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 | 文化 | 藝術 | 哲理 | 養生 | 視覺 | 美文
談到用筆方法,我們接觸最早、最熟的,是「永字八法」。
凡稍習書法者皆知之。「永字八法」起源於隸字,為後漢崔子玉所創。傳說王羲之工書多載,十五年專攻「永字八法」,能通一切字。 我小時候,常見字帖的書前頁後,印有大紅色的「永」字,總寫有每一筆的說明。我能把「永」字寫得很像,卻未注意那些說明。幼時,過得是懵懵懂懂的。大了以後,重新看,才看出些名堂。 在「永字八法」中,點為「側」,橫為「勒」,豎為「努」,勾為「趣」,左上橫為「策」,左下撇為「掠」,右上撇為「啄」,右下捺為「磔」。 不難看出,點、橫、豎、勾、撇、捺,是存在的形狀,而側、勒、努、趣、策、掠、啄、捺,則是一種動作的過程。這種動作,即用筆的動作。 我查了字典,發現形容這些動作的詞,都屬急速果敢之類。 把這些用筆的動作規範成法則,就是有書論以來的兩千年,被所有書家掛在嘴上苦說的「筆法」。 「筆法」歷來高深莫測,籠罩著神秘。史書多有記載,試舉二例: 東漢人鍾繇,「十六年未嘗窺戶」,在韋誕處見蔡邕筆法,「苦求不與」,便「槌胸嘔血」。等韋誕死後,鍾繇「盜發其冢」,遂得之。 王羲之12歲時,發現父親把前代筆法論藏匿於枕中,「竊而讀之」。待他晚年時,書「筆勢論」一篇開悟兒子王獻之,要兒子「勿播於外,緘之秘之,不可示之諸友」。 初讀罷,心想:古人真能煞有介事,至於嘛。 後來讀得多了,想得也堅定了:能讓古人如此世世代代論下去,一定是有道理的東西。能使古人如痴如醉,如此藏之寶之,學之研之的,無疑是一門技巧高難,妙不可言的藝術。
筆法的存在,毋庸置疑。 我們之所以覺得煞有介事,之所以覺得雲裡霧裡,之所以覺得無關緊要,只有一種可能——我們不使用這種筆法。
說到筆法,得先說執筆才是。如何執筆,我們人人皆知,所有書法初級教程、字帖的第一頁,都畫有右手執筆的姿勢圖。寫字的人如同拿筷子一樣熟悉它。 唐代書家韓方明把執筆法歸納為五種: 一、「執管」。「雙指包管,五指共執」,「其要實指虛掌,鉤撅訐送,
亦日抵送,以備口傳手授之說也。」「妙無所加。」這便是我們最熟悉的那種執筆法。朝上的食指像高昂的「鵝頭」,王羲之愛鵝的傳說,實際上是源於此。食、中指「雙苞」的這種執筆法早已被歷代書家奉為「經典」。
另有一種「單苞」法,與前者不同的是,僅用拇、食、中三指執筆,拇指在筆桿左側,食指在筆桿右側,指間相聚,看上去,拇指與食指之間呈一狹長空隙,故也稱之為「鳳眼」。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拿鋼筆、鉛筆的方法。韓氏謂以此作書「力不足而無神氣」。
二、「攢管」,亦名「拙管」。「五指共拙其管末,吊筆急疾」,「起稿草用之」。「今世俗多用」,此法「全無筋骨,慎不可效也」。 三、「撮管」。與「拙管」同也。專門用於「大草書或書圖幛」。如今有一種類似鬥筆、筆桿粗短、杆頂端呈扁圓狀的毛筆,叫「抓筆」,正是五指齊「抓」的。
四、「握管」。「捻拳握管於掌中,懸腕以肘助力書之」,「當用壯氣」,此又是「非書家流所用也」。 五、「搦管』。以管於五指「第一、二指節中搦之」,「亦是效握管,小
異所為」。「此又非書家之事也」。只有第一種經典執筆法是屬古代書家的,科學實用,「妙無所加」,所以惟此為宗,才傳了後世。 古人對執筆的高低亦很考究。衛夫人曰:「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習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漢寸的二寸相當今寸的一寸多一點,三寸亦不過二寸。想必是有它的道理。 和所有人一樣,我學書伊始,就「經典」執筆,卻飽受手腕酸痛之苦。我幼時常偷工省事,在背地裡用其他方法執筆,圖的是手舒適,少受罪。直到現在,我不時還會流露出執筆的隨意性,常常被人當面指出。 我明白,我字能寫好,和執筆的「正規」與否無關。古人的「經典」執筆法於今是形同虛設,實為軀殼。我相信,古人「五指共執」的執筆法,是相對古人的獨特用筆的。 幼時的經驗令我清醒。 遺憾的是,古人沒有錄像,他們的用筆過程已無法眼見。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只有靜止的執筆姿勢圖。因為古人沒有錄像,所以他們無法將用筆的過程記錄下來,只有用比方、口訣來盡力描述。 好在他們不乏論述記載,我們不妨再重新看一看。
# 會書法,真好啊!#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情,
就是會書法!
關注
墨韻湖湘
一起去探索有趣的書法世界吧!
墨韻湖湘
全國書法愛好者都喜歡的優秀書法交流平臺。專業為書法愛好者打造的一個學習、交流的高端平臺。分享實用的專業知識,內有大量名師書法教學視頻和書法技巧解讀,讓您學書法從此不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