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媽媽的手

2021-02-08 閱讀行動

忙完了一天的家務,感到手膀一陣陣的酸痛,靠在椅子裡,一邊看報,一邊用右手捶著自己的左肩膀。兒子就坐在我身邊,他全神貫注在電視的螢光幕上,何曾注意到我。我說:「替我捶幾下吧!」

「幾下呢?」他問我。

「隨你的便。「我生氣地說。

「好,五十下,你得給我五毛錢。」

於是他幾拳在我肩上像擂鼓似地,嘴裡數著「一、二、三、四、五……」像放聯珠炮,不到十秒鐘,已滿五十下,把手掌一伸:「五毛錢。」

我是給呢,還是不給呢?笑罵他:「你這樣也值五毛錢嗎?」他說:「那就再加五十下,我就要去寫功課了。」我說:「免了、免了,五毛錢我也不能給你,我不要你覺得掙錢是這樣容易的事。尤其是,給長輩做一點點事,不能老是要報酬。」

他噘著嘴走了。我嘆了口氣,想想這一代的孩子,再也不同於上一代了。要他們鞠躬如也地對長輩杖履追隨,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我卻又想起,自己當年可曾盡一日做兒女的孝心?

從我有記憶開始,母親的一雙手就粗糙多骨的。她整日的忙碌,從廚房忙到稻田,從父親的一日三餐照顧到長工的「接力」①。一雙放大的小腳沒有停過。手上滿是裂痕,西風起了,裂痕張開紅紅的小嘴。那時哪來像現在主婦們用的「薩拉脫」「新奇洗潔精」等等的中性去汙劑,洗刷廚房用的是強烈的鹼水,母親在鹼水裡搓抹布,有時疼得皺下眉,卻從不停止工作。洗刷完畢,餵完了豬,這才用木盆子打一盆滾燙的水,把雙手浸在裡面,浸好久好久,臉上掛著滿足的笑,這就是她最大的享受。泡夠了,拿起來,拉起青布圍裙擦乾。抹的可沒有像現在這樣講究的化裝水、保養霜,她抹的是她認為最好的滋潤膏——雞油。然後坐在吱吱咯咯的竹椅裡,就著菜油燈,眯起近視眼,看她的《花名寶卷》。這是她一天裡最悠閒的時刻。微弱而搖晃的菜油燈,黃黃的紙片上細細麻麻的小字,就她來說實在是非常吃力,我有時問她:「媽,你為什麼不點洋油燈呢?」她搖搖頭說:「太貴了。」我又說:「那你為什麼不去爸爸書房裡照著明亮的洋油燈看書呢?」她更搖搖頭說:「你爸爸和朋友們作詩談學問。我只是看小書消遣,怎麼好去打攪他們。」

她永遠把最好的享受讓給爸爸,給他安排最清淨舒適的環境,自己在背地裡忙個沒完,從未聽她發出一聲怨言。有時,她真太累了,坐在板凳上,捶幾下胳膊與雙腿,然後嘆口氣對我說:「小春,別盡在我跟前繞來繞去,快去讀書吧。時間過得太快,你看媽一下子就已經老了,老得太快,想讀點書已經來不及了。」

我就真的走開了,回到自己的書房裡,照樣看我的《紅樓夢》《黛玉筆記》。老師不逼,絕不背《論語》《孟子》。我又何曾想到母親勉勵我的一番苦心,更何曾想到留在母親身邊,給她捶捶酸痛的手膀?

四十年歲月如夢一般消逝,浮現在淚光中的,是母親憔悴的容顏與堅忍的眼神。有一次,我切肉不小心割破了手,父子倆連忙為我敷藥膏包紮。還為我輪流洗盤碗,我應該感到很滿意了。想想母親那時,一切都只有她一個人忙,割破手指,流再多的血,她也不會喊出聲來。累累的刀痕,誰又注意到了?那些刀痕,不僅留在她手上,也戳在她心上,她難言的隱痛是我幼小的心靈所不能了解的。我還時常坐在泥地上撒賴啼哭,她總是把我抱起來,用臉貼著我滿是眼淚鼻涕的臉,她的眼淚流得比我更多。母親啊!我當時何曾懂得您為什麼哭。

我生病,母親用手揉著我火燙的額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我夢中都拉著她的手不放——那雙粗糙而溫柔的手啊!

如今,電視中出現各種洗衣機的廣告,如果母親還在世的話,她看見了「海龍」「媽媽樂」等洗衣機,一按鈕子,左旋轉,右旋轉,脫水,很快就可穿在身上。她一定會眯起近視眼笑著說:「花樣真多,今天的媽媽可真樂呢。」可是母親是一位永不肯偷懶的勤勞女性,我即使買一臺洗衣機給她,她一定連連搖手說:「別買別買,按電鈕究竟不及按人鈕方便,機器哪抵得雙手萬能呢!」可不是嗎?萬能的電腦,能像媽媽的手,炒出一盤色、香、味俱佳的菜嗎?

【注釋】①接力:方言,指點心。

(選自《三更有夢書當枕》)

 

相關焦點

  • 第五屆琦君散文獎在琦君故居揭曉
    11月29日晚,第五屆「琦君散文獎」頒獎典禮在甌海區琦君文學館揭曉。
  • 琦君 | 媽媽,讓鴿子回家!
    《媽媽,讓鴿子回家》-琦君 我兒子今年二十七歲,嚴格說起來,已是將近「而立」之年了。他是否「而立」,我這個做母親的也擔憂不了這麼多了。只是他現在離家這麼遠,儘管我自己對自己說:「各人頭頂一片天,不要牽腸掛肚啊。」可是,我能嗎?
  • 重拾記憶的片段 ---與琦君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有幸與臺灣著名作家琦君相遇,還能得到她親手交給我的幾本大作,並親筆在《琦君散文》上為我籤了名;更所幸的是,我還曾與她在一起吃過飯
  • ⑪紙山故事丨琦君家鄉行
    它們都出自琦君的彩筆。2002年,當同名的電視連續劇在海峽兩岸熱播之際,這位著名的女作家自美國取道臺灣、香港回到了溫州,與鄉親對話。     2002年10月8日,旅居美國的臺灣著名女作家琦君偕丈夫李唐基、兒媳陳麗娜回到了家鄉。時年84歲高齡的琦君帶著57年的鄉情與渴望,和父老鄉親度過難忘額時光。
  • 琦君散文《髻》的蒼涼與悲憫
    琦君的散文以回憶為主,自然親切,至情至性,體悟世情,力透紙背。閱讀《髻》這篇散文,如同翻閱著發黃的老照片,照片背後講述著一個古老的故事,故事蒼涼,散發著幽幽的愴痛,瀰漫著悲涼的人生況味。  《髻》構思奇巧,不著痕跡,作者以髮髻為線索,梳理起兩個女人一生的命運,串起她們生命中的愛恨與情仇。
  • 他是北洋政府時期的陸軍上將,又是琦君筆下的「父親」
    說起從溫州走出的女作家,琦君是繞不過去的一位,她被認為是一位與冰心齊名的一流散文家,小說《橘子紅了》曾被改編為電視劇,引起熱烈反響。◎琦君當然,教養潘希珍(琦君)長大成材,或許可視為潘鑑宗生平最出色的成就。瞿溪老街走出的陸軍上將甌海瞿溪老街,在近代溫州是個藏龍臥虎、人傑地靈的地方。
  • 第946季 【溼地晉然】走進琦君筆下的母親世界
    琦君寫得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母親,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源泉。本期晉然就由徐建利老師帶領大家走進琦君筆下的母親形象,去感受母親帶來的至真溫暖。 琦君,被稱是20 世紀最具中國風味的散文家。她在40年的創作生涯中,構築起一個柔美、夢幻的世界,她織起一張童年、親友、家鄉的情感之網。浮現如煙往事,滲透現實況味,映射異國風味,滿含遊子濃得化不開的愁緒別情。
  • 《心動的信號2》:威廉開始逆襲,但是琦君毫不畏懼
    四個人聊天,張天關心威廉的手,問他是不是很痛,威廉說:「不痛,其實凱雯和琦君已經那麼甜蜜了,如果我是威廉,我肯定就放棄了,而放棄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卑。但是威廉沒有,當張天告訴他她不想去爭什麼的時候,威廉說:「我是會爭的。」
  • 獨一無二的中國味道——《琦君散文集》薦讀
    白先勇評論說: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沉重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
  • 琦君百年|留予他年說夢痕 一花一木耐溫存
    12月14日至17日期間,琦君的故鄉——溫州甌海,將舉辦「第二屆琦君散文獎頒獎」典禮、成立琦君文化研究會、《琦君百年紀念集》出版發行、「兩岸散文論壇」等一系列的紀念活動。直到一九九八年,八十二歲的琦君,在臺灣出版《永是有情人》的代序《敬祝大媽媽您在天堂裡生日快樂》一文中,第一次透露了自己的身世之謎——「寫至此,我忍不住要向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吐露一件心事:數十年來,我筆下的母親,其實是對我天高地厚之愛的伯母,我一歲喪父,四歲喪母,生母奄奄一息中,把哥哥和我這兩個苦命的孤兒託付給伯母,是伯母含辛茹苦撫養我們兄妹長大。」
  • 【書評精選】留予他年說夢痕,一花一木耐溫存 ——讀琦君《煙愁》
    留予他年說夢痕,一花一木耐溫存——讀琦君《煙愁》   「留予他年說夢痕,一花一木耐溫存」這句詞是琦君的恩師夏承燾先生贈予她的,亦是琦君生平最欣賞、最能心領體察的詞句。直到近日看完了琦君的散文集《煙愁》,才理解了這充滿禪意的詞句對於她的深厚意義。   琦君自四九年離開大陸,此後多年一直在臺美間輾轉。期間除了一兩次短暫的停留,幾乎不曾回到家鄉。故鄉的山山水水只能成為可想而不可及的回憶,童年的無憂生活更像是一場轉瞬即逝的大夢。但即使這樣,時間洪流造成的隔閡給予她的不是忘卻,而是自難忘。
  • 琦君散文閱讀
    沈琪馬上就舉起手來說:我有問題。沈先生點點頭,沈琪站起來大聲說:請問沈先生,為什麼住校的同學可以不穿制服,而走讀的同學一定要穿,這不是不公平嗎?沈先生卻微笑地說:我來解釋一下。本來,穿制服是為了整齊劃一,當然最好是全體同學一律穿制服。
  • 琦君散文精選之月光餅(導讀)
    琦君(1917年-2006年),原名潘希真。當代臺灣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散文、兒童故事為主。
  • 拉住媽媽的手
    媽媽生病以後,我就特別喜歡把媽媽的手放在我手裡,輕輕地摩挲。看著媽媽的手掌在我手裡舒展,感受著媽媽的手溫。媽媽1945年生在山東的一個小山村裡,她是家裡的長女,後邊還有三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姥姥在我媽媽16歲的時候就因病去世了,沒有了母親的家,無疑塌了一半。而我的媽媽硬生生地把塌了一半的家給撐了起來。
  • 琦君:下雨天,真好
    下雨天,真好文/琦君 我問你,你喜歡下雨嗎?你會回答說:「喜歡,下雨天富於詩意,叫人的心寧靜,尤其是夏天,雨天裡睡個長長的午覺該多舒服。」
  • 牽媽媽的手,讓溫暖依舊
    如果不是全網熱徵《牽媽媽的手》我已經忘記上次仔細端詳媽媽是什麼時候我一直以為她年輕如曾經
  • 帶娃真是技術活,熊黛林患上「媽媽手」,告別媽媽手只要...
    後來接受記者訪問,說醫生診斷的結果是患上了「媽媽手」。為了不讓大家擔心,作為新晉媽媽的她還是發了微博表示自己是痛並快樂著。「媽媽手」,在新手媽媽中出現的概率很高,很多女明星初為人母,也都公開談過這個問題。
  • 新手媽媽請注意!教你四招預防「媽媽手」
    媽媽對於孩子的愛是無法用任何語言來形容的,當一個可愛的小生命降臨,很多媽媽會愛不釋手,特別喜愛抱著寶貝,哪怕抱累了、手酸了也不捨得與孩子分開片刻,殊不知這樣久而久之便會出現「媽媽手」。而產後的媽媽身體激素發生了變化,肌肉、肌腱均較脆弱,而當媽媽的又頻繁的用手腕和大拇指來抱孩子,所以發生的頻率更高,因此才有「媽媽手」這一說法。
  • 母親節快樂——「媽媽手」的康復治療.
    在許多人記憶的殿堂裡,媽媽一直都是你最忠實的後盾,每一步的成長,都在媽媽慈愛的目光中長大;每一次的成功,都在媽媽欣慰的笑容中度過。        母親一生都在為子女、家庭辛苦付出,而如今,「媽媽手」正在困擾著許多媽媽,讓我們守護媽媽們遠離「媽媽手」!
  • 媽媽手只是媽媽的專利?錯!這些人群也高發
    媽媽手只是媽媽的專利?錯!疼痛明顯加重,就基本確診這位媽媽患了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俗稱「媽媽手」在腕關節大拇指一側有一個纖維通道,走行著支配拇指的兩個肌腱(拇長展肌和拇短伸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