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傳好家訓】韓愈、左宗棠、胡林翼論向學

2020-11-18 宿遷網

為落實宿遷市文明辦「踐行人情新風宿9條、過平安綠色文明清明」主題活動要求,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深化移風易俗,清明節到來之際,宿遷市委網信辦、市婦聯聯合開展「微傳好家訓」網絡傳播活動,運用新媒體傳播故人留下的好家風好家訓,表達對古人的感恩和敬仰。今天推出「微傳好家訓」專題第一期《韓愈、左宗棠、胡林翼論向學》

韓愈:書中自有成才路

木之就規矩,在梓匠輪輿。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預知學之力,賢愚同一初。由其不能學,所入隨異閭。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年至十二三,頭角稍相疏。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汙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一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問之何因爾,學與不學歟。金壁雖重寶,費用難貯儲。學問藏之身,身在則有餘。君子與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見公與相,起身自犁鉏。不見三公後,寒飢出無驢。文章豈不貴,經訓乃菑畲。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時秋積雨霽,新涼入郊墟。燈火稍可親,簡編可卷舒。豈不旦夕念,為爾惜居諸。恩義有相奪,作詩勸躊躇。

這段頗長的文字乃是唐代文豪韓愈所作一首家教詩,名為《符讀書城南》,符也就是其長子韓昶的小名。詩文從木材能夠成為對人們有用的器具入手,詳細闡述人之成才,全在於後天努力學習,並以兩個生來天賦差不多、學習環境卻差得天遠的人為例子,進一步告誡兒子,富貴功名都在書中,為了出人頭地,過上好日子,成為「公與相」,必須好好學習。     

對於韓愈這番家教思想,歷來爭議極大,許多人認為他的功利思想太重,竟然以功名利祿來「激勵」兒子,而不是用一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大道理。     

他錯了嗎?韓愈乃寒門學子入仕途的典範,如若了解他的成長經歷後,相信您會有是非對錯的評判。

左宗棠:求學切勿為功名

諸孫讀書,只要有恆無間,不必加以迫促。讀書只要明理,不必望以科名。子孫賢達,不在科名有無遲早,況科名有無遲早亦有分定,不在文字也。不過望子孫讀書,不得不講科名。是佳子弟,能得科名固門閭之慶;子弟不佳,縱得科名亦增恥辱耳。

這段話出自清代名臣左宗棠給兒子的一封家書。大意是在叮囑兒子,要其在教育孫兒的問題上,切忌以科舉功名為目的,而是要重在明理,如有違背,那麼即便教導出來幾個科場高手,也只有辱沒左家家風的「好處」。

左宗棠是晚清時期與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並立的中興之臣,也是維護中華領土主權的功臣,他在家教上也是令人稱道。左家家風嚴正,好學精神濃厚,尤其秉承了左宗棠不為科舉功名讀書而為明理讀書的宗旨,子孫後代儘管沒有再出沒於仕途,卻在更廣闊的天地為這個民族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胡林翼:文武全才苦學來

今之風化,每況愈下,朝多諂諛之臣,野有鑽營之舉,士不悅學,教失其緒,正有賊民興、喪無日之嘆。蓋士習為民風之本,文章亦道德之華,世變循生,所以維禮教於不衰,扶廉恥於既敝者,皆賴讀書明道之功。文教昌明,則七氣燕燕日上,風俗所由純焉。夫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固不徒以宏博爭長。然窮義理之精微,考古今之事變,所為文章,可通政事,使非豫養於平時,胡能致用於一朝!弟等強毅有為,幸努力於學,勿為世習所化,而反有以樹鄉裡之先聲也。

這段話出自清代胡林翼的一封家書。大意是在告誡家人,在當時學風敗壞的環境下,更要注重求學讀書之理,不可隨波逐流,沾染上不良習慣,敗壞了讀書人的本性。匡扶這個世道的本事,也是需要帶著讀書人的真心,到書中去加以尋求。      

胡林翼是與曾國藩等人齊名的晚清名臣,文武雙全,有雄才大略,除了治國理政、行軍打仗之外,學問上也頗有建樹。雖然年不到五十便匆匆離世,其思想影響卻遠播至今,歷史上的許多名人都以之為師,深受啟發。如此英才,正是生於好學的家風。

相關焦點

  • 洞頭區」好家教•好家風•好家訓「作品徵集結果公布
    洞頭區」好家教•好家風•好家訓「作品徵集結果公布 2020-09-15 16: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千古對聯裡的家訓:富貴無常,聖賢可學
    好(hǎo)讀書,不好(hào)讀書;好(hào)讀書,不好(hǎo)讀書。明朝徐渭晚年撰寫的家教奇聯。此聯妙在一個「好」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富貴無常,爾小子勿忘貧賤;聖賢可學,我清門但讀詩書。清代詩人蔣心餘撰寫的教子聯,他將這幅對聯掛在祖宗牌位兩旁,要子孫永遠記住。08.
  • 【傳統家規】文起八代之衰 道濟天下之溺——河南孟州韓愈
    韓愈的家風家訓主要體現在他給子孫寫的兩首家訓詩中:《示兒》《符讀書城南》。《示兒》詩中,韓愈向兒子展示了自己從一介寒生變為達官名士的艱苦奮鬥之路:「始我來京師,止攜一束書。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廬。」希望子孫也能勤學苦讀,從小就不迷失方向,「詩以示兒曹,其無迷厥初」。《符讀書城南》詩中,韓愈更加明白地告誡子孫,一個人要成為有用的人才,必須勤奮讀書。
  • 左宗棠到底是怎麼死的?
    四歲時,隨祖父在家中梧塘書塾讀書,六歲開始攻讀「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九歲開始學作八股文。道光六年(1826),15歲的左宗棠參加湘陰縣試,名列第一。次年應長沙府試,取中第二名。道光九年,18歲的左宗棠開始讀顧社禹的《讀史方輿紀要》、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齊南的《水道提綱》。這些是完全不同於儒家經典的學問。
  • 安徽宣城家訓館:古訓留香薪火傳 嘉言懿行有傳承
    宣城家訓館 圖片來源:宣城文明網  古訓留香薪火傳  「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廣大家庭都要弘揚優良家風,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走進宣城家訓館,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2016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  宣城家訓館位於宣城市圖書館四樓,展陳面積約500平方米。寬敞明亮的展廳裡,刻有「家規、家訓」的銘辭展板,整齊有序,有的只有短短幾個字,卻濃縮了人生的精華。
  • 現代人應該怎樣讀中國傳統家訓?
    諸葛亮的《誡子書》,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是最早以文本形式呈現的家訓文和家訓著作,特別是顏之推的《顏氏家訓》由於內容宏闊,被視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反覆刊刻,幾至家喻戶曉。此後歷朝歷代,家訓著作延綿不絕。通過批判和揚棄,中國傳統家訓在如下幾方面所體現的內容可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包容和吸收。01 關於修身做人。
  • 左宗棠:一代名臣 耕讀傳家
    左宗棠家規家訓主要包括左宗棠家書和其題寫的楹聯匾額以及留下的警示勸誡名言等。現流傳下來的左宗棠家書有163封,是他在戎馬倥傯、政務繁忙之際寫給夫人、仲兄、兒女和侄兒們的信札。      叄  傳家之訓:耕田讀書,勿使子孫蛻化為紈絝子弟    「好子弟,唯讀書與耕田不可辜負。」這是湘陰左家的傳家之訓。    同治五年,他的四個兒子陪母親去閩省親,時左宗棠奉命移節西徵,促兒侍母歸鄉。
  • 晚清第一硬漢左宗棠輝煌的的一生
    左宗棠上書為屬下鳴冤叫屈,眼看就要翻過案來,左宗棠死了,好了,一了百了,主戰派的旗幟倒了,躲在京城的李鴻章面對這個與自己爭鬥了三十多年的政敵的死亡,終於鬆了一口氣。他再也不用顧忌,可以放肆地弓著腰在世界列強面前周旋,抖抖索索地在不斷的不平等條約上簽字畫押了。中國歷史上,有誰像左宗棠一樣所向披靡,鐵腕收復大片國土?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明清名門家訓精選
    一、明·王陽明家訓 01.夫學,莫先於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凡聲色貨利一切嗜欲之事,好之,有樂則必有苦。惟讀書與對山水,止有樂而無苦。今曹與其狎無益之友,聽無益之談,赴無益之應酬,曷若珍重難得之歲月,縱讀難得之詩書,快對難得之山水乎? 飲酒、賭博、下棋這些遊戲都需要玩伴,而讀書和山水之樂可以獨自享受。聲色犬馬的欲望,容易樂極生悲,而讀書和山水之樂卻沒有壞處。
  • 吳寧第一小學:學家風家訓 展宏道古韻
    12月9日下午,東陽市吳寧第一小學會議室裡傳出學生們的誦讀聲,東陽市木雕博物館講解部主任李莉莉,正和五年級的學生們共赴一場意蘊深厚的精彩講座——「家訓壹課堂」。新課堂「教」家風「生活中你聽到的家訓有哪些?」「我媽媽常說寒從腳底入,你多穿點!」「我奶奶經常和我說,奶奶小時候可沒吃這麼好,別浪費,再吃點兒!」李莉莉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將古板生硬的家風家訓變得日常而生動。
  • 學榜樣家風家訓 做伊春最美家庭專欄(九)
    學榜樣家風家訓 做伊春最美家庭專欄(九) 2020-07-16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讀左宗棠
    西北禁菸的壯舉(二)讀左景伊著《我的曾祖左宗棠》(此書作於二十多年前,雖為傳主後人所寫,但史料翔實、持論公正,文筆亦好,實為傳記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一書,知左宗棠有西北禁菸的壯舉。在汙濁不堪、泥沙俱下的晚清政壇,左宗棠是為數不多的、比較注重實幹且著力於改善民生的官員代表。
  • 韓愈傳略
    雖然這一時期韓愈處在艱苦、動蕩的環境中,卻潛心向學,胸懷大志,特別是對儒家「古訓」的傾心,對「古人」文章的偏好,已經培養起來。 貞元二年(786),十九歲的韓愈來到長安求貢舉。但直到貞元八年,屢試不第。貞元三年,唐王朝與吐蕃在平涼會盟,吐蕃劫盟,韓愈的堂兄韓弇作為唐會盟使、朔方節度使渾瑊的判官死於劫難。中唐名將、封北平王的馬燧當時主和戎之議,韓弇是他的部下。
  • 這位泰順人曾向左宗棠獻善後之策,給戒食牛肉的佃農減租
    這位泰順曾向左宗棠獻萬言策 陳能雄/文 清鹹豐年間,陶祖翼在泰順下洪辦團練,防堵太平軍有功。此後,他宦遊杭州,與多位在鎮壓太平軍中崛起的晚清風雲人物產生交集。
  • 晚清第一硬漢左宗棠之死
    這種剛直,不善於迎合奉承性格也使左宗棠在從政的道路上異常艱難。幼學之年,左宗棠便對刻板的八股文產生厭惡,反而對被當時認為是「旁門左道」歷史和地理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涉獵廣泛,熟讀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清初歷史學家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等經世致用書籍。
  • 韓愈,一個風流的老頑童
    韓愈收到信後寫了一首《答柳柳州食蝦蟆》:「餘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常懼染蠻夷,失平生好樂。而君復何為,甘食比豢豹?」這首詩的大思是:「我一開始吃不進去,最近稍微能接受些了,但是怕這種東西吃多了會染上蠻夷之氣,只好暫時放下這個喜好。不過你也太愛吃蛙肉了吧?竟然把它當做豹子胎這種高級的美食來吃?」
  • 左宗棠:63歲抬棺出徵,收復166萬平方公裡國土,等於8個湖南
    晚清四大名臣中,左宗棠的"流量"可能是最差的。他不如曾國藩,現在幾乎已經被捧為聖人,一本《曾國藩家訓》成為無數人研究的對象;他不如李鴻章,雖然留下千古罵名,但是卻壟斷了晚清50%以上的流量,說晚清必說李鴻章;他不如張之洞,在南方踏踏實實的做"實體經濟",成為"洋務派的帶頭大哥"。
  • 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健將,他的道統論可能也有這方面的影響。韓愈在《原道》中說:「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傳之孔子,孔子以是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韓愈所編織的道統也就是道的傳授系統。通過這個傳承系統使自己所承擔之道的合法性獲得了歷史性依據。
  • 傳韓愈死後成"文曲星" 曾被供奉為"土地公"(圖)
    韓愈被當做土地公供奉。首句「本是韓文進士身」指的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羊山百姓真聰明,讓「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弱」的文化大師韓文公統領「財富之父」,目的是「耕讀傳家,詩書續世」。   韓愈一生,為民立命:政治上,他主張國家統一,反對藩鎮割據,憲宗時曾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朝廷上,他剛毅敢任,直言進諫,雖然「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但「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人格偉岸,令人欽佩。
  • 韓愈《師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