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安文化」之外,還有「陰陽話術」 :不帶髒字就無公害?
「不會吧,不會吧,不會真有人……吧?」「您可真是了不得啊,我願稱您為最強!」「就這?就這?」……
如今的網絡世界中,類似言論正變得越來越多,90後、00後使用者尤甚。類似的話語體系被稱為「陰陽怪氣」,愛說此類話語的人被稱作「陰陽人」,這種網絡用語甚至形成了專門的話術體系,改變著網絡空間日常交流的風氣。
1 網絡「陰陽怪氣」何處來?
網絡世界對「陰陽怪氣」現象有一種解釋:「陰陽人」用簡單幾個字,以半遮半掩、反語挖苦的方式,讓對方在不同的場合下,都能品出同一種不爽的滋味。
實際上,作為一種反諷式的話語實踐,網絡「陰陽怪氣」繼承了一部分揶揄、嘲諷、奚落的元素。在各類交談及表演中也經常見到類似於陰陽怪氣的話語。相聲中,捧哏便常用「您可真厲害」「太了不起了」等看似正向激勵的話語,對逗哏所作糗事進行奚落,這是典型的「反語恭維」,本無傷大雅。
然而,在網絡社會上不分場合、不知輕重地濫用「陰陽話術」,正讓「陰陽怪氣」成為快速毀掉社交網絡理性討論氣氛的高效方式。其中,有三句話最具代表。
——「就這?」不管對方觀點為何,一句「就這?」打發討論,便立於不敗之地。
——「不會吧?」誇張設問讓對方如鯁在喉,保證讓其毫無招架之力。
——「他急了!」如果對方反駁,拋出「他急了!」一錘定音,讓討論再無意義。
面對網絡「陰陽怪氣」,許多網民態度糾結。「在網上抓住機會『陰陽怪氣』別人,確實很好玩,但如果有人對我這樣,恨不得順著網線去打他!」網友小耿說。
網絡「陰陽怪氣」的廣泛傳播離不開網絡直播的助推。為提升直播間人氣,一些主播化身「陰陽人」,熱衷使用所謂「釣魚」「抽象」話語與網友對噴,在製造爭議中獲得關注。有的主播還帶領粉絲去擾亂其他直播間的秩序,使得一套尋釁滋事的語言體系逐漸成型。
與此同時,為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各大網絡平臺加大了對不良信息的管控,髒話等不文明詞彙被屏蔽。一些網民不斷摸索,發現「陰陽話術」可以巧妙避開日益智能的屏蔽技術,最終使得該話術走向全網,且句式越來越豐富。部分話語雖全無髒字,內容卻足夠惡毒,甚至被用來人身攻擊。
網絡「陰陽怪氣」與「祖安文化」同氣連枝,有著相似的起源。不過,由於網絡「陰陽怪氣」不帶髒字,在「祖安文化」受到整治後,一些所謂「陰陽人」反以用語文明、有涵養自居。儘管一些出格話語遠談不上文明——「你們的爹知道你們這麼孝順嗎?」「這邊建議您回爐重做呢!」……在社交媒體討論區,這樣文字隨處可見。
2 出格言論被包裝為「陰陽話術」
網絡秩序被擾亂
揶揄、諷刺、調侃都是人們常用的話語方式,平時使用並無不妥。可如果將宣揚暴力、侮辱中傷、教唆罵人的語言披上網絡「陰陽怪氣」的外衣,羅織一套看似不帶髒字、實則惡毒狠辣的「陰陽話術」,網絡戾氣必將進一步蔓延。評論區被各種群嘲話語代替,分不清到底是認真還是「反串」。
「你跟他講道理,他反說你『孝了』,我咋就『孝』了?還讓不讓人好好說話?」網友籽籽說,原本想來場心平氣和、建設性的討論,結果兩字一出,討論瞬間沒了意義。「爭吵多於思考,公共空間不再理性,長此以往,網絡交流必將愈發低效。」
一些「陰陽話術」還成為網絡暴力新武器。今年8月,熱播劇《三十而已》上演大結局,演員張月因其飾演的「反派角色」林有有遭到網友網暴。「哇,你長得那麼好看,生活中也一定是個小三吧。」「劇裡演得那麼好,是不是本色出演啊!」各種謾罵聲迫使其不得不關閉微博評論。
「網絡暴力太可怕了,幸好我是施暴者。」此類語言成為部分「陰陽人」的新口頭禪。
在過去,實施網絡暴力的一大方式就是用髒話去辱罵他人,如今「陰陽話術」雖不帶一個髒字,傷害卻一點沒減弱。
3 可以調侃,但別傷人
保護健康網絡空間人人有責
網絡「陰陽怪氣」的誕生,源於網民的獵奇心理,也符合青少年求新求異的思維方式,同時給現實中的人一個宣洩的出口。然而,濫用「陰陽話術」並不代表有涵養,更不是真性情。適當調侃尚可接受,惡意中傷絕非正道。
「網民發表『陰陽怪氣』的評論,是宣洩不滿、舒緩壓力的手段。」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敬宏認為,網絡「陰陽怪氣」的產生有客觀原因存在,但並不能因此承認它存在的必要性,「網絡噴子」不應披上合法外衣。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認為,在網際網路時代,大家表達方式不同,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在具體表達的過程中,所有人都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不能侵犯社會最基本的價值、情感和道德規範。
網絡言論自由,不代表言論無底線,網絡亞文化發展理應有度。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田麗認為,應警惕「陰陽話術」可能造成的網絡失序與網絡暴力。她建議,從源頭治理,加大對各大直播間尤其是頭部主播的治理力度,同時進一步更新規範社交平臺語言管理體系。
徐敬宏認為,要減少「陰陽話術」對網絡輿論空間的負面影響,歸根結底要提升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網民的媒介素養,提高其對信息的鑑別能力,增強判斷力,自覺抵制不良風氣。
半月談記者
來源:《半月談》2020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