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後的夜晚》定檔12月31日,日前,電影還沒上映,預售票房就突破了1.08億RMB,購票人次超過279.6萬。預售數據,正在以每小時100多萬的速度不斷增長中。按照目前勢如破竹的熱度,電影營銷團隊的目標,或許是在上映首日收穫超過2億的票房。
打著「一吻跨年」的宣傳營銷口號,特別推出21:40跨年場次,在2018年走進電影院,看完片子後就到了2019年。
(↑《地球最後的夜晚》「心醉」版預告)
從《路邊野餐》開始,粉絲們開玩笑說自己信的是「畢贛教」,如今信徒越來越多。摸準命脈,畢贛每次出拳都能打中目標觀眾群的興奮點。
「華語史上最賣座的藝術電影」?——別開玩笑了,畢贛玩的,是名副其實的「文青經濟學」。
數據透玄機:二三四線城市的末日狂歡
截止至12月26日21點,《地球最後的夜晚》預售票累計達到了1.08億RMB,共有279.6萬人次購買,觀眾主要集中在二線和三線城市。
總累計票房排行前20的城市分別為:北京[1]、成都[2]、鄭州[3]、上海[4]、武漢[5]、長沙[6]、西安[7]、杭州[8]、重慶[9]、南京[10]、天津[11]、廣州[12]、蘇州[13]、合肥[14]、瀋陽[15]、寧波[16]、深圳[17]、福州[18]、無錫[19]、東莞[20]。
在貓眼標記「想看」的觀眾,主要集中在20~24歲和25~29歲的年輕群體,二線、四線和三線城市最為活躍。
分別選取最近的兩部熱門電影進行比較,一部是美國超級英雄大片《海王》,另一部是文藝電影《狗十三》。數據明顯看出,《海王》的累計票房,按照一線城市北、上、廣、深依序分布,其次是成都、武漢這兩座較發達的二線城市。
在《狗十三》的票房數據中,排名第二的城市出現了「西安」,成都和武漢依然位居第五和第六位。
加入《地球最後的夜晚》預售票的情形來看,累計票房排名前六的城市中,新出現了兩座二線城市——第三名的鄭州和第六名的長沙。北京依然位居第一位,成都、武漢分別上升到了第二位和第四位。
近幾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中國影視市場的主要觀眾群已經逐漸轉移至了二/三/四線城市。甚至,一直有言論說,從發展速度來看,「一線城市」應該改為「北、上、杭、深」。2018年初,《第一財經》雜誌還評選出了15座「新一線城市」。
城市化進程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百貨公司、娛樂中心、購物廣場如雨後春筍紛紛開業,宛若1970年代的美國,郊區城市化推進了多廳電影院的增設。中國幅員遼闊,在一些三線/四線小城,一個地區也就僅有那麼一~兩間電影院,雖然「影視寒冬」的哀嚎頻傳,但從市場空間來看,仍然有非常大的銀幕成長潛能。
畢贛經濟學:不僅會拍片,更懂文青營銷
《地球最後的夜晚》幕前、幕後陣容強大,演員女主角湯唯、男主角黃覺,更請來了張艾嘉、李鴻其等實力派戲骨加持。
參與本片的公司多達27家,製作方橫跨了中國內地[蕩麥影業-畢贛自己的公司]、中國臺灣[華文創-葉如芬的公司]、法國[CG Cinéma-法國知名電影製片公司]。出品方包括了蕩麥影業的戰略投資人「華策影業」、韓寒的「亭東影業」等14間公司。
網傳《地球最後的夜晚》預估成本約7000萬人民幣,但後期仍在不斷追加投資。近日身陷「離婚風波」的黃曉明也是本片的出品人之一。面對如此龐大的資本,畢贛坦言,壓力肯定是有的,他也覺得自己對電影工業的認知還非常不足,前期規劃時候低估了拍攝成本和時間,60分鐘的手持長鏡頭又拍了兩期才成功,導致出現了拍攝延期和預算不足、持續在融資的情形。但同時,畢贛對自己的作品也很有信心,雖然預售票房破億是始料未及的,但早前在坎城的時候,電影入圍了「一種關注」單元,畢贛就對媒體坦言,認為片子「對得起投資人」。
《地球最後的夜晚》發行和宣傳公司「合瑞影業」,曾發行過《暴裂無聲》、《無問西東》、《功夫瑜伽》、《心迷宮》等電影,參與聯合發行《寶貝兒》、《愛情公寓》、《引爆者》、《暴雪將至》、《戰狼2》等電影,票房和口碑都雙豐收。
本片的營銷,主打宣傳語「一吻跨年」,關鍵詞抓住了「末日」(2018年的最後一個夜晚)、「愛情」(脫單的甜言蜜語)、「浪漫」(在舊年的最後一天&新年的第一天看場電影)、「詩意」(小鳥在我胸口跳傘).
從營銷數據來看,物料、微博、微信都排在第二名,百度搜尋熱度排在了第一名。
宣傳物料方面,陸續推出了三版預告,一段正片的片段,一支「作戰」特輯。
還邀請到了竇靖童演唱電影的宣傳曲。
(↑《地球最後的夜晚》MV-竇靖童演唱)
也在抖音上發布小視頻,嘗試在新興媒介平臺進行營銷推廣。
(↑《地球最後的夜晚》抖音宣傳視頻)
此外,還與品牌聯名推出絲巾,以及電影官方衛衣等周邊商品。
作為電影的主視覺,《地球最後的夜晚》標準字和宣傳海報非常吸睛,臺詞明信片的設計也打到了文青的興奮點。
(點擊圖片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