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中國書法趣聞之喬裝改扮為《蘭亭》
《蘭亭序》是王羲之的經典之作,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正因為它是天下第一,所以天下無數人想得到它。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黎民百姓,都想一睹《蘭亭序》的真容。為了這本《蘭亭序》,歷史上演義出了不少的趣聞軼事,這些趣聞軼事的真偽咱們無法考究,但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蘭亭序》在人們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也說明了這個《蘭亭序》是如此的珍貴,那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得到這本《蘭亭序》的。
唐太宗李世民打下天下以後,在治理政務的茶餘飯後,酷愛書法藝術,專愛臨摹王羲之的真、行、草書,派人到處收購王羲之的墨跡真品,幾乎全部搜集到手,只有《蘭亭序》一直沒有得到。經多方搜尋查找,李世民得知《蘭亭序》的真跡在智永弟子的辯才手中。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代世孫,辯才是智永的得意門生,因此,在智永彌留之際,將珍藏一生的《蘭亭序》交給了自己的得意弟子辯才。辯才保護愛惜《蘭亭序》,比他師父更有過之而無不及。辯才為了把《蘭亭序》收藏的更加隱秘,曾在他的寢室橫梁上鑿出一個暗洞,專門存放《蘭亭序》。
當李世民知道蘭亭序的下落後,就把辯才請到了宮裡,對他熱情款待,還賞賜給辯才許多財物,使辯才感到很溫暖。幾天後,李世民在與辯才閒聊之中,故意把話題往《蘭亭序》上引導,希望辯才把《蘭亭序》奉獻給朝廷。可是,李世民用盡辦法,說盡好話,辯才始終不承認《蘭亭序》在自己手裡,說:「過去我在侍奉師父的時候,確實見過此帖。但自師父死後,又經多年戰亂,真不知此帖流落到何處了。」李世民聽此言,知道不好強迫,況且,辯才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佛教大師,就放他回越州(今浙江紹興)去了。
在歷史上,李世民是一個明君,口碑還不錯。另外,李世民對佛家一直懷有感恩之心。大家都看過《十三棍僧救唐王》的電影,說的是少林寺的出家人救他與水火的故事。所以他對出家人常懷感恩。尤其是辯才又是一位高僧,是永欣寺的方丈,也就不會太為難他了。這樣看來,會覺得合理一些。李世民經過一番研究,確信《蘭亭序》不會離辯才之手。於是,又派人把辯才請到京城,仍然熱情招待,詢問《蘭亭》一事。辯才堅持以前的說法,口氣更為堅定。如此往返三次,也無法使辯才獻出《蘭亭》來,李世民很失望。有一天,李世民對侍臣們說:「王羲之的墨跡,我都搜尋遍了,只缺《蘭亭》,而《蘭亭》是王羲之帖中最高的。我得不到這帖,簡直夜裡睡覺都睡不好。辯才和尚年歲已高。此帖在他那裡用處不大了,可他就是不想獻出。
當時,左丞相房玄齡正在跟前兒,對李世民說:「我聽說監察御史蕭翼,是梁元帝的曾孫,很有才能,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且還善謀略,如果派他去,定能得到此帖。」李世民立即召見蕭翼,蕭翼說:「如果讓我以公開身份,向辯才索取,必然無效,我想用私訪的方法前往,或許有希望成功。但必須攜帶王羲之的幾件雜帖,方便與辯才交往。」李世民一聽,覺得有道理。心想,我作為一個皇帝都沒要過來,也只有巧取了,就一一答應了蕭翼的條件。
蕭翼接受任務後,脫去官服,裝扮成商人的模樣,到洛陽乘船南下,前往越州(浙江紹興)。到越州後,住在客棧裡,換上了當時人們愛穿的華貴服裝黃衫。蕭翼的黃衫,故意做得很大,看上去很象一個樸實的儒商的樣子。看看夕陽西下,便前往辯才住持的寺廟——永欣寺。沿著廟裡的長廊,興致勃勃的觀看壁畫,不時的向四周瞟上兩眼。當他跨過永欣寺方丈辯才和尚所住的大門口時,停住了腳步,故作驚奇的向屋裡望了一眼。說來也巧,正好和辯才的同樣驚奇的目光碰到了一起,兩個人都笑了。這微笑之中,流露出互相間的善意和好感。
辯才問道:「施主,請問你從哪裡來呀?」蕭翼上前施禮說道:「弟子蕭翼,剛從北方來,到這裡賣蠶種,順便到貴寺一遊。」 兩個人寒暄過後,彼此感到情投意合。辯才把客人邀請到房間,兩個人一邊品茶,一邊下棋,一起談文論史,一起撫琴彈唱,氣氛熱烈,趣味盎然。辯才高興的說到:「有的交朋友到了白髮蒼蒼,卻像剛見面時一樣生疏。有的雖然初次見面,卻一見如故,像熟識多年的老朋友一樣。你和我之間就是這樣的老朋友啊!」此時,夜幕降臨,辯才熱情的招呼蕭翼在寺內過夜,蕭翼也不推辭。當晚,辯才取出了時鮮水果,兩人談笑鬥詩,歡樂無比。兩個人都很有學問,詩又作的新奇脫俗。彼此吟詠,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直玩了一個通宵。
第二天,蕭翼向辯才才告辭,辯才依依不捨的說到:「施主忙完了生意,一定抽空來呀!」幾天之後,蕭翼又來拜訪辯才。兩人又是賦詩,又是彈唱,感情越來越融洽,情趣越來越相投,他們的關係變得更加親密了。這樣來來往往半個月之後,一天,蕭翼取出了他爺爺梁武帝親愛寫的《職貢圖》,請辯才觀賞,於是,兩人又熱烈的談論起書法。蕭翼說:「弟子從前學過王羲之的書法,特別欣賞王羲之的楷書。如今,還有幾個王羲之的法帖留在身邊呢。經常隨身攜帶,以便閒時隨時觀摩。這次出來也攜帶了幾幅。」辯才高興的說到:「你明天過來吧,把法帖帶上,讓我看看。」蕭翼聽了,爽快的答應了。
次日,蕭翼拿著王羲之的幾幅真跡來見辯才。辯才仔細看後說到:「這些果然是王羲之的真跡,但這些法帖在真跡中不算是最好的。」蕭翼問到:「那麼,什麼法帖才算是最好的呢?」辯才說:「那當然要數《蘭亭序》了。」蕭翼又說:「幾經亂世,哪裡還能見得到蘭亭帖呀?」辯才神秘的說到:「《蘭亭序》並沒有丟失,它現在還在我的手裡。我的師父智永禪師在世時十分珍惜,臨終之際親手交給了我,千叮嚀萬囑咐要我小心保存,說它是永欣寺的鎮寺之寶。太宗皇帝曾經要過幾次,我都沒有拿出來。」看到蕭翼吃驚的表情,接著說:「我知道你一定想見見,但今天不方便,明天來看吧。」
第二天,蕭翼早早來到永欣寺。他看見辯才正從屋梁上的暗洞向外取帖。之後,兩人一起觀賞,蕭翼故意挑著毛病說到:「這哪裡是真跡呀?果然不出所料,又是一個偽帖。」辯才多次辯解,蕭翼堅持說不是真跡。兩人爭論不休,也沒爭出個結果。自從向蕭翼展示過《蘭亭序》之後,辯才便不再將它放回屋梁上了,把它和另外的幾幅法帖一起放在几案之上,每天都要臨寫數遍。因為蕭翼與辯才往來頻繁,辯才的弟子也都很信任蕭翼。有一天,辯才離開永欣寺,去一個施主家吃齋。
這時蕭翼來到永欣寺,對辯才的弟子說到:「我有一樣東西遺落在大師屋裡的桌子上了。」弟子並不懷疑,立即為他打開房門。蕭翼便把案上的《蘭亭序》和他帶來的幾幅法帖一起裝在身上,急速離開了永欣寺。蕭翼見真跡到手,立即趕到永安驛站,對驛站長說:「我是御史,奉旨來到這裡,現有皇上手諭,要儘快見到你們都督。」當地的都督齊善行聞知,飛馬前來拜見。蕭翼向他宣示聖旨,並把來越州的實情告訴他,要他派人護送回京。蕭翼飛馬從越州出發,一路馬不停蹄,直奔長安。
辯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後,極其悲憤,昏倒在地,半天才醒過來。幾個月後,唐太宗下令賜給辯才許多金銀財寶,這時辯才以年屆九旬,他用不了這麼多財富,便建造了三座十分精美的寶塔。經過了這一場風波,辯才因悲痛而身染重病,過了一年多就去世了。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27年),李世民病重,臨危之時把太子李治叫到身邊說:「我想向你要一件東西,你是孝順的,一定不會違背我的心願,你以為如何?」李治哭訴著接受父親的遺命。李世民說:「我想要《蘭亭》,你給我拿來。」李世民去世後,《蘭亭序》的真跡作為殉葬品隨皇帝的靈柩葬入了昭陵。此後,《蘭亭序》的真跡無人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