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堅持脫貧與「防貧」相結合,把防止返貧放在重要位置,探索建立了點上重點監測、線上專題監測、片上四級監測、面上大數據監測的立體防貧返貧監測體系,「一戶一策」制定幫扶措施,切實鞏固脫貧成果。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市共識別錄入國扶辦信息系統監測對象21987戶66683人,其中脫貧監測戶10095戶32441人,邊緣戶11892戶34242人。
一、重點監測盯住「點」。結合全市脫貧攻堅「百日大會戰」,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兩類對象開展全面排查,重點關注:一是收入不達標家庭。對2019年人均純收入低於6000元左右的家庭,詳細分析收入構成、勞動能力、產業發展等情況,及時納入識別程序、審核錄入。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市所有人均純收入低於6000元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家庭,均納入系統,實現「應納盡納」。二是因疫情影響家庭。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時排查監測因疫情影響存在致貧返貧風險的家庭,制定落實針對性幫扶措施,確保不因疫情致貧返貧,全市累計識別因疫情影響監測對象129戶。三是收支變動大的家庭。對排查中發現因病、因殘、因災等引發的剛性支出明顯超過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縮減的家庭納入監測對象,全市累計識別因病、因殘、因災返貧致貧監測對象13331戶。通過緊盯三類重點人群,一戶一策、精準施策,有效防止返貧和新增貧困,全年無新增建卡貧困人口。
二、專題監測穩住「線」。通過廣泛調研走訪,結合疫情影響等因素,全市確定了產業、就業、重病、意外四項專題監測內容:一是產業。重點對有產業失敗風險和農產品滯銷的戶重點關注、提前幹預、提前消除風險,防止產業失敗導致返貧、致貧。二是就業。對受疫情影響等因素導致不能外出、或收入有影響的戶,強化就業引導、幫扶,開發公益崗位。三是重病。衛生健康部門強化醫療治療監測,完善定期反饋機制,開展一般農戶大病保險試點,防止因患大病等因素導致新致貧。四是意外。對因發生重大意外,導致主勞動喪失、巨額支出等收支失衡的農戶,提前啟動監測識別程序,民政部門提前介入。截止2020年11月底,全市監測戶和邊緣戶落實產業幫扶措施6426戶21024人、落實就業幫扶措施5678戶20545人、落實綜合保障9811戶28723人、落實臨時救助1223戶3613人、落實扶志扶智1061戶3403人,其他幫扶12721戶38491人,並將3.4萬邊緣人口中有勞動能力和意願的人口納入就業和產業技能培訓計劃,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
三、四級監測管住「片」。對全市33個有扶貧開發任務的區縣,整合幫扶部門、鎮村幹部、幫扶責任人等多方力量進行防貧監測。一是村級採集。由村社幹部、駐村工作隊走訪排查,收集掌握情況後,定期召開研判會議,對發現存在返貧風險和致貧風險的農戶,作為監測對象初步名單報鄉鎮審核。二是鄉鎮初審。鄉鎮對照國務院扶貧辦相關要求和重慶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關於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的實施意見》,組織對監測對象初步名單進行審核,將初審名單報縣扶貧辦。三是區縣分析。由區縣扶貧辦牽頭,比對財政供養、購買商品房和車輛、經商辦企業等情況,比對結果反饋鄉鎮(街道),鄉鎮(街道)信息員錄入重慶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四是幫扶人監測。落實結對幫扶幹部負責脫貧不穩定戶的監測責任,村社幹部負責邊緣易致貧戶的監測責任,監測責任人每周入戶走訪、電話聯繫、鄰裡詢問等不少於一次。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市監測對象比去年底增加3487戶10050人。
四、大數據監測控住「面」。用好用活重慶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動態掌握全市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識別、幫扶情況。一是開展數據比對。由市扶貧辦牽頭,市級有關行業部門加強數據共享,利用重慶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每月對監測對象家庭信息、收入狀況、「兩不愁三保障」情況、突發事件等信息進行比對,分析情況及時反饋區縣。二是實施三色預警。在重慶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設立監測預警子系統,根據監測戶、邊緣戶2019年收入和受疫情影響程度,按預期年人均收入4000元以下、4000元—5000元、5000元以上,實行紅色、黃色、藍色三類風險預警。將全市摸排出來的「紅色」風險戶,通過分類落實防貧幹預措施,已全部解除預警風險。三是加強動態管理。按照「應納盡納、應扶盡扶、應消盡消」的工作原則,實事求是開展監測工作,對新發現的監測戶、邊緣戶及時納入監測預警範圍,錄入重慶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監測預警子系統。在風險消除把關上,嚴格按照原存在的風險點是否已消除、收入狀況是否持續穩定、有無新發生的致貧風險三個要素進行分析,確保每戶監測對象「退出」精準。截止2020年11月底,累計標註消除風險18626戶55795人,風險消除人數佔比為83.67%。
【來源:重慶市扶貧辦】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