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出自我國唐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的《原毀》。這句話意思是說:列舉出別人的一個缺點卻不考慮他的十個優點,追究別人過去的缺點而不考慮他現在的優點,提心弔膽就怕別人有點名聲。
賞析
真正的君子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只有那些心胸狹窄、心術不正的人才會只看見別人的缺點而且死揪不放,總是害怕別人比自己強,這是一種病態的心理,不健康的行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
典故
《原毀》選自《昌黎先生集》,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古文。此文論述和探究毀謗產生的原因,文章先從正面開導,說明一個人應該如何正確對待自己和對待別人才符合君子之德、君子之風,然後將不合這個準則的行為拿來對照,最後指出其根源及危害性。全篇行文嚴肅而懇切,句式整齊中有變化,語言生動而形象,刻劃當時士風,可謂入木三分。
「以聖人望人,以常人自待」,用聖人的標準要求別人,卻用常人的標準對待自己。像這樣的人,他交不到幾個朋友,做起事情來,也很難跟別人順利地合作。因為他不懂得什麼叫做「恕人」,只知道用最苛刻的標準去要求別人,用最寬鬆的標準對待自己,這是一種嚴重自私自利的體現。為什麼不想想,你有什麼資格這麼要求別人?又有什麼資格如此放任自己?用發展的眼光,以善意的立場來看別人的優缺點。用爭先恐後,萬馬奔騰來鞭策自己。不怕別人成名,就怕自己懈怠,要追求上進,始終記住人前有人,山外有山。
【來源:文明江西】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