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活字+」讓瑞安這個小山村火起來-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門戶...

2020-12-26 溫州日報甌網

「木活字+」讓瑞安這個小山村火起來

2020/12/22 14:19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編輯:遊歷 瀏覽:1037

一個小木框裡,整齊擺放著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字模,木活字匠人熟練地在棠梨木上刻字,一塊塊木頭,在他手上有了新的生命……走進瑞安市平陽坑鎮東源村,墨香飄散在青山綠水間,隨處可見木活字的蹤跡。在這裡,仍有一批用木活字印刷術製作族譜的譜師。

今年是中國活字印刷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履約實踐十周年,前段時間,這裡開展了一系列紀念活動,開放一批文化體驗場所,同時上線一批木活字文創產品,打響木活字的文旅招牌。

東源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依靠這項古老的印刷術,玩轉「木活字」,讓這張非遺金名片有了更多搭配。

多管齊下,做「木活字+」文章

11月26日上午,12輛大巴穩穩停在東源村村口,500多位杭州遊客慕名來此參觀。

王莉是杭州老年大學的老師,這次陪70歲的母親參團。「以前只在課本裡了解這項流傳千年的偉大發明,現在到現場親眼看著古老的印刷技藝在匠人手中被賦予新生命,我仿佛觸摸到了歷史,感受到代代相傳的古老生命力,頗為震撼。」她說。

東源木活字印刷術是已知的我國唯一保留下來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藝,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堪稱世界印刷術的活化石。該村用活字印刷術印製族譜起始於清乾隆年間,迄今已有260多年歷史,一直有村民操此業,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又作為「中國活字印刷術」現存的唯一載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這項古老的技藝成為東源村奔小康的重要載體,在保護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讓木活字真正「活」起來,也讓村民的生活「火」起來。

半年前,東源村的旅遊管理引入社會資本,與旅遊公司合作,最近還獲評瑞安研學基地。今年國慶假期8天時間,木活字印刷展示館接待了5000餘人,門票收入4萬餘元,客流量和營業額是前兩年的總和,實現「華麗轉身」。

「迎進來」的同時,東源村的木活字也不斷嘗試「走出去」。今年秋季新學期開學之際,4000多名溫州大學的新生收到了一份捲軸式的錄取通知書,文字部分就是由木活字印刷完成。

近年來,通過不斷拓展,像這樣的訂單源源不斷,木活字印刷術的文化影響力正在逐漸擴大,給村民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在不斷提升。

新老融合,增收多渠道

依靠古老的木活字印刷術,過去幾百年來,修族譜是東源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但在機器印刷的衝擊下逐漸沒落。近年來,隨著東源村木活字印刷術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人們又慢慢認識到了手工印刷的魅力,族譜市場煥發新生。

「現在譜師都很忙,幾乎很難在村裡碰到他們。」瑞安市活字印刷協會會長王法仔說,村裡現存的譜師有五六十人,常年奔走在溫州和福建各地修譜。近幾年,開班培訓新譜師也成了傳承非遺的重要手段。

東源村木活字印刷術青年一代從業人員王法萬創辦了一家木活字文創有限公司,致力於推廣木活字印刷術在內的傳統文化,目前在全國各地開設了17家木活字體驗館,開發出木活字衍生品五六十件,2019年營業額近200萬元。

除了傳統的修族譜,還有村民製作起了電子族譜。2017年,張小嶽成立了一家族譜編印工作室,把傳統的紙質族譜搬到網絡上,可以在電腦手機上隨時隨地查看。「現在業務範圍已經走出了溫州,擴大到台州、福建等地,我相信這是有前景的行業。」張小嶽說。

返鄉青年葉森森原來在杭州做生意,受到鄉村民宿啟發,花了一年多時間,將自家老宅重新裝修,在保留原有建築結構的同時,改造成了民宿。偌大的院子可以嬉戲,視野開闊的露臺可以燒烤,老屋的時光簡樸而又寧靜。目前各項手續正在辦理中,不久的將來,遊客就能見到廬山真面目了。

該鎮黨委書記林長春說:「我們要藉助世界非遺金名片,全力做好『木活字+』文章,大力發展『非遺經濟』,探索數字文創,讓非遺『破圈』,讓文化『增值』,推進經濟在轉型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力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據悉,平陽坑鎮利用「東源村木活字」這一金名片,推出了「木活字+旅遊、+文創、+數字IP」的規劃,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完善運營模式,加強資源整合,創新市場渠道,目前正在全力建設非遺主題小鎮,非遺體驗中心、省內首家非遺主題民宿群建設正在有序推進中。

路通了,村「火」了

東源村的木活字印刷展示館名聲在外,慕名來參觀的遊客不斷,有鄰近縣(市)的,也有遠道而來的。從瑞安市區出發上高速公路,二十多分鐘後就可直達平陽坑,跟著路邊的指示牌再開一公裡就到目的地了。

而在2018年前,從市區到平陽坑鎮開車走國道得花上一個多小時,哪怕已到鎮政府所在的平陽坑村,還要不斷問路,繞路步行一公裡才能抵達東源村,費時費力。村民外出也只能踩著雜草叢生的石子路出行,雨天這條路更是泥濘不堪。73歲的潘雲感在村裡生活了大半輩子,對這條石子路再熟悉不過了,幾乎每天都從這裡進出,雨天路滑,他沒少在這條路上摔過跤。二十多年前,他目送著兒孫從這條石子路離開家鄉。

隨著「木活字」聞名於世,暢通的交通顯得更加重要起來。2018年,斷頭路打通,一條嶄新的農村公路從平陽坑村直達東源村,路面寬闊,兩輛車交會也很順暢。今年春節,潘雲感看著孩子們開著車沿著這條路朝家的方向駛來,真切感受到日子越過越有盼頭了。

去年,木活字印刷展示館門前的道路改建,寬度由原來的3米拓寬至5米,筆直平坦的瀝青路向前延伸,道路標線清晰,路兩旁是整齊的行道樹,旅遊大巴一路駛來,可以穩穩地停在展示館門口。

「路通了後,最大的感受就是村活了!」該鎮副鎮長韓光偉說,公路通到家門口,村民出行更便捷,既帶火了鄉村旅遊,也解決了農產品運輸和銷售「最後一公裡」難題,盤活了當地的農產品市場。


相關搜索:木活字;印刷術;族譜;村民;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字印刷術;名錄;名片;匠人;雨天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