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名將丁奉是如何一戰射殺張遼的?他最終結局又如何?

2020-12-23 一半秋色一半月

要給三國來的老壽星排行榜,估計丁奉名列榜首。

來看一組對比。

張遼(169年—222年),活了53歲;

關羽(?—220年);張飛(?—221年);

劉備(161年—223年),活了62歲;

丁奉(?—271年)。

丁奉生在哪年的?歷史上並沒有記載,但大體上可以推斷出來。

丁奉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赤壁之戰時,諸葛亮借來了東風,風頭無二,周瑜嫉妒諸葛亮才華,擔心以後幹不過諸葛亮,於是派了丁奉、徐盛前去刺殺諸葛亮。

諸葛亮猴精猴精的,提前讓趙雲駕船來接他,諸葛亮上了船,這邊剛要走,那邊丁奉、徐盛也駕船追了上來,趙雲一看,來氣了,搭弓射箭,嗖的一下射掉了丁奉的船帆,二人嚇傻了,擦了擦冷汗,算了,還是腦袋要緊!不追了!

以上是丁奉在演義中的第一次出場。從正史上看,丁奉的確參與了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發生在公元208年,假如丁奉這一年20歲的話,那麼到他死這一年,也就是公元271年,他活了整整83歲。

在三國,活了83歲,絕對是老壽星了!比趙雲老壽星多活了10歲。

丁奉是一員猛將,也是一員福將,一生徵戰沙場,立功無數,但卻極少受傷,就算受了傷,也都是皮外傷,很快就痊癒了。

與丁奉相比,張遼就沒這麼幸運了!張遼也中了一箭,傷在了腰部,不久箭瘡迸裂而死!

三國中箭而死的人真是多啊!

龐統,中箭而死;孫堅,中箭而死;黃忠,中箭而死;張郃,中箭而死;徐晃,中箭而死……

三國沒有治療破傷風的藥,也沒有抗生素,一旦中箭,幾乎等同於宣布死亡,即便當時沒立刻死,也撐不了一年半載,箭瘡迸裂而死。

那麼,張遼所中之箭是誰射的呢?

就是老壽星丁奉!說起來,這事要怪曹丕。

劉備死了之後,諸葛亮與東吳重歸於好,結成了戰略夥伴關係,一起抗曹。

曹丕聽說後,著急上火,於是效仿他爹曹操,也來了個大軍壓境,想要橫掃東吳,可曹丕哪是打仗的料啊,出師不利,遭遇了大敗。

打不過咱就逃吧!逃亡途中,曹丕不巧遭遇了圍堵,帶頭的人就是丁奉。

丁奉搭弓射箭,朝著曹丕方向射去,箭在空中劃了一條並不十分美麗的弧線,就在千鈞一髮之際,張遼大喊一聲:「皇上快臥倒!」,說時遲那時快,張遼一個箭步躥上前去,擋住了箭。

曹丕得救了,而張遼倒在血泊裡。

相關焦點

  • 老將丁奉堪稱東吳「定海神針」,從東漢活到西晉,見證了整個三國的興衰
    確實,從早先的太史慈周瑜,再到之後的魯肅呂蒙,大多都在三四十歲的壯年就早早辭世,只留下人們的無盡感嘆:如果周瑜沒有那麼早去世、如果呂蒙能再活幾年……但同為東吳名將的丁奉卻恰恰相反,他足足從東漢活到了西晉,他的一生幾乎見證了整個三國的興旺。
  • 不弱甘寧,東吳最後的「狂人」丁奉:為何僅排「十二虎臣」最末位
    不過偶爾也會依據他個人對功績的認定,而進行排序。少年驍勇,師從名將——「狂人」甘寧在《三國志·吳書十》的江表十二虎臣大傳中,丁奉排在最後。從史書可知,丁奉的第一任長官,就是狂人甘寧。而作為小將的丁奉自然也深受其影響,常常在戰鬥中身先士卒、衝鋒陷陣,表現異常勇猛。
  • 曹魏喋血沙場的六大頂級名將:一人被斬殺,其餘五人死於箭下
    《三國演義》不僅虛構了很多情節,也虛構了不少名將的結局,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去世時間和正史有很大不同,比如正史中太史慈死於赤壁之戰前,而演義中太史慈卻死於赤壁之戰後的第一次合肥之戰;二是演義中不少名將戰死沙場或死於非命,其實正史中他們卻是病逝得以善終,比如黃忠在劉備221年稱帝前就去世了
  • 甘寧為何一戰被沙摩柯斬殺?他死之後,家人命運結局如何
    甘寧,東吳之大將,被後人稱之為江表之虎臣。其人留下來的奇聞迭事也是層出不窮。不過,最為傳神的應該是他的戰死。
  • 丁奉侍奉四代吳王,幫助孫皓上位,死後還被翻舊帳,害死自己兒子
    而事實也的確如此,史書中絕大部分的名將都是在四十多歲到五十歲就因為年輕時受的傷或者常年徵戰身體不好而去世,但是蜀漢有著廖化這個從黃巾起義到最後蜀漢覆滅的老將,而東吳卻有一個名將比廖化還要長壽,他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開始,回到了最後西晉建立,前後一共經歷了孫吳四代君主,親眼見證了整個三國的變化。
  • 合肥之戰,張遼一戰封神,那麼孫權死了哪些大將,說出來真丟臉
    而他本人的武藝也屬於上流,就連不可一世的武聖關羽,都要賣他面子,此人正是曹魏名將張遼。來看看,當時張遼給吳軍造成的傷害可謂是致命的,在古代打仗,如果失去了士氣,那麼即便是人數再多,也有可能只是充當炮灰。這一點,孫權他是非常清楚的,於是下令撤軍。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但是就在孫權準備撤退之後,張遼卻突然又率領精銳部隊對孫權進行追擊,差點活捉孫權,經過此次戰事之後,張遼的大名傳遍整個東吳,就連東吳的小兒哭鬧,聽到張遼的名字之後,就立馬嚇得不敢哭泣。
  • 為何他能成東吳一代名將?
    導言:東吳偷襲曹魏,被張遼成功擊潰。曹操大喜過望,再次率領大軍攻打東吳,不料又一次無功而返。
  • 曹魏政權五子良將之殤,張遼樂進張郃等人,正史上到底咋死的
    (曹魏五子良將)至於為何張頜的排位最高,原因也很簡單,他活的最久。吳蜀和好惹怒了曹丕,於是一氣之下曹丕發兵30萬人親徵東吳,可是曹丕打仗不咋地,座艦居然被東吳艦隊埋伏,退卻過程中,曹丕遭遇丁奉截殺。護衛曹丕的張遼迎戰丁奉,交戰過程中,被丁奉射中腰部。負傷的張遼北徐晃救下後和曹丕一起退走,回到許昌之後,堅持沒幾天就箭瘡迸裂去世,被曹丕厚葬了。
  • 正史中的三國十大名將排行,他排第十名傷了很多三國迷的心
    那麼,正史中三國十大名將的排行是怎樣的呢?他們都是誰?其實陳壽在撰寫三國史的時候已經明確交代了三國名將的排行,依據他所記載的名將經歷,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發現三國十大武將的排行。在正史中,三國十大名將分別是張遼、關羽、張飛、文鴦、孫策、張郃、孫堅、魏延、趙雲、陳到。
  • 東吳也是三國時期雄踞一方的霸主,為什麼關羽卻始終看不起東吳?
    關羽看不起東吳是有道理的。三國歷史上,曹操憑藉自己的能力,組建軍隊,滅了袁紹,呂布等諸侯,平定北方;劉備是關羽的大哥,也是白手起家,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做了江東之主,孫權屬於富二代,所以關羽瞧不上孫權。
  • 盤點三國名將七大封神之戰,一戰定乾坤!
    現在歌壇有一種說法叫一曲成名,也就是一首歌成為他的代表之作,歌壇封神!在三國之中的名將也有一種說法叫一戰成名,也就是武將成名的一次經典戰役,流傳千古!那三國中有哪些比較著名經典的封神之戰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
  • 張遼威震逍遙津,差點俘虜孫權,為何終其一生都沒有討伐蜀漢?
    可此時的張遼不說難以抽身離開合肥(吳國的威脅),他本身也已經到了晚年,沒過兩年就身赴黃泉了,又哪裡有機會和蜀漢對上呢?他的人生根本沒有和蜀漢政權接軌的地方。2,張遼是對付江東最為適合的人選,威懾力最大雖然是夜襲,畢竟曹操一共也只給他留下了七千人,誰也不可能傻乎乎地以七千人硬憾十萬人,可說到底八百擊十萬是真事,還差點生擒了孫權。之後張遼對東吳的威懾力簡直就是無人可比,所謂張遼止啼,聞張遼名乃止可不是說著玩的,當時的張遼在江東父老的心中,簡直就是真真正正的大魔王。哪怕是在張遼病中,孫權依然對張遼忌憚不已,直言:「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 東吳多猛將 | 為何被張遼吊打?
    只有大將張遼說:魏公遠徵張魯,如果等他的救兵到達,敵人肯定已經將我們攻破,所以他讓我們趁敵人尚未集結的時候給以迎頭痛擊,必能摧折敵人鋒芒。安定我軍軍心,然後才能憑城堅守。張遼是想先下手為強,先放個大招把敵人給打暈,但是李典樂進他們幾個不吭聲,看來還是在猶豫。張遼說勝負在此一戰,你們要是不願出戰的話,我自己帶兵出戰以決勝負。
  • 三國時期的長壽五虎將之冠絕吳中的丁奉
    作者:魏冬林孫權父子、父兄開創東吳基業,歷經三世。在亂世中開創一片天地,沒有得力的武將怎麼能行?東吳能徵慣戰的武將也不在少數。(一)東吳的武將從松堅時代的程普、黃蓋、韓當、周泰到小霸王孫策時代的太史慈,再到孫權時代的甘寧、蔣欽,哪一個不是有萬夫不當之勇?太史慈是一個堪與蜀漢五虎將相提並論的名將。甘寧以數百騎兵襲破曹魏大營而未損一兵一卒。但是他們大多是英年早逝,很快就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沒有了任何消息。
  • 三國演義中前15名將排行榜,關羽只位列第5,而第一家喻戶曉
    東吳也是人才濟濟,有他的4大都督,12虎臣等,但東吳的4大都督大多是儒帥,只有呂蒙算武將,但武功一般,12虎臣中,如潘璋、丁奉等人,實力不強,不過12虎臣中的甘寧,是一員非常難得的猛將,武功可進入三國前15之列。東吳名將太史慈,曾和小霸王孫策戰平,雖然未進入江東12虎臣之列,但是江東很多大將的武功都遜於他,他憑武功也能進入前15之列。
  • 合肥之戰,張遼八百士兵大破孫權十萬大軍?是真是假?
    這場戰爭可謂是張遼的巔峰,張遼帶著八百死士小隊出城作戰,在孫權十萬大軍幾進幾出,如入無人境界。張遼在第一次大戰中殺死了吳人,他的八百名精兵後來併入曹魏中央軍,成為著名的「虎賁軍。」從那時起,張遼就得到了敬畏,給孫權留下了揮之不去的恐懼。即使過了很多年,張遼也老了,病了。孫權仍然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趁曹操部署到漢中,十萬大軍攻打合肥。
  • 張遼威震逍遙津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明爭暗鬥!
    東吳政壇,我們常用一句來替孫權解決問題: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而有著稱帝之意的孫權又怎會任由政權分落於旁人之手?東吳於赤壁之後多任名臣都最終不得孫權信任鬱鬱而終。今天我們不說張遼有多猛,只是說說合肥之戰背後的東吳內部權鬥合肥之戰,張遼威霸逍遙津早已讓後世銘記。但我們今天並不是要說張遼之勇,而是要看孫權發起這一場合肥戰役的背後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