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經》中,泰卦和否卦,是一雙對卦。這代表著:人一生,有順境,也是有逆境,順逆會相互轉換,變化無居。
依據《易經》否卦的規律性,我們可以用變化的邏輯思維看逆境:如果你感覺到不順時,要忍一忍,堅持到底,會否極泰來。
1、人處於逆境時,要忍受,保全實力。
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我讀過一些古老的易學文獻,實際上孟子對《易經》的分析十分透徹。儒家原本有六經,《易經》是群經之首。
「窮則獨善其身」,人處於逆境時,需要獨善其身。這和《易經》否卦的說法,是相同的。
否卦說:「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
當時運不利自身,應當低調和收斂。有才不露,有德不顯,把自己掩藏起來,超然榮祿之外。繞開不利,保全自身。
我們處於逆境時,往往是本能地掙脫,很著急地想快速扭轉局面。這類掙脫,絕大多數是徒勞。由於運勢是下行的,你越掙脫,反倒變得更糟糕。應當終止掙脫,獨善其身,耐心等待運勢逆轉。
2、堅定自身的信心,逆境會漸漸消退。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禍福互相轉化,順境和逆境,也是這般。
《易經》否卦說:「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於苞桑。」
否卦在第五爻,休否。不順的狀態,已經休止。
換句話說,如果你把「逆境」忍受過去三分之二,不順的處境,便會終止。這個時候,你可以加把勁,逆境會漸漸消退。
明白規律性變化周期的人,能在順境中居安思危,提早搞好防備;與此同時,也可以在逆境中居危不亂,「危者安其位也」,把困境忍受過去。
懂規律性的人,在逆境中堅定自身的信心,即便 暫時性受阻,不順利,也堅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等候時來運轉。
3、堅持到最終,會否極泰來。
《易經》的變化規律是:物極必反。
否卦發展到最終,是「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不順的處境,不幸到了極點,便會反彈,逐漸向好的方向運作。否到了極點,自然而然會傾覆,否極泰來。因此是,先否後喜。
從規律性上說,沒人會一直幸運,也沒人會一直不幸,往往是風水輪流轉。只不過,絕大多數人在逆境中絕望而自我放棄,他們並沒有堅持到最終,沒等到否極泰來的機會。
否極泰來的時間周期,因事而異。幾天,幾周,幾個月,幾年,十幾年,不等。一般來說,你做的事越大,要忍受的時間就越長,但遲早會來。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59.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