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贛:我靠「抄襲」完成了電影

2021-01-19 阿瑪柯德

畢贛的第一長片《路邊野餐》出來的時候,有人曾這樣調侃「連電影名字都取不來的導演,能拍好電影嗎?」畢贛憑自己的才華打了此人的臉。既然現成的好名字那麼多,何不繼承魯迅老人家的「拿來主義」,將其佔為已用呢?這不,畢贛的女兒出生後,他繼續踐行「拿來主義」,將女兒的名字取為「畢迦諾」,以示對「洛迦諾電影節」這片福地的紀念。


此種致敬出現在他所有的電影中,無論是短片《金剛經》《秘密的金魚》,還是長片《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畢贛實踐著一種獨特的「致敬」藝術,這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博學,還是對經典的挪用可以迅進增加作品的藝術價值?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魯迅先生還說過另一句話:致敬得多了,也便成了抄襲。


以下是《地球最後的夜晚》裡玲琅滿目的「致敬」,歡迎補充。



1.中文片名「地球最後的夜晚」,來自智利小說家博拉尼奧的同名短篇小說集。


《地球上最後的夜晚》 



2.英文片名「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來自美國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的同名自傳劇作,中文名為《長夜漫漫路迢迢》。


《長夜漫漫路迢迢》



3.英文片名之二「Roadside Picnic」,是畢贛第一部電影的中文名,來自於塔可夫斯基《潛行者》的改編原著,作者是斯特魯伽茨基兄弟。


《路邊野餐》斯特魯伽茨基兄弟




4.中國大陸正式海報,原圖來自於《枕女優》的封面,是否來自圖片庫,不得而知。

 

中國大陸正式海報


《枕頭女友優》



5.法國預告海報,原圖來自於夏加爾的《散步》。


坎城電影節預告海報


 

夏加爾 《散步》


6.電影中多次出現的水草鏡頭、軌道車、廢墟場景,來自於塔可夫斯基的《潛行者》。


汙水

 

軌道車


《潛行者》


《地球最後的夜晚》


7.桌子上的水杯被火車震落,來自於塔可夫斯基的《潛行者》。


 《地球最後的夜晚》


《潛行者》


8.羅紘武和萬綺雯上天的時候,萬綺雯提到有一對夫婦住在家裡可以飛翔,來自於夏加爾的畫。


 

《生日》夏加爾


9.羅紘武和萬綺雯上天落地後,出現一匹拉蘋果的馬,蘋果散落一地,來自於塔可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


伊萬的童年


10. 羅紘武說要「飛向太空」,來自於塔可夫斯基的同名電影《飛向太空》。


飛向太空



11.人體飛升、旋轉,燃燒的房子等,來自於塔可夫斯基的《鏡子》。


《鏡子》


《鏡子》


 

《地球最後的夜晚》



12.電影裡的廢墟場景、拿火把的鏡頭,來自於塔可夫斯基的《鄉愁》。


《地球最後的夜晚》


《鄉愁》


13.白貓對著鏡頭吃完整個蘋果、女人趴在他身上,來自於蔡明亮的《郊遊》。



《地球最後的夜晚》


《郊遊》李康生吃高麗菜


也可能是王家衛的《墮落天使》:

 《墮落天使》


14.羅紘武和萬綺雯上下親吻的鏡頭,來自於王家衛的《藍莓之夜》。


《地球最後的夜晚》


《藍莓之夜》


15.  萬綺雯唱歌(正片裡沒有),來自楊德昌的《牯嶺街殺人事件》,也可能是其他。



《地球最後的夜晚》


《牯嶺街殺人事件》


16.萬綺雯一直呆酒店不出來,最後交不起房租,只能每天講一個故事換房費,講了一千零一夜。這來自於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也叫《天方夜譚》)。



17.陳永忠唱歌的場景,來自於大衛林奇的《藍絲絨》。


《地球最後的夜晚》 


《藍絲絨》


18.一段現實、一段夢境的結構,來自於大衛林奇的《穆赫蘭道》。


《穆赫蘭道》



19.「抄襲」的東西還有更多:莫迪亞諾的小說(關於「記憶」)、胡安·魯爾福 的《佩德羅·巴拉莫》(關於「時間」)……




20.也別忘記電影角色的名字直接來自於港臺明星。


-E.N.D-

阿瑪柯德  Amarcord

相關焦點

  • 畢贛的電影語言是畢志飛教的嗎?
    感覺不如路邊野餐,雖然畢贛的抄襲之路走的順風順水,但我還是蠻喜歡畢贛的詩歌的可以看出導演為了完成資本的任務,才去勉強完成了這部電影。湯唯在片中更像一個可憐的木偶,沒有任何發揮的餘地。唯一可看的就是貴州的方言,讓我欣喜。《地球》並不適合去電影院觀影,更適合作為mp3去聆聽。刻意營造的3D長鏡頭,並沒有驚天地泣鬼神。除了字幕是3D的,其他畫面都是黑場。金馬畢贛空手而歸理所當然,聲音設計配樂確實不錯。
  • 畢贛,你究竟拍的什麼?
    越要表達自我的作品,就越需要具備穩定的電影表達能力。我之所以說,畢贛在這部電影裡說服觀眾,是因為他在人物、臺詞、敘事和主題上幾乎全部完成得很好。人物上,除了黃覺和湯唯帶來的浪漫纏綿,最大的亮點是陳永忠,還有那個礦洞裡的小男孩兒。畢贛的老姑父陳永忠一出場,我就開始入夢。
  • 畢贛 把電影拍給野鬼和風|特寫
    最重要的是,畢贛天天告訴劇組的人,「我們在做一件偉大的、沒有其他人能完成的事。」然後他回到宿舍,把塔可夫斯基的所有電影看完了,從此知道了自己要拍什麼。他比同齡人平靜得多。即便靠著處女作就在第52屆金馬獎拿了新導演獎,領獎時他也沒太大感覺。頒獎禮上他碰到侯孝賢,侯孝賢上來擁抱他,輕輕說了句,「你會拍得越來越好。拍戲就記住真誠就行了。」後來有個集體採訪,媒體問侯孝賢畢贛如何,侯孝賢指了指站在旁邊的他:「看他人就知道。」
  • 畢贛:我一點也不文藝
    最開始導演在寫劇本的時候借用了一個黑色電影的框架,其中包括懸疑、兇殺等元素,在類型上完成度很高,但之後導演打破了這種類型敘事,將現實與過去,真實與夢境相互交織,最引人矚目的是其中有一段長達60分鐘的3D長鏡頭,令人目眩神迷。導演畢贛希望觀眾在欣賞影片時,能夠「感覺到後面那部分多麼輕巧,就像夢一樣輕盈。」與那部驚豔的處女作《路邊野餐》一樣,該片也選擇在畢贛家鄉凱裡拍攝。
  • 畢贛專訪:我下一部電影才是真正重要的作品
    到目前為止,這部滿是文藝氣息的電影在多個城市做了點映,它在豆瓣上的評分是相當的高——此前它在法國公映時,收穫了上佳的口碑,《電影手冊》盛讚「畢贛的出現,讓賈樟柯後繼有人。」讀完影視圈研究所對導演畢贛的專訪,你就會知道,這位不過二十幾歲的導演,為何能怕出這部有才又有趣的華語電影。
  • 畢贛:被人期待挺好,我從來不會讓他們失望
    電影放映完大家最關心的就是這個鏡頭了。畢贛:一開始是打算實拍的。我的所有的測試都是為實拍做準備的,實施一年,我發現實拍肯定是完不成了才改成後置的。現在的效果其實和實拍沒有差別,但實拍的話你要背兩臺大機器,重量上就沒辦法達成,索道、飛行都沒辦法實現。具體的拍攝也是準備了很長時間,我把他們集中在一起拍過一次,但是很難完成。
  • 《地球最後的夜晚》讓全世界驚嘆,畢贛靠什麼?
    要知道,在坎城看片的媒體和電影人們,要是不喜歡電影,大多數一點好臉色都不會給,不是直接走掉,就是睡掉全場。而外媒也絲毫不吝嗇對《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好評,坎城電影節主席蒂耶裡·福茂評價說,「《路邊野餐》導演畢贛的新作繼承了侯孝賢和大衛·林奇的風格。
  • 畢贛和他的年輕人
    周子陽拍《老獸》之前與朋友聚會遲到兩小時,原因是他身上的錢只夠坐單趟地鐵,所以步行赴約;畢贛在拍《路邊野餐》時,一度靠老師一萬一萬的救濟著。 但《路過未來》尷尬的票房和地球最後的夜晚》尷尬的評分,似乎也在證明著藝術電影並不能靠著觀眾叛逆「活著」。
  • 畢贛:我篤信一個糟糕的人一定有純真一刻
    《路邊野餐》作為他的處女作驚豔影壇。現在,畢贛帶著數千萬投資、大卡司加盟的《地球最後的夜晚》,交出他真正進入電影工業體系後的第一份答卷。《野餐》有一些過於自我,想怎樣就怎樣,那種狀態很好,我很享受;但現在的狀態我也很享受,那個破壞的過程很讓我享受。」 如果你看了《地球最後的夜晚》,相較於《路邊野餐》的粗糲和野生,《地球》完整保留著畢贛頗具個人風格的運鏡和電影質感,但他的鏡頭更加旖旎氤氳,畢竟那已經不只是一個人的故事,誠如畢贛所言,那是甜蜜的愛情故事。
  • 《路邊野餐》備受讚譽 畢贛自稱「把看電影叫面壁思過」
    原標題:畢贛:我把看電影叫面壁思過     「侯孝賢導演的評價,比獎項更重要」   《路邊野餐》出來後,被不少影評人稱讚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潛行者》和侯孝賢《南國再見,南國》的味道,很難想像幾年前才24歲的畢贛能拍出讓大家看出大師影子的電影。對於「這部電影的風格和你的年紀不太相稱」,畢贛反問:「你知道牛頓是在幾歲完成他想做的事情嗎?
  • 畢贛的痛苦成人禮
    其實,審美無對錯,趣味無高低,熱愛畢贛的觀眾也並不比看不懂畢贛的觀眾更「高級」。但我們應該就營銷談營銷,就電影談電影,電影的藝術價值不應該被過度營銷反噬。在我看來,《地球最後的夜晚》甚至比《路邊野餐》更迷人,幸好畢贛把自己的藝術初心堅持了下來,雖然,他堅持得很辛苦。從《路邊野餐》到《地球最後的夜晚》,資本規模擴張了,其中必然包括營銷方式的升級。可怕的是,強勢資本介入可能會消耗導演的藝術直覺與原有信念。因為預算超支、拍攝超時,畢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很疲憊地應付著種種完全不擅長的營銷場合。
  • 《路邊野餐》走紅 畢贛:有人需要藝術電影,我們就能存在
    畢贛:對,估計侯導天天在家裡打噴嚏,他對我的影響是在血緣關係上,我們不一樣,我的文本更複雜,但影像上面,因為臺  灣有些地方跟貴州很像,所以可能影像有血緣關係。我是完全吸收到了他的電影美學。我最喜歡的他的電影是《南國再見,南國》。前幾天跟美國一個媒體接觸,要我列一個去年最喜歡的電影,其中一部是《聶隱娘》。
  • 畢贛:拍一場夢
    畢贛:信任,大家想辦法解決,大家會發現一個恐怖的事情,就是當你那天停機以後,所有的問題都會成倍地增加。因為所有人的時間都已經安排出去了,你要一個個協調,你停機劇組是有開支的,每天都會有開支。所以那個問題會比談論起來的要嚴重太多。鳳凰網文化:這是你的第二個長片,雖然沒有上映,但在影展上放過了,不少人已經看過,大家會有一個反饋,你是怎麼看待這些反饋的?
  • 畢贛是一個水貨嗎?
    他在演講中回應:「我能!」簡直了,簡直了,簡直了!太勵志了!從凱裡小子到知名導演,勵志片主角畢贛的人物弧光太過耀眼,稱得上是極端人設。但畢贛偏偏不是這樣。有記者問畢贛為什麼要拍3D電影,他認真地娓娓道來,他覺得有投資了,就可以去拍些需要用錢嘗試的事,於是他選擇了3D來拍攝藝術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
  • 在凱裡,造一艘宇宙飛船|畢贛專訪
    《路邊野餐》海報當被問及「你覺得這輩子你會完成一些偉大的事情嗎」的時候,他答案是:「我已經在完成了。」那從未完成的時刻開始。本科期間,畢贛曾打算撰長文批評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努力觀摩半月。現今再被問及對其電影的看法,先是盛讚了黑澤明「非常了解視聽語言,包括剪輯的組接,結構的使用,選材。我從中學到了很多」。轉而提及塔可夫斯基,一臉嚴肅:「這和塔可夫斯基不一樣,他是真正推動了電影藝術。」
  • 畢贛批判:誰也看不懂得裝X電影,是怎麼操作出來的?
    不過我腦海裡在抖音第一位營銷成功的電影人從來都不是徐崢,這個營銷高手悄悄的潛伏在電影圈裡,看起來樸實憨厚腦袋又大,其實極會抓住機會戳網民痛點。這個人就是畢贛,院線上兩部作品《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導演。
  • 畢贛的《路邊野餐》:國產片這些年缺少的,正是這部電影的氣質
    畢贛的影像恰如住進了飛鳥的眼睛,穿梭於被拭去時光之痕的精神空間,於自省中完成一場現實與意識互為融通的心靈追尋與精神朝聖。這種表達方式真的闖入了國產電影的無人區。2、亞熱帶雨季的詩意之約《路邊野餐》講述的故事是用詩歌體的結構來呈現的,母親的遺願以託夢的形式傳遞給了主角陳昇,在如夢似幻的過程中他踏上了行程。
  • 當我愛上路邊野餐和畢贛和凱裡
    第一遍看的時候,電影所有元素都安安靜靜的闡述甚至從未走出來過,輕鬆而淡然。這部電影適合陰天看。適合有想念的時候。思念已逝的人,我想在夢裡被擁抱的時候,能不能再把你們看仔細一點。幸好,借夢可以完成心願,就像畢贛的長鏡頭,蕩麥,我們見面了,我給你唱了一首小茉莉。
  • 「 謙遜狂人」畢贛
    聊自己以前的夢想:24歲前要拍出天底下最好的電影。聊自己的電影:二三十歲做的都是牛頓的工作,(《地球最後的夜晚》)要實現的是類似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這樣的意義,但我很難跟別人講清楚,電影有電影的文法、語言、界限,我想去一切過去電影沒有抵達的地方。聊別人的電影:我要與一切電影為敵。
  • 畢贛當然不是天才,只是個喃喃自語的文青
    ,一位青年導演對許知遠說:本來以為《路邊野餐》是一位精通文學電影的中年男人的作品,結果發現畢贛89年生的,於是嚇到了,感覺自己白活了,便只好自我安慰地想,或許畢贛只是這一部爆發了,下一部就毀了。那裡的時空線被打亂,兩個男人都見到了離去的、思念的人,完成了想做的事。「人會意識到自己在做夢嗎?」二人在影片結尾處都說了類似的話,觀眾恍然大悟。兩部電影都建立在失去與尋找、缺失與實現的結構上,而找到和實現的過程都發生在夢裡,以此構成情節的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