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中國書法的「永字八法」

2021-01-11 丹青中國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中國書法的「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中國書法的用筆法則。它是將楷書的「永」字分成八個不同的筆畫,每一筆畫都有一個名稱及其寫法。學會這些方法,勤學苦練一個永字,觸類旁通能寫好其它所有的漢字,可以說是練書法的基本功或竅門。

王羲之

這永字八法是怎麼形成的呢?先從一個故事說起。 相傳,王羲之曾到天台山,被那裡的風景深深吸引,便在山頂住了下來,終日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雲濤霧海,並且從中獲得書法靈感,他每天不知疲倦的練字,不停的洗筆洗硯,最後竟然把山上的一個清澈見底的水池都染黑了。又一天夜裡,王羲之還在練字,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的滿地都是,但還是不滿意,後來實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上睡著了。這時,忽然刮來一陣清風,一朵白雲飄然而至,雲朵上有一位鶴髮銀髯的老人,笑呵呵的看著他說:「我看你每天都在研究書法,十分用功,現在我教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後自有作用,你把手伸過來。」王羲之聽到這裡將信將疑的伸手過去,老人在他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後點點頭說:「以後你的書法技藝會越來越高的。」說完就消失在空中了。這時王羲之急忙喊到:「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的傳來一聲:「天台白雲……」看著老人走了之後,王羲之一看手心,原來是個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終於明白了,橫豎鉤點撇捺,方塊字的筆畫和架子結構,都體現在這個「永」字上了。白雲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筆訣呀!此後,王羲之用了幾年的時間,專門寫「永」字。他認為,這個字具備楷書的八法,寫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寫好。後來,王羲之把這個永字八法傳給了孫子智永,智永又把這八法傳給了虞世南,再後來,經過一代一代的書法家傳了下來。

當然了,這只是個傳說,在書法史上,對「永字八法」到底是誰所創,一直存在爭議,有說是王羲之所創,有說是智永所創,還有的說是唐代張旭所創,等等,還有別的版本,但一直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但不管是誰所創,這永字八法的貢獻是巨大的,為我們後人學習書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永字八法的主要內容,就是永字的八個筆畫,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分別是「側、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劃。側為點,勒為橫,弩為豎,趯為鉤,策為提,掠為撇,啄為短撇,磔為捺。

這八法給大家介紹一下。

點為側。側是傾斜不正之意,點應取傾斜之勢,如巨石側立,險峻而雄踞。如果這個點,成了平臥或正立,那就會顯得呆痴,失去了那種氣勢。永字的點是以露鋒作收,是為了與下邊的橫畫相照應的。就象鳥一樣翻然側下。

橫為勒。橫劃取勢上斜,就象騎手緊勒馬韁,有俞收俞緊之意。要讓它在不平的線條中呈現出平衡的感覺。運筆要澀,有提按,要生動,逐步頓挫,含蓄有力。

豎為弩。如挽弓,要用力。豎畫取內直外曲之勢,如弓弩直立,雖然形狀是彎曲的但內含無窮之力。所以豎畫不宜過直,須配合字體之全局,於曲中見直,才有挺進之勢。過直如枯木立地,雖挺直而無力。

鉤為趯。在寫的時候,駐鋒提筆,突然趯起,力量集中於鋒尖,如人踢腳,身子微微一蹲,再用力一腳踢出。其要點在於蹲鋒,得勢即趁勢而出。這個「鉤」一般是其它筆畫的附著物,要寫的「健」、「銳」。健,就是整個鉤要飽滿健壯;銳,是指出鋒要尖。

提為策。這個策與第一個側不一樣,這個策本意是馬鞭。策法就像以鞭策馬,用力在鞭把,得力在鞭稍。逆鋒起筆,折筆向下,頓,然後提筆向右上角趯鋒。用力在發筆,得力在收鋒。

撇為掠。如蓖(古代的梳子)之掠發,狀似燕掠簷下。寫掠畫應該像用手輕輕拂物一樣,雖然行筆漸漸加速,出鋒輕捷爽利,取其瀟灑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則就會漂浮無力。 短撇為啄。寫短撇應如鳥之啄食。行筆快速,筆鋒峻利。落筆左出,銳而斜下,以輕捷健勁為勝。

捺為磔。這裡有兩層意思。其一指磔畫在字體中的作用而言,磔字的本意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犧牲,含解體張裂之意。楷書中的捺畫承書的波磔而來,而隸書的波磔正是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體向外開放。所以隸書又叫分書,楷書中的捺也起到了這個作用。楷書捺筆,力雖內聚而形卻外張,使字體開展舒暢、開放。其二是說這一筆要寫的剛勁有氣勢。磔本意是肢解,肢解比須要用刀劈,磔畫即取刀劈之意。寫的時候要逆鋒輕落,右出後緩行漸重,至末處微帶仰勢收鋒,要沉著有力,一波三折,勢態自然。

「永字八法」,是古人書法智慧的結晶,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我們今天的書法愛好者學書的法寶。用它作為學習教材,可以培養紮實的書法基本功底。以「永字八法」為基礎,依照筆畫進階順序:點-橫-豎-撇-捺-勾-挑-折,循序漸進,詳細分析用筆、行筆、力道、勁道及用墨等心法。讓初學者能充分了解到毛筆的特質,靈活駕馭毛筆,在短時間內熟識永字八法的基本運筆方法,再配合相關基本字體結構的分析,了解字形組合間架要領,觸類旁通,逐漸進入書學的無窮妙境。

當代的詩人、教育家、書法大家沈尹默先生,曾對「永字八法」做過這樣一個評價。他說:「書法上有講究,所謂永字八法,這個包含了8個筆法的永字,代表了練習書法的起點和功底究竟有多深。我們引申為:第一,做人要象永字的點,昂首,充滿自信和朝氣;第二,做人要像永字的豎,挺胸,充滿力量與美;第三,做人要像永字的撇,飄逸瀟灑,看輕一切成績和榮譽;第四,做人要像永字的捺,腳踏實地,做好每一天的功課。」老先生把「永字八法」都引申到了人生之中,可見這「永字八法」的魅力無窮啊。

丹青中國

相關焦點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創作中的「四個原則」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創作中的「四個原則」丹青中國我們在欣賞一幅書法作品時,一般而言,都是先從整體著眼,一眼看去,整篇作品給人的印象如何,是美?還是不美?然後再看,墨色是不是舒服啊?用筆是不是流暢啊?
  • 什麼是永字八法?為什麼學書法都要從永字開始學起呢?
    我們在學習書法的時候經常會聽到寫好了永字就能寫好所有筆畫的說法。這種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單單一個永字就包括了點、橫、豎、鉤、挑、撇、短撇、捺這八種筆畫。這在漢字上是十分少見的,並且這些筆畫的書寫和運用也被稱之為筆法。筆法是書法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書寫永字這些筆畫的技巧就被稱之為「永字八法」。
  • 永字八法詳解及常見八病勢,掌握了「永字八法」才可以說懂書法
    永字八法,傳為隋代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所創,也有人傳為東晉王羲之或唐代張旭所創。不過公認是智永所創。簡單的講就是毛筆書法中」側、勒、弩、趯、策、掠、啄、磔「的筆劃。是中國書法歷代書法名家書法理論精華的歸納總結,也是書法初學者必須要掌握的技法之一。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史上的「天下第二行書」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史上的「天下第二行書」可以想見,臨文之時,國難家仇,一齊湧上心頭,感情悲憤激越,不計字的工拙,縱筆浩放,一瀉千裡,墨色時枯時濃,筆法園轉遒勁,筆鋒內含,力透紙外,充分表露了作者激越悲憤的心情。看的出來,開始敘述身世,還比較平靜,字也比較規矩、圓渾。當寫到「賊臣不救」以後,悲痛之情充溢胸間,字體打破了矜持的局面,字形、行距忽大忽小,時而滯重,如哽咽不前。時而縱放,如慷慨悲歌。錯、漏的地方逐漸增多。
  • 「丹青中國」中國書法趣聞之獨樹一幟鄭板橋
    【丹青中國】中國書法趣聞之獨樹一幟鄭板橋鄭板橋提起鄭板橋,大家會自然的想到清代的「揚州八怪」,他是「揚州八怪」之一,也會聯想到「難得糊塗」四個字。這似乎是在民間流傳最為廣泛的四個字。看鄭板橋的字,其點畫或粗或細、或濃或淡、或長或短。其結體或疏或密、或正或斜,都一任自然,並略做誇張的表現出來。其章法則是縱有行而橫無列,且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形成一種疏密錯落、揖讓相諧的「亂石鋪街」之狀。這就是鄭板橋獨樹一幟的字體,叫「六分半書」,世人稱「板橋體」。「八分」是隸書中的藝術書體。八分書的特徵就是取左右分布之勢,突出挑畫和捺畫,其結體屬於斜畫緊實類。
  • 「永字八法」為何被作為學習書法筆畫的基礎法則
    中國的書法包括筆法、字法和章法,在這三部分之中,以筆法為基礎。所謂筆法,就是筆劃之法。而「永自練書法」中的「永」字恰好有八畫,而且畫畫不同,集中了漢字楷書中幾乎所有的點畫形式。「永」字八畫,即「側(點)、勒(橫)、努(直)、趯(鉤)、策(向上斜書)、掠(撇)、啄(短撇)、磔(捺)」,由於「永」字包括了書法中八種最基本的筆畫,所以初學書法的人都會把「永」字作為學習書法筆畫的基礎法則。那麼,永字練書法產生於何時?是誰發明的?對此,書法界存有五種說法:1.作者系蔡邕見於元李溥光所撰《雪庵八法》:「歷代以下,書者工於筆法之妙。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趣聞之喬裝改扮為《蘭亭》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趣聞之喬裝改扮為《蘭亭》《蘭亭序》是王羲之的經典之作,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正因為它是天下第一,所以天下無數人想得到它。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黎民百姓,都想一睹《蘭亭序》的真容。
  • 永字八法竟然來自漢隸,學好永字八法就能寫好毛筆字嗎?
    初學書法的朋友一定會經常聽到老師說「永字八法」,說這是這個「永」字代表了八種筆法,那麼永字八法到底怎麼來的呢?最早提出永字八法的,傳說是唐代的張旭。而且也不是他發明的,而是他的老師的老師傳了好多輩傳給他的「師法」。
  • 中國的漢字之美:書法,美在形也美在意
    廣義上的書法就是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就是按照文字的特點和它的內在的涵義,結合它的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它成為一件藝術品,而並不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的漢字,它還有它的藝術美。狹義上的書法是指用毛筆進行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這包括很多的方面,分別是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內容。
  • 中國書法的結體美
    伯遠帖中國書法的結體美中國書法漢字是世界文字林中的一朵奇葩,與其他文字比較而言,具有很強的空間塑造能力和抽象美的基因,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文字都是難以與漢字的藝術氣質相抗衡的文字在不斷的發展,原有的表現外物美的因素在逐漸消退,點畫的抽象形態逐步被固定下來,擺脫了直接體現自然形態美的原始要求,開始借重於意象,把人們從自身和大自然中獲得的美感,概括到書法形象中來,表現反映物物之間、物我之間的種種內在規律美,以便更切合文字符號的抽象特徵。
  • 練好「永字八法」,就能將字寫好嗎?
    《法書苑》中說:「王逸少工書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勢,能通一切」。照這個說法,王羲之練「永字八法」一共花了十五年時間。這是真的嗎?一 「拘於一字,何異守株」其實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已。如果只是用十五年時間苦練一個「永」字,王羲之肯定成不了書聖。
  • 鼎鼎大名的「永字八法」,能否完整概括楷書八種基本筆畫的寫法?
    古人練習書法,非常重視「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國書法用筆法則,它以「永」字八筆順序為例,闡述楷書筆勢的方法。因為它是書寫楷書的基本法則,後人又有將八法引為書法的代稱。「永字八法」涉及到八個點畫的寫法:點為「側」(側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橫為「勒」(逆鋒落紙,緩去急回,忌順鋒平過);豎為「努」(須直中見曲,太直則木僵無力);鉤為「趯」(tì,駐鋒提筆,力聚筆尖);提(仰橫,挑)為「策」(起筆同直畫,得力在畫末);長撇為「掠」(起筆同直畫,出鋒稍肥,力要送到);短撇為「啄」(落筆左出,快而峻利);捺為「磔」(zhé,逆鋒輕落
  • 永字八法的創始人是誰?田蘊章:啟功說錯了!這3個人都不是
    永字八法,對於學書法的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了。誰是永字八法的創始人?啟功的觀點是,永字八法是古人對王羲之的盲目崇拜。依據是,永字並沒有包括所有的書法筆畫。古人崇尚永字,只是因為它是蘭亭序中的第一個字。如果第一個字不是永字,比如癸字,可能就不是永字八法了,可能變成癸字九法了。所以,啟動認為古人為了崇拜王羲之,拿永字說事。
  • 千秋縱橫,翰墨流芳——中國近代書法之美
    在這其中,中國書法以其獨特的特點,成為世界最美的藝術之一。梁啓超認為:中國寫字有特別的工具,就成為特別的藝術。中國書法的美是線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現個性的美。他說:「美術一種要素是發揮個性,而發揮個性,最真確的莫如寫字。如果說能夠表現個性就是最高的美術,那麼各種美術,以寫字為最高。」 中國書法的美是線的美、力的美、光的美以及表現個性的美。
  • 「丹青中國」中國書法趣聞之浩然正氣顏真卿
    【丹青中國】中國書法趣聞之浩然正氣顏真卿也許正是因為他的書法藝術家喻戶曉的原因,而掩蓋了他浩然正氣的為官之政績。顏真卿曾歷任太子太師、監察御史、吏部尚書、刺史等職務。太師,在古代是一個榮譽官職,就跟現在軍銜式的,屬於正一品,相當於現在的人大、政協之類的,政治局常委,正國級待遇。
  • 孫曉雲:懷疑「永字八法」和執筆方法
    傳播:國學 | 文化 | 藝術 | 哲理 | 養生 | 視覺 | 美文談到用筆方法,我們接觸最早、最熟的,是「永字八法」。凡稍習書法者皆知之。「永字八法」起源於隸字,為後漢崔子玉所創。傳說王羲之工書多載,十五年專攻「永字八法」,能通一切字。
  • 「永字八法」懸崖「勒」馬
    橫在八法中被稱為「勒」,懸崖勒馬的勒。這樣的形容也就是說橫寫時不是平拖直拉,而是要逆勢筆進。現狀的一句流行語「砥礪前行」就是古來形容寫橫的技法,砥礪者磨石也。精為砥,粗為礪,刀具在上面磨的感覺就是寫橫筆,走向筆力與紙面抵力形成的摩擦力。所謂藝術源於生活,刀啟魚鱗就是這樣橫筆的感覺。
  • 怎樣理解書法中的「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書法最基本筆法總法,是楷書的基礎,指的是點、橫、豎、撇、捺、挑、鉤、折八種筆畫,學習楷書,要求要先掌握寫好這八種筆畫要領。永字八法唐張懷瓘《玉堂禁經》雲:一一八法起於隸字之始,自崔、張、鍾、王傳授所用,該於萬字,墨道之最不可不明也。隋僧智永,發其旨趣,授於虞監世南,自茲傳授遂廣彰焉。
  • 央視百家講壇書法主講第一人於鍾華作客「城院大講堂」揭開中國...
    >蘇東坡與黃庭堅是中國書法史上兩道分水嶺,前者是古法最後一位執手者,後者則是現代意義上書法的開創者。「兩者間最關鍵的就是核心技術的不同。」於鍾華介紹道。>「庖丁解牛」以哲學思維看中國技法「當今世界上的文字,唯有漢字使用的是圖像文字,這點非常值得國人自豪。」
  • 中文字體筆劃設計法則「金萱十八法」
    筆勢的理想狀態⋯⋯大家都應該知道「永字八法」,但可能沒想到:「八法」只是最具代表性的總括,但無法涵蓋漢字所有的筆劃造型。因此日本、中國歷代書法家都嘗試提出更完整的法則。書法界已經有一套論述,來說明更多筆形、筆勢的「理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