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由華夏視聽、維樂嘉禾影業、貓眼娛樂、鹿鳴影業聯合出品,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的都市家庭生活劇《什剎海》在宋慶齡故居管理中心隆重舉辦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由北京市廣播電視局、中共北京市西城區委宣傳部主辦,中共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街道工委、維樂嘉禾(北京)影業文化有限公司承辦,宋慶齡故居管理中心協辦。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北京電影學院、中共北京市西城區委宣傳部、中共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街道工委等單位領導,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仲呈祥、李京盛、袁新文、李躍森、鄧凱以及《什剎海》出品人張巍、製片人付祺涵、導演付寧、主演連奕名出席了此次研討會。
研討會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廣電局、西城區委宣傳部、西城區什剎海街道工委的相關領導,《什剎海》主創代表與專家學者、熱心觀眾分別從主題思想、藝術特點、創作經驗、時代價值等角度對《什剎海》進行全方位分析和解讀,並一致認為該劇為京味劇提供了新的創作思路與啟發,堪稱現實主義題材劇的標杆之作。
一、談作品影響——央視一黃播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題材電視劇,向世界展現中國發展變化
《什剎海》自7月10日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首播後,收視一路走高。廣電總局中國視聽大數據顯示該劇最高收視率1.502%;酷雲最高實時直播關注度1.8032%,強勢領跑收視榜。此外,該劇相關話題多次登上微博熱搜榜,#什剎海#高居熱搜榜第二位,引爆網絡。憑藉獨特的北京風情、接地氣的百姓故事、鮮活的人物和演員精湛的表演,《什剎海》好評如潮,引起強烈社會反響,更被光明日報、北京日報、文藝報等主流媒體發文點讚,被譽為「舌尖上的什剎海」「老北京的當代風情畫卷」「滿滿京腔京韻京城美食,讓京味兒劇迎來新拐點」。
對此,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副召集人申積軍高度評價《什剎海》:「觸發人們在時間維度上思考歷史、現代和將來,在空間維度上思考北京與中國,中國與世界。在審美上,這部電視劇通過以人為本的藝術創作手法,塑造了一群普通人豐滿的藝術形象,這些人物遵循著社會規則、道義、傳統、文化,每個人的性格弱點都成為他們的個性特點,真實可愛。」他表示,2020年是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中宣部領導下,相繼播出了《一個都不能少》《花繁葉茂》等脫貧攻堅電視劇作品,引起了社會熱議。《什剎海》則是總臺在央視一黃播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題材的電視劇,同樣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什剎海》在央視一套熱播更對北京市西城區和什剎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共北京市西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鬱治表示這部劇通過普通的百姓生活,宣傳了黨的政策,反映了北京市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展現了整個北京的城市建設、發展以及老百姓生活的種種變化,「《什剎海》,簡單、明了,一看就知道是北京,再往細裡一品,是在我們西城。這部劇為西城區乃至北京市的宣傳都做出了積極貢獻。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像《什剎海》這樣寫西城,展現北京城市美好生活的優秀影視作品展現給大家。」
中共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街道工委書記海峰坦言看到《什剎海》中的一些場景曾幾度落淚。因為劇中的每個場景,他都是那麼地熟悉。「這幾年在市委、區委領導下,什剎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8年按照蔡書記的要求,我們在讓什剎海靜下來、慢下來方面做了很大的文章。現在看什剎海,真是付寧導演在劇中拍攝的這種藍天、綠樹、屋簷、胡同,是一個非常美麗寧靜的什剎海。」小人物,大視野,從北京看中國,以小家看大家。他高度評價《什剎海》是一部國際視野下,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文化,傳遞中國精神的現實題材劇。
二、談文化價值——第一次對京都文化和京都平民文化,做出精彩概括
《什剎海》通過展現莊家人的生活萬象,展示了老一代與新一代的碰撞、本地文化與外地文化的交融、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彰顯了北京人、中國人不怕挫折、昂揚奮進的精氣神。劇中,廚藝的傳承、父與子的矛盾、中外文化的碰撞、事業上的掙扎、心靈的歸屬等,共同構成了一段五味雜陳的中國故事,生動展現了溫暖的人、溫暖的藝、溫暖的事和溫暖的情。
對此,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認為,《什剎海》給了業界一個意外的驚喜,那就是第一次對京都文化和京都平民文化,做出了非常精彩的概括。他從北京歷史和京都文化入手,從《什剎海》片名切入,評析了這部劇的獨特價值。「水是城之韻,海為水之大。『什剎海』這三個字就是巨大的包容性。中國五千年歷史上,只有北京敢在城中造海,這本身就是一種氣象。《什剎海》第一次以什剎海為載體,用平民視角從歷史到現實,書寫了京都文化的博大、包容、開放,體現了京都文化的魂魄。他表示:「這部劇採取了白描或生活流的敘述方式來表現當代什剎海人的生活,以及他們的傳承與創造,沒有刻意營造強情節、強懸念和戲劇衝突。真正的現實主義就是用生活的本來樣子表現生活。《什剎海》便是如此,有『行雲流水之勢』。」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也認為,《什剎海》體現了一種文化氣勢,一種氣魄,引領了京都文化影視創作方向。「這是一部北京味的劇,整體健康向上,把歷史和現實勾連了起來。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我們非常需要一部反映偉大復興中,用城市創造美好生活,建設美好家園的戲。《什剎海》在這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另外,他表示《什剎海》在創作模式上值得總結,「《什剎海》的『北京模式』體現了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文化資源的最佳配置和創作生產上的優化組合構成了獨特的『北京模式』,依託這種創作模式,可以創造出一流作品文化上的自信和藝術上的自信。」
《光明日報》文藝部執行主任鄧凱則從「情義」角度肯定了《什剎海》的文化價值,「這部劇是情義之作,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非常成功。中華傳統文化裡的『仁義禮智信』通過劇中多重人物關係梳理得井井有條,告訴了大家黃金有價,情義無價。充滿情懷,溫暖人心,同時凝聚了中國精神。在這個層面,《什剎海》是一個優秀代表。」
三、談藝術特色——「四個結合」「三個有」,生活化敘事展現北京文化
從什剎海看北京,從北京看中國,以小家看大家。電視劇《什剎海》以什剎海莊家人的工作與生活為主線,通過一家三代人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融,以小見大地展現什剎海鏡面折射下的北京風情畫卷,凸顯了飛速發展的中國和不斷提升的人民生活。北京作為國際大都市,這座城市的魅力究竟是什麼?在這裡生活的人們是怎樣的?現代文化與古老文明為什麼能在這裡很好地交融?為什麼我們如此熱愛北京?《什剎海》告訴了觀眾答案。
對此,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從京味劇和北京文化的表達角度給與了《什剎海》高度評價,「這是一部展現當下老百姓生活和時代發展,具有濃厚北京文化意韻的現實題材電視劇。它的核心立意是表現一種文化在快速發展時代中的傳承與變遷,散發出純正、醇厚的北京味道。正是這種文化韻味,讓我們看到了創作者在文化自覺上的一種德。」他表示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什剎海》符合文化的這個定義,體現了北京文化的豐富性和包容性。「民以食為天,所以叫莊為天。吃什麼,怎麼吃,《什剎海》的故事核心就圍繞著廚藝和餐飲展開。吃什麼、怎麼吃當中又把北京人所遵循的那些老理、老規矩還有新潮、新人、新觀念做了綜合性的表達。」
《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袁新文也表示《什剎海》是值得反覆觀看,反覆品味的一部劇。他用「四個結合」評價了《什剎海》:這個戲不是以強情節取勝,而是以娓娓道來的散文化筆法和敘述風格贏得觀眾。所謂『四個結合』:一是百姓故事與城市國家融合在一起;二是胡同日常與精緻生活融合在一起;三是傳統文化與青春時尚融合在一起;四是風情畫卷與世道人心融合在一起。」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則用三個「有」評價《什剎海》,有意義、有意思、有啟示。「所謂有意義是指《什剎海》彰顯了中國風範、時代風採和北京風度;有意思是指它罕見打造了一批個性鮮明,血肉飽滿的人物群像,生動展現了濃鬱的北京風情和北京味道,令人回味無窮;有啟示是指《什剎海》啟示了今天的電視劇到底往何處去?總結起來有三點:一是電視劇要強調正能量;二是劇集創作要以人民為導向,接地氣;三是電視劇創作要有工匠精神,好劇多磨。」
《中國電視》雜誌執行主編李躍森認為《什剎海》是近年來京味劇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該劇最大的亮點,是用日常生活敘事,生動體現了普通百姓在追求美好生活過程中的創造建設,把時代建設和文化傳統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他總結了《什剎海》的三個特點:「第一是用大格局書寫小人物。它寫的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但是沒有流於瑣碎和平庸,而是站在時代的高度來看待這些人物,寫出了北京歷史文化積澱在人物身上所形成獨特的品格,寫出了時代發展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刻影響,也寫出了時代精神與人物命運的同步發展;第二是它改變了以往家庭劇慣常的苦情敘事,賦予了人文內涵的現代主義精神;第三是這部劇體現出了一種中正平和的美學風格。」
演員連奕名作為主創代表現場分享了創作感受。他感嘆這部劇在傳揚中華美食,中華傳統文化和美德方面做得非常好。回顧拍攝歷程,他表示這部戲拍得非常和諧,演員合作默契,進入狀態很快,「這個戲我們三天就全進入了狀態,因為我演的角色放蕩不羈,混不吝。劉佩琦老師,曹翠芬老師三天以後就特煩我了,看見我就皺眉頭。」
什剎海當地居民曲永敏則從一個普通觀眾角度表達了對這部劇的喜愛,「生活在什剎海邊,我對什剎海有一種獨特的情懷。所以聽到京味十足的臺詞說出來,特別親切。《什剎海》用莊家一家人的生活,折射出了我們什剎海家家戶戶的真實生活,展現了什剎海老百姓的善良、正直和包容。整部劇充滿了正能量,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什剎海,了解了我們的生活,了解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
四、談精品創作——「六個措施」推進京產劇「六好」創作
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爍同志對電視劇《什剎海》的熱播表示祝賀,他認為,《什剎海》的藝術創新使新時代「京味劇」不再局限於「老北京」的風土人情,京產劇與時代同行,以多元化、年輕化的美學追求,提振了現實主義作品的新「京氣神」。同時,《什剎海》的成功播出,是精品創作「北京模式」的再一次生動實踐,充分說明了「京產劇」已成為國內市場的金字招牌,體現了「京產劇」在弘揚主旋律和重大題材創作上的使命擔當,「京產劇」成為央視、五大一線衛視黃金劇場和頭部視頻網站的「常客」,在國產電視劇藝術之林中形成了一道獨具北京特色的靚麗風景。
楊爍同志強調,作為行業管理部門,在精品創作「北京模式」的引領下,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將充分發揮科學有效的組織引導作用,以「好故事、好主題、好團隊、好創作、好作品、好收成」的六好標準打造精品力作。對京產劇精品創作下一步工作,楊爍同志提出了六點要求:一是要調控精品創作「供給側」,加強題材規劃和資源統籌,加強智庫建設和理論研究;二是要進一步發揮精品創作領導小組作用,探索建立臺網聯動管理機制,豐富優秀作品的「播出端」,確保在各重大時間節點,形成同頻共振、百花齊放、高潮迭起的創作生產播出格局;三是要在種子庫、項目庫、片單庫基礎上構建創新創優節目庫、重點製作機構庫和專業人才庫,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四是要繼續加強與市國有金融機構的合作,提升文化金融「融合力」,積極開展影視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支持精品創作「走出去」;五是堅持節節對接、會會相融,充分發揮頭部製作機構、播出機構、視聽平臺的創作優勢和技術優勢,帶動整個行業繁榮向上;六是全力評獎評優,爭創數量質量「雙豐收」,在抓創作、出精品、促繁榮上取得實實在在的業績。
《我哥我嫂》溫情收官 回歸溫暖詮釋美好願景 《如果歲月可回頭》首曝預告片 定檔3.20靳東重啟愛情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