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功夫 | 道教密宗,窺探天機

2021-02-07 道教玄宗 窺探天機


凝神調息,調息凝神

明代著名道士張三丰,在《道言淺近》裡曾這樣說:「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功夫。」其實後面四個字是前邊四個字的重複。那為什麼不說:「凝神調息」四個字是下手功夫,卻說八個字是下手功夫呢?這是值得仔細玩味和探究的。
  根據《道言淺近》的有關論述,這八個字實際上包含了四層意思:一、凝神;二、調息;三、進一步調息;四、進一步凝神。凝神調息的極境,便出現了神息兩忘。《道言淺近》指出,這八字「須一片做去,分層次而不斷,乃可」。意謂這八個字要全面實行,且要按順序一層層做去。下面就依八字順序逐層加以解說。
  一、第一層功夫:凝神
  張三丰把凝神而不把調息作為第一層功夫,是有道理的。我們知道,呼吸是介於隨意與不隨意之間的一種骨骼肌運動。氣功調息屬於隨意性運動,由大腦皮層來管轄。大腦皮層可以改變呼吸的速度,也可改變呼吸的動型(如腹式呼吸、逆呼吸、停閉呼吸等)。只有大腦安靜下來,並將注意力轉移到機體內部,才有可能對呼吸運動進行有效的調整,如果心煩意亂,雜念紛呈,那是根本無法調控呼吸的。古人說:「元神凝則呼吸之神自然泰定(《性命圭旨》)。」正是這個道理。
  《道言淺近》說:「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內也。心未清時,眼勿亂閉。先要自勸自勉,勸得回來,清涼恬淡,始得收入氣穴,乃曰凝神。」這裡有幾點值得注意:
  1.凝神之前,先要清其心。就是說,練功伊始,先整理一下錯雜的思緒:把正在考慮的問題先了結一下,把準備辦理的事情先掛一掛,把糾纏心頭的煩亂情緒先清除一下,總之,要努力把一切都放下。這樣心就基本清了。
  2.如果功前思緒比較雜亂,就不要急於收心入內,應先做好疏導工作。其一,「眼勿亂閉」。心未清時最好是沒有目的地、靜靜地看著眼前的東西。因為眼睛看著前面的東西,實際上在大腦皮層已不自覺地形成一個新的興奮灶,而沒有目的地看,則能控制其興奮水平,防止興奮擴散。由於出現了新的興奮灶,可以通過負誘導的作用,讓其它的興奮灶(由雜念所引起)受到抑制。這樣就容易控制住雜亂的思緒。如果心未清時胡亂閉上眼睛,那腦裡可能是一片混亂,越發理不清。其二,「要自勸自勉,勸得回來」。所謂自勸,便是自我疏導。思緒紊亂較嚴重,其在大腦皮層的興奮灶,不可能一下子便消失,這時進行自我疏導,可以通過對主體的認知結構施加影響,促使雜念形成的興奮灶受到抑制並趨消退。自我勉勵,更是調動主體的意志力量,來加強對雜念的抑制。
  3.只有初步實現清涼恬淡的心態,始得收入氣穴。因為從日常的心態變為氣功的意守態,這要改變固有的心理習慣,即要讓意識活動同思維脫鉤,將注意力集中到機體內部沒有認識意義的生理部位。這實際上是實現從注意到意守的轉移。而清涼恬淡的心態,正是實現這種轉移的前提和基礎,離開這一點,根本不可能將心收入氣穴。
  4.收心入氣穴,應微閉雙目,默運意念經山根循任脈徑路,緩緩落入丹田。山根在兩眼中間,為下丘腦所在部位。下丘腦系人體內分泌的總樞紐,任脈徑路實際上包括了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臟腑的所有功能。沿山根、任脈徑路進入丹田,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開始修習時,可連續運演多次,以求初步建立起條件反射關係。
  二、第二層功夫:調息
  《道言淺近》說:「調息不難,心神一靜,隨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調息也。」初步實現了凝神,這就十分主動,就像「坐高山而視眾山眾水,燃天燈而照九幽九昧」,所以對呼吸的調控就不怎麼難了。這一層調息,應做到以下幾點:
  1.意念要隨息自然進入丹田。初步凝神之後,心神開始安靜下來,心神一靜,氣息也就會平和起來。這時,主體便要默運意念不斷地隨吸氣和呼氣沿任脈徑路自然地進入丹田。《道鄉集》說:「神依息而定,息依神而安,互相依附,始曰大定。」做到神息相依,這是調息的基本功。反覆為之,便可建立起意念、氣息、任脈徑路(包括腹臍部位的丹田)三者間的條件反射關係。
  2.意念默守丹田的自然呼吸。在意念隨息自然進入丹田之後,便要改為默守小腹的自然起伏,即意念隨吸氣而守鼓起之小腹,隨呼氣而守凹進的小腹。此乃所謂丹田呼吸。修持一段時間,便可建立起意念、氣息、丹田三者間的條件反射關係。
  3.默運神光下照丹田,與丹田呼吸相結合。小腹自然地一起一伏,意念同內視線合一後下照一起一伏的小腹,形成瞬息相依,神氣相抱的態勢。《脈望》說,瞬屬目,為神出入之門,息屬鼻,為氣出入之門。瞬息相依則神氣相抱,此存心養性之第一關也。可見古人對神光下照,瞬息相依的重視。
        三、第三層功夫:進一步調息
  為什麼在第二層提了調息之後,接著又提出調息呢?這一層的調息與上一層的調息,有什麼不同的要求?可以這樣說,上一層的調息,主要是為了幫助凝神入氣穴,即促使意念在氣息的牽引下,同丹田建立起條件聯繫,實現神息相依、神氣相抱的態勢,為培養、激發丹田真氣創造條件,打下基礎。而這一層次的調息,則是要以主動性的呼吸運動為手段,進一步發揮氣息的催丹、育丹功能。古人曾把吐吶時的氣息出入,比喻為「囊龠」、「巽風」,正是肯定它在功中的動力作用。因為通過大腦中樞的整合,可以把呼吸運動產生的震動波、力度、節奏以及因此形成的胸腹腔壓力,集中起來,對丹田及會陰部位,進行有力的激惹、鼓蕩,從而促使先天祖氣發動。《道鄉集》說:「人之祖氣原不自生,必籍神光煦照而後氣機發動。」又說:「先天祖氣的行止,唯聽命於後天氣,先天氣不在口鼻而在氣穴,只有後天氣息息歸根,進行氣穴呼吸,才能引發先天祖氣。」可見這樣的提法是有道理的。
  《道言淺近》說:「調息者,調度陰蹺之息與吾心中之氣相會於氣穴也。」陰蹺乃會陰穴,丹道修煉稱之為生死根、歸根竅、復命關,是任、督、衝三脈所起之處,又是奇經八脈的總源。李時珍說:「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採之唯在陰蹺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奇經八脈考》)王沐在《悟真篇研究》一文中說:「陰蹺以會陰位置為體,以生精產藥為用。」可見陰蹺為生殖系統內分泌的源頭,是人體青春活力萌動之處,在生理上具有獨特的作用。
  所謂「調度陰蹺之息與吾心中之氣相會於氣穴」,其具體做法為:在默守丹田的同時,意想中將吸氣的起點移至會陰,隨吸氣柔緩地將陰蹺之內氣吸至丹田,與丹田的內氣相交會。呼氣時仍守丹田,聽其自然。此即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也。這是以調息為主,調息與凝神相統一的進一步體現。此運作稍有難度,需在一、二層功夫有一定根底的基礎上進行,否則不易收到功效。
  丹田內氣與會陰內氣通過調息進行交會,張三丰在《玄機直講》中提出了另一種動作方法。其法為:凝神入氣穴後,「斯時也,於此念中活活潑潑,於被氣中悠悠揚揚,呼之至上,上不衝心,吸之至下,下不衝腎」。這樣,丹田氣暖,息不用調而自調,氣不用煉而自煉。
  《三豐輯說》引陸潛虛又論調息法云:「凡調息以引息者,只要凝神入氣穴,神在氣穴中,默注陰蹺,不交而自交,不接而自接。」這又是一種溝通上下兩氣的調息方法。
  第四層功夫:進一步凝神
  這一層的凝神與第一層的凝神不同。第一層的凝神是心神的初步凝集,它要求將未清之心先收回再送入丹田,以便能夠在松靜的心理基礎上,有效地控制主動性的呼吸,為培養、激蕩真氣創造條件。這一層的凝神則要求:認真掌握好凝神氣穴的火候,從而不斷溫養、強化真氣,以期丹田之氣日充月盛,達乎四肢,流乎百脈。在此基礎上再逐漸減弱意守的心理強度,提高凝神的品質,為神息兩忌創造條件。
  《道言淺近》說:「心止於臍下曰凝神,氣歸於臍下曰調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靜自然,曰勿忘。順其清靜自然,曰勿助。」
  這一層次的凝神,具體要求是:
  1.神息相依於丹田,神氣相抱於丹田。所謂心止於臍下,是指意念已固定地停守在丹田,意念同大腦的固有聯繫已減弱到最低點,此即老子所謂「虛其心,實其腹」。所謂氣歸於臍下,意為形成丹田呼吸後,在真息的激蕩下,自然之氣和從會陰上提之氣,以及丹田萌發之氣,歸會一起。心止臍下,氣歸丹田,便在丹田形成神息相依、神氣相抱的態勢。這不但強化了真氣,而且也提高了凝神的品質。
  2.勿忘勿助。勿忘就是「守其清靜自然」,勿助就是「順其清靜自然」。所謂「清靜」是指虛無的心態,所謂「自然」是指柔緩的呼吸。《三豐輯說》引陸潛虛論調息法這樣解釋「守」和「順」:「如何守?曰依息。如何順?曰平息。」這是說,意念輕輕跟隨著柔緩自然的呼吸,便是守其清靜自然;讓氣息平和地一吸一呼,聽其自然進出,便是順其清靜自然。這就是古人說的若即若離、不沾不脫之態。《道鄉集》說得好:「稍放空,則入於荒渺;稍著跡,則敗於凝滯。非如秋月映澄泉,不足朗徹其妙性;非如旭日映紅梅,不足融和其祖氣。」上引陸潛虛論調息法還說,守與順「是二是一,原是不錯,由博返約,唯在凝神,切勿用意」。這說明,勿忘勿助的關鍵在於嚴格掌握意守的心理強度。既要讓意念輕輕系住丹田的氣息,保持適當的心理強度,以鞏固並深化凝神的態勢;又要儘量控制意守的心理強度,以維繫恬淡的心態,並為神息兩忘創造條件。
  3.凝神調息的極境——神息兩忘。《道言淺近》說:「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潑而心自在,即用鑽字訣,以虛空為藏心之所,以昏默為息神之鄉,三番兩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氣融合,不覺恍然陽生而人如醉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在進一步凝神之後,還要保持一段時間勿忘勿助,神默氣柔的功態,以便不斷溫養真氣,鍛鍊心神。待神抱住氣,氣系住息,在丹田宛轉悠揚,聚而不散,即氣機活潑,心神自在之時,便要行鑽字訣。所謂鑽,就是要讓心神深入到幽冥虛空之中。實際上這是要求在勿忘勿助的心理基礎上,進行「守空」、「忘我」的運演。具體做法是:冥冥之中覺得心神已鑽入幽深浩渺的虛空中,繼而覺得自己已融化在虛空中和虛空同一了。如果還有一絲「我執」,那就需繼續運演,一定要澄之又澄,直到自我感知完全消失,這便是神息兩忘的極境了。此後,神益靜而氣益生,神生氣,氣生神,精神益長,真氣益充,自然會坎離交媾,乾坤會合,神融氣暢而如痴如醉了。所謂「恍然陽生」,是指恍恍惚惚之間一陽來復,即真氣激惹了性腺和性神經而出現陽物勃舉的現象。這裡凝神調息的良好效應,應繼續保持恬淡虛無的心態,不可有絲毫邪念。



相關焦點

  • 白玉蟾用丹訣解釋雷法 內丹與霹靂同源 道教密宗,窺探天機
    作為一個兼修內丹的,有深厚文化修養的道士,白玉蟾對雷法的貢獻也是非常大的。甲、白玉蟾首先提出「內煉成丹,外用成法」的理論他明確提出「內煉成丹,外用成法」的理論,並且運用丹訣來解釋雷法。此觀點為後代所接受,影響最昭彰的就是清微派。白玉蟾《玄珠歌注》云:「道本無言,多言損氣。
  • 舉世罕見——鬥姆秘傳先天雷晶法 | 道教密宗,窺探天機
    李鐵捌 勝野範古繪 絹本設色 日本長崎歷史文化博物館藏(資料圖)將班:欻火律令大神炎帝天君鄧燮,雷霆都督鐵筆注律大神青帝天君辛利,先天一炁飛捷報應使者陽穀神君張珏,這三位就是雷霆三帥。鬥姆聖相顯現三目三頭,八臂。正面為天母形,口啟微笑,面容平和慈善。右面為鬼相,黛黑色,大怒顰目;左面為豬相,黛黑色,亦作怒顰目,嘴兩邊微露獠牙。鬥姆首上寶髻,頭戴花冠,內著長襦裙,披天青雲錦法服,外罩半臂,胸部密飾瓔珞,周身披帛飄拂,項後有圓光。八臂所持法器,左上手擎日,右上手擎月;左中手執弓,右中手執箭;左下手持法繩,右下手持寶杵;胸部雙手平舉於前,結鬥姆印。
  • 道教宗派——隱仙派
    有:自然派,三豐祖師自然派,三豐派,三豐祖師日新派,日新派,三豐祖師蓬萊派等八個。三豐崇拜最初興起於湖北武當山,隨著武當道的遠播,遂在其他地區分衍出更多的小支派,上述各派反映了這個事實。  五、風火文武  靜坐入門談風火文武,似乎有點躐等,因為真正風火文武在丹經的層次上是要在小藥三百六十周天時才使用的,但提早使用,如拿中學代數來學國小算術一樣,多少方便一些,綜合要義,大約有下列數條:  (1)凝神調息,火為武火,息為文息,下手時心緒較雜亂時使用。先性後命。  (2)調息凝神,息為武息,火為文火,下手時心安神寧時使用。
  • 走進道教 |神秘的道家「隱仙派」
    靜坐下手,許多門派都是以」住心一處」—「守竅」來清掃雜念的。守的相對是不守。守竅入門易,功效快,但缺點多,副作用大。不守竅則反之,各有利弊,然應用之妙純乎一心,惟由讀者權衡各種情況,然後擇法行動可也。四、調息氣功非常注重調息,即呼吸訓練也。但是初學靜功則禁止調息,只要聽其自然,順其自然而已。這種不調之調才是最好的調息法。
  • 【道教基礎】令牌一下見真形! 探秘欽安殿道教「逆天」令牌 | 道教密宗,窺探天機
    文中提到的「令牌」,便是與帝鍾(法器,又名三清鈴、法鈴)、銅鏡、七星劍等齊名,用於召神役將的道教法寶。在故宮的中軸線正北,供奉玄天上帝的欽安殿中,收藏了二十五件令牌和一件淨尺,其中有數面更是當世難得一見的珍品。
  • 【結緣】玄壇趙元帥財神卡 | 道教密宗,窺探天機
    趙公明,本名朗,字公明,又稱趙玄壇,趙公元帥。「玄壇」是指道教的齋壇,也有護法之意,為道教四大元帥之一。同時為陰間雷部將帥和五方瘟神之一。又相傳為正財神,司掌世間財源。
  • 道家修煉調息火候實踐
    見到過很多人修煉道家內丹多年,仍然不得其門而入,對道家內丹調息火候不懂,包括一些「大師」對(風,火,調息,胎息,採藥,內丹,大丹,內氣,外氣,懷胎,元神)入門功夫也講不清,道不明,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坎坷路,我十分的感慨。做為一位龍的傳人,中華文明的繼承人,有責任把一些深刻感受和不傳之密說出來,深感榮幸。
  • 《岐山》六爻八卦藏禍福 窺探天機敢不敢
    2011岐彩輪迴神作《岐山》自8月5日(不刪檔)開放測試以來,憑藉其匠心獨具的「歧彩」畫風、道教韻味醇正的「成長輪迴」特色系統、輕鬆有趣的特色玩法,獲得了廣大新老玩家的青睞。徜徉在尤勝山水畫卷的《岐山》世界裡,道友們不但可以體驗到輪迴修真的妙趣,還有更多豐富有趣的活動待你參與。
  • 丹道築基法訣:這是修行人的保命功夫,練好了能讓你返老還童!
    從此,我們可以看出,築基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調藥補精以求返還之道。而且要收心還虛,也就是練入靜入定的功夫。讓人內氣充實,骨髓堅強。回到童體之狀態。才可以開始煉精化氣。這就是丹家所說的命門氣穴。築基守的大竅就在此。(對這個大竅要做什麼呢?沒有別的,「昔日逢師傳口訣,只教凝神入氣穴」。就是凝神於此守之。這些都要在調息入靜的功夫較成熟之後才開始凝神入氣穴。一則呼吸要調到息相上。二則入坐不久即能大靜,才可入手下一步功夫。
  • 【道法】豁落靈官秘法| 道教密宗,窺探天機
    召合先以劍訣書一轟字在香爐內,存此字金光燦爛,良久變此字如大火輪,內有一火珠,見元帥自火珠中迸出。 召咒午文南炁神威豁落,金甲黃巾。手持鐵鞭,紅袍罩身。綠靴風袋,雙目虎睛。腰纏龍索,受命三清。追攝邪祟,速縛來呈,不伏吾使,寸斬如塵。
  • 【道教經典】金闕帝君三元真一經| 道教密宗,窺探天機
    赤子諱玄凝天,字三元先,位為泥丸天帝君。其右有帝卿一人相對,是齒舌腦之精神,升化而生也。諱肇勒精,字仲玄生,上入為帝卿君。此二人共治泥丸中,並著赤繡衣,貌如嬰兒始生之形。天帝君執上清神虎符,帝卿執《大洞真經》,坐俱外向,或相向也。內以鎮守泥丸、面目、口舌齒、兩耳、鼻發之境,外以威震六天萬鬼兇惡之魔也。三魂五日一來朝,而受事焉。
  • 道教經典 |《太乙金華宗旨》原文及譯文 回光調息
    《太乙金華宗旨》譯文 回光調息呂祖說:「宗旨」只要專心實行去做,不求驗而效驗自來,大致說,初學靜坐的人,不外乎有昏沉和散亂二種毛病。要治療這種毛病的方法,無過於把心用在調息上面,「息」者這個字,由「自」「心」兩字組成,所以說「自心為息」的確,心一動,就有了氣息,氣息本是心所化出。
  • 凝神內斂與抱元守一
    清心淨意,此即為入靜之下手點。守一法:所謂守一,即指意守一處,是一種通過反觀內省達到調和形神的內修功夫。守一法始於先秦,〈〈道德經》中的「抱元守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至柔」。(此類是所有人都具備的)指導你的人只能判斷你是那類人,從那裡下手比較好,其他還是要靠自己!如果是以本能中心生活的人那就需要選擇中丹田下功夫比較好一些。然後在生活中訓練自己其他兩個中心,這樣才能逐步的平衡!功夫純熟之後,行住坐臥吃喝拉撒一切時,時時能將注意力放在一上面,此即「守」的意義所在。踏實的持續的去修煉,你一定能達到這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