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最是蘿蔔翠綠時(圖)

2020-12-27 天津日報

  11月18日,是辛口鎮獨具特色的「沙窩蘿蔔日」,第十三屆沙窩蘿蔔節在該鎮沙窩蘿蔔智能示範區開幕。現場的眾多嘉賓與移動網際網路上沙窩蘿蔔的粉絲們,一起見證了沙窩蘿蔔「開拔」的喜慶時刻。

  據了解,本屆沙窩蘿蔔節以「國禮沙窩 健康生活」為主題,旨在挖掘沙窩蘿蔔「食療」和「藥用」功能,傳播沙窩蘿蔔健康與養生理念。本次沙窩蘿蔔節將持續到春節,為期兩個月的沙窩蘿蔔採摘體驗、農特產品假日集市等活動已拉開大幕。這期間,辛口鎮500多個採摘大棚準備就緒,喜迎各界賓朋採摘做客,品嘗「賽鴨梨」的沙窩蘿蔔。

  歡快的歌舞表演、激烈的搶答遊戲、開心的抽獎活動,每一個環節都令在場的人們興奮不已。同時,「沙窩蘿蔔娃」「沙窩蘿蔔特色小鎮」「沙窩蘿蔔銷售聯盟」……很多新詞新事物出現在了今年的沙窩蘿蔔節上,這些更讓人耳目一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韓雨潔和她直播間的粉絲們便在其中。韓雨潔從事網絡主播工作已經4年了,目前平臺直播間粉絲已經有63萬人了。但直播沙窩蘿蔔節開幕對她來說還是第一次。在工作日的早晨裡,直播普普通通的青蘿蔔,到底能有多少人能那麼早就進直播間,來和自己互動?開播前,韓雨潔心裡也打著鼓。但是,隨著活動的開始和深入,直播間裡來看開幕式的人越來越多,大家紛紛在手機的另一頭和她互動了起來。「通過現場的一些介紹,我們了解了沙窩蘿蔔的特性,包括種植的季節、條件以及品種等各方面的知識,還了解了沙窩蘿蔔悠久的歷史。網友們對沙窩蘿蔔都特別感興趣,在平臺上提出的問題,現場都給予了回答。我剛才大概直播了1個小時,直播間最後的在線人數大概是1000多人,得到了10000多個贊。我覺得收穫了挺好的一個效果的,大家對沙沙窩蘿蔔是非常感興趣的。 」韓雨潔對記者說。

  不僅僅是第一次來參加開幕式的嘉賓遊客,還有當地種植沙窩蘿蔔的農民都感受到了沙窩蘿蔔的改變和發展。

  「我種了那麼多年的沙窩蘿蔔,沒想到它們還有那麼耐人的一面。」說這話的是辛口鎮大沙沃村的村民劉大爺,種了十多年的沙窩蘿蔔。每年的這個時候,劉大爺已經和土裡的沙窩蘿蔔「見面」了,而蘿蔔翠綠敦實的「胖墩」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裡。可是在今年的沙窩蘿蔔節開幕式上,這些「胖墩」們卻改頭換面,讓劉大爺眼前一亮。原來,沙窩蘿蔔也有了自己超級IP形象,它的名字叫來福,是一個可愛、呆萌的沙窩蘿蔔娃。劉大爺一邊和沙窩蘿蔔娃合影留念,一邊對記者說:「我今天特別高興,以前一提沙窩蘿蔔就覺得土裡拔出來的,特別土氣,它長得再順溜好看也就是根蘿蔔。現在,我們的沙窩蘿蔔也有了自己的漫畫形象,還做成了玩具、帽子,真的是越來越時髦洋氣了,沙窩蘿蔔的形象名氣都打出去了,我們的蘿蔔就更好賣了。」

  據介紹,沙窩蘿蔔是天津市知名農產品品牌,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至今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自上世紀30年代起就出口到香港地區、日本和東南亞各國,蜚聲海內外。沙窩蘿蔔還先後獲評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津門老字號、國家馳名商標等榮譽。

  如今,已經連續舉辦了13屆的沙窩蘿蔔節,更是陪伴著沙窩蘿蔔這個品牌一起成長壯大。「目前,我們全鎮沙窩蘿蔔的種植面積在6000畝左右,產量在6000多萬斤。隨著我們沙窩蘿蔔的品牌越來越被人們熟知,我們的銷量也是每年遞增的,目前每年的銷量在1.2億元左右。」辛口鎮副鎮長楊愛國介紹說。同時,記者還從現場了解到,辛口鎮將以建設沙窩蘿蔔特色小鎮為抓手,大力推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目前特色小鎮主要工程大沙沃村康居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沙窩蘿蔔產業振興穩步推進,沙窩蘿蔔品牌價值不斷提升。

  沙窩蘿蔔的品牌越打越響亮,銷量越高,農民的收入也就越高。而這也吸引了不少當地的青年,跟隨自己的父輩,投入到了地裡,也開始種蘿蔔、賣蘿蔔了。辛口鎮小沙沃村的張立君就是其中之一。2013年,他看好時機,放棄了穩定的工作,接手了父親手裡的地,種起了沙窩蘿蔔。7年過去了,張立君成立了自己的果蔬種植公司,每年家裡賣蘿蔔的收入也從幾萬元變成了幾十萬元,這其中變化和感慨只有他自己說得清楚。「我們村像我這樣回家種蘿蔔賣蘿蔔的年輕人很多,我們也想抓住這個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們和父輩在沙窩蘿蔔的種植和銷售上有很大的不同,科技化更明顯。特別是電商銷售這方面,我們年輕人可能思維更開放些。沙窩蘿蔔的銷售期是半年左右。目前,我們公司沙窩蘿蔔的銷售大部分都在網絡上,淘寶、京東上都有我們的店,抖音、快手上我們也進行直播。這個時候,每天我們的網絡銷量大概在幾千箱左右。」張立君向記者介紹。

  採訪間隙,張立君手中的紅色的證書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個是一份銷售授權證書,我剛剛加入了沙窩蘿蔔銷售聯盟。」他解釋道。原來,辛口鎮在沙窩蘿蔔節開幕式上啟動了沙窩蘿蔔銷售聯盟,現場便有多家農業合作社加入了進來。據介紹,該鎮將通過成立合作組織,建立市場聯盟,統一管理,引導商戶誠信經營,共同營造良好的市場秩序,維護沙窩蘿蔔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價值。「成立這個銷售聯盟說到底,我們也是為了保證大家可以吃上正宗的沙窩蘿蔔,更好地讓沙窩蘿蔔這個品牌走得更長遠。以前,賣蘿蔔大家都是互相壓價,蘿蔔的銷售市場價格比較亂,蘿蔔的質量也良莠不齊。通過銷售聯盟,我們從種子到管理到銷售再到餐桌,形成一個完整的經營銷售模式。我們有統一的標識,大家可以通過這個標識追溯源頭產地,這樣更加安全方便。符合我們聯盟在種植、管理、銷售等方面的要求,我們向公司商戶頒發授權證書,他們才能銷售沙窩蘿蔔。我們想通過這些方式方法,把我們這裡的農業合作社都弄到一起來,統一到咱整個的大平臺,形成一個合力,這樣能夠更加維護好沙窩蘿蔔這個品牌形象。」辛口鎮副鎮長楊愛國補充道。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蘿蔔翠綠時。雖然時值冬季,但是卻是沙窩蘿蔔生長的最佳時期。智能溫室大棚裡,沙窩蘿蔔正吸收著陽光和養分,個個翠色慾滴,壯壯實實。就如同逐漸壯大的沙窩蘿蔔品牌一樣,生機勃勃。

  記者 蔡瑩瑩 李妍 通訊員 高超

相關焦點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趕大營歷史文化綜述(上)(圖)
    打拼數年後,楊柳青貨郎們形成天津商幫,並且在新疆資本最雄厚,是各省商幫之首。新疆建省後,所用軍政餉銀一直由朝廷協助調撥。太平無事年月尚可撥足,遇到「甲午海戰」「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朝廷自顧不暇時,新疆的協餉就不足或者乾脆暫絕。為使邊防穩固,禁止士兵譁變外敵乘虛而入,楊柳青商幫總能拿出巨額銀兩以解邊疆之危。《新疆圖志》載,楊柳青商幫在「官中協餉不繼時,猶時資以挹注」。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河西區產業升級加速跑
    五年來,河西區秉承「產業+地產」的發展戰略,以中交系各類總部型企業的集聚為依託,著力打造陳塘自創區京津冀產業承接平臺。中交二公局城市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北京航天長峰天津研究院等重點企業都在河西落戶。截至目前,累計引進京冀企業近580家。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五大道的行道樹(圖)
    白蠟枝葉繁茂,根系發達,速生,耐溼、耐鹽鹼,符合天津的水土條件。但近年來的實踐發現,白蠟同樣易受病蟲害的侵擾。  20年前,大理道的行道樹更新為西府海棠。海棠樹對環境要求不嚴,具有根系發達、生長迅速等優點。我國古人對海棠也鍾愛有加,歷代描寫海棠的詩詞浩如煙海。宋代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是這樣描寫海棠的:「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歌劇的魅力」唱響經典詠嘆調(圖)
    本報訊(記者 翟志鵬 攝影 姚文生)昨日,天津歌舞劇院歌劇團在天津音樂廳舉辦了「歌劇的魅力」中外經典歌劇選段音樂會,唱響了多首經典詠嘆調。  作為歌劇中最重要的獨唱曲體裁之一,詠嘆調的表現力強,技巧性高,富有抒情性和戲劇性,往往在劇情發展的關鍵時刻演唱。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以展觀史 致敬最可愛的人(圖)
    本報訊(記者 劉茵) 昨日,為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宣傳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事跡,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由市委宣傳部主辦,天津博物館、薊州區委承辦,抗美援朝紀念館(丹東市博物館)協辦的「英雄兒女──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移師京劇舞臺
    如果我出書時在「作者簡介」中標明自己是「國家一級作家」,豈不惹人恥笑?然而,更加令人費解的是各種媒體天天都在介紹誰誰誰是「國家一級演員」呀?  以上疑惑乍聽起來與本文主題無關,但它卻引起了我年輕時借調到天津市京劇團工作的一段美好的回憶。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大餅夾一切
    說起早點,天津作為美食之都可謂珍饈滿目。煎餅餜子,豆漿,油條,鍋巴菜,光聽名字就能深深挑逗你的味蕾。然而,最讓我心心念念的當屬「大餅夾一切」。  十年前的一個清早,剛畢業的我去和平區的單位報到,路過綿陽道突感肚餓,四下環視有一推車,上面拉著橫幅:大餅夾一切。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走馬山河
    借住在當地的百姓家裡,羲裡媧鄉的秦安人好客,夜晚燃起篝火,老人支起弦樂,喑啞的嗓音反倒應時應景,我歪著頭看著他們,心想我真奇怪,不愛絲竹仙樂,卻偏偏喜歡這喑啞嘲哳,混著羊屎蛋味的山歌村笛。  當地人同我講,秦安窮,以前更窮。儘管百姓努力耕地勞作,秦安的貧困依然是當地人心裡的陰霾。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絲竹聲聲傳遞民樂魅力(圖)
    本報訊(記者 翟志鵬 攝影 姚文生)昨日中午,西青區為明雙語實驗小學內響起優美動聽的中國民族音樂,天津歌舞劇院「紅色文藝輕騎兵」小分隊走進這裡,上演了一臺精彩的民族音樂會。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中共天津市委黨校科研處、公共管理教研部日前共同舉辦了「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暨天津黨校系統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理論研討會」。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風水畫」的笑話
    天津山水畫家曾昭國,山水畫潤澤溫婉,靜淨均備,很為藝界內外稱道。一次接電話,有朋友介紹來買山水畫,對方客氣是真客氣,大方也真大方,聽完對方喋喋不休的「述求」,曾昭國說,您這是讓我畫「風水畫」呀,對不起,我沒畫過,不會畫。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天津王潤圓女子500米摘銅(圖)
    本報訊(記者 張璐璐 攝影 孫震)昨天,2020—2021全國短道速滑冠軍賽在天津薊州國家冰上項目訓練基地展開第二個比賽日爭奪,來自天津冬季和水上運動中心隊的王潤圓在女子500米A組決賽中,以44秒625的成績摘得銅牌,這是剛剛組建不久的天津短道速滑隊繼在2020—2021全國短道速滑錦標賽男女混合2000米接力項目奪得銅牌後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西青電視臺一周節目預告
    >  12:05民生實驗室  12:20西青新聞  12:45印跡  13:10健康大問診  13:42德雲社相聲  14:00西青新聞  14:30為黨旗增輝  15:00電視劇:良心26-28  17:30長鴻說電影  18:20中北新聞  18:30轉播天津新聞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 致敬最可愛的人」
    本報訊(記者 姜凝)昨天,天津科技大學精心設計製作的「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 致敬最可愛的人」主題展覽,在該校濱海校區大學生活動中心開展。  活動中心一樓大廳內,十餘張大型展板圖文並茂,吸引了不少師生自發前來、駐足參觀。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我的少女時代在天津(圖)
    樹德、南開、耀華,告別年少時期求學在津的日子,即便後來去了上海,黃宗英也時不時回天津、北京,「除了演出需要,畢竟她的家一直在天津。」張紹祖還談及,黃宗洛在天津上學時有個段子還和姐姐黃宗英有關——喜歡朗誦的小黃宗洛,有次趕上學校大會表演,上臺前本來背得滾瓜爛熟,結果一到臺上就愣住了,什麼也說不出來,黃宗英見弟弟尷尬,即刻走到臺前把他抱了下來,一起坐在臺下接著看節目。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要有點「自討苦吃」的勁頭
    近日結束的第一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上,天津選手張洪豪在信息網絡布線項目中斬獲金牌。這個參照世界大賽標準的項目,難度和強度不小,需要很強的抗幹擾能力。平時訓練,張洪豪特意選在人來人往的教學樓、食堂,任人「圍觀」,應對各種「突發狀況」,從而練就一身處變不驚、亂中作業的過硬本領。  放著安靜的訓練室不用,專找複雜環境自我加壓,似乎是「自討苦吃」。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大型史詩評劇《紅高粱》再登舞臺(圖)
    本報訊(記者 劉莉莉 攝影 姚文生)昨晚,天津評劇院創排的大型史詩評劇《紅高粱》在天津大劇院上演。該劇暌違一年再次與觀眾見面,帶給觀眾新的藝術與視聽享受。  評劇《紅高粱》是天津評劇院根據莫言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人間最暖一爐火
    每到冬天,寒意漸深時,學校就開始發放爐具,準備生火取暖。  那些年年都要取出來的爐具啊,真是有著足夠頑強的生命力。爐子早就生了鏽,管子就更不用說,有些還破了窟窿。但是,照樣拿出來用。老師們一隊隊地走進學校的倉庫,把那些爐子、管子、鉤子、鏟子領出來。然後便沉浸在即將生火的忙碌和興奮裡。  年長的老師負責技術指導,年輕的則踩著高凳安裝。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搶救「趕大營」文化 弘揚「趕大營」精神(圖)
    由市委宣傳部、天津廣播電視臺拍攝的大型人文電視紀錄片《趕大營》,歷經三年鑄劍、兩年砥礪,終於在央視播出了。千家萬戶知道了天津西青楊柳青,知道了「趕大營」。  「趕大營」是在左宗棠率清軍徵討英、俄帝國主義支持下的阿古柏入侵,力圖收復新疆的背景下興起的。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天津市勞動模範名單
    回族)馮雲(女)  李學娟(女)  孫沛川  仝新宇  李海鵬  許亮  李野  田曉維(女)  史天湧  劉樹維  金鳳鳴  馮萌萌(女)  周忠軍  趙常明  鄧魯寧  孟令濱  張新清  唐培淦  趙毅  李洪亮  高華民  張守濱  安立軍  官全勝  侯強  林樹華  靳朝暉(女)  劉勇(天津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