加上醋香味的中和,這種美好的口感,潮汕俗語稱為「煞嘴」。
豉油皇炒麵
豉油皇炒麵,雖然名字裡有個「皇」字,骨子裡卻是親民到了極點。它是廣州人喝早茶最愛點的麵食,也是普通人家餐桌上的家常早餐。
豉油在廣東話裡面就是醬油的意思,顧名思義這豉油皇炒麵的主要調味料就是醬油。雖然醬油並非粵菜獨有的調味品,但是粵港一帶的廚師們的確把醬油風味發揮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們不但用醬油烹調出各式美味的中式菜餚,甚至還把它推廣到西式料理當中,無怪乎,在草根階層一度風靡的港式西餐又被戲稱為「豉油西餐」。而所謂「豉油皇」,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某種頂級品質的醬油,實際上多是指利用醬油配製的各種調味料。每個粵菜師傅都有自己的經典配方,用於烹製豉油皇炒麵、豉油皇乳鴿、豉油皇鵝腸、豉油皇煎蝦等一系列粵式美味。
烹調時,先將韭菜、魷魚、洋蔥、綠豆芽等輔料炒熟調味,倒入麵條拌炒的同時,加入調配好的豉油皇,才可讓炒麵醬香四溢,色澤黝黑明亮,麵條爽滑彈牙。一份成功的豉油皇炒麵,至少要做到這幾點:豆芽、蔥段完整挺刮不軟塌,保持完美的新鮮度;麵條完全乾身,條條均勻上色不露油跡;碟底不見半滴醬汁;口感乾爽彈牙,沒半點水汽的味道,吃到的是醬香而不是豉油味。
湯南面線
湯南手工面線於清朝年間傳入湯南,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湯南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質肥沃,歷史上曾是小麥高產區,出產的小麥蛋白質含量高,有「烏金麥」之稱,是製作手工面線的理想原料,這是手工面線在湯南得以流傳和發展的基礎。生產過程全憑手工將麵團拉成面線。因為面線條形細而長,寓意「長命百歲」、「長長久久」等,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當地群眾日常喜愛的一種食品和各種喜慶宴會的必備菜餚。
湯南手工面線的製作,首先是以高筋麵粉加入適量鹽水,用手工揉製成麵團。然後將麵團分割,用力甩成條狀,再在灑有木茨粉的面線筐上反覆搓揉成細圓條狀。將細圓麵條以倒8字形環繞在兩根面杆上,灑上木茨粉,由兩人各握一端,將麵條稍微拉長,再沾些木茨粉,靜置在面柜上進行「醒面」。一段時間後,原本兩竹竿間的面線就會變長。將經過兩次以上「醒面」的面線取出,插在專門拉麵的架子上即可開始拉麵。
拉麵線要講究巧勁,運用「拉」、「甩」、「扯」、「拖」、「彈」等功夫,將面線拉得越細越長越好,一般可以拉出大概2—3米。面線拉好後,需要拿到室外曬乾。將曬乾的面線對摺,扭斷面頭,便做成了嫩滑可口的白面線。將白面線放入爐灶內蒸一段時間,待面線慢慢由白變紅,再取出放涼,紮成小束包裝。至此,面線才算製作完成。曾有一副對聯貼切地道出了湯南手工面線的製作工藝,「金梭玉帛」、「牽絲如縷」,橫批:「巧奪天工」。
順德魚面
在眾多做魚方法中,最能顯出順德人巧手心思的則是魚面。魚肉如何變成麵條?說破了,不過是利用鯪魚肉本身的膠性而已。製作魚面,需要選用一斤左右的土鯪魚,將魚青用刀刮出,然後加入冰過的菊花水,用力捶打魚膠如紙般薄,而後手切成柔韌有勁的細條,可以拉伸一米之長。魚面所用的湯底也有講究,需用新鮮的鯪魚骨和鯪魚肉煎香後猛火煲出,湯色乳白。將魚面放入魚骨湯裡輕輕一燙,撈出佐以薑蓉汁,爽而柔韌,越嚼越香,一時間仿佛忘記是在吃魚,仿佛是山珍,仿佛是海味,但請慢慢品味,都是鯪魚肉的清甜鮮美。
片兒面
雲吞麵或許你太熟悉,但是片兒面卻很少聽到。與直直的麵條相比,這是一碗菱形面片兒,但這可不是創新哦。早在上世紀30年代的廣州,片兒面就像今天雲吞麵這樣流行。據聞廣州以前有一間叫麗都的麵店以蝦子片兒面出名。該店的片兒面汲取外省先進的製作方法,用全蛋面和黑芝麻、芫荽一起打成麵團,然後用利刀切成雙蝴蝶形,放入豬油鍋炸好,顧客叫食時,與雞湯和蟹肉同煮一陣,再加點蛋清攪一攪,灑上蝦子、韭王等就可起鍋了。吃著這湯麵,眼見片兒面遊浮其中,帶著炸過的香氣撲鼻而來,口感卻不膩人。
車仔面
車仔面是從香港傳過來的一種麵食。車仔面出現在1950年代,是香港市民生活水平較低的年代。國內難民湧來香港,謀生困難,香港街頭湧現了流動攤販,最多便是搭起車仔面檔擺賣咖喱魚蛋和車仔面一類熟食。販賣車仔面的木頭車中放置金屬造的「煮食格」,分別裝有湯汁、麵條和配料,顧客可自由選擇麵條,配料和湯汁,通常十多塊錢就可飽吃一頓。
香港有位美食家曾這樣描寫在50年代吃車仔面的情景:「如果你曾經活在那個時空,你至少試過一次顫顫顛顛的手持一個碗口有少許磨損崩裂的描花公雞碗,碗中有一堆還未熟透的淡黃色粗面,幾粒咖喱魚蛋幾塊豬皮加幾段滷豬腸半束韭菜。你就像突然在鏡頭前做了主角的臨時演員,尷尷尬尬的站在那裡——因為你根本沒有筷子,老闆剛問你要不要加塊蘿蔔卻又聞風「走鬼」去了,小販管理隊和街頭小販在追趕跑跳碰。。。。。」
隨著生活水平改善和衛生要求提高,小販推車叫賣車仔面的景象已經成為歷史。但是,車仔面卻已經成為人們心中最地道的香港美食之一,從街頭走進了各種檔次的餐廳中,並且隨之傳入內地,成為廣東一帶常見的麵食之一。車仔面的配料也愈來愈豐富,麵條和湯汁亦有多種選擇。
豬手面
豬蹄對於廣東人來說意義尤為特殊,在廣東,它升級成了「豬手」,有著橫財就手的寓意,而豬手面雖算不上廣州特色小吃中的元老,但在廣州的麵食小吃中亦佔有一席之地,如果說面和湯的做法和味道與雲吞麵相差不大,而起決定性作用的豬手就能讓其脫離草根的身影。
豬手在這碗面中,起到的是畫龍點睛的作用,皮是否夠脆,肉是否夠香,與湯和面的味道是否能融合,這些都需要考量。好的味道,可是經過了不少的工序才有的,新鮮的豬手先煲熟,將水分去掉後,放入冰箱凍十幾分鐘,再用南乳和海鮮醬,放入蒜粒進行煲煮,一個鐘頭後,豬手已經完全入味,且肉質不會太綿爛,皮脆肉厚,卻不油膩。面則仍採用傳統的竹升面,幼細煙韌。難怪連廣東人自己都感嘆:「幸福是碗豬手面」。
蝦子面
上世紀五十年代,蝦子撈麵相當流行。蝦子面的早期版本是竹升面撈蝦子,當時的有錢人嫌蛋面味淡,面檔老闆便準備一瓶蝦子,一來備用,二來加了蝦子的面「山雞變鳳凰」,也可以賣貴點。
為了方便人們買回家吃,麵廠靈機一觸,制面的時候,除了蛋、麵粉和梘水,還加入大量蝦子,弄成麵餅以後,蒸熟再風乾12小時,使麵餅完全乾透,方便儲存。好的蝦子面關鍵是要味道夠鮮,其次才是口感爽滑和面香。煮麵的高湯,一定要材料充足,例如大地魚、章魚、紅棗、羅漢果等可以一起用,味道濃一點也不要緊。吃的時候,才在面上撒上大量蝦子,一下嘗盡乾爽、爽滑兩種口感。
普寧面線
普寧面線,又名普寧鹹面線,是選用優質小麥粉配以鹽水鹽加工成細如絲絮韌如綃的細長麵條,型如線如紗、口感柔韌鹹香。潮汕語裡「面」的發音與「命」相似,因此長面有長命之意,故也被稱為潮汕長壽麵,寓意長命吉祥。每逢過節、祝壽,通常都用普寧面線作為禮品相贈。
本文由四個小土豆編輯整理,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四個小土豆。喜歡美食的小夥伴可以加小編微信哦,微信號(zhp20201112)。您的支持就是小編前進的最大動力。
按住下圖關注小編
盤點全球頂級食材
探索珍奇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