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文創資訊曾發表了一篇《國產電影重振雄風背後,為什麼儘是港臺導演在挑大梁?》的文章來闡述了香港導演開始執掌內地電影市場這一事實。但其實,海峽另一邊的臺灣藝人們也不甘示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臺灣演員在內地影視圈挑起了大梁。
彭于晏主演的《湄公河行動》、《乘風破浪》票房雙雙破10億;趙又廷主演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成為今年最火爆的現象級電視劇;霍建華主演的古裝玄幻仙俠劇《花千骨》、懸疑愛情劇《他來了請閉眼》、古裝傳奇勵志劇《女醫•明妃傳》先後在內地掀起追劇熱潮;陳喬恩主演的《鬼吹燈之精絕古城》《放棄我抓緊我》收視口碑爆棚,引發熱議;蘇有朋導演的《左耳》、《嫌疑人x的獻身》讓人看到了臺灣演員的成功轉型……
接下來,趙又廷主演的《夜深食堂》、張鈞甯主演的《溫暖的弦》《女管家》、陳意涵主演的《火柴小姐和美味先生》、陳喬恩主演的《獨孤皇后》《人間至味是清歡》、霍建華主演的《如懿傳》、陳柏霖主演的《火王之破曉之戰》、鄭元暢主演的《天淚傳奇之鳳凰無雙》、林依晨主演的《老男孩》、周渝民主演的《櫃中美人》《烈火如歌》、阮經天主演的《鬼吹燈之黃皮子墳》、林心如主演的《我的男孩》》……都將與內地觀眾見面。
可以看到,臺灣演員已經日趨成為了內地影視圈的中流砥柱。這些對觀眾來說,無疑是喜聞樂見的事,畢竟臺灣演員的加入,讓如今的國產電視、電影越來越精彩了。
但是在臺灣演員霸屏的當下,作為一個關心內地影視行業發展的媒體,文創資訊卻憂心忡忡。為什麼臺灣演員能在短時間內被認可並且重用,而內地演員使出渾身解數,甚至幾十年磨一劍,最終能脫穎而出者依然寥寥無幾?難道真的是內地演員不行嗎?和臺灣演員相比,內地究竟缺了哪些東西?
曾幾何時,臺灣偶像劇作為電視劇市場的潮流引領者,伴隨了許許多多80後、90後一同成長,湧現出像《流星花園》、《放羊的星星》、《王子變青蛙》、《命中注定我愛你》這樣經典的不能再經典的佳片,也同樣讓大S、陳喬恩、阮經天、明道、楊丞琳、王心凌等臺灣明星在內地打開了知名度。
而近年來,隨著臺灣藝人的紛紛北上,臺灣偶像劇仿佛一夜之間銷聲匿跡了,恐怕唯一能讓人想起的就是2011年林依晨、陳柏霖主演的《我可能不會愛你》了,當時這部劇讓多少女孩幻想擁有李大仁那樣的男友……
可以說,《我可能不會愛你》幾乎也成了臺劇走向衰落的轉折點,自此之後,再也沒有一部像樣的臺劇能深入內地觀眾的心,臺劇長達幾十年的黃金時代也宣告結束。
而臺灣偶像劇的沒落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隨著觀眾口味逐漸提高,對電視劇場景、人物和服裝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某臺灣電視劇製作人接受採訪時表示,現在,臺灣電視劇每集成本大約只有20萬元左右,而內地一些好的偶像劇每集成本大概在200萬元,甚至更高,這種成本投入上的巨大差距,反映在電視劇上,就是場景、服裝、特效等全面落後。
像《我可能不會愛你》這樣獨具特色、能吸引人的劇少之又少,「瑪麗蘇」劇情的劇一大堆,10年前,內地觀眾可能會接受《惡魔在身邊》、《不良笑花》、《命中注定我愛你》這樣的設定,現在早已無感。
近些年,《何以笙簫默》、《杉杉來了》、《克拉戀人》等一批國產偶像劇出現,場景華麗,演員也養眼,先不論演技怎樣,但這些劇主演的人氣號召力都相當高,追隨者眾多。而與此同時,網際網路發展迅速,我們還能看到《來自星星的你》、《繼承者》、《太陽的後裔》、《朝五晚九》、《失戀巧克力職人》這樣品質不錯的日韓偶像劇,選擇一多,臺灣偶像劇就很容易被遺忘了。
由於內地市場大、片酬高,林心如、陳喬恩、陳意涵、陳妍希、張鈞甯等一批優秀臺灣女演員都選擇來內地拍戲。此外,翻開現在內地電視劇的演職員表就能發現,很多導演都是港臺地區來的。雖然2014年林心如為了挽救臺灣偶像劇衰落的局面,回臺灣投資拍攝了一部《十六個夏天》,並親自主演,引起了一定反響,但看來作用不大。
事實上,剛進入內地市場時,臺灣演員也曾出現過這樣那樣的「水土不服」,甚至一度不招製片人待見。但是,今非昔比,臺灣演員在內地混得可謂如魚得水,甚至被調侃「搶了內地演員的飯碗」。可是內地演員們有沒有反思過,是什麼原因讓臺灣演員得以逆襲上位呢?
這或許得從臺灣演員的優勢說起。
首先,臺灣演員演技好,敬業精神佳。
和內地藝人相比,臺灣演員在演技方面,更加經得起考驗。可以看到,臺灣演員大都學歷不高,有些甚至不是科班出生,而正是這樣半路出家的身份,讓臺灣演員能擺脫條條框框的束縛,通過無數次的實戰經驗來不斷地磨練自己的演技。他們讀書的時候,可能不是好學生,但是他們絕對是憑著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走上了演繹之路,也因此讓他們對待演繹事業時,更加純粹,更加敬業。
就拿大家所熟識的彭于晏來說,雖然他有著極好的外形條件,但仍然堅守著本職,不拘泥於人氣飄飄然,而是踏踏實實做一個合格本分的演員。拍《聽說》的時候,他曾用3個月時間學會了手語;拍《翻滾吧,阿信》,8個月的高強度體能訓練,練就了44寸胸肌;拍《海豚愛上貓》,他考到了海豚訓練師資格證;拍《激戰》,魔鬼訓練加節食三個月,學習武術和格鬥,練就了現在一身的肌肉;拍《破風》,他每天7小時騎行訓練,電影拍完累計騎行11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3圈,「幾乎把全香港的山都騎遍了」,並考到了場地自行車專業賽車手證書;拍《湄公河行動》接受槍械訓練,與緝毒犬相處,苦學緬語、泰語,電影中採用了原聲而不是配音……
這就是臺灣演員,不單是靠顏值吃飯,而且是在靠演技和實力說話。要知道,一個戲最終能不能爆是由觀眾決定,而觀眾其實還是看演技的。環顧四周,內地演員中能有這樣的敬業精神者實在屈指可數。
其次,臺灣演員好說話,性價比更高。
顧客買東西肯定是要選擇物美價廉的,出品方選擇演員同樣如此。
臺灣娛樂圈現在雖然沒落了,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臺灣的男演員尚有餘熱。言承旭、周渝民都是當初《流星花園》的演員,F4曾經紅極一時,陳喬恩、阮經天有《命中注定我愛你》,林依晨、陳柏霖有《我可能不會愛你》……
儘管他們人氣不如現在大陸的人氣小花、小生,但國民度卻不會輸太多。事實上,電視劇演員國民度比人氣更為重要,而且他們都多少還有些演技,況且價格也相對較低,可能只比韓國藝人高一些。而對比國內的二線男演員可能價格比他們高,外形也沒他們合適,但是國民度卻大多沒有這些臺灣藝人高。
事實上,眼下內地女主+臺灣男明星幾乎是電視劇的常態。《烈火如歌》迪麗熱搜+周渝民,《火王》大甜甜+陳柏霖,《扶搖皇后》楊冪+阮經天,還有《你和我的傾城時光》趙麗穎+言承旭。一方面內地女演員天價片酬,片方苦不堪言,只好找臺灣男演員來給女主作配,要價低,大家看到趙又廷又火了一把效仿罷了。另一方面內地的流量小生也是天價,也不甘願為女主作配,拉不下臉面,這都是市場需求。
當然了,和內地藝人相比,臺灣演員沒那麼強勢,更加好溝通也更聽話。多方考量,出品方最終選擇臺灣藝人也是理所當然。
最後,撇開臺灣演員的自身優勢,其實臺灣演員之所以有機會「上位」,還和內地演員「漫天要價」、「不思進取」、「人才培養缺失」因素等息息相關。大陸娛樂圈剛剛興起,造星能力還十分薄弱。目前為止,土生土長被捧紅的人氣小生只有楊洋、李易峰兩個人。一直以來,大陸的影視圈更習慣於拿來主義,找外援,而不是自己培養新人。
就目前狀況來看,內地人氣小花、小生大多是在接代言、參加娛樂節目消費自己的人氣。但這樣的高片酬加上高番位的要求也把小花、小生們推到了一個尷尬的地位,他們的選擇變得越來越少。而當內地越來越依賴於臺灣演員,內地演員想出頭就更難了。長此以往,很容易形成循環。或許到時候,臺灣藝人的片酬也就不是現在的片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