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有些部位,越硬越危險,正是身體出問題的信號!
關節僵硬——彎腰、下蹲辛苦
關節是骨骼之間的連接點,承受著很大的力量,牽制著我們的一舉一動。隨著年齡的增長、頻繁的活動,關節部分的軟骨慢慢發生磨損,硬骨之間的碰撞,就會導致中老年人的關節越來越僵硬。
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正常、自然地做到這些動作,如彎腰、下蹲、抬胳膊、坐著打字等,那你的關節很大可能出現問題,發生僵硬了。
少做這4件事,最能保護關節:
1、少久坐、久站
久坐、久站對關節不利,應該隔一段時間就起來走動一下,或者更換姿勢。休息時間可以多按摩膝、手指關節,幫助促進關節的血液循環。
2、少爬山
有研究表示,上山和下山時,膝關節的承重分別是體重的3倍和7倍。長期、頻繁去爬山,膝關節的的磨損會非常嚴重,大家不妨用慢跑、遊泳、太極這些運動代替。
3、少受涼
膝關節最怕冷和溼。關節本來就是「皮包骨」,缺少脂肪、肌肉的保護,溫度比其他部位低。所以,在低溫的空調房可以穿上長褲或蓋薄薄的被子,洗澡時避免直接用冷水衝洗關節位置。
4、少吃
控制食量,維持體重也是保護關節的最直接辦法。體重增加,下肢關節承重的壓力隨之增加,引起體位、步態變化,發生膝內翻或膝外翻,即「O」形腿或「X」形腿。
肩頸酸痛、僵硬——愛久坐、常低頭
不良的坐姿最容易「毀」肩頸,即我們的頸椎。常常低頭的朋友該改掉這個壞習慣了——頭越低,頸椎的負重越大。低頭時,頸椎會向前彎曲,原本正常的頸椎生理曲線被強行改變,長期下去,頸椎的「自然曲線」就會消失。同時,還會令到肩頸出現疼痛、僵硬的症狀。
任由其發展下去,會導致視力下降、頭暈腦脹、胸悶等不適,甚至是出現頸椎病、下肢癱瘓等嚴重的後果。
大家可以測試一下以下3個動作,如果不能夠順利完成,那就說明肩頸出現問題了!
1、肩關節向前活動:用左手摸右耳。
2、肩關節外展能力:一隻胳膊側舉,一直舉到正上方。
3、肩關節旋後的功能:向後背手,要夠到脊柱正中的位置,大概是女性內衣扣的位置。
一旦發現肩頸不適,可以試試敷藥緩解疼痛,嚴重的話應該立即就醫。如果肩頸疼痛症狀較輕,不妨試試做一些緩解肩頸的動作。
血管硬化——出現手腳冰冷、發麻
有這樣的一句話:「一個人的血管有多老,他就有多老。」血管從20歲就開始變硬了,肥胖者更早開始!
血管相當於水管,用久了,管道內壁會生鏽、堆滿汙垢,導致管道受阻無法供水。「汙垢」相當於血管壁上的膽固醇、甘油三酯等,當它們在血管壁上越積越多,就會形成如同黃色小米粥樣的斑塊,使血管壁的彈力下降,造成缺血,引發動脈粥樣硬化。
從這些變化看出,你的血管正在一步步硬化:
動作遲緩,手抖,手腳冰冷、發麻
容易疲倦,失眠多夢,情緒波動大
記憶力衰退,注意力難以集中
耳垂皮膚出現皺紋的現象
胸痛、氣促、出汗或心慌
大家不妨測測自己血管的硬化程度:手握緊30秒鐘,看看打開後手掌變白的現象是馬上消失,還是保持一段時間?
很快恢復膚色:打開手掌後,隨著血流的恢復,很快就恢復了原來的膚色,表示血管健康、彈性好。
30秒以上才恢復膚色:當心動脈硬化,可能是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影響供血。
在飲食和生活方式上養成良好的習慣,才防止血管硬化。在飲食上,關鍵是控制體重,少吃熱量高的油炸食物、快餐等;選擇蛋類、乳製品、豆製品等低脂的優質蛋白食物,血粘稠者可以喝低脂或脫脂奶。
建議大家:在家可以做一個下蹲動作,防止血液粘稠。
方法:站立放鬆,緩緩下蹲,大腿頂腹部,30次為一組,每天早、中、晚各做一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