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塔琴的故事
(一)
文/馬錚
1993年基努裡維斯主演的電影《小活佛》裡的一幕——佛陀在菩提樹下打坐七天七夜,在極度疲憊快要放棄時聽到一位老者說:「西塔琴的琴弦繃的太緊就會斷,而調的太松就彈不出音樂來。」之後瞬間開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西塔琴對於印度乃至世界的文化重大意義!但實際上,沒這回事兒!在佛陀的時代,西塔琴還沒有產生,但這個故事說明在西方人眼裡,西塔琴在某些方面可以代表印度。比較可靠的說法,西塔琴是誕生在14世紀左右(印度在歷史方面的記載極其稀少,樂器的事能追溯到這步已屬不易),而它的前身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印度的VINA琴,一說是中東的SEHTAR琴。從形狀和淵源上,西塔琴似乎更接近VINA琴,從名字上又似乎更接近SEHTAR琴。這兩種說法各有道理,無從判斷,我個人從「自古彈撥出中東」的江湖傳說出發,更傾向於SEHTAR的說法。
想知道西塔琴為什麼能發出那種充滿宗教神秘感,宛如天堂仙樂般的聲音,就必須了解它的結構。現在廣泛使用的RAVI SHANKAR型西塔琴一共有20根線,包含7根主弦和13根共鳴弦。7根主弦中4根是旋律弦,3根是和聲弦。簡單地說,西塔琴在彈奏時共鳴弦會隨著旋律的變化而依次產生共鳴,所以西塔琴的音色聽起來就像加上了混響和合唱效果器。試想在古代沒有電聲樂器的情況下,這樣的聲音會是多麼神奇!而西塔琴類似於打品的音色則是來自於面板上的琴橋的坡度。不要小瞧這塊不起眼的琴橋啊,一把琴音色的好壞一多半都來自於它。每把琴的坡度都是不同的,所以在印度是有專門的師傅來負責磨琴橋,即便是演奏家也很少有人掌握這門技術。
西塔琴是旋律樂器,它的琴頸長度接近一米(吉他的琴頸是60多公分),最長的弦長度超過1.2米,從空弦到最高品一共是兩個八度,所以基本上兩根弦就可以滿足多數樂曲的演奏了。西塔琴的弦集中排放在琴的左半邊,而空出的右半邊是給彈奏時拉弦留出的位置。西塔琴可以拉弦5度(舉例:從G拉到高音C),而其他樂器是做不到的,這就是為什麼其它樂器用西塔琴效果器卻彈不出味道的原因。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西塔琴和瑜伽脈輪中的頂輪的關係。
印度人認為在冥想過程中西塔琴的聲音可以激發人體的頂輪。人所具備的智慧和快樂都是存在於人體的頂輪的,所以頂輪的激發可以讓人感到喜悅,流暢的意識,慈悲,愛與寬恕。所以印度人說西塔琴是人與神交流的工具。
西塔琴真的可以激發身體的反應嗎?我現身說法一下。喜悅的例子很多,就不舉了,舉個不太喜悅的。前一陣西塔琴一弦斷了,手邊沒有備用,我去找了一根揚琴弦代替。結果找來的弦比西塔的一弦細一些,導致調到標準音高后音色有些單薄尖銳。當時沒在意,開始練琴,大約半個小時後突然心臟狂跳,就像連喝了三大杯濃縮咖啡的感覺,趕緊停了,現在想想心有餘悸。這個故事也許不大貼切,但是應該可以證明一些西塔琴與身體的關係(瑜伽我不在行,也希望與更多研習瑜伽的朋友共同探討)。下一集咱們聊聊偉大的RAVI SHANKAR。
如果您也喜愛弗拉門戈和印度的文化藝術,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並期待能在此與更多喜愛這些藝術的朋友們分享,歡迎與我們聯繫。
投稿郵箱:fy_art@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