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贛的第一長片《路邊野餐》出來的時候,有人曾這樣調侃「連電影名字都取不來的導演,能拍好電影嗎?」畢贛憑自己的才華打了此人的臉。既然現成的好名字那麼多,何不繼承魯迅老人家的「拿來主義」,將其佔為已用呢?這不,畢贛的女兒出生後,他繼續踐行「拿來主義」,將女兒的名字取為「畢迦諾」,以示對「洛迦諾電影節」這片福地的紀念。
此種致敬出現在他所有的電影中,無論是短片《金剛經》《秘密的金魚》,還是長片《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畢贛實踐著一種獨特的「致敬」藝術,這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博學,還是對經典的挪用可以迅進增加作品的藝術價值?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魯迅先生還說過另一句話:致敬得多了,也便成了抄襲。
以下是《地球最後的夜晚》裡玲琅滿目的「致敬」,歡迎補充。
1.中文片名「地球最後的夜晚」,來自智利小說家博拉尼奧的同名短篇小說集。
《地球上最後的夜晚》
2.英文片名「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來自美國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的同名自傳劇作,中文名為《長夜漫漫路迢迢》。
《長夜漫漫路迢迢》
3.英文片名之二「Roadside Picnic」,是畢贛第一部電影的中文名,來自於塔可夫斯基《潛行者》的改編原著,作者是斯特魯伽茨基兄弟。
《路邊野餐》斯特魯伽茨基兄弟
4.中國大陸正式海報,原圖來自於《枕女優》的封面,是否來自圖片庫,不得而知。
中國大陸正式海報
《枕頭女友優》
5.法國預告海報,原圖來自於夏加爾的《散步》。
坎城電影節預告海報
夏加爾 《散步》
6.電影中多次出現的水草鏡頭、軌道車、廢墟場景,來自於塔可夫斯基的《潛行者》。
汙水
軌道車
《潛行者》
《地球最後的夜晚》
7.桌子上的水杯被火車震落,來自於塔可夫斯基的《潛行者》。
《地球最後的夜晚》
《潛行者》
8.羅紘武和萬綺雯上天的時候,萬綺雯提到有一對夫婦住在家裡可以飛翔,來自於夏加爾的畫。
《生日》夏加爾
9.羅紘武和萬綺雯上天落地後,出現一匹拉蘋果的馬,蘋果散落一地,來自於塔可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
伊萬的童年
10. 羅紘武說要「飛向太空」,來自於塔可夫斯基的同名電影《飛向太空》。
飛向太空
11.人體飛升、旋轉,燃燒的房子等,來自於塔可夫斯基的《鏡子》。
《鏡子》
《鏡子》
《地球最後的夜晚》
12.電影裡的廢墟場景、拿火把的鏡頭,來自於塔可夫斯基的《鄉愁》。
《地球最後的夜晚》
《鄉愁》
13.白貓對著鏡頭吃完整個蘋果、女人趴在他身上,來自於蔡明亮的《郊遊》。
《地球最後的夜晚》
《郊遊》李康生吃高麗菜
也可能是王家衛的《墮落天使》:
《墮落天使》
14.羅紘武和萬綺雯上下親吻的鏡頭,來自於王家衛的《藍莓之夜》。
《地球最後的夜晚》
《藍莓之夜》
15. 萬綺雯唱歌(正片裡沒有),來自楊德昌的《牯嶺街殺人事件》,也可能是其他。
《地球最後的夜晚》
《牯嶺街殺人事件》
16.萬綺雯一直呆酒店不出來,最後交不起房租,只能每天講一個故事換房費,講了一千零一夜。這來自於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也叫《天方夜譚》)。
17.陳永忠唱歌的場景,來自於大衛林奇的《藍絲絨》。
《地球最後的夜晚》
《藍絲絨》
18.一段現實、一段夢境的結構,來自於大衛林奇的《穆赫蘭道》。
《穆赫蘭道》
19.「抄襲」的東西還有更多:莫迪亞諾的小說(關於「記憶」)、胡安·魯爾福 的《佩德羅·巴拉莫》(關於「時間」)……
20.也別忘記電影角色的名字直接來自於港臺明星。
-E.N.D-
阿瑪柯德 Amarc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