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添彩 第893期】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詩經》裡的艾草寄託了勞動中產生的情愫,是那麼質樸而純粹。曾幾何時,艾草與我們的生活關係密切,從果腹的美食到治病的良藥,還是端午節的吉祥物。這個端午假期,就來了解一下艾草吧。
端陽時節草萋萋,野艾茸茸淡著衣
作者:李紅珠
清人錢琦的《端午竹枝詞》中寫到:「競渡齊登杉板船,布標懸處捷爭先。歸來落日斜簷下,笑指榕枝艾葉鮮。」端午節除了賽龍舟、吃粽子,許多地方還有插艾草、吃艾草青團的習俗。家家戶戶都插上艾草,還有的吃艾草餈粑、佩帶艾草香囊……艾草香氣滲透到身體裡。青青艾草不與鮮花爭香、不與樹木比高,站在五月的輕風裡,把平淡的日子渲染得芬芳而美好。
艾草又叫香艾、艾蒿、家艾,是一種有香味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國特有的香草植物,隨處可見,有幾千年的歷史。「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詩經》裡描寫的艾草寄託了勞動中產生的情愫,是那麼質樸而純粹。在中醫藥裡,艾草的用處非常大,除了作為一味溫經散寒的中藥,還是艾灸必不可少的用具。
1 清明端午宜食艾
五月的艾草像不施粉黛的鄉村女子,亭亭玉立,青翠欲滴。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每到端午節,人們總是將艾草掛在家裡以祈求平安健康,有古詩云:「端陽時節草萋萋,野艾茸茸淡著衣。無意爭豔呈媚態,芳名自有庶民知。」這些描寫端午節的詩文經歷千年風雨,依然溫暖著今人的生活。
春季採摘鮮嫩的艾葉能做出精美菜餚與食品,看上去綠茵茵,吃起來香嫩可口,令人胃口大開。民間喜歡用艾草做各種時令美食,味道獨特,又有溫胃散寒的作用,可抵禦春天的寒溼。清明時節許多地區有吃「青團」(也叫青果)的傳統,將鮮嫩的艾葉與糯米粉和在一起做為皮,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就做成碧綠軟糯的甜點,是寒食節的美味。時至今日,我國福建一帶還保留著清明節「採艾為粢」的習俗,祭祖或用來饋贈親友。
在我國,食艾的歷史相當久遠,起初可能為了果腹,後來則為了保健。唐代孟詵在《食療本草》裡記載:「採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餛飩,治一切鬼惡氣,上服冶冷痢。」儘管現在的食材與古代相比極大地豐富,但在一些地方仍然有用艾葉泡茶、煲粥、做湯、蒸糕、煮雞蛋的習俗。艾草還可以釀酒,《肘後方》裡記載了用艾草酒治魚骨鯁在喉中。品嘗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艾蒿饃、艾蒿餈粑、艾蒿肉丸等美味,享受田園風光的同時,還增強身體對抗疾病的能力。
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是一種常見食材。每到春季,田頭水邊就會長出一叢叢的艾草。母親就帶著孩子們採下鮮嫩的艾葉,回家後將糯米蒸熟,拌入艾葉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上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小餈粑放進鍋裡蒸熟,艾餈就出鍋了。剛蒸好的艾餈綠綠的、軟軟的,咬一口下去滿是艾草的清草,甜到嘴裡,也甜到心底。
2 端午採艾保健康
端午節的艾草風華正茂,綠葉簇密,羽狀的葉片蓬勃向上,臨風搖曳,散發清香。幾千年之前就有了端午節採艾的習俗,翻開任何一本《本草》著作都記載艾以「五月五日採,良」。於是,文天祥在《端午即事》中有「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的詩句。小孩子們佩戴裝了艾草的香囊,既能驅散蚊蟲,還寓意吉祥。
端午之日,採來艾草懸掛於門首「驅邪避毒」,是中國人沿襲了幾千年的傳統。史書上多有記載,如南朝《夢歲日記》中說:「五月五,四民踏艾草,懸門戶上。」南朝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也有記載:「五月五日採艾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唐代詩人殷堯藩《端午》詩中說「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人們借著這個傳統的節日,虔誠地向上蒼祈禱安康祥和。
艾草不僅用來裝飾,還能做成節俗美食。宋代有一種艾香粽子,「以艾葉浸米裹之」,比普通粽子多了一種草香味。詩人陸遊吃了艾香粽子寫下「盤中共解青菰粽,衰甚將簪艾一枝」的詩句。
艾草全草入藥,具有溫經散寒、清熱祛溼、平喘止咳,止血安胎的功效。在我國一些地方至今還流傳著「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諺語。治療女同胞們子宮虛冷,帶下白濁,倦怠無力,月經不調,肚痛不孕的艾附暖宮丸就是以艾葉為主藥。現代研究顯示它的莖葉都含有揮髮油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端午節採來艾草植株,晾乾後放在家裡以備後用,泡水燻蒸能消毒止癢;泡腳能解除疲勞、驅除身體寒溼以及虛火引起的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熬汁兌水稀釋後沐浴,可除身上的皮疹,以及被蚊子叮咬的小紅疙瘩。
(文字配圖來源於網絡,向原作者表示感謝。)
精彩回顧,點擊閱讀
生活話題|盤裝薺菜迎春餅,瓶插梅花帶雪枝
「牡丹花品冠群芳,百般顏色百般香」
生活話題|洋姜,從甜脆醬菜到甜蜜保健佳品
生活話題|玫瑰花開香如海,平陰玫瑰甲天下
生活話題|映日荷花別樣紅
散文:萱草花,中國人的母親花
生活話題|紅棗林繁欣歲熟,紫檀皮軟御春寒
作者簡介
李紅珠,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畢業後供職於著名醫藥專業媒體,中華中醫藥學會合理用藥分會委員,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天津校友會會長。主編參編了《藥食兩用話中藥》《文化中醫》《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自我調護》等著作;業餘時間為《環球時報》《生命時報》《中國中醫藥報》《今晚報》《天津日報》等報刊撰寫醫藥保健、醫藥文化、用藥指導類文章。
作者授權昆明添彩製作微文,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