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春筍
中國人食筍的歷史悠久,《詩經》時代,竹筍就已成為人們餐桌上的食物。晉朝戴凱所著的《竹譜》一書中,曾介紹過70多個竹子品種及不同竹筍的風味。竹筍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種雅食。中國素有竹文化歷史,食筍更是打開竹文化風貌的一把鑰匙——它使傳統文化的韻味進入飲食,深入生活。
竹筍之味,自古不缺文人墨客的歌詠。蘇東坡有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還是天天肉燒竹。」幾聯妙語就將竹文化和食筍文化融會了一個貫通。白居易則有《食筍詩》曰:」紫籜坼故錦,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經時不思肉。」大詩人們都不約而同地將筍與肉作對比,得出的結論則是,筍比肉好吃多啦!
竹筍其實一年四季都有,但論及口感和營養,春筍絕對當仁不讓。立春後破土而出的筍子,筍體豐腴,白玉無瑕,肉質脆嫩,清香鮮美,被譽為「菜王」。烹調時無論是涼拌、煎炒還是熬湯,均鮮嫩清香,令人食之暢爽。如果春天有味道,那一定是春筍的味道,充滿了新生的鮮活靈氣。
02香椿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香椿入饌的國家,食用香椿的習慣已有上百年歷史。漢朝時期,香椿與荔枝齊名,並稱南北兩大貢品,深受皇帝及宮廷貴人的喜愛。明朝《農政全書》記載:「其葉自發芽及嫩時,皆香甜,生熟鹽醃皆可茹。」 清朝學士康有為曾寫下《詠香椿》:「山珍梗肥身無花,葉嬌枝嫩多杈芽。長春不老漢王願,食之竟月香齒頰。」
如果說春筍之味,妙在於鮮,那麼香椿之味,則妙在於香。
香椿的香味濃烈,狂野,卻又溫潤,迂迴。憑著這樣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香氣,立在春野的枝頭之上,也立在老百姓的餐桌上。開水一燙,就著兩隻雞蛋一炒,香椿的香味不減反增,而且變得更加妥帖、更加經得住細細咀嚼,在唇齒間散發出回味無窮、除我無他的芬芳。
穀雨一過,香椿便不能再食。如此短暫的賞味期限讓人們有了執念,似乎不吃椿,整個春天就白過了。對於這鮮活春味的眷戀,也讓人們想方設法來留住它的風味。
簡單粗暴一些的,將香椿焯水冷凍起來,隨吃隨解凍,風味雖然不如三月即食時,但也算一個解饞的好方法;心思機巧一些的,將香椿與花生油辣椒一同炒制,封存入罐,香辣可口、鹹鮮開胃的香椿醬接下來則將伴隨一家人的一日三餐。
03蕨菜
「陟彼南山,言採其蕨。」《詩經》最早記錄下蕨菜其食,之後數百年,這種長在山裡的野菜,都叫人念念不忘,成為春日美味鮮蔬的代表之一。南宋詩人韓淲有《蕨菜》一詩,將蕨菜的美味表達得淋漓盡致:「春華滿眼倦尋詩,蕨菜才來又賦之。」春天美好的事物太多了,都懶得吟誦了,蕨菜到了,那再賦一首吧!
蕨菜有著「山菜之王」的稱號,脆嫩滑膩,鮮爽黏糯,口感非其他山菜可比。蕨菜需在新出頂葉未展開時採摘,取其葉芽嫩莖切段焯水,與辣椒韭菜爆炒,或與蒜蓉酸醋涼拌,都風味上佳。與臘肉同炒,則是一大經典搭配,臘肉肥瘦相間,帶著松柏的薰香,與爽口的蕨菜一同入口,香而不燥,油而不膩。兩種帶著山野氣息的美味融合為一,幹與溼、滑與澀、嫩與柴的口感到達了一個微妙而完美的平衡點。
蕨菜的頂葉蜷縮,像龍爪,又像一柄如意,因此也稱為「龍爪菜」、「如意菜」,因為這些祥瑞的附義,人們對蕨菜的喜愛也多了一重討個吉利的意味。
04薺菜
薺菜,是春風帶來的另一簇饋贈。薺菜的採摘時間比香椿略晚,通常於穀雨前後上市,清明節一過,口感就大不如前了。薺菜有一股淡淡的青草香氣,口感綿軟之中又帶著幾分勁道,食之爽口爽心。無論是燉炒涼拌,還是作料入餡,都別有一番風味。
國人食薺的歷史同樣非常悠久,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詠薺詩篇。最早見於《詩經》:「誰謂茶苦?其味如薺。」宋代詩人洪諮夔則留下詩句:「稻花秋晚蟹洗手,薺菜春初餳膠牙。」可見春季吃薺菜,如同秋季吃螃蟹一樣,都是應季的美食代表。
而在眾多詩人之中,陸遊絕對稱得上是薺菜的頭號粉絲,不僅詩歌裡有不少關於薺菜的散句,還專門為薺菜寫下了三首《食薺》絕句。「日日思歸飽蕨薇,春來薺美忽忘歸。」一語更是把薺菜捧到了野菜頂端。關於薺菜的吃法,陸遊也很有一套自己的心得體會:「小著鹽醯助滋味,微加薑桂發精神。」薺菜吃的就是原汁原味,放一點鹽和醋,味道更鮮美,再加一點姜和肉桂,吃起來更爽口。「薺菜殺手」都這麼說了,回家趕緊按照這個方法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