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宋·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
「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
好將沉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
——宋·蘇軾《少年遊·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仲夏時分,粽香瀰漫,又是一年端午日。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即「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宋代詩人歐陽修詩言:「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描繪出人們沐浴更衣,飲下驅邪的雄黃酒來慶祝端午的習俗。作為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端午從最初古代吳越先祖對龍圖騰的祭祀,到戰國時期被楚國詩人屈原賦予浪漫文學色彩,到如今已成為每位國人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託。
清代畫師徐揚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弘曆南巡時,徐揚恭獻《端陽故事圖》,得到皇帝的賞識並因此入宮供奉,在如意館供職達26年之久。
《端陽故事圖》中描繪了端陽時節射粉團、賜梟羹、採藥草、養鴝鵒、懸艾人、系採絲、裹角黍、觀競渡等民俗活動,其中的部分民俗仍保留至今。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以「龍」為圖騰的吳越先民在這一天拜祭龍族,端午因此誕生。在每年端午的圖騰祭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以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祭龍神,也給自己遊戲取樂,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
△ 清《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五月)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端午節賽龍舟是宮廷端午傳統項目,每年端午節期間,宮中會在圓明園的福海中舉辦龍舟競渡活動,皇帝會率領王公大臣等在「望瀛洲亭」觀賞。據昭槤的《嘯亭雜錄》記載,圓明園福海水面上龍舟競渡時「蘭橈鼓動,旌旗蕩漾」,異常壯觀。
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我國南方沿海地區產稻米、多河港,人們常以舟代步,以舟為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作中,攀比漁獲的多寡,休閒時又相約划船競速,寓娛樂於勞動、生產及閒暇中。「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人們便是在這震天的鼓聲中猛划龍舟,以此祈求平安與豐收。
端午飲蒲酒、雄黃、硃砂酒的習俗也流傳甚廣。《荊楚歲時記》:「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載:「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
除飲用外,這些酒水還有他用。明馮應京《月令廣義》載:「五日用硃砂酒,闢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
粽子作為中國傳統特色美食之一,自古以來一直與端午緊緊聯繫在一起。如今的糯米粽其實是由北方祭祀用的角黍和南方的糯米竹筒飯融合演化而來。
西晉周處《風土記》有言:「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又以菰葉裹粘米煮熟,謂之角黍。」,南方流傳著粽的另一種形態——筒粽。後來大約在南北朝時期,隨著南北方族群的遷徙和交流,角黍的外形和筒粽中的糯米逐漸被統一起來,融合而成流傳至今的粽子樣態。
然而,一位偉大詩人的離世賦予了端午節傷懷壯麗的情懷,食粽這一習俗,也因此暈染上了一種更為瑰麗浪漫的色彩。相傳創下雄偉瑰麗詩篇《離騷》的屈原因國破家亡,不堪受辱,在端午這一日投汨羅江自盡,人們為了不讓他的屍身被河中蛟龍吞食,製作用粽葉包裹的飯糰,以五彩絲線系之,投入江中。中國人在這一天紀念屈原,是對他「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拳拳愛國之情的欽佩,也是對堅持理想、寧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對現實大膽批判的精神的嚮往。
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在端午節,人們常常會懸掛艾草用以驅邪避毒。《荊楚歲時記》有言:「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艾草作為傳統的藥草,有著驅蟲,制灸等藥用價值。
時值五月,艾草生長最旺,含艾油最多,人們爭相採艾,懸掛艾草避毒也自然成為習俗之一,而後更是衍生出驅邪的說法。這其中也包含了人們對平安健康的美好祝願。
中國的端午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變遷:圖騰崇拜是上古先民對浩瀚星空的嚮往;驅邪祈福反映著古代祖先們生存之不易;追思歷史人物是對中華文化與民族氣節的傳承。我們不僅傳遞著傳統習俗,也始終不忘繼承先人的精神與思想。在未來,端午也許會被賦予新的意義,綻放出全新的光彩。
圖文:本文圖片及文字均由國家文博編輯
部分圖片、文字來自網絡,不含任何商業用途
潤色:秦梓恆、高迪
未經允許請勿私自轉載使用
尊重作者的版權
如需內容版權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