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雲:懷疑「永字八法」和執筆方法

2021-01-11 書法講堂

傳播:國學 | 文化 | 藝術 | 哲理 | 養生 | 視覺 | 美文

談到用筆方法,我們接觸最早、最熟的,是「永字八法」。

凡稍習書法者皆知之。「永字八法」起源於隸字,為後漢崔子玉所創。傳說王羲之工書多載,十五年專攻「永字八法」,能通一切字。  我小時候,常見字帖的書前頁後,印有大紅色的「永」字,總寫有每一筆的說明。我能把「永」字寫得很像,卻未注意那些說明。幼時,過得是懵懵懂懂的。大了以後,重新看,才看出些名堂。  在「永字八法」中,點為「側」,橫為「勒」,豎為「努」,勾為「趣」,左上橫為「策」,左下撇為「掠」,右上撇為「啄」,右下捺為「磔」。  不難看出,點、橫、豎、勾、撇、捺,是存在的形狀,而側、勒、努、趣、策、掠、啄、捺,則是一種動作的過程。這種動作,即用筆的動作。  我查了字典,發現形容這些動作的詞,都屬急速果敢之類。  把這些用筆的動作規範成法則,就是有書論以來的兩千年,被所有書家掛在嘴上苦說的「筆法」。  「筆法」歷來高深莫測,籠罩著神秘。史書多有記載,試舉二例:  東漢人鍾繇,「十六年未嘗窺戶」,在韋誕處見蔡邕筆法,「苦求不與」,便「槌胸嘔血」。等韋誕死後,鍾繇「盜發其冢」,遂得之。  王羲之12歲時,發現父親把前代筆法論藏匿於枕中,「竊而讀之」。待他晚年時,書「筆勢論」一篇開悟兒子王獻之,要兒子「勿播於外,緘之秘之,不可示之諸友」。  初讀罷,心想:古人真能煞有介事,至於嘛。  後來讀得多了,想得也堅定了:能讓古人如此世世代代論下去,一定是有道理的東西。能使古人如痴如醉,如此藏之寶之,學之研之的,無疑是一門技巧高難,妙不可言的藝術。

筆法的存在,毋庸置疑。  我們之所以覺得煞有介事,之所以覺得雲裡霧裡,之所以覺得無關緊要,只有一種可能——我們不使用這種筆法。

說到筆法,得先說執筆才是。如何執筆,我們人人皆知,所有書法初級教程、字帖的第一頁,都畫有右手執筆的姿勢圖。寫字的人如同拿筷子一樣熟悉它。  唐代書家韓方明把執筆法歸納為五種:  一、「執管」。「雙指包管,五指共執」,「其要實指虛掌,鉤撅訐送,

亦日抵送,以備口傳手授之說也。」「妙無所加。」這便是我們最熟悉的那種執筆法。朝上的食指像高昂的「鵝頭」,王羲之愛鵝的傳說,實際上是源於此。食、中指「雙苞」的這種執筆法早已被歷代書家奉為「經典」。

另有一種「單苞」法,與前者不同的是,僅用拇、食、中三指執筆,拇指在筆桿左側,食指在筆桿右側,指間相聚,看上去,拇指與食指之間呈一狹長空隙,故也稱之為「鳳眼」。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拿鋼筆、鉛筆的方法。韓氏謂以此作書「力不足而無神氣」。

二、「攢管」,亦名「拙管」。「五指共拙其管末,吊筆急疾」,「起稿草用之」。「今世俗多用」,此法「全無筋骨,慎不可效也」。  三、「撮管」。與「拙管」同也。專門用於「大草書或書圖幛」。如今有一種類似鬥筆、筆桿粗短、杆頂端呈扁圓狀的毛筆,叫「抓筆」,正是五指齊「抓」的。

四、「握管」。「捻拳握管於掌中,懸腕以肘助力書之」,「當用壯氣」,此又是「非書家流所用也」。  五、「搦管』。以管於五指「第一、二指節中搦之」,「亦是效握管,小

異所為」。「此又非書家之事也」。只有第一種經典執筆法是屬古代書家的,科學實用,「妙無所加」,所以惟此為宗,才傳了後世。  古人對執筆的高低亦很考究。衛夫人曰:「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習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漢寸的二寸相當今寸的一寸多一點,三寸亦不過二寸。想必是有它的道理。  和所有人一樣,我學書伊始,就「經典」執筆,卻飽受手腕酸痛之苦。我幼時常偷工省事,在背地裡用其他方法執筆,圖的是手舒適,少受罪。直到現在,我不時還會流露出執筆的隨意性,常常被人當面指出。  我明白,我字能寫好,和執筆的「正規」與否無關。古人的「經典」執筆法於今是形同虛設,實為軀殼。我相信,古人「五指共執」的執筆法,是相對古人的獨特用筆的。  幼時的經驗令我清醒。  遺憾的是,古人沒有錄像,他們的用筆過程已無法眼見。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只有靜止的執筆姿勢圖。因為古人沒有錄像,所以他們無法將用筆的過程記錄下來,只有用比方、口訣來盡力描述。  好在他們不乏論述記載,我們不妨再重新看一看。

# 會書法,真好啊!#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情,

就是會書法!

關注

墨韻湖湘

一起去探索有趣的書法世界吧!

墨韻湖湘

全國書法愛好者都喜歡的優秀書法交流平臺。專業為書法愛好者打造的一個學習、交流的高端平臺。分享實用的專業知識,內有大量名師書法教學視頻和書法技巧解讀,讓您學書法從此不走彎路。

相關焦點

  • 永字八法詳解及常見八病勢,掌握了「永字八法」才可以說懂書法
    在清代馮武編的一套比較完備的楷書技法理論集刊《書法正論》的八法解中如是說:「永字八法有八,曰側、勒、努、趯、策、掠、啄、磔;八法之勢又名曰怪石、玉案、鐵柱、蟹爪、虎牙、犀角、鳥啄、金刀……」。既從傳統的理論方面進行了解說,還根據自然界的事物及動物形態進行了解說。註:《書法正傳》是清馮武編的一套比較完備的楷書技法理論集刊。
  • 永字八法竟然來自漢隸,學好永字八法就能寫好毛筆字嗎?
    初學書法的朋友一定會經常聽到老師說「永字八法」,說這是這個「永」字代表了八種筆法,那麼永字八法到底怎麼來的呢?最早提出永字八法的,傳說是唐代的張旭。而且也不是他發明的,而是他的老師的老師傳了好多輩傳給他的「師法」。
  • 什麼是永字八法?為什麼學書法都要從永字開始學起呢?
    我們在學習書法的時候經常會聽到寫好了永字就能寫好所有筆畫的說法。這種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單單一個永字就包括了點、橫、豎、鉤、挑、撇、短撇、捺這八種筆畫。這在漢字上是十分少見的,並且這些筆畫的書寫和運用也被稱之為筆法。筆法是書法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書寫永字這些筆畫的技巧就被稱之為「永字八法」。
  • 「永字八法」為何被作為學習書法筆畫的基礎法則
    中國的書法包括筆法、字法和章法,在這三部分之中,以筆法為基礎。所謂筆法,就是筆劃之法。而「永自練書法」中的「永」字恰好有八畫,而且畫畫不同,集中了漢字楷書中幾乎所有的點畫形式。「永」字八畫,即「側(點)、勒(橫)、努(直)、趯(鉤)、策(向上斜書)、掠(撇)、啄(短撇)、磔(捺)」,由於「永」字包括了書法中八種最基本的筆畫,所以初學書法的人都會把「永」字作為學習書法筆畫的基礎法則。那麼,永字練書法產生於何時?是誰發明的?對此,書法界存有五種說法:1.作者系蔡邕見於元李溥光所撰《雪庵八法》:「歷代以下,書者工於筆法之妙。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 中國書法的「永字八法」
    王羲之 這永字八法是怎麼形成的呢?先從一個故事說起。此後,王羲之用了幾年的時間,專門寫「永」字。他認為,這個字具備楷書的八法,寫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寫好。後來,王羲之把這個永字八法傳給了孫子智永,智永又把這八法傳給了虞世南,再後來,經過一代一代的書法家傳了下來。
  • 練好「永字八法」,就能將字寫好嗎?
    《法書苑》中說:「王逸少工書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勢,能通一切」。照這個說法,王羲之練「永字八法」一共花了十五年時間。這是真的嗎?一 「拘於一字,何異守株」其實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已。如果只是用十五年時間苦練一個「永」字,王羲之肯定成不了書聖。
  • 鼎鼎大名的「永字八法」,能否完整概括楷書八種基本筆畫的寫法?
    古人練習書法,非常重視「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國書法用筆法則,它以「永」字八筆順序為例,闡述楷書筆勢的方法。因為它是書寫楷書的基本法則,後人又有將八法引為書法的代稱。「永字八法」涉及到八個點畫的寫法:點為「側」(側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橫為「勒」(逆鋒落紙,緩去急回,忌順鋒平過);豎為「努」(須直中見曲,太直則木僵無力);鉤為「趯」(tì,駐鋒提筆,力聚筆尖);提(仰橫,挑)為「策」(起筆同直畫,得力在畫末);長撇為「掠」(起筆同直畫,出鋒稍肥,力要送到);短撇為「啄」(落筆左出,快而峻利);捺為「磔」(zhé,逆鋒輕落
  • 永字八法的創始人是誰?田蘊章:啟功說錯了!這3個人都不是
    永字八法,對於學書法的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了。誰是永字八法的創始人?啟功的觀點是,永字八法是古人對王羲之的盲目崇拜。依據是,永字並沒有包括所有的書法筆畫。古人崇尚永字,只是因為它是蘭亭序中的第一個字。如果第一個字不是永字,比如癸字,可能就不是永字八法了,可能變成癸字九法了。所以,啟動認為古人為了崇拜王羲之,拿永字說事。
  • 孫曉雲:我的書法是怎樣煉成的?
    剛開始寫字,有很多字不認得,孫曉雲就只是照著樣子臨寫。看見年幼的女兒如此喜愛寫字、迷戀寫字,還寫得有模有樣,母親很意外也很高興,她開始教給女兒寫字的基本方法,教她辨識文字的間架結構,臨寫柳公權《玄秘塔》和王獻之《十三行》。母親對孫曉雲的要求一直很嚴格, 尤其是將寫字作為必修的日課。上學後, 母親從來不問女兒的功課,卻每天必須讓孫曉雲完成一張大字和一張小字。
  • 「永字八法」懸崖「勒」馬
    橫在八法中被稱為「勒」,懸崖勒馬的勒。這樣的形容也就是說橫寫時不是平拖直拉,而是要逆勢筆進。現狀的一句流行語「砥礪前行」就是古來形容寫橫的技法,砥礪者磨石也。精為砥,粗為礪,刀具在上面磨的感覺就是寫橫筆,走向筆力與紙面抵力形成的摩擦力。所謂藝術源於生活,刀啟魚鱗就是這樣橫筆的感覺。
  • 《說文解字》第197課:「永字八法」中的「趯」,為啥不叫「鉤」
    本文標題中的問題,可以在第二個字「趯」字部分小資料項內找到答案。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7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三個漢字,分別是趮,趯、(走+厥,GBK字庫中無此字,很多設備無法顯示)。今天的三個漢字基本都可算作生僻字,但趯字因為在書法學習中常見,所以我們今天課程的重點是「趯」字。詳情如下:1、趮。讀zào。
  • 永字八法裡,蹲鋒?臥筆?那些斷章取義、望文生義的解釋都是坑
    「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譯:差不多的筆法,點畫中有八體,全部在「永」字裡。這裡的八體,並不是八種筆畫。曾經有人疑問,「永」字八法裡為什麼沒有橫折的筆畫?說起來橫折是一個複合筆畫,只是「勒」法與「弩」法組合生成筆畫,並非沒有。
  • 怎樣理解書法中的「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書法最基本筆法總法,是楷書的基礎,指的是點、橫、豎、撇、捺、挑、鉤、折八種筆畫,學習楷書,要求要先掌握寫好這八種筆畫要領。永字八法唐張懷瓘《玉堂禁經》雲:一一八法起於隸字之始,自崔、張、鍾、王傳授所用,該於萬字,墨道之最不可不明也。隋僧智永,發其旨趣,授於虞監世南,自茲傳授遂廣彰焉。
  • 書法名家孫曉雲,小字楷書寫《中庸》,這水平,可不是吹出來的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你平時學的是唐楷,不做任何改變,只是將字的尺寸給縮小,然後寫出來。這樣的字會好看嗎?我相信,即使勉強寫出來,也會有些呆板無趣。當然了,要想寫好小字,技法是一方面,還要能在方寸之間體現出宏大氣象,給人一種寬綽且大氣的感覺。怎麼才能做到呢?最基本的一點,你在結體的時候,可以嘗試著橫向伸展,寫扁一點不要緊,千萬別寫得太瘦長。
  • 孫曉雲說的書法中的「捻管」,是什麼意思呢?真的有用嗎?
    孫曉雲在他的《書法有法》中說:「那些左右圓滑呈扭曲狀的筆畫,正是左右轉筆所致。我試了一試,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般。」這句話所說的就是他一直在提倡的「捻管」。那麼孫曉雲說的書法中的「捻管」,是什麼意思呢?真的有用嗎?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地探討一下。
  • 學生練書法,為什麼不要多練王羲之的字?
    如果我們以王羲之比較經典的字帖,比如《蘭亭序》和《聖教序》為例來進行觀察的話,就會發現王羲之被稱為書聖,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的字「千字千面」,各個不同!最為人稱道的就是王羲之在《蘭亭序》中寫的21個「之」字各各不同,引起後人極大的興趣和讚譽。可是對於學生來說,其實並不適合練習王羲之的字,這是為什麼呢?
  • 「昔文在線」任政——關於執筆方法的探討
    聞是文化啟用《昔文在線》,在於掘地三尺,把往昔的好文、好字、好畫,挖掘出來,呈現給各位文友分享。各位且看且珍惜。一起進入《昔文在線》吧!這篇文章是任政先生回答江西南昌的童正貴提出的——怎樣執筆是正確的?聞小編就這個問答全文展示給大家,供參考學習。
  • 寫書法應該如何執筆?為什麼古代名家的看法不盡相同
    不論是那種說法,蘇軾的執筆方法和歐陽詢的,是相互矛盾的。《用筆論》:夫用筆之法,急捉短搦歐陽詢和蘇軾都是歷史上的名家,那麼他們兩個到底誰對誰錯呢?兩人在書法史上都是卓絕非凡的人物,都是成功者,而執筆又各不相同。這就不難告訴我們,其實歷史上名家們,執筆是不盡相同,這就恰恰印證了蘇軾的那句話——執筆無定法。雖然執筆不同,但是書家的字卻各有千秋。
  • 杜鵬霄:《硯邊拾遺——執筆懸肘》
    就是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成三角形地把筆拿在手中,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這樣寫下來也很順當,也能把字寫好,比如說,鋼筆的執法也是三指執筆,硬筆字不是也寫得很好嘛。還有一種觀點就是五指執筆法,哪五指?就是一隻手的五根指頭全都用上,把筆拿在手中,但這種執法可不是滿把把筆攥在手中,而是把筆直立起來,放在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小拇指形成的三夾角的位置,大拇指向外頂,食指和中指向裡鉤,無名指小拇指向外靠,揮動毛筆寫,這就是五指執筆法,這種觀點認為,五指執筆法能更大地發揮毛筆書寫的性能,能使轉毛筆揮灑,提按短長等等,這是毛筆書法執筆法的唯一方法,舍此,便不得毛筆書寫之執筆法。
  • 書法教學中,什麼樣的執筆方式是比較合理的?
    但由於一般學生接觸毛筆較晚,書法教育中又往往忽視執筆方法和執筆原理的指導,學生執筆不得法,並且難以糾正。因此本人認為執筆教育中,要「法」與「道」並舉,重點闡明執筆之「道」,以加深對執筆之「法」的體會。使「法」與「道」相互滲透,貫穿課堂教育中。這裡所謂「道」即執筆原理。五指執筆就具有以下幾層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