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傳奇天才去美深造,竟在海外一蹶不振,淪落20多年!如今的他卻因這件事引起轟動!

2021-02-13 SugarNews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大新聞:微信又㕛叒改版了~

茫茫人海中,為防大家走失,請大家

點擊上方 「Sugarnews 」  → 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 」

為我加上星標,就再也不會迷路啦


真正的沉澱,就是不急不忙的做自己,這樣才能真正光耀於歲月中。

他天賦過人,曾是北大傳奇天才,

為專門培養他,

北大還把他送到美國深造。

可這個天之驕子,

卻在美國從此一蹶不振,

淪落到四處蹭飯,送外賣、端盤子

……

而30年後,他卻用一件事,

就轟動了整個世界!

他,就是張益唐

1955年他出生在上海,

父親是電氣工程系教授,

母親是政府機關文員。

他從小就愛看書,還能過目不忘,

4歲就能熟練背出100多個國家的首都,

歷朝皇帝和年號,

字還沒識幾個,

就連問帶猜看完了《西遊記》等原著。

只是因為身處那個年代,

他的求學之路十分坎坷。

1959年的運動中,

他的家庭遭受沉重打擊,

母親精神崩潰,無法照顧他,

便將他送到外婆家。

在外婆那,他經常能有零花錢,

可在小夥伴眼裡,他完全是奇葩,

不買零食也不買玩具,

而是買了本《十萬個為什麼》。

書中提到了幾個世界級的數學難題,

最後一段內容是:

「看來這些問題,

還要留給未來的數學家去解決,

讀者們努力吧。」

當時的他可能怎麼也沒想到,

這個「未來的數學家」,就是自己!

《十萬個為什麼》引發了,

他對數學的強烈求知慾。

不久後學校關閉,

他便沒日沒夜地閱讀各類數學書籍,

那些都是他用不到一元錢從書店租的。

有疑惑的時候,

他就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因為那個時候壓根沒人可以幫我」。

9歲時,

他竟能自己證出了「勾股定理」。

1966年,他被接回北京,

當時是「越讀書越反動」,

如果他被人看見在農場看書,

就會被呵斥停下,

但他仍不顧一切,

一門心思鑽研數學。

1970年,他和母親被下放五七幹校,

後來大學制度被取消,

他只能去北京一家鎖具廠當工人,

直到1978年恢復高考,

他欣喜若狂,

為了能考進北京大學而自學,

「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學習高中物理、

化學的所有知識,

偶爾還學學歷史,有點倉促。」

而不久後,他就以優異成績,

敲開了中國頂級學府,

北京大學的大門。

剛進校沒多久,

他就成了北大的風雲人物,

因為他實在是太天才了,

同學王小東成績優異誰都不服,

卻唯獨服他:

「在我心裡,張益唐是唯一一個,

數學天分比我高的。」

天才的頭腦加上俊朗的外表,

崇拜他的姑娘,

幾乎能從學校南門排到北門。

張益唐靠前第二排,左手邊第二個

之後,他在北大讀了3年碩士。

而時任北大數學系主任的丁石孫

對他欣賞已久,

1984年力薦他去美國留學。

丁石孫

於是他滿懷希冀,

帶著簡單的行李:

一個小箱子,背一個挎包,

一雙木頭筷子,

還有一番雄心壯志,

就踏上了去往美國的飛機。

可他萬萬沒想到,此行,

非但沒讓他在學業上再攀高峰,

反而讓他淪落到送外賣、端盤子!

他的興趣是數論,

可丁石孫希望他出國能學代數幾何,

成為有利於中國發展的實用性人才。

於是他毅然放棄個人興趣,

進入美國普渡大學後,

轉到代數幾何方向,

雖然並不是自己最感興趣的學科,

可他仍全心全意投入學習,

絲毫不理會異國他鄉的陌生與疾苦,

只為有朝一日學成,報效祖國。

他的導師是美籍臺裔教授莫宗堅,

他跟隨這位導師虛心學習,

還告訴導師,自己準備把「雅可比猜想」,

作為博士論文,莫宗堅感到很驚訝,

這是數學界的著名難題,

因為這個猜想的棘手程度,

曾在世界數學界被形容為:

「一個災難性的問題」,

而他一個初出茅廬的中國學生,

又有什麼能耐?

美籍臺裔數學家莫宗堅

可萬萬沒想到,他做到了!

短短兩年時間,

他就完成了博士論文,

成功證明了著名難題「雅可比猜想」!

導師莫宗堅說:

「當我看著他的眼睛時,

我發現了一個令人不安的靈魂。」

但那時他的證明是建立在,

導師的研究成果之上,

當全世界的數學家們,

蜂擁而上研究他的論文時,

卻發現了他的導師莫宗堅的研究有誤。

這樣得罪導師的結果,

卻讓他幾乎無法畢業。

普渡大學規定博士生學制最長到七年,

他苦熬到第七年,終於獲得了博士學位。

可事情還沒完,導師莫宗堅,

雖認可他「出色的論文答辯」,

卻拒絕為他書寫工作推薦信。

而在美國博士畢業,

得不到導師的推薦信,

他根本就無法在學術界立足,

更不可能有任何研究機構願意錄用他。

一個天才,

僅僅因為沒有導師的一封推薦信,

才華無處施展,以至於漂泊半生!

對他而言,畢業即失業,

之後為在美國活下去,

他不得不另謀出路。

他做過很多零工雜活,

在餐廳遞盤子、洗碗,

臨時會計、送外賣,

在汽車旅館當過小工,

沒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溫飽都是問題,

常常窮到兜裡摸不出一分錢,

只能借住在朋友家的地下室,

過得極其落魄。

朋友說:

「他的才華一直沒有被很多人認識到,

甚至很多朋友還瞧不起他,

覺得他到處漂流,甚至到處蹭飯,

對他相當過分,常常冷嘲熱諷。」

那時他非常低落,

丁石孫教授一次次邀請他回北大,

可他覺得以這個狀態回去,

不是自己想要的結果,

他拒絕了丁石孫,

熟悉他的人都看得出來,

他是在爭一口氣。

張益唐與好友,哲學家胡平

儘管生活困頓,

他卻始終沒有放棄對數學的思考,

其實以他的頭腦,

如果願意放棄數學,

改行換高薪的職位對他而言,

並非難事。

可他怎麼也放不下數學,

他一面自己堅持數學研究,

一面努力維持生計。

這樣困頓的生活,

一晃七年過去了。

1999年,當時在美國Intel實驗室,

他北大的師弟唐樸祁找到他,

向他請教一個數學問題。

而僅三個星期後,他就解決了,

唐樸祁驚訝地說:天才果然還是天才!

他已經離開學術界七年,

怎麼在數學上還有如此強大的實力,

這樣的才華不應該被埋沒啊。

實在看不下去的唐樸祁,

伸出援助之手,

幫他謀得了一份臨時講師的工作。

之後他憑藉出色的教學才華,

在學校穩穩站住了腳跟,

他平時沉默寡言,

但講學卻極為幽默,

他的人氣在教師中是最高的。

他常和學生們說:

我不相信金錢是成功唯一的選擇標準。

也許,我們可以掙很多錢,

但賺錢賺多了並不一定就等於說,

你的人生就確實有意義。

所以,如果我們是有志於做學問的話,

我建議你不要輕易放棄你的理想。

而他自己就從未放棄過理想,

為了理想,他一直堅守著孤獨。

直到48歲,他才和一個華裔姑娘結了婚,

但是婚後他們也不常在一起,

因為他需要一種孤獨的思考空間,

她不理解他的數學研究,但理解他這個人,

她能做的就是默默支持。

那段時間,

他開始研究起了世紀難題:

孿生素數猜想。

孿生素數的問題,已有約200年歷史,

1900年,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

提出了23個最重要的數學問題,

而和孿生素數猜想一起被提出的,

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和「黎曼猜想」,

可見孿生素數猜想的地位。

兩百多年來有無數學者多次努力,

可直到2011年,

仍沒取得任何進展。

甚至有當代學者覺得,

有生之年可能都看不到這個答案了。

可他偏偏想攻克這個不可能,

人無癖,便無趣,

人無癖,就活得百無聊賴,

人有癖,功夫花在所癖之事上,

物我兩忘,不是高人,就是妙人,

而他既是高人,也是妙人!

張益唐的孿生素數猜想稿紙

2012年7月3日,

他前拜訪朋友齊雅格,

朋友後院裡有兩株樹,

夏天的時候,

常有梅花鹿到樹下乘涼,

他就坐著看能不能等到梅花鹿。

沒想到,鹿沒來,

他醞釀半生的靈感卻來了!

為他直接打開了孿生素數的大門。

之後,他用幾個月,

一口氣完成《素數間的有界距離》。

2013年4月17日,

他把論文提交給《數學年刊》,

而他的文章直接被,

當今頂級解析數論專家,

亨裡克·伊萬尼茨審核。

而伊萬尼茨第一眼看到這篇論文時,

第一反應是:「這不可能對」,

但又拿起來說:

「這不像胡說八道。」

接下去的一個禮拜,

伊萬尼茨不斷看這篇論文,

不斷地說:

他有非常,非常,非常好的想法。

第二個禮拜,伊萬尼茨終於,

完全看懂了他的思路。

第三個禮拜,伊萬尼茨開始,

給論文逐字逐句挑毛病。

最終,這位世界頂級數論專家,

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這項研究是一流的,

我徹底地研究後發現,

連一個小瑕疵都沒有。

還對《數學年刊》表示:

我很高興地強烈推薦,

貴刊接受並發表此論文。

《數學年刊》地位權威,審稿嚴格,

交上去的稿件,

幾個月甚至幾年後才刊登都是常事。

《數學年刊》創刊130年來,

最快接受論文的紀錄誕生了!

2013年4月的一天,

一篇名為《質數間的有界距離》的論文,

出現在美國知名期刊,

《數學年刊》上。

這篇被認為,

全世界只有12個人看得懂的論文,

立即讓全球數學屆炸了鍋。

《自然》雜誌向世界宣布,

「一個數學界的重大猜想被敲開了大門!」

《衛報》則以「鮮為人知的教授,

在折磨了數世紀數學精英的大問題上,

邁進了一大步」為標題報導。

令國際數學界更為震驚的是,

當他們找到這篇論文的作者時,

他居然在一所不太知名的大學裡,

擔任臨時講師,

而且幾乎沒發表過專業論文。

可就是這樣一個世界數學界,

幾乎沒人知道的中國人,

他的證明,被認為可能超過,

數學家陳景潤的「1+2」證明,

短短數月間,他就幾乎拿遍了,

數學領域的所有榮譽。

《自然》、《科學美國人》等主流媒體,

紛紛爭搶報導他的重大發現。

印度主流報紙甚至把他,

與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

天才數學家拉馬努金相媲美。

他為中國在世界學術領域,

插上了一面五星紅旗,

證明了中國數學家的能力。

有趣的是,當他得知自己論文,

被《數學年刊》刊登的消息後,

一向低調的他沒有告訴任何好友,

只是給妻子打了個電話,說:

「你最近留意一下媒體和報紙,

也許會看到我的名字。」

妻子說:

「你喝多了吧?又胡說什麼?」

直到網上鋪天蓋都是他的消息時,

他的妻子又吃驚又欣喜,

急忙給他打電話,可愛地說:

既然出了名,記得把頭髮梳好。

而那時他已年近60,

沉寂了足足三十年,終於名揚世界,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2014年,他獲瑞典皇家科學院,

瑞典皇家音樂學院,

瑞典皇家藝術學院聯合設立的,

Rolf Schock獎中的數學獎。

之後又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

並被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直接聘為正教授。

張益唐在北大演講

張益唐在中科院(與王元院士)

張益唐在中科打,他還在2016年,2017和2018連續三次參加全國數學文化論壇。

2017年張益唐在哈爾濱


特別是,張益唐還在2014年獲邀在首爾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做報告,這是一個數學家的殊榮。

美籍華裔科學家張益唐在內的5位學者分別從瑞典王室的克裡斯提娜公主手中接過了2014年羅夫·肖克獎證書

張益唐獲求是獎(右為楊振寧)

張益唐北大演講視頻:沒有太多技巧,甚至有點拘謹

可功成名就後,

他卻還是一如既往地低調。

他閉口不談當年和導師的過往,

每每有人提起,他就會說:

這個事情都過去了,我不想談。

芝加哥大學數學教授說:

他看上去實在太低調了,

好像得獎對他一點影響都沒有。」

紐約大學理工學院教授楊鼎說:

張益唐在他無比出色的報告會上,

一點都沒顯擺過什麼。

另一位哈佛教授Barry Mazur說:

我完全被張益唐所表現出的,

堅韌和勇敢獨立的樣子震撼了。

儘管功成名就,

可他從不關心金錢和榮譽,

他向來把,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

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他只喜歡躲進小樓,

管他冬夏與春秋,一心一意,

沉迷在自己的興趣裡,

這,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有人曾問他:「如果你出不來,

是不是覺得一生就毀掉了?」

他卻回答:

「我覺得沒什麼,我活得好好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沒有人能像他這樣,

淡定面對不公境遇,

也沒有人能像他那樣,蟄伏几十年,

在無人理解,不受認可下,

然後一夜之間成為傳奇!

這一切都源於他的天賦與熱愛,

可更是源於他的執著與堅持,

天賦可以承擔短暫的精彩,

可唯有堅持才能賦予永恆。

他是當今最勵志傳奇的人物,

無論處於何種境地,

他都能處之泰然,不改其志!

這不僅是極大的正能量,

更是對當今中國浮躁學術界的一種鞭策!

張益唐,這樣的數學家,

真正值得我們為他點讚!

相關焦點

  • 北大天才馮奚喬:20歲上哈佛,34歲跳樓自殺,美國大學為他降半旗
    現如今的社會,同樣人才輩出,更有不少長江後浪推前浪者,能力出眾,天賦異稟,但卻以悲劇收場。就像鼎鼎有名的天才馮奚喬,先後到北大、哈佛等世界都著名的高校就讀,最終卻選擇一躍而下,結束自己的生命,就連美國一流的大學加州大學都為之嘆惋,降半旗表示哀悼。這樣的一個人,有什麼的秘密,為何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呢?
  • 北大博士生:淪落為低保戶,不免令人唏噓
    當年許多天才少年,讀書成績非常優異的人,曾經被媒體通篇累牘報導的學霸,最終,落了個高分低能的下場,有的甚至連自己的衣服都不會洗,這方面的經驗教訓其實已經有許多。從湖南農村出來的北大醫學博士(碩士畢業後考取北大博士屬於中途退學未獲博士畢業證書)張進生,與他們有著類似的遭遇,有「暈血症」和無法面對死亡的精神障礙,不敢開刀做手術,實在適應不了醫院的工作,不得不離開了醫院。張進生的遭遇,不免令人唏噓,真的是人才的極大浪費,家庭、學校和國家培育培養一個對社會有用之才,真的非常不容易。
  • 天才少女13歲考上北大,赴美留學後嫁給了53歲美國教授,現狀如何?
    如今的社會,人們的思想愈發開明,年紀,國籍都無法作為鴻溝成為男女感情的界限。正因如此,不少曾經不被允許的感情都開花結果了。而天才少女田曉菲,也是擁有了一段傳奇的感情史。 進入了北大少年班深造的田曉菲選擇了英美文學專業,因為她對英美文學專業有濃厚的興趣。
  • 北大天才數學家,寧願在美國端盤子,也不想回國當教授,如今怎樣了
    當然,張益唐受關注還有另一個原因,他當年在北大學習,是所有人眼裡的「學神」,師長們非常看好這個小夥子,張益唐得以赴美留學。但去了美國之後,張益唐便沒有再想過要回來,他表示自己更願意在美國端盤子送外賣,也不想回國當什麼教授。 國人向來有故土情結,當年赴美留學的詹天佑就曾經說過:「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因此,張益唐的選擇引發了許多爭議。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張益唐說出上面那番話呢?
  • 他17歲上北大,20歲進哈佛,32歲破格升任教授,卻在34歲跳樓自殺,一個物理學天才終被痴情所禍
    他主動幫同學補功課,還去醫院探望病人。他感恩有母愛的幸運,更懂得照顧弟弟和家人。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由於父母工作正好不在家,當時只有16歲的馮奚喬便展現出了過人的勇氣和擔當,把熟睡中的弟弟叫醒哥兒倆一起逃出戶外,這件事也讓弟弟馮一意對哥哥始終心存感激。
  • 現實版「掃地僧」:北大學霸保安隊,20年500多人考學深造,上演「群體逆襲」
    據新華社報導,過去20年,北大保安隊先後有500餘名保安考學深造,有的考上研究生,之後當上大學老師。北大保安的「成群逆襲」,儼然顛覆了人們對保安的固有印象。這其中就包括下圖這位出身於山區的80後,甘相偉。
  • 一個中國天才的短暫人生:20歲進哈佛,卻在34歲自殺,死因成謎
    無數人為他扼腕嘆息,無數人追索他自殺的真相。17歲上北大,20歲進哈佛,32歲破格升任教授,卻在34歲跳樓自殺,這是一名中國天才短暫而燦爛的一生。時隔多年回溯往事,仍舊讓人發出喟嘆:馮奚喬究竟留下多少傳奇?1馮奚喬家世良好,父親是國家經濟委員會的總工程師,母親是解放軍304醫院的胸外科主任。1960年,這個幸運的男孩降生在北京。
  • 北大博士後失蹤20年,被找到後拒見病危母親,現如今怎樣了
    就在2019年,一則新聞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北大博士後出國深造,隨後失蹤20年,家人找不到他在哪裡,母親郭巧娣77歲了,躺在家裡生命垂危,她非常希望能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見到兒子。於是大家開始自發地幫助這位可憐的老人,希望能找到這位博士後的下落。不查不要緊,查到才發現,早在1999年,他的身份信息就已經被註銷出境了。
  • 美國曝光兩位中國老人,他們做的這件事轟動了全世界!
    美國曝光兩位中國老人,他們做的這件事轟動了全世界!好在他生性樂觀,如此沉痛的打擊,卻讓他更加努力去擁抱新生活,他將一雙腳訓練得如雙手般靈巧,不但能熟練地做饅頭,煎餃子,還學會了寫漂亮的楷書,甚至遊泳、象棋都是他的拿手項目,在他20多歲時,還獲得井陘縣首屆,殘疾人中國象棋賽亞軍。
  • 因飾演「多面體」走紅,如今他成188cm高顏值學霸,成功保研北大!
    這首耳熟能詳的童年歌謠來自曾經風靡一時的熱播劇《快樂星球》。如今劇中的一眾小演員都已長大,有了各自不同的人生軌跡。今年3月,足智多謀的"多面體"上了熱搜,引發廣泛關注。其實,"多面體"本名邢凱軒,如今已經長成了188cm的帥氣小夥兒。在鄭州大學讀完本科後,被保送北大。今天,小編就為你講述他的精彩故事——
  • 被官方點名表揚的幾部劇,曾在海外引起轟動,僅有一部為現代劇
    可是要說到一些在海外轟動的電視劇,大家能想起哪幾部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有哪幾部電視劇曾在海外引起轟動,甚至被官方點名表揚。而且《甄嬛傳》就像是一家非常時尚的衣服,不管什麼時候穿都不會過時,同理這部劇不管什麼時候去看都會讓人感到非常震驚。這部劇也是被傳到了海外,甚至還改成了其他的名字,比如說《皇帝的女人們》等等。
  • 他是北大史上最有名的天才,20歲上哈佛,34歲成UCLA最年輕正教授,兩個月後卻離奇去世
    「天才總是特立獨行」,許多人一直對這句話深信不疑。為什麼天才總是和常人不同?筆者覺得,可能是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超越平常人,因此曲高和寡,倍顯孤獨。中國歷來有很多天才,但其中不少天才的人生多是悲劇收尾,比如馮奚喬,這位北大校史上最有名的天才,34歲在巴黎突然離世,死後美國頂尖高校加州大學為其降半旗。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 北大女學霸有多厲害?靠師生籌款赴美深造,現在卻加入了美國國籍
    對每個人來說,清華、北大這兩所學校應該都不陌生,它們是中國教育體系中最優秀的兩所大學,在辦學這麼多年,清華、北大還為國家培養了無數優秀人才。而且就在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中,有些人為了能提高自己的能力,選擇了出國深造,當這些人才學成歸來後,也往往能為新中國的發展提供更多幫助。
  • 10年前,那個不顧爸媽哭求,一心求佛的北大數學天才,如今怎樣了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壹天才的世界,我們可能不懂,也不能理解。這不僅僅是因為天才的世界觀和社會上的一些事情的看法與我們不一樣。高考被保送到北大,在學習方面,他是優秀的佼佼者。在數學上,他更是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學習方法。大學畢業以前,他申請到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但是後來他是放棄了去麻省理工學院深造的機會,而原因竟然是他想出家當和尚。
  • 靳東工作室聲明說了什麼 這件事情在網絡上引起小轟動
    靳東工作室聲明說了什麼 這件事情在網絡上引起小轟動時間:2020-10-13 21:21   來源:格雷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靳東工作室聲明說了什麼 這件事情在網絡上引起小轟動 從昨日開始,一六旬大媽稱要嫁給靳東的事情在網絡上發酵,就此事,靳東工作室發聲明起訴假冒者,目前已經取證完畢了
  • 北大數學天才柳智宇:不顧父母哭求,畢業後出家當和尚,如今怎樣
    他在出家前,是北大培養的數學天才,曾連續兩次奪得世界數學奧賽的金牌,俗名柳智宇。一、少年天才從進入學校開始,柳智宇的數學成績一直「笑傲群雄」。無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每一位數學老師都對他讚不絕口。高二時,柳智宇因數學方面的「特殊天賦」被特邀參與國際數學奧賽,柳智宇力壓全球數學天才,一舉拿到了冠軍。隨後,柳智宇被保送北大數學系讀書。按理來說,能夠在北大求學,這已經是多少學子夢寐以求的事情,普通孩子辛辛苦苦努力十二年,不過就是博取一個能夠進入北大的機會,而柳智宇憑藉出色的天賦直接保送北大,他更應該把心思放到學習上,努力汲取知識。
  • 關於北大,你需要知道這6件事
    北大知名校友:李克強、朱自清、鍾南山、李彥宏等。北大學風: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北大學術精神: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蔡元培,祖籍浙江諸暨。他是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
  • 他與舒淇拍三級片爆紅 沉靜多年卻是去幹這件事了!
    因為長期在港臺拍片,徐錦江總讓人以為他是香港人。「其實我是東北生的。」徐錦江認真地解釋,「後來我又到廣東讀書,學習的是油畫。再後來才機緣巧合,去了香港拍戲。」徐錦江「抱怨」,剛開始拍戲時,香港劇組總嫌他的粵語說得不好,可如今他回內地拍戲,大家又嫌他普通話說得不好。
  • 天才愛因斯坦不為人知的十件事
    他的父母擔心他智力遲鈍。最終,在某個晚上吃晚飯時,他打破了沉默,說道:「這湯太燙了。」他的父母這才大大鬆了一口氣,放下心來。他們問他之前為什麼從不說出來。愛因斯坦答道:「因為這之前一切都相安無事。」除了以上提及的七件有關愛因斯坦不為人知的事以外,愛因斯坦還有三件鮮為人知的往事:愛因斯坦有一個私生女在和愛因斯坦結婚之前,米列娃·馬裡奇就為愛因斯坦生了一個名為莉塞爾的私生女,不過愛因斯坦並沒見過她,而且這個女孩的命運至今是個謎。
  • 數學天才柳智宇,北大畢業後不顧父母哀求,出家當和尚,現狀如何
    曾經有一個數學天才,他叫柳智宇,就讀於北京大學,其少年得志,曾以滿分摘得國際數學奧賽金牌。在北京大學畢業之後,他毅然選擇了出家當和尚,這讓他的父母萬分悲傷。那麼,柳智宇的現狀怎麼樣呢?一起來看一看吧!痴迷於佛學的數學天才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系之後,柳智宇似乎有些不務正業,根據他的同學回憶,剛進入北京大學的柳智宇就加入了北大禪學社,並且開始了長期吃素的生活。從2007年開始,柳智宇開始頻繁地參加與佛教有關的活動,到各處拜訪高僧、去寺廟做義工,身體力行地踐行著佛家的普世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