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遜狂人」畢贛

2021-02-08 肉叔電影

要麼說腳下這片熱土神奇,平常說起藝術片,票房都少得讓人心疼,這回好,有部藝術片光是預售,目前以1.3億穩穩影史前十

不賣關子,說的就是《地球最後的夜晚》。

這麼說不太扎眼,換個說法:下半年最重頭的兩部進口商業大片,《毒液》和《海王》,預售票房也不過才5799萬和3379萬(數據來源@貓眼專業版)。

這一比,就知道成績有多嚇人了。

有記者問畢贛12月31號會不會去電影院看《地球最後的夜晚》跨年?

畢贛直接撂:不去,搶不到票。

那今天就先不急聊《地球最後的夜晚》,我們只聊——

畢贛。

—— 1 ——

畢贛身上有個特別矛盾的反差。

如果只看畢贛的訪談,肉叔唯一能想到的詞是:狂人

確實狂,說話是那種狂到沒邊了的狂妄。

聊自己以前的夢想:

24歲前要拍出天底下最好的電影。

聊自己的電影:

二三十歲做的都是牛頓的工作,(《地球最後的夜晚》)要實現的是類似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這樣的意義,但我很難跟別人講清楚,電影有電影的文法、語言、界限,我想去一切過去電影沒有抵達的地方。

聊別人的電影:

我要與一切電影為敵。

聊前輩大師的電影,稍微謙虛了半句,後面接著狂:

賈樟柯導演已經有成熟的美學,也保持他特有的關注。做比較有些不太妥當,非要比的話,他製造了火車,我想發明飛機。

拿獎拿到手軟,好歹客氣點吧?

也不。

對拿獎我一直的態度都是,我的電影是去給電影節頒獎的,不是它給我頒獎。洛迦諾新導演獎因為《路邊野餐》,這個獎項才有價值,我的作品要大於這個獎項,不能讓獎項大於作品。影展的意義才會變得更有效。

不看照片,光看這堆狂言,你腦海中是什麼形象?

不知道你們,肉叔以前以為畢贛是一個強壯精幹、言辭刻薄的人,然而第一次看他的訪談就傻了眼:胖嘟嘟憨乎乎,語速平和語調沉穩。

很難把那些無法無天的言論跟他的形象聯繫在一起。

啥狂人啊?憨人吧?

與文字描述上的狂人畢贛不同,鏡頭中的他帶著一種如他面相的溫和

他抗拒,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我從來都不服從,任何事情我都是不服從」。

上中學時畢贛覺得聽課沒有意義,於是每次上課都不帶書、不帶筆記本坐最後一排,想睡覺就睡。

但他的抗拒不是打砸燒搶,而是非暴力不合作,儘管跟老師學校對著來,但「不會跟別人講話,絕對不擾亂紀律」。

就像他從山西傳媒學院畢業後,婚慶公司黃了,姑媽給他找了份汽車客運站的生計,入職前要考試,他也去考,但考完就跑去了太原。

前陣子剛看了《十三邀》畢贛那期,越來越覺得,與其說畢贛狂妄,到不如說,他帶著一種溫和的不合作

許知遠跟同樣年輕、同樣被稱作天才的李誕也聊過,兩人一對比,特別有意思。

李誕是一種圓滑的接納,你們怎麼評價我,我照單全收並變成ta。

許知遠要深刻,李誕就陪著他深刻。

畢贛是一種溫和的謙遜,你們怎麼評價我,抱歉這只是你們以為的。

許知遠說到藝術家要「關照人類」,畢贛沒陪著他關照人類,而是把問題誠懇地往外一推:

我只是一個普通人,而且我只是一個年輕人

我關照不了人類,關照自己都很吃力了

—— 2 ——

把兩者擺到一起看,畢贛就有意思了——

狂妄和謙遜,是缺乏安全感的一體兩面

因為缺乏安全感,要麼用狂妄的針刺,要麼用謙遜的鎧甲,武裝保護自己。

跟許知遠聊天,他就會不經意間露一點點怯,說起年輕人:

沒有人關心我們

我們在關心一些上一代的人,因為你們更有傷痕

好像我們沒有傷痕,所以不值得關心

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才會溫和地不配合。而缺乏安全感的本質,是不信任

你能感受到他本能地不信任很多東西。

不信任深刻,不信任市場,不信任陌生環境,不信任陌生複雜的人際關係。

《十三邀》裡,畢贛一直在逃離許知遠的精英氣場。

要聊藝術?反正是聊天嘛,那就我外婆家的門口嗑瓜子吧。

「不配合」,卻又溫和到讓人無法抗拒,連許知遠也被他從知識分子的高塔拽落到凱裡的馬扎,磕著散裝瓜子用一次性塑料杯喝茶。

畢贛回憶了一下他小時候。

住在澡堂旁邊的老房子裡,空氣很潮溼、線路有問題,每天晚上醒來總看到父母在吵架,記憶中一直有電燈在閃。

這種閃爍光源挾持的不安全感,被他直接復刻到作品裡,出現在《路邊野餐》的片頭,出現在老情人在蕩麥重逢的理髮店。

因為缺乏安全感的不信任,所以溫和地拒絕陌生。

畢贛大學畢業後,沒有跟別人似的,擠破頭地去這個圈子最中心的北京,而是回到家鄉凱裡——以往經驗裡,跟電影八竿子都打不著的小城。

幹過不少事,開婚慶公司,黃了;去廣告公司,被開了;汽車客運站,溜了;最後準備去爆破公司,爆破證都考了,被師父丁建國知道了。

師父非常著急,生怕他不拍電影了,從太原飛到貴陽,從貴陽坐車到凱裡,說「必須讓我現在就拍電影,以後我拍不拍是以後的事兒,但現在這個狀態非常好」。

拍《路邊野餐》,成為媒體口中的「天才」,畢贛用了5年。

從2011年開始準備,經歷3年劇本創作和2年製作,劇本創作階段,幾乎每天晚上都在寫劇本、改劇本,前後改了30多稿。

枯燥,絕望,而且漫長。

好在一鳴驚人。

所有最頂級的媒體都在變著花樣稱讚《路邊野餐》的驚豔。

無法被復刻的處女作——《電影手冊》

精心安排的結局充滿情感的震顫——《紐約時報》

像一個夢,一旦電影結束,就會把觀眾迷住——《好萊塢報導》

大師的雛形,創造力和美感讓人如痴如醉——《綜藝》

畢贛說法國的發行方都嚇到了,因為從來沒看過哪怕一個成熟的導演,會收穫這麼好的評價。

—— ——

畢贛把不安全的感覺,意象化成閃爍的光源,陽臺旁的瀑布,關在電影裡。

於是,他在電影裡,得到了安全感。

讓自己更像一個旁觀者,好像那個人就不是自己了,踏實,舒服。

像是電影裡小姑爹,遠望著外面的陌生。

這時,畢贛的狂妄和謙遜就可以理解了。

他只狂妄不信任的東西,但他對自己篤信的東西是謙遜的。

你眼中祖國的邊陲小城,是我眼中創作的宇宙中心。

你口中不值一提的無趣中年,是我口中有趣的老靈魂。

不用想,他這麼極端,別人的評價永遠也會是兩極:愛的人愛死,不愛的人連恨都懶得生。

經常有人批評畢贛的電影,看不懂。

肉叔覺得吧,電影有很多評判標準,但「懂和不懂」並不是。

你不需要做閱讀理解般拆解電影裡的每一個意象,就像畢贛的詩,我經常想給每個覺得自己會寫現代詩的人推薦畢贛,哪怕是短片,一分鐘的《秘密金魚》也行。

把回憶揣進手掌的血管裡
手電的光透過掌背
仿佛看見跌入雲端的海豚

你說這詩什麼意思?

當然可以解釋,但解釋的本質,是把無數可能簡化成唯一的事實,對於詩,對於電影,都很無趣,哪怕是畢贛自己解釋這幾句是寫情慾床戲的。

你只需要覺得它美就好了。

就像《路邊野餐》那段40多分鐘的長鏡頭,勾連著前文裡陳昇和老醫生、衛衛、老歪的對話,又勾兌著他們口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你不需要知道是什麼意思,只需要觸碰鏡頭呈現出來的迷幻感就可以了。

老實說,肉叔不太看好《地球最後的夜晚》的票房。

甚至可以想像很多被「跨年一吻」的營銷噱頭忽悠得,誤以為《地球》是什麼浪漫愛情片的觀眾,會在走出電影院大門時罵一句:不知所云,什麼東西?

《地球最後的夜晚》點讚最多的短評是這樣的:

形式和樣式和《路邊野餐》如出一轍,缺乏新意。敘事再次不知所云,沒有深度,如果通過鏡頭長段可以成為橫梁一個導演能否載入史冊的標準,我們家門口的監控錄像可以拿奧斯卡了(豆瓣@賤者)

肉叔還沒看電影,只能根據《路邊野餐》猜測,畢贛沒在講故事,而是在用鏡頭對話一種感覺。

所以啊,別太去在意劇情「到底在說什麼」,你只需要在光與影的水裡下潛,下潛,伸出手去觸碰到與你相通的某個情感瞬間,很可能——

你會在水中看到一個面目逐漸清晰的,缺乏安全感的謙遜狂人

這時候你就知道他強烈的自信從何而來,他自己也說過:

當你經歷一些漫長的、寫作的夜晚,經歷每一個跟你的角色互動的點點滴滴,你就會對你的作品特別有自信。

這種自信跟狂妄一點關係都沒有,這種自信就是——

因為你愛它。

相關焦點

  • 《地球最後的夜晚》讓全世界驚嘆,畢贛靠什麼?
    而外媒也絲毫不吝嗇對《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好評,坎城電影節主席蒂耶裡·福茂評價說,「《路邊野餐》導演畢贛的新作繼承了侯孝賢和大衛·林奇的風格。」法國四大電影雜誌之一《Telerama》,更是給出了場刊的金棕櫚的評定及三顆星的高度評價。這樣的盛讚,也讓人期待《地球最後的夜晚》在「一種關注」單元中能否有所斬獲,且讓我們等待吧。
  • 畢贛和他的年輕人
    那麼,畢贛的崛起則是讓青年導演從專業到工業的一次跨越。第二部電影,畢贛請來了大名鼎鼎的攝影師姚宏易、也請來了《野馬》的攝影指導大衛,他們所做的事情是拍60分鐘的長鏡頭,並且後期需要3D專制。除了畢贛、李睿珺、張大磊、忻鈺坤都在2018年迎來了更「高級」的電影。
  • 謙遜低調的曹駿,為何總是「演員難就位」?
    一切看起來中規中矩,但相比同組的其他演員,他將兩個角色詮釋得更讓觀眾們信服:「真的把我帶入到情境中去了。」在第一輪的市場評級中,他是公認的「倒數第一」:有代表作、沒名氣、沒市場。一個「凹」字,就這麼簡單 他一臉正氣的長相,也早已不再是以「郭敬明審美」為代表的娛樂圈的審美,連主持人李靜見到他也會問,「你是不是要走硬漢路線?」
  • 畢贛的末日營銷:2018最後的夜晚百萬中國人都在看這部電影
    (↑《地球最後的夜晚》「心醉」版預告)從《路邊野餐》開始,粉絲們開玩笑說自己信的是「畢贛教」,如今信徒越來越多。摸準命脈,畢贛每次出拳都能打中目標觀眾群的興奮點。「華語史上最賣座的藝術電影」?——別開玩笑了,畢贛玩的,是名副其實的「文青經濟學」。
  • 她站在神話的暗影裡,升級了畢贛影像詩裡的性感
    畢贛火了,許多人拿他,跟賈樟柯
  • 畢贛 把電影拍給野鬼和風|特寫
    "「歡迎大家來看我的電影,我的電影就像一場大雨,但你們不要帶傘。我也說過自己拍電影都拍給野鬼和風。
  • 「搖滾狂人」謝和弦全新專輯《像水一樣》已正式發行
    Yes娛樂2月22日綜合報導 「搖滾狂人」謝和弦全新專輯《像水一樣》正式發行至今,專輯中的每一首歌都創下數位相當優異得成績!邊拍邊冷到發抖的他隔天立馬「中標」,不斷流鼻涕、打噴嚏,而他事後則開玩笑說:「當個脫星也是不容易!」
  • 完蛋了,《廣告狂人》的英語竟然說得不標準
    《廣告狂人》的最大短板出現在商業用語中。現代的商業會談用語頻頻出現。以動詞「撬動」(leverage)為例,上一季中,皮特·坎貝爾憤怒的報告說菲利普·莫裡斯公司利用斯特林·庫珀公司在其他廣告代理商那裡「撬動更有利的交易」(to leverage a sweeter deal)。
  • 「路邊野餐」背後的「潛行者」
    畢贛導演出生於極具異域風情的貴州凱裡,按他的話說,這部電影便是拍給野鬼和風看的。 (左)塔可夫斯基傑作《潛行者》改編自經典短篇小說《路邊野餐》;(右)畢贛導演作品《路邊野餐》畢贛導演無疑是塔可夫斯基的忠實擁躉,無論是對《路邊野餐》的片名選用,還是對長鏡頭的實驗性探索,都在有意無意間將我們引向塔可夫斯基的精神衣缽。
  • 「搖滾狂人」謝和弦將首度發行黑膠 4/13將發行《像水一樣》黑膠版
    Yes娛樂4月3日綜合報導 才在2018年底發行全新專輯《像水一樣》的「搖滾狂人」謝和弦,即將發行《像水一樣》的黑膠唱片,而這不僅是R-Chord歌唱生涯中的第一次,更響應4/13世界唱片行日,並且在當天同步正式發行!
  • 畢贛的《路邊野餐》是致敬了塔可夫斯基,是長鏡頭和詩的交響曲
    畢贛的《路邊野餐》是致敬了塔可夫斯基,是長鏡頭和詩的交響曲。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4月4日出生於蘇聯小鎮扎弗拉熱,詩人阿爾謝尼·塔可夫斯基之子。1986年12月28日因癌症病逝於巴黎,享年54歲。1979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愛沙尼亞拍出了科幻傑作《潛行者》,電影改編自斯特魯伽茨基兄弟的經典短篇小說《路邊野餐》不由想到畢贛。
  • 「音樂狂人」謝和弦2018年全新專輯《像水一樣》將在12/14正式發行
    Yes娛樂12月6日綜合報導 「音樂狂人」謝和弦2018年全新專輯《像水一樣》將在12/14正式發行,繼前兩波主打引起樂迷熱烈討論後,第三波主打〈It's You〉更緊接著推出;這首歌也與來自馬來西亞的創作歌手王豔薇合作,充滿希望的歌詞寫下R-Chord對人生隨遇而安、堅持夢想的態度,也希望鼓勵在各領域中默默努力打拼的人
  • 畢贛:被人期待挺好,我從來不會讓他們失望
    直到放映前一天,畢贛才帶著自己的終剪拷貝來到坎城。之前畢贛一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夠趕得上坎城,但坎城早就熱情地向這位1989年出生的年輕導演拋出橄欖枝。在《電影手冊》年初發布的2018年度最期待片單上,《地球最後的夜晚》就赫然在列。而影片首映之後,觀眾席中也隨之爆發出歡呼。能在坎城放映的,都是好電影,贏得掌聲很平常,歡呼連連的放映卻不多。
  • 畢贛是一個水貨嗎?
    畢贛當然知道大眾需要這樣的故事,他知道自己該以什麼樣的面貌出現在觀眾面前。但畢贛偏偏不是這樣。有記者問畢贛為什麼要拍3D電影,他認真地娓娓道來,他覺得有投資了,就可以去拍些需要用錢嘗試的事,於是他選擇了3D來拍攝藝術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
  • 畢贛的痛苦成人禮
    這不只是對畢贛,也是對「迷影時代」青年導演的終極追問。如果回顧本片曲折的拍攝歷程,再結合瘋狂的營銷方案與冰火兩重天的觀眾口碑,這恐怕會是畢贛導演生涯的「成人禮」。其間,他恐懼過,懷疑過,放棄過,掙扎過,但最終,電影還是拍了出來。更加幸運的是,畢贛的藝術主張是被資本尊重的,即使預算超支,也會有追加投資前來救場,在這個意義上,他比去世的胡波幸運得多。
  • 《賽道狂人》改編真人真事 英文片名早就給暗示
    《賽道狂人》改編自真人實事,如原片名「福特vs.法拉利」提示,這故事開始於形象務實的福特,在公認最艱困的法國24小時利曼大賽,向連拿5屆冠軍的法拉利下戰帖。故事敘述,曾是冠軍賽車手,因健康問題退居設計師的卡洛謝爾比,接下福特延攬,主導打造賽車參賽的計畫。他找來性格古怪的天才車手肯邁爾斯,但福特團隊以肯「形象不符」為由,不斷幹預。
  • 《賽道狂人》極速狂飆快感急起直追《玩命關頭》系列
    Yes娛樂11月8日綜合報導 極速狂飆快感急起直追《玩命關頭》系列的《賽道狂人》,由《神鬼認證》系列動作巨星麥特戴蒙,和《黑暗騎士》三部曲史上最佳蝙蝠俠克裡斯汀貝爾破天荒王見王首度合作主演,導演是以「金鋼狼」終極系列作《羅根》橫掃全球票房的奧斯卡提名導演詹姆士曼格,巨星名導齊聚一堂,世界首映以來口碑狂燒
  • 畢贛:拍一場夢
    但實際情況是,《地球最後的夜晚》的拍攝一直超期,超期就意味著超支,6月15號到第二年的2月9號,從流出來的工作照片也能看出,這個劇組橫跨了一年四季。「一些基本的電影流程上面,出了很大問題。」《路邊野餐》裡,叫衛衛的男孩對任何類型的鐘表都充滿了興趣,在手腕上畫手錶,在牆壁上畫時鐘,因為聽說一個人家裡有各種各樣的鐘表,就願意跟著那人走。後來火車呼呼開起來,一節一節,指針開始逆時針旋轉,好像時間倒流了。又是那麼地巧,畢贛的小名就叫衛衛。 就是那些從小就有的破碎感受吧,畢贛後來都拍到了電影裡,也是在電影裡,他給這些破碎都安排了相對美好的結局。
  • 畢贛專訪:我下一部電影才是真正重要的作品
    本文轉自南都「影視圈研究所」。
  • 《狂人交響曲》:在不完美中找到完美結局,交響樂能化解仇恨嗎?
    《狂人交響曲》評價好看嗎?1999年德國指揮家丹尼爾巴倫邦成立由以色列與阿拉伯年輕音樂家所組成的「西東合集管弦樂團」早在公元前,猶太人因為文化與宗教信仰就時常跟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亞述」、「巴比倫」等王國發生衝突,而公元後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帝國對猶太的鎮壓也導致猶太人大舉離開古以色列,從此展開數千年的海外流亡,經歷中世紀受到歐洲基督教徒與中東穆斯林的壓迫,還有二戰期間的納粹大屠殺,才終於在19世紀陸續重返以色列故土,而這就是他們與巴勒斯坦等中東國家衝突爆發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