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薦語:
影院是一個特別的「引力場」,它從存在之初就是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交界口。影院從存在之初就是科幻,走在了現實之前,影院的未來可能也隱喻著這個世界的未來,隱喻著人與人、人與物連接交互的變化。8個未來影院案例提前感受下吧。(引力場實驗室 評)
來源:引力場實驗室 Magnet Lab
文章來源於新媒體藝術站
周末愉快!
沉浸式影院、全景影院、交互式影院
VR/AR影院、自導式影院、樂高影院
表演性影院、可自生影院、延展影院
……
關於未來影院,你有什麼樣的想像?
無論是立體聲、寬銀幕、3D電影還是球幕、全感影院……影院一直都在追求從熒幕體驗上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由此帶來更豐富的感官體驗和更多元的影音享受。
去年,由法國著名設計師皮埃爾·奇坎(Pierre Chican)設計的一座充滿科幻感的沉浸式電影院,宛如一個個飛碟式的包廂,就像電影《星球大戰》銀河議會的現實再現,引發了人們對於未來觀影方式的暢想。
沉浸式影院Ōma Cinema 概念設計 by Pierre Chican
在2020第二屆國際數字媒體藝術與科技大會上,前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院長、德國藝術與媒體中心視覺媒體學院的創始人之一:Jeffrey Shaw(邵志飛),做了一場關於「未來影院」主題分享,以他所研究的未來數位化藝術作品和技術創新為例,與大家分享了延展影院、沉浸式影院、全景影院、自導式影院、樂高影院、VR/AR影院、表演性影院、交互式影院、可自生影院的特徵,討論新技術在電影創作和表達上的融合多重性,以自己的藝術作品為例,試圖描述未來影院的更多可能。
下面跟隨藝術家Jeffrey Shaw
開啟未來影院的9種暢想吧
從電影的早期開始
沉浸式影院的想法一直是一種未來的願景
今天,我們可以在觀眾周圍以及腳下進行投影
從而創造出完全的沉浸式3D體驗
木偶處於虛擬世界的中心
其所有關節處都裝有傳感器
觀眾可以通過操控木偶身體
以調節所看到和聽到的事物
完整的圓頂投影也是一種奇妙的沉浸式體驗
尤其是當觀眾躺下來向上仰望的時候
在世界經濟論壇上
這種完整的圓頂中展示了敦煌的洞穴
藉助於敦煌研究院提供的照片和雷射掃描文件
將這些數據組合成一個三維模型
然後創建了一個敦煌的應用程式
用於交互式360度立體投影系統
他們首先模擬了現實世界中的手電筒
然後對其進行充分照明
虛擬放大鏡這種工具能讓觀眾仔細觀察畫作的細節
人們還可以查看已修復了原始色彩的繪畫部分
繪畫中的對象作為動畫3D模型從繪畫中浮現出來
畫中的舞者也變得栩栩如生
延展影院的概念開始於60年代
那時,並沒有像在電影院中那樣投影到平面屏幕上
而是投影到了可充氣的圓頂上
圓頂內發生了各種各樣的實時活動
包括現場表演
另一個例子則是在比利時克諾克實驗電影節上的經歷
同樣,屏幕不是被平坦地固定在牆上
而是固定在了地板上的大型充氣物上
觀眾可以跳進去,親自參與到電影當中
現實世界就在我們身邊
因此全景電影再現了更加真實的體驗
在70年代
Jeffrey Shaw團隊為流行樂團「創世紀」(Genesis)
提供了多屏投影來對圖像進行擴展
在90年代建立的這種旋轉平臺
讓觀眾可以用360度及3D方式探索印度的一處遺址
上圖是用於捕捉3D全景圖的特殊旋轉雙頭攝像頭系統
這是左眼和右眼拍攝到的照片
這些全景圖片隨後被用於構建印度城市
亨比的虛擬景觀
在眾多的全景場景中
合成了印度教眾神的3D動畫
在亨比的虛擬景觀中
觀眾可以選擇進入任意一個圓柱體
然後在1:1比例的環境中以3D的方式瀏覽眾多寺廟
進入這個特殊的圓柱體後
可以看到溼婆在廟頂起舞
當我們去看電影時,導演和攝影師都是別人
在未來的電影中,可能就是你自己
上圖是90年代早期的一個例子
這是一個圓頂,裡面的機器人裝有投影儀
無論看向什麼地方
投影儀都會跟蹤頭部的運動
整個圓頂布滿了4k魚眼電影
環顧四周時還控制著一個虛擬攝像頭的窗口
Jeffrey Shaw和伍斯特集團
在紐約拍攝的這個全景電影中
也使用了類似的方法
全景攝像機360度記錄了同時進行的許多不同場景
其界面是一把椅子
可以讓坐在上面的觀眾環顧四周
觀眾看到的地方是聚焦(清晰)的
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失真不清的
觀眾不僅選擇了自己的聚焦視角
音軌也被調控到正在看向的地方
所以坐在椅子上的人實際上是在為其他觀眾創造電影
其每一次表演當然也都是不同的
這是一個包含3萬段視頻片段的資料庫
支持360度的全方位瀏覽
這是一個真正的、完全將人包圍的三維圖像空間
在這裡觀眾可以選擇任何視頻
系統會自動搜索並排列
與觀眾選擇的視頻相關的其他視頻
通過拖拽這些視頻可以組合自己的電影
這就像是一種敘事電影的樂高工具包
虛擬實境(VR)和增強現實(AR)
也是未來電影的重要特徵
這是Jeffrey Shaw的AR作品之一
CRT顯示器和透視鏡可以旋轉和傾斜
用以顯示浮動在房間不同位置的虛擬物體
其中一個物體是帶問號的「FUTURE」
最近,在對這個作品進行重新製作的過程中
解決這個「FUTURE」問題變得更加迫切
早期Apple 2相對有限的實時圖像水平
決定了AR物體結構的簡單性
在巴黎拉維勒特的AR裝置
採用了一種類似於旋轉式潛望鏡的裝置
這個作品基於互動視頻光碟
讓觀眾能夠選擇並看到浮動在博物館
不同區域的各種視頻圖像
Jeffrey Shaw創建了這個具有開創性的增強現實裝置
觀眾可以從任何角度觀看這個基座上的金牛
在最近這幅作品的升級版本中
使用了iPad Pro和光學跟蹤設備
並在基座上嵌入了四個攝像頭
觀眾現在可以在金牛的皮膚上看到自己的實時映像
在敦煌項目的後續工作中
使用了AR技術來對其中一個洞穴實現1:1比例的探索
跟蹤系統可以識別平板電腦的位置和方向
利用增強現實技術
觀眾進入並探索達文西的這幅名畫《巖間聖母》
觀眾可以走到前景人物的後面
進入達文西描畫的神奇洞穴
裡面包含所有的地質構造和植物等
在新冠期間
他創作了這個叫《安全屋》的作品
這次還是通過使用平板電腦
觀眾可以打開儲物櫃的門並對其進行逐一查看
在這裡他們發現了各種各樣的人
他們過著與世隔絕的社會生活
練習著他們從視頻遊戲中學到的動作
從六種不同的角度以3D方式
錄製著名的日本舞蹈家敕使川原三郎的舞蹈
它是在大型六邊形外殼上進行背投的
觀眾可以圍繞著六邊形行走
並從六個角度觀看3D效果的表演
因而實際上
他們創建的是1:1比例的全息效果圖
在這幅作品中
記錄了新加坡著名詩人Edwin Thumb
朗誦的28首不同的詩歌
然後將這些影像放置於360度的3D投影環境中
通過使用麥克風來控制虛擬麥克風
觀眾可以選擇聽哪首詩
兩者之間創造出了一種新穎、獨特的詩歌組合
在過去的幾年中
他們開展的一項主要項目是
對香港功夫大師的動作進行數字捕捉
以創建一個前所未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圖書館
武術動作的捕捉還促使我們探索對視覺分析的使用
例如在時間和空間中追蹤動作
在展覽中,他們創建了一個六面的3D可視化系統
來向公眾展示動作捕捉數據
觀眾可以在這裡與檔案資料庫的內容進行互動
對功夫的這種數字可視化
不僅讓人們獲得美學上的滿足
而且也是非常有用的解析工具
林世榮大師是20世紀初期香港偉大的武術家
他留下了許多自己的照片
利用這些照片可以建立他的3D模型
在CityU中
他的曾侄子Oscar Lam表演了他的一段功夫套路
對其進行動作捕捉並將數據應用於虛擬建模
結果就是已逝功夫大師的樣貌通過電腦得以重建
並通過對其家族後代的表演進行數位化
讓其重新恢復了生命
在1989年創建的LEGIBLE CITY中
觀眾騎著自行車穿過城市中的景觀
景觀中的建築都是由文字組成的
在他們的功夫項目中
也在探索讓大眾成為功夫大師的方法
例如這個姿勢匹配裝置
即將在大館舉行的一場展覽中呈現
經過訓練,觀眾也可以成為一名劍術大師
通過自己的劍跟隨大師的劍舞動所產生的軌跡
或許未來影院最令人興奮的可能性之一
就是使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來創建自動影片
這個裝置是基於Samual Becket的測試
把一個虛擬人類社區
放在一個3D背向投影的六邊形外殼裡
觀眾可以通過放置在六個屏幕周圍的手電筒
來觀看這個虛擬的人類社區
這些虛擬人類是通過計算得以動畫化的
他們是一個人工生命的社區
不斷調整著自己的實時行為
圖示為正在實時調整其行為的AI軟體
最後一件人工智慧作品《FALL AGAIN FALL BETTER》
一群虛擬人類位於廢墟之上
當一位訪客站在他們面前的墊子上時
他們就會摔倒
當訪客離開時,他們就站起來了
當訪客再次踩到墊子上,他們又跌倒了
然而,他們每次跌倒都是獨一無二的事件
他們從來不會以同樣的方式跌倒兩次
這件作品目前正在德國展出
它投射在一堵長250米、高10米的牆上
將我們帶入未來影院的另一面
它可以存在於電影之外
以任一規模嵌入到城市環境中去
德國藝術與媒體中心(ZKM)視覺媒體學院創始人之一;時任UNSW(新南威爾斯大學)iCinema中心主任;前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院長。六十年代以來新媒體藝術的先導者;在虛擬實境、混合現實以及沉浸式視覺體驗、文化遺產數以及互動敘事各範疇均樹立鮮明典範。策劃多項知名國際展覽,如「未來影院」(Future Cinema,2000年)、「動感功夫」(Kung Fu Motion,2018年)等。近年獲得多項獎項和殊榮,如日本岐阜織部賞、加拿大滿地可藝術科技中心終身成就獎、奧地利連茨Ars Electronica電子藝術節媒體藝術先鋒金獎等。
掃碼關注Jeffrey Shaw
更多作品案例
Jeffrey Shaw2020第二屆國際數字媒體藝術與科技大會
演講「未來影院」
Alan Jackson TED演講「電影院的未來」
掃碼關注我們
工業網際網路洞察
微信號:II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