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

2021-03-03 知乎實驗室

 如何評價畢贛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

《地球最後的夜晚》是作者非常自我的表達。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將會在今天(2018.12.31)迎來一場大規模反噬。因為這種營銷,不是條正路,這個片子根本不適合這種營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徑,畢導走的這條文藝片之路,就決定了他不能這麼營銷。因為文藝片這種東西,是在探尋電影藝術的界限,本身就非常先鋒。而先鋒就意味著分裂,因為大家都是依靠自己的直覺和天分來自我表達,根本不存在統一標準。

很多人都說文藝片文藝片,聽起來好像是某種片子類型,但其實不存在這種類型片,只是大家把無法按現代商業電影歸類的片子統統都放在這個名目下而已。

圖源:《地球最後的夜晚》

你能說王家衛和昆汀是拍的一個類型嗎?不能吧。所以除了極少數口味極廣的電影發燒友之外,每一個文藝片導演所能吸引的受眾,只能是與自己電影審美契合的那一部分。

不是那些文藝片導演不想拿票房,而是票房本身代表的是大眾審美,如果不去刻意研究的話,導演的這種個人化先鋒表達和大眾審美的交集時刻是極少的,可遇而不可求。

即便是藝術院線最發達、文藝電影最興盛的法國,每年本土票房的七成都被好萊塢的特效大片賺走,可見大家都是俗人。

而畢導這個片子,最大的問題就是,他根本沒達到大眾審美的最低線,那就是擁有一個漂亮清晰的故事,依然是一個非常自我的表達。

我敢打賭,被營銷騙進電影院的這些根本不是受眾的傢伙們,能當場睡過去已經算是很給面子了。覺得受欺騙的人恐怕會立即就會上網破口大罵,在現在這個網絡時代,會造成一場雪崩。

當年拿過坎城的《刺客聶隱娘》,大家知道在貓眼上評分多少嗎?答案是 6.3 分!

圖源:《刺客聶隱娘》

想想看,連《大鬧天竺》都能在貓眼上拿 7.4 的。

當時還並沒有這種欺騙式營銷,侯孝賢導演這麼多年積攢的粉絲也比畢導多得多,坎城大獎的加持也比只拿了幾個提名的本片強得多,所以我認為畢導的結局會比《刺客聶隱娘》慘烈無數倍。

今天這活兒,相當於畢導壓上了自己現在和未來的名氣口碑被製作方透支去換一時的票房,非受眾會覺得爛片無敵,受眾會覺得逼格掉盡,總之得不償失。

《地球》口碑撲街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這鍋應該營銷背。這次的營銷吸引了很多對文藝片和作者電影並無認知的觀眾,他們看地球的節奏和敘事手法會覺得非常不舒服,而且大家對這部電影的期待也偏差太大。

事實證明,一點都不適合情侶跨年,因為它根本就不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

很多人都被劇照「騙」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昨晚看的首映場裡,一直有人看手機 / 憤怒退場。

《地球》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

十二年前,黃覺因為朋友白貓的死,遇到神秘愛人湯唯,他們有過一番情愛但因為老大(及其他)的原因不了了之;

十二年後,黃覺因為父親的死重返凱裡,尋找神秘愛人湯唯,最終在一場奇詭的夢境裡相繼遇到了兒子、母親和愛人,與過去混沌和解。

敘事手法就是「把兩個時空的敘事揉碎混在一起」+「處處埋下互文的細節伏筆」。

把一個簡單到粗鄙的故事變成一段沉溺於黃覺主觀意識裡的、如夢似幻的時空之旅,再加上調度精緻的長鏡頭,嗯,這很畢贛。

其實比起上一部路邊野餐,就敘事維度而言,畢贛這一次真的在努力接近更多觀眾了,畢竟搞了那麼多小線索,整個劇本細節都環環相扣,沒有疏漏之處。

顯然,《地球》裡埋了太多耐人尋味的互文意象:柚子、時鐘、桌球、蘋果、黃磊的黑髮白髮、舊照片、旋轉的咒語……

這些細節的設置都是為了幫助觀者「破譯」導演的敘事意圖,讓觀者一邊沉迷影片的世界,一邊摸清楚兩條敘事線之間以及與夢境的關係。

但它們在多大程度上豐富了電影文本,又在多大程度上只是畢贛的小聰明?對我來說還要打一個問號。

畢贛在《地球》裡證明了他作為導演的調度能力和美學,但《地球》比起從凱裡自然生長出來的《路邊野餐》,匠氣多於靈氣。

圖源:《路邊野餐》

有錢之後每個場景都比前作精緻了十倍,在視覺上很美很享受,卻美得有些空洞,比如繁多的道具堆砌起來的復古景觀,讓反覆出現的「凱裡」也成了某種意味空泛的概念,就像《江湖兒女》的那個「江湖」。

而且畢贛也和賈科長一樣,年代感營造全靠老歌、霓虹燈和 KTV,不過不得不說這次姑父的演技自然多了,為姑父點讚。

但平心而論,批評也是出於對畢贛的期待和關注,我還是挺喜歡畢贛這部《地球》的,精緻瑰麗的視聽語言與雙層嵌套的敘事相互融合,又一起服務於最後的夢境高潮,荒誕,夢幻,一氣呵成。

反覆出現的關於水面的上搖鏡頭在提醒我們,別太當真,也許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黃覺的「潛意識」與「私人回憶」而已(水象徵潛意識與情緒);

而當黃覺在電影的影院裡戴上眼鏡,我們也在熒幕下的影院裡戴上眼鏡,隨他一起潛入畢贛所構建的靜謐夢境,這種關於線上 / 線下、虛擬 / 真實的討論還是很有趣。

還有那個一個小時的 3D 長鏡頭,流暢的調度實在嘆為觀止,詩歌般的影像氛圍也讓我大部分時間沉醉其中,這是今年非常特別的一次觀影體驗,不應該錯過。

但美中不足的是,技術的圓滿也讓我偶爾會忍不住「分心」去想技術的問題(「哇這個地方轉換好牛逼!」「哇這個調度設計好緊湊,居然沒出岔子」),也就是過多的「匠氣」破壞了觀影感受的完整性。

至於演員,覺得黃覺在本片裡表現比湯唯好很多,湯唯的文藝女神氣質全靠空洞冷漠的眼神和硬凹抽菸造型撐起來了,最大的亮點是那口貴州話說得賊溜,我很佩服。

當然,不能都怪湯唯,這個類似於「黑色電影」裡 femme fatale 的角色本來就流於表面,毫無層次和深度可言。

作為年輕導演,畢贛是非常幸運的,拍完長片處女作之後就跟坐火箭般拍上了大製作的文藝片,畢贛得以在充足的物質基礎上自由實現自己可能在《路邊野餐》裡沒能實現的表達欲。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包括我)都覺得地球確實像《路邊野餐》的升級版,不管是不同時空的交織、男主對神秘愛人的追尋、夢境的構建、凱裡潮溼而神秘的氣質,都是一脈相承。可以說,地球把路邊野餐的課題進行了升華。

總的來說,《地球》絕非一部「爛片」,它的製作水準堪稱華語頂級,但看它需要耐心和不那麼較真的態度,去慢慢品味亞熱帶潮溼的夢境與回憶。

心疼畢贛被噴,但文藝片 / 作者電影引起更多人關注或許也不是壞事,希望大家不會對國產文藝片失去信心,也不要因此就不去看《地球》了。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1125 個回答:如何評價畢贛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


文末彩蛋

長按掃碼進入「知乎實驗室」,回復「新年」即可抽取 2019 新年籤。

相關焦點

  • 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陪您度過2018最後的夜晚
    畢贛第二部電影作品——《地球最後的夜晚》。《地球最後的夜晚》收穫媒體不少的好評,甚大導演李安說:「這是今年世界上非常非常非常優秀的電影,3年前的金馬最佳新導演讓我們看著他茁壯成長發光發亮,這是部非常非常特殊的電影,有它獨特的電影,魅力和語言。」《地球最後的夜晚》講述的是,羅紘武(黃覺 飾)因父親離世再次回到貴州。
  • 《地球最後的夜晚》:中國電影需要《地球最後的夜晚》這樣的技術創新
    藝術性:★★★★★娛樂性:★★綜合評價:★★★★因為那次被萬人唾罵的聖誕平安夜營銷,《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影院排片幾乎被全部取消,所以很遺憾沒能在影院看到這部電影,直到在家裡看完,我才明白自己可能是錯過了中國電影技術發展的一次重要的原創革新。
  • 2018年最後一部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一吻跨年!
    2018年最後一步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
  • 「地球最後的夜晚」,是支離破碎的故事,也是如夢般的電影!
    在2018到2019的跨年之夜,有一部電影成為了大家最大的期待,9:40開場,00:00散場,在電影結束的一瞬間,剛好觀眾們就迎來了2019年,非常詩意的電影名,具有儀式感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剛好契合了「2018最後的夜晚」,抖音、微博上的用戶還很浪漫的召集了一場「新年一吻」的活動。
  • 2018年最後一部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
    《地球最後的夜晚》故事聽起來很簡單,但觀看起來卻跟畢贛的前作《路邊野餐》一樣,充滿了反敘事的、意識化的碎片化體驗和對時間的重構。《地球最後的夜晚》依然不會是常規的類型片敘事,圍繞男主角的一場尋找,繼續在時間與空間、現實與夢境之間穿梭,來營造末日氛圍。
  • 《地球最後的夜晚》和《蒙娜麗莎的微笑》
    《地球最後的夜晚》已經可以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當然不是指藝術造詣,這個是需要時間去驗證的,而是對它的評價。未上映時萬眾矚目,上映後萬眾嫌棄,同一部電影在評價上卻出現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情況,在影視界以前還未出現過,以後應該也很難,所以說它必將留下濃重的一筆。
  • 《地球最後的夜晚》讓全世界驚嘆,畢贛靠什麼?
    今日更新的坎城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綜合評分表上,呈現出了亞洲電影大年的勢態,前六名有四部亞洲影片,畢贛新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則排在第六。在《地球最後的夜晚》裡,畢贛花了一個小時(準確地說是55分鐘),將一個與夢境有關的世界無縫而連續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並且因為3D拍攝而具備前所未有的沉浸感。
  • 《地球最後的夜晚》背後的錯位營銷
    這樣的問題,被放大了在《地球最後的夜晚》(後簡稱《地球》)身上。儘管請來了湯唯、黃覺、張艾嘉等知名演員,電影卻保持了畢贛以往的導演風格。5月15日坎城首映時,外媒盛讚如雲,回到國內上映卻冰火兩重天。根據《地球最後的夜晚》片名,把檔期定在2018年的最後一天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製片人單佐龍透露,「片名從2015年的金馬創投期開始,到現在就一直沒有變過,當初身邊很多人都吐槽說,這根本不像一部電影的名字。」檔期敲定後,南方某影院經理提出,想在31號跨年夜上做一場提前放映活動的策劃。
  • 《地球最後的夜晚》被最低估的電影
    這種不停的在現實和回憶來回穿插的敘事方式,本來就很難讓人看懂,你稍微一個不注意就不知道電影講的是現實還是回憶,再加上電影最後一個多小時的夢境,讓好多人完全游離在電影之外,要看懂是不可能了。下面我和大家講講整個電影的故事,看懂這故事再去評價這部電影。白貓的死白貓的死是故事的開始。
  • 《地球最後的夜晚》|藝術不是孤芳自賞的東西
    李安曾對某些大陸導演做如此評價:「當導演拍電影,不是想表達我們自己最重要,不是說我有一個什麼東西,你把自己放那麼重要,就是自我,就是業障,而不是藝術。在我的價值裡是這樣的,藝術是渾然天成的東西,是有人回應的東西,不是孤芳自賞的東西,或是火氣那麼大的東西。」
  • 《地球最後的夜晚》登封《電影旬報》 將日本上映
    《地球最後的夜晚》登封《電影旬報》 將日本上映 時間:2020.02.18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Esther
  • 地球最後的夜晚結局彩蛋是什麼,地球最後的夜晚這些彩蛋你看懂了嗎
    跨年狂歡夜·一吻就兩年於是,2018年最後的夜晚有件儀式感的事,希望大家可以把這一年8760個小時的最後兩個小時,託付給《地球最後的夜晚》。2018年12月31日21:40 在電影00:00結束的時候,跟他/她一吻跨年!
  • 《地球最後的夜晚》衝破了文藝片的桎梏,卻走向了口碑斷崖
    關於電影,芭姐作為普通觀眾,已經用自己的方式對電影的浪漫做了解讀——電影很美,只是不適合接吻。→ 你被「一吻跨年」騙了,《地球最後的夜晚》被大眾浪漫騙了但造成《地球最後的夜晚》口碑斷崖式下滑的原因,絕不是歸咎於看不懂電影這一點。
  • 《地球最後的夜晚》這個電影有點變味了!
    《地球最後的夜晚》這個電影是由畢贛導演,湯唯、黃覺主演,華策影視主投的文藝片。影片於2018年12月年31日在全國公映。片方之前打出的「一吻跨年」的營銷,讓這部文藝片首日預售票房高達1.59億,可是沒想到播放之後,很多觀眾開始吐槽,覺得自己被忽悠了,他們以為去看一個商業大片,一看名字還以為是美國大片阿凡達一樣的好片,可是沒想到就是一個幾個人說話的文藝片,再說裡面的三D更是坑人,只有字母是3D,很多人覺得這個電影是2018年最坑電影。
  • 《地球最後的夜晚》不只是「跨年一吻」這麼簡單
    加拿大著名的電影雜誌《Cinema Scope》影評人Blake Williams如此評價這部電影:"它必將成為本世紀用探討電影本體與時間、空間、記憶和夢的關係中最為複雜和矛盾的電影之一。"由畢贛導演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在2018年的最後一個夜晚上映,以"跨年一吻"作為營銷噱頭的它最終慘遭"票房跳水"。遭到觀眾的抨擊與批評,一度成為電影界討論的熱點話題。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電影類型的意義和價值往往超出電影本身。
  • 2018年最後一部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 一吻跨年!
    《地球最後的夜晚》讓我們相約跨年夜與你心愛的人
  • 《地球最後的夜晚》:一個昏昏欲睡的夜晚
    《地球最後的夜晚》是由畢贛執導,黃覺,湯唯演的文藝電影。影片於2018年12月31日上映。影片的故事並不複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一個男人尋找生命中對自己最重要的兩個女人,最終男人在夢裡解開了心結,完成了心靈的自洽。影片運用非線性的敘事風格和碎片式的情節積累導致電影整體缺乏清晰的脈絡。
  • 詩意,如何用技術去解讀?專訪《地球最後的夜晚》DP董勁松
    關於《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影像已經有了很多的討論。前幾天我們發了《地球最後的夜晚》一鏡到底揭秘的文章(點擊我可以穿越)。金馬之後,影視工業網直播欄目【劇組有料】請到了《地球最後的夜晚》劇組主創攝影、聲音、美術...為我們分享了這部電影的製作過程和理念。
  • 《地球最後的夜晚》:跟著電影一起旋轉
    在跨年夜巨幕廳觀看《地球最後的夜晚》的時候,根本沒有料到之後會引發如此之大的爭議,只記得旁邊的女孩在飄字幕時說「看不懂,這是什麼鬼電影
  • 地球最後的夜晚:穿越時空的愛戀
    《地球最後的夜晚》電影海報畢贛的前作《路邊野餐》,使他奪得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時隔三年,新作《地球最後的夜晚》索取「反雞湯」的深度思考,在完成穿越時空愛情的娛樂性後,也還原藝術片的功能,包含畢贛許多似曾相識、卻獨一無二的影子:撲朔迷離的故事和緩慢的節奏,霓虹燈似的迷離夢境和新奇的3D長鏡頭,讓人沉浸其間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