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書苑》中說:「王逸少工書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勢,能通一切」。照這個說法,王羲之練「永字八法」一共花了十五年時間。這是真的嗎?
一 「拘於一字,何異守株」
其實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已。如果只是用十五年時間苦練一個「永」字,王羲之肯定成不了書聖。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王羲之的書法成就,得益於「轉益多師」的學習。
王羲之的書法由表姑衛夫人啟蒙。衛夫人讚揚王羲之:「"弟子王逸少甚能學衛真書(即今楷),咄咄逼人,筆勢洞精,字體遒媚。"出師後,王羲之還向擅長擅長行書、草書、飛白書伯父的王廙學習各種書體。王僧虔《論書》:"王平南厚是右軍叔(實為伯),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廖為最。畫為明帝師,書為右軍法。"
此外,王羲之還廣泛學習過當時的各種碑帖。王羲之說:「予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之後,王羲之「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焉。」正是因為轉益多師,廣泛學習,才成就了書聖的大名。
第二,唐人早就批判過只學一個「永」字的壞處。
《撥鐙序》中,盧肇認為只練一個「永」字是守株待兔。他說:「常人云『永』字八法,乃點畫爾,拘於一字,何異守株。《翰林禁經》雲,筆貴饒左,書尚遲澀,此君臣之道也。大凡點畫,不在拘之長短遠近,但無遏其勢。俾令筋骨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第三,「永字八法」所概括的點畫並不全面。
「永字八法」所概括的點畫並不全面。書法家啟功說:「永字八法並沒有概括所有的筆法,比如歷代書家認為最難寫、最緊要的戈法、心字的彎鉤、了字的橫鉤等筆畫並沒有包含在內。"
二 「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
那為什麼王羲之苦練「永」字十五年的說法會流行?
第一,這包含著一種苦練的態度。
學書法必須勤學苦練,王羲之說:"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後之也。"所以,苦練「永」字十五年的說法符合這種書法精神,因而就容易流傳了。
第二,張旭的誤導。
古人對書法中的用筆方法非常保密。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和尚出家無後,將家傳筆法傳授給了老鄉虞世南,虞世南又傳授給了外甥陸彥遠,陸彥遠傳授給了張旭。張旭號稱「草聖」,書法理論及創作都很有名,唐朝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就是他的學生。
當時慕名向張旭學習筆法的人很多,包括許多達官貴人。張旭對此既不勝其煩,又不好推託。於是,對所得筆法極度保密的張旭,就誇大了「八法」的厲害之處,寫一個「永」字給他們,告誡他們好好練就行了,如此這般敷衍過去。於是「八法」的大名就愈加流行了。
顏真卿曾描述過張旭敷衍求筆法者時,當場贈字,強調「倍加功學臨寫」及「自悟」的情景。他說:「人或問筆法者,(張旭)皆大笑而已,即對以草書,或三紙、五紙,皆乘興而散,不復有得其言者。僕自再於洛下相見,眷然不替。僕因問裴儆:『足下師張史有何所得?』,曰:「『但書得絹、屏、素數十軸,亦償請論筆法,惟言倍加功學臨寫,書法當自悟耳』。」
其實張旭的教學體系遠非如此簡單。隔代弟子韓方明在《授筆要說》中說:「至張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勢,更備九用,則萬字無不該於此,墨道之妙,無不由之以成也。」這裡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張旭的教學體系,除了「八法」之外,還包括「五勢」、「九用」等一系列內容。
衛夫人說:「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元朝大書法家趙松雪說:「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將「筆法」等同於「永」字的練習確實是將其簡單化了。
三 評價
當然,這並不是說「永字八法」不重要。唐張懷瓘《玉堂禁經》說:「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後漢崔子玉曆鍾、王以下,傳授所用八體該於萬字……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書法家田蘊章說:「雖然它沒有概括所有的筆法——但是我們可以說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概括所有的筆法,不可能——象「永」字這麼簡單幾個的點畫,就能包括這麼多的法則在裡面,已經是很難找到再能和它類比的字了。」
只是,如果一味地苦練「永」字,耗費太多的精力在此,那就會犯守株待兔的錯誤了,正如唐人所說「拘於一字,何異守株?」
啟功說:「『永』字以區區五筆就包含了八種筆畫、筆勢,已經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奇妙的字,值得勤加苦練和掌握,除此之外也須多讀古人總結,多臨古帖,掌握更多的筆法筆勢才能掌握書法於實處。」
書法的世界非常大,你可以試著汲取更多書體的養分,學書法本身就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三天換一個帖子太極端;五年只學一種書體或一個字,也是另一種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