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中國有人將這部韓國電影翻拍成了《找到你》,還被譽為「現實主義題材佳作」
由張藝謀的老同學、國內著名電影攝影師兼導演呂樂執導,姚晨、馬伊琍主演的《找到你》在今年國慶檔匆匆上映後,沒什麼票房,倒是收穫了「現實主義題材佳作」的好口碑,尤其不少女性觀眾感慨自己從中找到了共鳴、「難得看到一個男性導演以女性視角的經歷展現女性的經歷」…… 但據我所知,《找到你》並不完全是原創電影,在它之前就有韓國原版,即2016年的《迷失:消失的女人》。當然《找到你》並不是翻拍,更不是抄襲,而是和《迷失:消失的女人》一本兩拍,只是中國版劇本改編時間比較久才比較晚拍攝製作完成——很好奇那些「看哭了」的女性觀眾看了原版,會不會有些反悔,甚至驚覺「中國版那是什麼鬼」?想想就好笑。
《迷失:消失的女人》和《找到你》一樣,也是借驚悚懸疑片的框架,講了一個白領母親在尋找失蹤的寶貝女兒同時,發現了另一個母親的不幸遭遇的故事,而且前者可是正兒八經的女性創作者編劇兼執導的。如果真的如其他影迷所述,那麼這兩個版本大部分情節是相同的,除了《找到你》作了本土化的改編。《找到你》劇情是不是真的做到了本土化我不得而知,不過《迷失:消失的女人》有一個設定上的關鍵,是中國版複製不了的。 如果《找到你》可以起到所謂喚醒「女權主義」的作用,那麼《迷失:消失的女人》更有資格,但無論在前期宣傳還是在成片情節,韓國版似乎都不在乎「弘揚女權」。其實「弘揚女權」和「破除封建迷信」本質上是相似的,脫離實際喊口號、做行動,今天表面上解決了問題,明天不良現象改頭換面出現在社會上,又怎麼談得上「弘揚」和「破除」呢?《迷失:消失的女人》的矛盾的根基,其實就是韓國的貧富差距,具體體現在在韓黑戶外國人的生存困境。 韓國其實和中國一樣,也面臨著貧富差距的問題,首爾江南區有多富,江北區就有多落後。經濟水平稍微好點的鄉鎮還好,朝韓邊界就真的窮困潦倒了。可能是受江南區富麗堂皇的景象的誘惑,有不少發展中國家或貧困國家的人民會通過非法入境的方式到韓國謀生,結果要麼棲身於城中村,要麼流落於窮鄉僻壤。作為曾經中原的附屬國,韓國的傳統思想觀念和中國有著太多相似的地方,而在韓國的偏僻地區,這種思想對人的束縛更甚,別說這些外籍黑戶人士,連當地人也未必受得了。生活狀態人不如狗的外籍黑戶在積壓了無數壓力後,難免會爆發負能量,就像普通群眾長期受分配製度動蕩影響後,把怒火向文化界、娛樂界的從業者宣洩一樣。 《迷失:消失的女人》中兩位母親的矛盾衝突就這麼在那樣一個背景下產生了——處於事業上升期的白領母親愛女心切,卻不得不和已經分離的醫生丈夫爭奪撫養權,還要面臨婆婆的刁難;來自中國的黑戶母親本身受人剝削,還因為生了女兒更加受冷落,女兒病了沒錢醫不說,還被攆出醫院。這已經不只是單純的奪子戰,這是漏洞百出的社會機制下兩個負重階層的相互折磨。最後白領母親向黑戶母親求饒,其實就是較為富裕的階層的李代桃僵,本質問題終究沒能解決。
不用對比《找到你》,早在十幾年前,咱中國就有一部核心矛盾和《迷失:消失的女人》相似的電影,那就是香港導演鄭保瑞執導的《怪物》。拋去外化的恐怖符號,影片也在講述兩個處境天差地別的母親的奪子戰,矛盾的基礎也是類似的「貧富差距+城市發展對底層小人物的損害」。或者咱們可以說,《迷失:消失的女人》簡直就是《怪物》的精神翻拍。諷刺的是,《怪物》上映時,僅僅被當成一部噱頭不夠的恐怖片,在內地上映時還被刪減;《迷失:消失的女人》僅僅因為黑戶母親是中國人就沒被引進,經過了「中國化」的版本卻順利上映,還被譽為「現實主義題材佳作」…… 能夠讓《迷失:消失的女人》成為這次的談資的還有孔孝真的演技。很多人知道孔孝真是因為她是模特出身的演員,是實力派演員柳承範的前女友,是銀幕上的喜劇專業戶。然而在這部電影裡,你很難把《胡蘿蔔小姐》中的傻大姐和《製作人》中的強勢PD聯繫起來。孔孝真飾演的黑戶母親角色為了對寶貝女兒的愛,不惜鋌而走險,影片抽絲剝繭的敘事也讓人逐漸看到她詭異神秘的行動下破碎的溫情。而孔孝真剛好同時具有冷酷和溫和的氣質,顏值不顯眼對這個角色而言也是優勢。更別提人家為了飾演這個角色,把中文說流利了。可以說如果沒有孔孝真這種水平的表演對這個角色的詮釋,僅僅靠另一個媽媽的飾演者的表演死撐,不知道這部電影還有沒有看頭。相比之下《找到你》的馬伊琍哪怕是微笑,從銀幕效果看,也很難看出這是個會照顧人的媽媽。 說到《找到你》,也許有人說,韓國版中的核心矛盾在中國也存在啊,憑什麼說中國人翻拍不了?你不知道,你不明白,長期的思想壓抑已經讓國內從業者學會了自我閹割,哪怕官方不吭聲,自己還要怕三分,《我不是藥神》明明是小人物的自救故事,最後還要靠把小人物塑造成無私的大英雄才有票房,還要讓電影裡法庭上的青天大老爺開恩才能過審,在這個前提下,還能怎麼表達?還能怎麼做到商業性和現實意義的結合?還是按胡總編說的,多曬曬太陽吧! 《迷失:消失的女人》展現了一對社會犧牲品的悲劇,卻在結尾以倉促的大團圓收場。如果影片在兩個母親對峙結束時戛然而止,或者結尾對這些核心矛盾進行反思,或許影片還可以再上升一個高度。然並卵,即使是這種水準的電影,或許今後中國電影從業者也很再難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