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
「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孟子說古代賢明的君王都是好善而忘勢的,也就是做決策的時候心中只衡量能否對國家、社會、百姓產生好的影響,而完全不在意是否有損自己的權勢。
這是一種很難得的情懷,孟子認為一個真正賢明的君王一定要具備這種情懷。
而對於有修養的讀書人來說也是如此。
自己得勢了,能夠忘記自己的權勢,而如果自己沒有得勢,則忘掉別人的權勢。
這是古代的士大夫精神,心中只有道義,無視權勢。
如果王宮貴胄們希望得到士大夫們的幫助,卻沒有盡到禮數,那麼士大夫們甚至都不會接見他們,更不要說臣服了。
故而後來西漢劉向曾讚揚古代士大夫說「天子不能臣,諸侯不能友」,縱是天子擁有再高的地位和權力,也不能夠隨意令士大夫稱臣,諸侯再貴為一方霸主,也不能隨意與士大夫做朋友。
其實這種氣節與信仰,在當下的社會,是十分欠缺的,就「忘勢」這一點來說,就沒幾個人能夠做到。
人都有自己得意的方面,比如當官的心裡一定多少會對自己的權位有所得意;高學歷的人畢業之後到哪裡都愛拿自己的學歷說事;愛健身的人出門就喜歡穿些修身的衣服來顯示身材;甚至很多女人買個名牌首飾或者包都要玩弄心機去賺取羨慕的眼神等等。
這都是虛榮心搞的鬼,是傲慢的心理。
但其實真正厲害的人應該忘掉自己的這些得意,自我標榜和刻意炫耀只會遭來反感,而自我得意更是會阻礙我們進步。
且炫耀名牌最多遭人反感,但若是身處高位的官員心中總是裝著「官大」的念想,那麼恐怕他不僅官威不小,決策和政令的制定也絕不會非常公正。
甚至平日裡做事都總是一身官氣,如此一來遲早是要出問題,網絡上經常爆出的那些官員因「耍官威」而被處理的案例便是這個道理。
所以,古人提倡的「好善而忘勢」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效法的。
而對於士大夫「忘人勢」的精神也是一樣,做人不應該看到別人有權、有錢便去巴結,以謀私利。
但同樣,我們也不能為了彰顯自己的正直而牴觸權貴,故意不去接觸那些有錢、有權的人,搞成了假清高。
這樣的傲氣便又成了自卑的表現。
真正的士大夫精神是要「尊德樂義」,有自己尊德的崇高的自尊心,心中堅守自己的道義。
安貧樂道,用平等心看待一切人與事,安心面對自己的生活,不羨慕奢華,不歧視弱者。
若道不同,縱是高官權貴亦不與為伍。若有所長,街邊乞丐亦可為師。
如此「則可以囂囂矣」,胸中坦蕩暢快,逍遙自在了。
最後孟子為我們總結: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我們人生在世,難免起伏不定,當我們得志的時候,要利用自己的資源去為社會和百姓做貢獻。
但如果不得志也無所謂,不要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保持住端正的品行修養,堅守自己的信念,提升自己等待機會的到來。
這兩句是孟子流傳千古的名言,是為我們中華兒女樹立起來最為正確的人生觀。
當下的社會物質文明日趨富足,但精神文明卻沒有跟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物慾的浪潮中迷失人生的方向。
縱觀全社會,人人皆追逐著「我勢」、「人勢」,可到頭來人們不僅沒有因這些追逐來的物質生活而感到幸福,反而將自己的內心搞得愈發不安。
而孟子的話總是能一針見血的戳中社會的弊病,他如同茫茫大海上為我們指明方向的燈塔,是化解我們心中焦慮與浮躁的古方良藥,是扭轉社會風氣、推動社會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值得我們好好品讀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