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有媽媽訴苦:我的病都是在坐月子的時候落下的!
之前謝娜和袁詠儀在真人秀節目也提到了坐月子這個話題,謝娜問袁詠儀坐月子的時候有沒有洗頭,袁詠儀回答洗了,但是即使做足措施,還是留下了病根。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袁詠儀直言自己以前身體是特別好的,但是現在就時常生病,她覺得是沒有好好坐月子導致的。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之前艾艾君也看過一個真實案例:一位35歲的女性,在8年前生下寶寶後,就覺得身體差了很多,一吹空調就覺得寒徹入骨,頭痛、頭皮發麻、關節疼痛,她無法到開空調的公共場所活動,不得不辭了工作,甚至還要跟老公分房睡。
現在很多年輕媽媽對「坐月子」這件事不以為然,認為「沒必要守那麼多規矩」、「差不多意思意思也就行了」。事實上,坐月子講究的一些規範與禁忌,大多都是為了補虛化瘀、抵禦外邪,使女性身體功能儘快恢復正常,對新媽媽來說是很有必要的!
生孩子最傷什麼?氣血!
產婦在分娩時要拼命地用氣用力,腠理、筋骨大開,流血量也大,以致氣血大傷。剖宮產雖然不用出力,但要麻醉、有創傷、損傷經絡,比順產傷得更厲害。所以,生完孩子之後,很多女性都會覺得自己動不動就出汗或頭暈、走幾步就氣喘,這些都是血虛氣虛造成的。
血要靠氣的推動來運行,氣虛的人,血運無力,容易致瘀。產後惡露不淨,也易致瘀。所以產後女性的特點是:亡血傷津、瘀血內阻、多虛多瘀。
氣虛、瘀堵的剋星是什麼?艾灸!艾灸培元固本、活血化瘀、扶陽驅寒的作用自古以來就備受醫家推崇,《本草綱目》就記載著「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
很多新媽媽產後體弱、氣血虛,風寒溼邪很容易侵入血脈,出現局部或全身皮膚、肌肉、關節等部位怕風、怕冷、酸痛等,還伴有乏力、多汗、睡眠不佳、大便稀爛、情緒煩躁、產後抑鬱等問題。如果不注意防範、調養,落下的月子病甚至會伴你終身!
因為大部分母親都在哺乳,不能隨便吃藥,怕對寶寶造成不利影響,這時用艾灸就很合適了。
因為艾灸這種方法是外用的,它在對新媽媽進行產後調理的同時,不會對哺乳造成不好的影響,相反,因為艾灸可調和脾胃,能讓哺乳媽媽的營養吸收更好,讓寶寶吃得更飽!
很多新媽媽都說:本以為十月懷胎就很辛苦了,好不容易熬到「卸貨」,想著終於可以一身輕鬆,誰知道產後各種疼痛更加折磨人,稍不留神月子病就找上門來了!
其實,「月子病」大部分是產後風溼引起的,所以及時預防風寒外邪入體是關鍵。產婦產後一定要注意保暖避寒,切勿汗出當風,不可用冷水洗漱,不可貪食寒涼,因這個時候最易感受寒溼,一旦沾上了,病痛就來了。
預防月子病、調養產後體虛,可以艾灸幾個培補元氣、祛風驅寒的穴位:大椎穴、風門穴、神闕穴、命門穴、足三裡等,一般生產後一星期就可以艾灸,剛開始艾灸時不要心急,而是要循序漸進、慢慢感受,待適應了就可以延長艾灸時間及次數。
如果新媽媽產後少乳,這也是氣血虛弱、生化不足導致的,明代《婦人規》中說:「婦人乳汁,乃衝任氣血所化。」
當產婦氣血不足,就會沒有乳或者少乳,這時可以艾灸乳根穴、羶中穴、少澤穴、三陰交和足三裡,把氣血補上來,奶水才可能充足。還有,產後要及早開奶,讓寶寶多多吮吸,這個對刺激產奶量增加有重要作用。(通乳文章完整回顧請點擊:堅持母乳不容易丨艾灸通乳、催乳,媽媽輕鬆,寶寶吃飽!)
另外,由於產後失血、汗多、津虧液耗,大腸失於濡潤,新媽媽還常常有腹脹、便秘等不適。出現這種情況可選擇脾俞、大腸俞、天樞、神闕、足三裡進行艾灸,艾灸過程出現排氣現象的話更好。
有腰酸背痛、肩膀酸痛、膝蓋冷痛等問題,則可以艾灸督脈、膀胱經緩解。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取坐位或俯臥位,充分暴露背部,艾灸督脈(背部正中)及膀胱經(脊柱兩側)的要穴,如督脈上的大椎、至陽、神道,膀胱經上的腎俞、八髎穴等,但灸時及灸後注意背部保暖,避免受風寒。
參考資料:人民網、生命時報、羊城晚報
推 薦 閱 讀
▼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本文由【艾艾貼訂閱號】綜合整理/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艾艾貼訂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