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帳這地名,對於很多人來說,比較陌生,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筆者在這裡居住了兩年多,其後因工作關係也經常去這裡,所以對絳帳的歷史也有所了解,也聽到了不少的趣聞軼事。
相傳東漢時,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馬融在他八十多歲高齡時,曾在此興教講學,他講學時,高設講臺,前置絳色紗帳,後設女樂彈唱,一時曾傳為佳話,絳帳也因此而得名,這也是這位儒學大家風流倜儻經歷的美傳之一。
在絳帳當地,一個「絳帳傳薪」的故事也是膾炙人口。據說馬融當年講學時,有一違紀學生被先生執草秸體罰,血染草秸,後先生隨手擲之,沒想草秸落地生根,後竟開花結果,人稱「傳薪草」。這就是「絳帳傳薪」的故事,是對執教者敬職守業、教書育人、桃李天下、薪火相傳的一種褒揚。後來位於絳帳的建忠集團公司,投入巨資修建了一個東漢文化產業示範園,而其中最主要的建築就是一座宏偉的傳薪樓,而馬融設帳講學和絳帳傳薪的故事,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還有另一傳說,早先有一齊姓人家,男人被徵兵戰死沙場,女人勇敢的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最初她在渭河渡口擺攤賣茶,接待四方來客,日長天久,漸有積蓄,於是開酒店、辦實業,為過路客人提供方便。她樂善好施、扶貧濟困、信譽良好,生意越做越紅火……後來她經營的這個地方,逐漸變成一個村莊,人們就把這兒叫成齊家埠,也就是現在的絳帳老鎮。
當年絳帳鎮在關中西府也算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古鎮,它與寶雞的虢鎮、眉縣的齊鎮和周至的啞柏鎮,並稱關中西府四大名鎮,其最遠的歷史可追溯至東漢時期。漢唐以來,絳帳一直歸屬古邰國、邰縣和武功縣管理,唐貞觀八年,設立扶風縣,但絳帳何時劃歸扶風縣,史書卻未見記載。由此可見,武功和扶風兩個縣,自古以來,在地域上的時分時合、人文歷史方面的共同傳承、以及其它方面,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說絳帳也是后稷教稼的故地之一,是中華農耕文化的發祥地。近代以來,絳帳的名聲漸大,還應得益於一九三六年隴海鐵路通車後,在這裡設立了絳帳火車站。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法門寺成為聞名全國的旅遊景點後,坐火車到法門寺旅遊的人多起來,因而絳帳也便名聲遠揚。
絳帳位於扶風縣的南部,是扶風縣第一大鎮,東接楊凌示範區,西臨眉縣常興鎮,北仰法門寺,南眺秦嶺太白山,渭河就在老鎮南邊不遠處流過,自古以來,絳帳就是一個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地。特別是近代渭惠渠建成和西寶中線公路、高速公路和絳法湯高速公路通車以來,絳帳就更加成為一個交通便利、旱澇保收、工業發達、人文薈萃的好地方。
北宋時橫渠先生張載,每到武功綠野書院講學,要經過絳帳,先生常去拜謁馬融祠,有時還到絳帳的賢山寺,為賢山書院的學生講學,所以他創立的「關學」理論,與馬融的學說有一脈相承之處。在民國時代,絳帳一帶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有一次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在眉縣太白山遊覽後,又到絳帳拜謁馬融祠,休息之時,當地一些富人及有名望者敬請這位大書法家留墨題字,一時人多排隊等待,其時有一富人內急,便於牆角小解,此情恰被於老眼見,於是便寫了一帖「不可隨處小便」,賜於其人,這人一看如此內容,羞愧難抑,棄帖而去,有人揀起此帖,將字剪貼後,改為「小處不可隨便」,一時成為趣聞。可見絳帳雅人高士,大有人在,實乃藏龍臥虎之地!近些年來一些絳帳的學者文士,為了介紹絳帳,宣揚絳帳的文化傳承,曾著書立說,開展各種文化活動,讓全省乃至全國人民逐漸熟悉了絳帳。
大凡到過絳帳的人大概都知道,絳帳老鎮和絳帳車站不是一個地方。絳帳老鎮在車站的西南方,離車站還有六七裡路,絳帳車站外面那條長約二三裡的街道叫車站街,這條街道的形成,最初是因一九三六年隴海鐵路通車及一九四二年河南遭遇災荒,大量災民隨火車流落到此,就在車站道北住了下來,這就是車站街的雛形。絳帳車站設立時,站舍位置在現在車站西頭道岔區以北,老站舍的房屋現在仍在,不過房前推滿舊枕木和長著一人深的荒草,這些已是隴海鐵路西寶間車站現存的、為數不多的幾棟老站舍了。車站街是解放後才逐步發展和熱鬧起來的,因為那時人們從火車站乘車、來往縣城及後來去法門寺,都要從車站街經過,而當時車站附近還有扶風磷肥廠、扶風化肥廠、油脂廠等幾個大廠,後來扶風縣的八大公司都搬到這兒來了,所以這條街道就不斷的沿長和發展,並愈加繁華,而絳帳老鎮因為離車站較遠,地處偏僻,倒顯得冷落起來。
對於扶風縣來說,絳帳鎮所轄有五萬多人,鎮政府那時就在車站街上,後來搬到老鎮那邊去了。在絳帳最繁華的年代,聽說曾有提議將扶風縣城遷於絳帳,理由一是老縣城在一溝道內,限制了擴大發展;二是老縣城距離火車站較遠,交通不便;三是縣上主要工業大廠都集中於絳帳,由於當時武功已將縣城由武功鎮遷至靠近火車站的普集鎮,扶風因之也有效仿之意,後來由於法門寺地宮的發現,法門寺被開發為旅遊景區後,形勢產生變化,這一提議中途夭折。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扶風全縣的工業產品和生產生活資料,縣上的「八大公司」和勝利廠、第一、二水泥廠、毛巾廠的貨物,都要通過鐵路來運輸。絳帳車站貨場,當時也是西寶間鐵路最為繁忙的貨場之一。法門寺成為聞名全國的旅遊景點後,絳帳車站客流量隨之增大。為了擴大對法門寺的旅遊宣傳,扶風縣和絳帳車站曾共同向鐵路上級部門寫了申請,請求把車站名字改為法門寺站,但由於後來西寶高速公路和絳法湯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絳帳站客流逐漸減少,這一申請即被擱置。
說到絳帳,就不能不提到當年絳帳的「倒蛋部隊」和「兔子大軍」。那是上世紀末,絳帳一帶農民興起養雞熱,但當地雞蛋銷路並不好,於是一些農民就一條扁擔兩隻筐,乘火車向西安寶雞販起雞蛋,起初十幾二十人,後來驟增到一二百人,每趟客車停站時,雞蛋販子黑壓壓一片,倒把旅客擠的連躲帶讓,生怕撞上雞蛋筐。絳帳盛產野兔,一些農村婦女便將滷好的兔肉切塊後帶上火車,到城市去賣,絳帳滷兔由於色澤鮮亮、味道鮮美,加之價格低廉,一時銷量很好,後來賣兔肉的日漸人多,形成「兔子大軍」。這些提籠挑擔的農民,在當時成為絳帳站臺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當年西寶高速公路通車時,在絳帳設立了收費站,陝西一位著名書法家為收費站書寫站名時,把絳帳的「絳」字寫成「降」字,好幾個月後才改正過來,可見絳帳地名是比較生僻,很多人還是不太熟悉,當然也包括大書法家在內了。
二OO三年鐵路提速後,絳帳車站停辦客運業務,只辦理貨運零擔,由於公路運輸發展迅速,車站貨運業務也稍有下滑,但扶風縣人民不會忘記絳帳車站,而且還會為這個縣域內唯一的、歷史悠久的和曾經有過輝煌的車站,而感到驕傲與自豪,畢竟絳帳車站已經有八十二年的歷史了。
這些有關絳帳的趣聞軼事,雖已年代久遠,有些只是民間傳說,我們也只當作一段飯後茶餘的談資,一笑而已,大可不必尋根覓底了,本世紀新時期絳帳發展的故事,當然就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