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從「西安名吃」打包餐食帶走(儲晨 攝)《環球》雜誌記者/白旭(發自坎培拉)
正午時分本應該是餐館最忙的時段,何偉卻關閉了他位於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市中心的「大鴨梨」餐館,鎖上了門。「這家餐廳已經經營7年了,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停業,並且不知道何時才能重新開門。」這位現年46歲的店主說。
「大鴨梨」是坎培拉最受歡迎的中餐館之一,招牌菜是北京烤鴨。餐館旁邊是坎培拉劇院,不遠處是購物中心,因此何偉從不發愁顧客。趕上忙的時候,餐館甚至一座難求。但新冠肺炎疫情讓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疫情最初在國內蔓延的時候,我很擔心,我的父母、哥哥、姐姐都在國內,我每天跟他們通電話,每天看新聞。」他說,「餐館主營中國菜,員工也都是中國人,所以我們第一時間組織員工為中國加油。」
當時正值澳大利亞林火季末期,出於當地人防煙霾的需要,坎培拉的口罩一度供不應求。「我們就幾個、幾十個地湊,然後通過隔壁的澳華會送到國內。」他說。
中國國內的疫情緩解了,但是何偉發現了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有不良記者抹黑說(新冠病毒)是『中國病毒』,這種汙名化對中餐館生意影響很大:客人不來了,營業額下降;生意不好,當地兼職的留學生也沒法僱了。」
此外,澳大利亞在2月初宣布了對華旅行禁令,很多中國人尤其是留學生回國過年之後,發現無法再回到澳大利亞,因此「大鴨梨」也失去了很多華人顧客。
壓倒餐廳的最後一根稻草是,3月23日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升級防疫措施,關閉社交文娛場所,只允許餐館和咖啡廳經營外賣和打包業務。因此,「大鴨梨」決定停業。何偉說,「疫情暴發前外賣佔比也不是很大,做外賣不划算。疫情會影響至少一到兩個季度,全年營業額損失預計有1/4到一半。」
何偉這樣的華人在澳大利亞代表著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一方面,他們「經歷了」國內和澳大利亞兩次疫情,就是網友們說的「打兩場」;另一方面,他們受到的影響很大,除了和當地人一樣有健康和經濟兩方面的擔心以外,還要面對汙名化的傷害。
與何偉不同,「西安名吃」的王小姐現在仍在店裡工作。她從墨爾本一所大學畢業後,跟朋友合作在幾個月前開了這家餐館。她告訴《環球》雜誌記者,目前的營業額達不到之前的1/3。她在當地中文雜誌上刊登廣告,進行八五折優惠促銷活動。
「我對未來沒有預期,因為不知道疫情會怎樣發展。」她說,「我不想太悲觀,卻也沒辦法樂觀。店總要開下去,遇到問題的時候再說。」
「西安名吃」位於坎培拉迪克森社區的伍利街。那條街是坎培拉的「唐人街」,平常忙碌的時候很難找到停車位,現在卻變得空空蕩蕩。
「貓婆小面」也在那條街上。這個國內連鎖品牌由於曾經上過《舌尖上的中國》而名聲大噪。「我們自2018年11月開業以來生意一向不錯,人多的時候門外會排起長隊。」33歲的老闆李先生說。
他告訴記者,坎培拉的餐飲業有一個規律,年底學生放假回家,市場就會進入淡季。於是餐館1月放假兩周,回國過年。「我家在湖南長沙,當時就是不讓走親戚、不讓聚會。」他說。
回到澳大利亞後,他發現這個淡季之後是一個更加慘澹的時期,「家人最初希望我回國,因為他們對這邊的醫療不太看好。但是我在這裡不是獨立的個體,我有店、有員工,他們也要生活和工作。華人在這裡生活不容易,我要負這個責任。」
店裡的全職和兼職員工一共十來個,其中一些由於澳大利亞的旅行禁令暫時無法回來,還有一些擔心疫情影響,不來上班了,而仍留守店裡的三四個員工平時會注意自我保護,戴口罩、勤洗手。「澳大利亞政府採取的措施還算有效,比較欠缺的是對個人的保護,政府一直宣傳的是不要戴口罩。還是要加強宣傳戴口罩,不要等到疫情控制不了了。」李先生說。
「西安名吃」的王小姐則希望政府能夠給一些政策,讓餐館留住員工。「現在房東給了一些優惠,但是只靠這些肯定是不夠的。」她說出了很多人的擔憂。
截至4月10日20時,澳大利亞累計確診病例達6204例。很多公共場所比如電影院、博物館、健身房、圖書館等都關閉了,民眾被建議儘可能待在家裡,室內、室外聚集活動所允許的參與人數最多為兩人。
《雪梨先驅晨報》一篇報導稱,在這個有著2500萬人口的國家,可能會有200萬人離崗。3月以來,澳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經濟刺激措施,總規模已達約3200億澳元(1澳元約合4.3元人民幣),相當於澳國內生產總值的16.4%。最新一項是總額為1300億澳元的工資補貼措施,有望覆蓋600萬名員工,保證即便企業暫停運營6個月,他們也不會失業。
「大鴨梨」目前給四五名全職員工發放一些平時積攢的節假日工資。即使在澳大利亞政府對本國公民和有永久居留權的居民實施出國禁令之前,何偉也沒有想過回國,「中國已經基本控制住了疫情,有一些經驗澳大利亞可以借鑑,增加防控力度。」
何偉現在最大的希望是疫情能夠早點結束,人們生活儘快恢復正常,「人們還能像以前那樣逛街、看劇、到餐館吃飯。」
來源:2020年4月15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8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