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藝廊】我們為什麼懷念楊絳?

2021-02-22 光明日報


  「也許,我們再也找不出一位可以稱作『先生』的女性了。」

  在中國的文化裡,能被稱作先生的女性,往往德高望重,受到大眾的普遍愛戴,她從容的儀表裡,蘊藏著時代變幻的風雲。

  昨日,光明小薇(ID:gmrb1949)刊發了楊絳逝世的文章《楊絳先生一路走好!今後 我們所有人 懷念你們仨……》,光明讀者俱樂部(微信群)的詩友們也用詩詞文字紀念楊絳先生,限於篇幅,我們今天選發其中十首,緬懷這位見證百年中國的傳奇女性。

《我們仨》

 ---寫給楊絳先生

文/青杉農人

 你用生命的方式為上卷收尾

 「我們仨」續篇開啟

 這片熱土熟悉著記憶

 讓書、讀者和你組成新的集體

 在你遠行的歲月

 一如即往飽滿「我們仨」的內涵真諦

「 洗澡」不再只是清醒腦海的專利

 它搭起了一架交流的橋梁

 你在文字中書香裡

 還默默的同大家說話侃天地

 新版的「我們仨」註定傳奇

 和誰都不爭更彰顯你的魅力

 書盡力在表達你的思想

 讀者總是意猶未盡獨自暗傷

 「我們仨」成為絕響

 續篇肩上的擔當愈顯重量

 最才的女語言鏗鏘

 「得留人世間,打掃現場」

 也許上蒼眷顧過旺

 不顧你的讀者心痛悲傷

 讓你匆忙去了另一個地方

 她也想讀讀「我們仨」的篇章

 看看是如何的暖人心腸

 直叫一個地老天荒仍不足以趕場

《夫為圍城,君傾城

——送別楊絳先生》

作者:偉彬

夫圍城

烤著伊人之火取暖

愛情熊熊燃燒

點燃了百年堅貞

君傾城

城裡一個最賢的妻

君傾國

城外一個最才的女

你骨髓裡的從容

和誰都不爭

你骨髓裡的優雅

和誰都不屑

你鍾愛大自然

鍾愛藝術

鍾愛《我們仨》

《作別先生,我們不能去相送》

作者:種月聽雨

先生走了

我們禁不住悲痛

不知道誰人有幸

能陪先生走完最後一程

我們知道

先生一定走得從容

一如時光

在回家的路上緩緩前行

蒼蒼白髮

微微笑容

向來路招手

去赴一場久違的相逢

作別先生

我們不能去相送  

不必傷情

用靜默來堅守一份感動

堅守一份不爭的風骨

堅守歲月靜好的從容

堅守心靈深處的高貴

堅守來自生命的寧靜

先生走好  我們不去相送

先生就是潺潺的時光

不疾不緩

無怨無爭

我們要讓先生

在我們靈魂深處流動

送走今朝

迎來黎明

 《踏莎行》

作者:行之泓

淡墨幽香,愁花泣露,憑闌不見蒼茫路。昏鴉嗚咽喚斯人,時時品味仨人度。

煙雨婆娑,哀鴻難去。悲歌瀠繞傷情處。折枝送別恨東風,為何不請君常駐。

《踏歌駕鶴——緬懷楊絳先生》

作者:猴星球

西山蒼蒼   東海茫茫  

踏歌而行   鍾書楊絳

清華學長   來自遠方                     

才子佳人   薈萃一堂

大同愛躋   祖國以光

志同道合   鍾書楊絳   

學貫中西   伉儷情侶

服庸守善   先生自強

水木清華    鍾靈秀絳

默默耕耘    奉獻思想

愛國愛家    胸懷天下

春風化雨    泱泱大風

願天上圓    百歲楊絳

願您們仨    別來無恙

踏歌而行    長相依伴

日月空潔    世紀傳唱 

《悼念楊絳先生》

作者:千裡

虛名何日絆紅顏,百載滄桑若等閒。

雛鳳斂聲甘灶火,雄獅怒吼捍家山。

香幽譯著圍城外,夢寄散文親屬間。

一筆風雲皆是幻,從今有處慰孤寒。

《悼楊絳先生》  

作者:丹青    

聞君駕鶴會鍾書,伉儷情深玉宇舒。

冠蓋京華惟絳女,斯人雅致系紅琚。

譯風卓絕今誰繼?淡韻椽毫巷九如。

痛別絮才無限淚,錢楊攜子語唏噓。

《憶秦娥——念楊絳先生有作》

作者:空心居士

儒俠別,驚鴻落筆辭金闕。辭金闕,瓊瑤踏碎,解鞍歸歇。

人生邊上書心結,賢才思詠君山月。君山月,音塵遠去,舊香留節。

左起第一個是楊絳

《你是天上月》

作者:納蘭

 你是天上月,

心是那般皎潔,

你的雙眼看到的是寧靜的世間。

紛紛擾擾,

太多的回憶,

釀成《將飲茶》的心緒,

文字中只留下水的柔軟和人間的炊煙。

 你是天上月,

也許是一點凡塵俗念,

才有了羨煞人的姻緣經年。

最賢的妻,與子成悅,

打理著生活的點點滴滴。

人生沒有《稱心如意》,

有你的地方便是安定,

淺淺的微笑,便足以《遊戲人間》,

青絲白髮成就了大師的傳奇,也傳唱著先生的文篇。

 你是天上月,

如今奔月回到碧海青天。

那邊不是廣寒的清冷,

《我們仨》的團圓裡充滿著大歡喜。

世間有多少溫柔,

最才的女都用百倍的溫柔來回報世間。

《走到人生邊上》依然是雲淡風輕,

你知道,

我們愛著的是那個不爭的你。  

《天慕才女》

——悼念楊絳先生

作者:秋葉

早晨的太陽

火辣辣的

熾烤得大地肝腸寸斷

他們說

因為你走了

 

你走了嗎?

我不信

你還年輕

你的笑容依然那麼純真

 

你走了嗎?

我真的不相信

是天宮的蟠桃熟了

王母請你去赴蟠桃宴

天慕才女

 

你走了

帶走了我的幻想

沒想過你會走得那麼快

我心中的君子蘭

 

你真的走了

你們仨在天國團聚

天堂沒有分別

我應該微笑含淚

為你送行

先生  一路走好!

內容來源:光明讀者俱樂部

圖片來源:網絡

本期編輯:蘭亞妮、孫嘉靖、張永群


相關焦點

  • 懷念楊絳|關於楊絳的50件事:我欣賞的女人,這樣活著
    她叫楊絳。今天是7月17日,是楊絳先生的誕辰。2016年5月25日,楊絳走完了她的百年人生,安靜、圓滿、豁達、樂觀。我們摘選了和她有關的50件事,或細微,或重大;或歡欣,或沉痛,讀完之後,你會明白,我欣賞的女人,原來這樣活著。希望她文字和經歷中,那種安靜從容的力量,仍可溫暖你的靈魂。
  • 「懷念楊絳」霸屏朋友圈,人們為什麼如此敬重她?
    這是楊絳翻譯英國詩人蘭德詩作《生與死》中的幾句話,也這正是她自身品格的寫照。在這個喧囂躁動的時代,先生就是溫潤如玉的慰藉。當我們緬懷楊絳先生時,更多的是想要觸碰這個清靜如水、淡泊名利的靈魂。  楊絳先生用她的一生,活出了大多數人都難以企及的「至高境界」。
  • 楊絳:認真的年輕,優雅地老去
    楊絳是穿旗袍的那一代,我們是玩「蘋果」的這一代。但為什麼在今天,還有那麼多人用「蘋果」傳遞先生帶給世人的力量,讀她的故事?與辛亥革命同齡的楊絳出身名門,不僅在文學上開闢了自己的一方天地,還因與文史大家錢鍾書的美好婚姻而備受豔羨。錢鍾書生前曾稱其「最才的女,最賢的妻」。
  • 楊絳《我們仨》走心的10句話: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讀來淚流滿面
    ——楊絳《我們仨》提起錢鍾書,總離不開他的妻子楊絳先生;提起楊絳,又總是不自覺想到錢鍾書。似乎兩個人的名字註定形影不離。奇怪的是,似乎人人都知道錢鍾書寫過一本《圍城》,還能念出其中幾句經典:"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但說到楊絳,大家只知道她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被稱為"先生"的女性之一,卻不清楚她有什麼作品。
  • 楊絳:人這一生到底是為什麼而活?她逝前的感慨讓人沉思
    楊絳:人這一生到底是為什麼而活?她逝前的感慨讓人沉思都說吃飯是為了活著,那活著是為了吃飯嗎?其實答案不言而喻,人活一輩子,當然不止是為了吃飯,人活著必然有他一生的意義。志向不高,是文化水平高低決定的,但有沒有人生志向是自己決定的但很多人都會在考慮,甚至一生都在尋找,自己到底是為什麼而活。特別是進入人生的低谷或心情低落時。
  • 楊絳先生的菲爾丁論文為什麼會有兩個版本?
    楊絳先生談到英國政體為什麼在1688年「光榮革命」之後久長鞏固,採用了《資本論》裡的解釋;為什麼十八世紀英國思想家持保守態度,引徵的是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的蘇聯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新編近代史》。她還提及高爾基對菲爾丁的推重,根據是發表在《譯文》上的《菲爾丁論》。誠然,學術論文的注釋反映了時代特徵,但是楊絳先生完全不是生搬硬套蘇聯學者的觀點,她無非是用來強化自己想說的話,這也是一種敘述技巧。
  • 懷念楊絳先生:錢鍾書口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對於第一印象,楊絳覺得錢鍾書「眉宇間『蔚然而深秀』,瘦瘦的,書生模樣」。似乎冥冥之中的緣分,在楊絳晚年的文字中,她這樣描述這一次相遇,「好像姻緣前定,我們都很珍重那第一次見面。因為我和他相見之前,從沒有和任何人談過戀愛」。
  • 韓國首爾Kukje藝廊的強大女將
    儘管在西方,印象派早已被現代主義的不同流派所取代,這就是為什麼我相信印象主義,連同現代韓國藝術,是所有人邁向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的踏腳石。印象主義、油畫和具象繪畫在整個現代歷史中都與韓國傳統繪畫有過對話。這種聯繫是讓韓國國內觀眾和收藏家熟悉當代藝術的基礎。這種對當代藝術接受的改變是我開始推廣單色畫的眾多原因之一。
  • 「金沙藝廊」正式啟用
    12月11日,我市文化建設又一亮點工程——「金沙藝廊」正式啟用,點綴其間的57個展示櫥窗成為市民近距離欣賞藝術作品的窗口。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江海,市政協副主席徐明義出席啟用儀式並為「金沙藝廊」揭幕。當天,位於竹湖園公園路口的「金沙藝廊」一開放亮相,立刻吸引了廣大市民駐足欣賞。
  • 人民文學出版社談《楊絳全集》
    登過了不久,林徽因主編了一個什麼刊物,把這個作品就收進去了,她發的時候是1934年,1935年就出國了,1938年回來,到後來有這麼一本書,就是知道有這麼一件事。 再後來就是說40年的時間,她比錢鍾書名氣大,別人介紹錢鍾書的時候,都說這是楊絳的丈夫,所以後來錢鍾書名氣大了,她又變成錢鍾書夫人了。那個時候為什麼呢?
  • 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這麼大?楊絳的一段話,讓人感到很現實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回答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這麼大?不如讀讀楊絳的一段語錄,讓你感受一下現實。我常奇怪,為什麼有人得了我父親的幫助,感激得向我母親叩頭,終身不忘。為什麼有人由我父親的幫助得了一千多畝好田,二十年後居然沒忘記她所得的便宜;不顧我父親老病窮困,還來剝削他的腦力,然後用兩個湯糰來表達她的謝意。
  • 《我們仨》中楊絳、錢鍾書獨女:錢媛曾有過兩次婚姻,卻終獲幸福
    最近在家翻看手機,看到了一條關於「楊絳」先生的文章有人或許到現在仍然會好奇,為什麼要稱呼楊絳為先生,其實:這是人們對於一位高知女性的學識、品德和修養的一種尊稱。錢媛的去世,無疑是對於楊絳和錢鍾書的打擊,錢鍾書先生在女兒去世後的一年裡,也離楊絳而去,這樣幸福的一家三口,就剩下了楊絳孤零零的在這世上。這對於楊絳的打擊更大,在他們離世後的兩年裡,楊絳寫下了《我們三》,來懷念自己的丈夫和女兒。
  • 楊絳和錢鍾書:這裡有愛情最美的模樣
    楊絳和錢鍾書,一九三二年春在清華初識,一九三三年訂婚,一九三五年結婚,攜手一生。作為神仙愛情的起點,清華大學在90周年校慶時,在官網上發布了光明網的一篇文章:楊絳與錢鍾書的戀愛。這份在世人眼中發著光的愛情,走過顛沛的戰亂,歷經厄運的分離,有妙趣橫生,也有爭執不休,但更多的,是平平淡淡的相知相守。
  • 文如其人:楊絳散文的和諧淡然之美
    楊絳先生是文學理論家,是劇作家,是翻譯家,也是被譽為"大陸近幾十年來出色的女散文家"。雖留學英倫,終身從事外國文學的研究和翻譯工作,楊絳的散文卻表現出一種淡然的和諧之美,在中國現代散文中獨樹一幟,真誠而從容地打動著讀者。從其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有苦不輕言的堅韌,看到命運顛覆時的從容,看到一位令人讚嘆欽佩的女性作家。
  • 楊絳:笑對過往,不留遺憾,誰說往事不是幸福的回憶?
    「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92歲那年,楊絳在錢瑗和錢鍾書都離開之後,創作了《我們仨》,她用平淡樸實的文字記錄下了三個人的所有過往。有些人離開了,卻永遠都在,就像錢鍾書和錢瑗,他們都以另一種方式活在楊絳的身邊,活在她的記憶裡。三個人的故事,一個人的回憶,楊絳用她自己的方式寫下一個女兒、一個愛人來陪伴自己。
  • 美術館、博物館和藝廊的科技大賞
    從十五世紀於羅馬成立的卡比託利歐博物館以來,我們無論走進美術館或是藝廊,都無法避免以藝術專業人士預先為我們安排好的姿勢去欣賞作品。當科技於近年遇見傳統的藝術場域之後,我們看藝術的角度和方式都發生了戲劇性的改變– 「請勿觸摸」或者「請勿靠近」這樣的指示牌在數字美術館或者網上展廳面前就顯得多餘了。
  • 《我們仨》:品讀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楊絳與錢鍾書的愛情
    說到楊絳,大家或許還只是想到她的丈夫錢鍾書,和他的著作《圍城》。而對他的夫人——楊絳,卻少有了解。錢鍾書曾盛讚楊絳: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其實她的一生著作頗多,文學造詣也很高,但是最為人所熟知的還是傳記《我們仨》一書。
  • 【光明藝廊】娘在,家就在!
    昨日光明讀者俱樂部展出了12首動人的詩詞(☜點擊查看昨日文章),今日我們把這份對母親的掛念延續。母親節思母三賦鷓鴣天作者:空心居士一綺巷馨香應節前,縈懷一賦鷓鴣天。昔時故邸圍娘戲,今日長廊呵自憐。風亦咽,雨猶嘆。蹉跎紅淚向誰潸。
  • 楊絳(怎麼讀)去世了嗎?什麼時候去世?代表作是什麼
    楊絳(yáng jiàng)去世時間:2016年5月25日1時10分楊絳先生代表作:《幹校六記》、《洗澡》、《堂吉訶德》、《我們仨》、《記錢鍾書與〈圍城〉》、《走到人生邊上》等  港媒稱,中國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25日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人民文學出版社已確認了這一消息。至此,楊絳與丈夫、獨女已先後走完人生路,她筆下的「我們仨」悄然謝幕。
  • 楊絳:婚姻不僅需要浪漫的愛情,還需要付出彼此相愛
    這是錢鍾書到楊絳的浪漫故事。在我們不能見面的日子裡,錢鍾書試著用不同的風格寫不同內容的情詩給楊絳。他的詩甚至可以引用他。每個單詞是文採斐然,每個句子是情意綿綿,這是一封封和錢鍾書滾燙的愛的情書。關於沒有一個女人能抗拒這種感情,楊絳也深深地捲入了這個甜蜜的愛情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