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清,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原文發表於公眾號「央視劇評」)
京味、美食、老中青明星陣容諸多特色與優勢讓電視劇《什剎海》未播先火,自7月10日登陸央視以來,收穫了較高的收視率和點擊量,更帶動了一波波關於京城美食、私房菜的熱度話題,成為今夏一部流轉於唇齒與心靈之間的特色之作,感染著不同年齡層的觀眾。
美食文化——京味劇的題材新意
京味劇一向以表現北京人的情感命運、語言上的京腔京韻為特色,上個世紀80年代的《四世同堂》、90年代的《渴望》《編輯部的故事》到新世紀初的《空鏡子》《浪漫的事》等都是優秀作品。近年來則有《情滿四合院》《正陽門下小女人》等代表作。與以上京味劇相比,《什剎海》在題材上更增添了飲食文化這一新內容,令人耳目一新,也填補了題材空白。
劇中京城美食對應著人物身份與性格,主人公莊為天老爺子即京城名廚、宮廷菜的正宗傳人;餐飲文化內容還構成了戲核兒與情節衝突。全劇圍繞莊家私房菜的開發,其間,也夾雜著各家難念的經與個人情感煩惱。
該劇不以情節曲折取勝,而是圍繞著美食核心以「散文化」的筆觸氤氳瀰漫、鋪展劇情。一粟一蔬一羹湯,維繫著百姓家常,也是民生根本。《什剎海》對美食的表現不是劇情的背景或佐料,而是故事本身。
劇中,多處以分屏鏡頭展示廚師們巧奪天工的刀工、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舌尖上的京城飲食不止於視覺,更藉助通感,延展到味蕾、嗅覺及回味的多重享受。莊老爺子的廚藝入神入化,印證了寶刀不老;志斌挑剔「勾芡」顯然喻示著傳承的力量,「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沒有」;到了項東為曉曉燒魚炒菜,則透露了年輕人的感情熱度。
《什剎海》對宮廷菜、私房菜的表現饒有特色,成為該劇流光溢彩的文化標識與藝術特色。飲食文化在劇中是一種彌散式的存在,也是全劇的魂。通過表現莊家人祖一輩、父一輩、子一輩、孫一輩在飲食文化上的傳承及對「德、藝、心」的堅守,生動地展現了北京人的精神追求,弘揚了京城文化的大氣、包容以及優秀傳統文化的生生不息,也成為傳播京城飲食文化的形象闡釋。
城與人——京味文化的鋪陳
《什剎海》展現京城文化,離不開首都的建築特色,空鏡中的天安門、銀錠橋、什剎海、望京SOHO等新舊地標建築都充滿了影像美感,歷史古蹟、現代建築承載著溝通古今、融會中西的人文地理蘊涵。同時,作品的京味文化還具體體現在莊家人所代表的北京人的生活習俗、氣質、心態及審美追求上。
莊為天一家和他們的老鄰居顯然是京城傳統文化的代表,莊老爺子的身份、莊家人的居住環境——什剎海四合院都是表徵,與鱗次櫛比的現代高樓構成對比。莊大爺們的從容散淡與京城人的胡同生態、生活節奏緊密相聯,也與清朝旗人習俗的歷史遺留不無關係,如莊老爺子一直以「格格」稱呼老伴兒金大媽。
老輩京城人愛玩兒、會玩兒,注重筆墨情趣,醉心傳統的書畫藝術。劇中金大媽雅好工筆花鳥,街坊老鄰居們對繪畫的勾線、設色、神態以及畫作的「以形達意,盡其精微」的把握看似隨性湊趣,卻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京城老人們的文化濡染與修養。興之所至、怡情養性,並不刻意或附庸風雅,正是京城人將世俗生活審美化、介於俗雅之間的情趣顯現。
京城文化更是包容開放的,不只讓鳳兒這樣的外地姑娘找到了事業並融入溫暖的大家庭,也讓大衛這位德國年輕人找到了精神和愛情歸宿。胡同樸實溫暖的人情、幽美的什剎海、各國各地的美食、首都特有的平和大氣,構成了海納百川、獨具魅力的京城文化,正如劇中莊靜所說的,「什麼人來到這裡,都能夠找到家的感覺」。
現實中鋼筋混凝土的林立高樓在北京比比皆是,劇中展示的胡同四合院的生活也就帶有「留住京味」、「守住傳統」的意味與象徵,給當下大都市人忙碌隔膜的生活常態平添了一抹令人豔羨與嚮往的溫暖色調,也是一次影像形式的文化巡禮。
「氣氛」「聲口兒」——建構的人物群像
美食、京味特色為《什剎海》的人物群像提供了活動的背景和氛圍,並通過京腔、人物對白、生動的「聲口兒」(金聖歎)建構起作品獨具魅力的聲音意象。
人物「聲口兒」除了對白,還包括音調、語氣,反映著人物的身份、說話的感覺與氣場,也顯露著人物個性與修養。
在這方面,中老年戲骨如劉佩琦、曹翠芬、張晞臨、牛莉、連奕名、張齡心等都有著準確到位的演繹,關曉彤、吳磊等流量明星戲份雖不多,表演在線,為該劇增色很多。如莊大爺與老友們下棋、練拳,言來語去間盡顯機鋒,又透著彼此親密無間。鳳兒的老爸講著一口濃厚的天津話,與多位北京老爺子的聊天鬥嘴則像極了群口相聲,雖是閒筆,卻詼諧自如。
什剎海一帶散發著濃鬱的京城文化氛圍、閒適愜意、令人流連忘返。冬季裡湖面清幽迷人,春天湖邊垂柳處處,酒吧的歌聲琴聲悠揚美妙,餐廳美食香溢誘人。
這些場景特色形成了氤氳瀰漫的影調氛圍,與劇中人的氣質、個性彼此印證、相互成就,令人不由得聯想到汪曾祺先生曾說的「氣氛即人物」。莊為天老人大氣、從容與寬和,金大媽溫柔、優雅與慈祥······這些都和作品不以強情節敘事見長而偏向以環境氣氛、文化韻味襯託人物的追求彼此適應。
當然,該劇情節發展較慢、翻來覆去、插科打諢有些多,淡化了戲劇衝突。作品對劇中人物心理情感動機的揭示相對較弱,缺乏深層的人物「弧光」與情感邏輯,使有些人物流於素描或瀏覽式的點染、勾畫。
劇情的一些伏筆或「扣子」為人物情感抉擇或事件發展走向提供理由,但缺乏鋪墊、比較生硬,如惠心父親對莊家的救命之恩、項東爺爺和莊為天的恩怨等,需要時說出現就出現了,顯得比較隨意。還有一些段落中美食與劇情的關聯較弱,對美食的表現有些游離於劇情之外。
儘管有些遺憾,但《什剎海》仍不失為一部難得之作,它對京味文化的多角度鋪陳,為觀眾「烹飪」了流轉於唇齒與心靈間的文化大餐,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