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網友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教育部為什麼不集中一部分全國最優秀的師資,錄製中小學的全部課程,統一全國教育內容?各個學校統一節奏學習,每個班級每堂課配備隨堂解讀指導老師。這樣全國學生享受的都是國內最頂尖師資製作的教育內容,一下解決了教育資源不平衡。學區房、偏遠地區、農村留讀、跟隨父母打工異地上學等等都不是問題了,因為在哪上學學的內容都一樣,屆時統一全國高考考卷也不是問題了。
集中全國優秀教師,錄製中小學全部課程,採用視頻方式上課,配有老師隨堂解讀知道,就能讓所有學生都能享受到名師課堂了嗎,就能解決當前教育上所有的問題了嗎,尤其是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很顯然的不太可能,這是把問題想得太過於簡單化了,若是可行早就實行了,最起碼目前近階段是不可能實現全國統一教育,全國統一考試的。
今年由於特殊情況,大部分地區上半年是以網上上課結束的,很多老師也採用了借用名校老師視頻的方式給孩子上課,不管是自己上課還是用名師視頻的形式上課,最終驗證的結果就是網課效果非常的不好,相當多的學生划水了,上半年基本荒廢了。
首先,視頻錄課和真人上課是有很大區別的。
通過今年上半年的網課可以發現一個問題,尤其是使用視頻錄課方式上課的學生,視頻錄課的方式雖然方便,但是缺少了課堂互動,對孩子的吸引力減少了不少,即使是名師錄製的課程,也是一樣的結果。真人上課和視頻錄製課程效果有很大的差別的,局限性也比較多,並不適合於所有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
再者來說,雖然是名師並不代表這些名師的授課方式,所有的學生都可以通吃,所謂各花入各眼,名師也未必的授課方式未必所有學生都接受,不同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方法。錄製課程很難確保每個學生都真正地聽進去,效果沒有想像的那麼好。
其次,地區教育水平的差異性。
眾所周知,全國各地的教育水平是參差不齊的,有很大的差異性,之所以出現那麼多版本的教材,是因為每一版本的教材是根據當地教育水平編制的,比較適用於當地教學。由於東西南北教育水平的差別,不可能實現全國教材統一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需要實事求是,一切從當地教育情況出發才合適,並不是統一教材統一課程就能夠解決的。
除了教學水平的差異,全國各地的教育基礎設施也有很大差別的,並不是所有地方的學校都有良好的多媒體授課條件。雖然現在生活條件提高了,但是還是有不少地區生活水平有限,教育基礎設施比較簡陋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無法實現多媒體播放課程,師資資源都不夠,更不用說教育基礎設施了,簡直就是一場空談。
再次,對學生實力有損。
現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近視率還節節攀升呢,每個班級戴眼鏡的孩子都在逐漸增加,現在小學的近視率已經非常高了,高中不近視的學生真的不太多。如果長期使用視頻錄製課程上課,估計孩子的眼睛不能說都要瞎了,應該也差不多都近視了,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以後很多對視力有要求的專業估計很難招生了,問題會更多。
總而言之,實行全國錄製名師課程上課的方式,並不能解決學區房、留守兒童偏遠地區等方面的問題,反而會衍生出來更多新的問題,根本不好實行。正如李偉健、武斌相聲裡的一段詞所說:你以為在密雲水庫磕個雞蛋,全北京市民就可以喝上蛋花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