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祝大家新年快樂,2019平安喜樂!
好了切入正題,講講我昨晚去看的一部噱頭很足的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
噱頭就是這部電影的營銷方案——一吻跨年:
」希望你們能在2018最後一個夜晚可以去電影院,和喜歡的人去看《地球最後的夜晚》在電影結束的時候相擁吻到新的一年」
配合片名《地球最後的夜晚》更是讓人浮想聯翩。人終究是嚮往羅曼蒂克的生物,影片也很配合,開設了很多跨年場次。
我訂的的是七點場,人已經很多了,買票的時候順帶看了下九點多開始的"跨年場「,好嘛,大多訂得只剩邊邊角角一個位子了。
事實證明,這次營銷方案相當的成功。
預售突破 1.3 億,上映首日累計票房以突破 2.5 億,排片場次高達 11 萬,上座人次更是達到了 44.3% 。
不過口碑方面,貓眼給出 3.4 的差評,而豆瓣從 7.6 降到了如今的 6.8 ,口碑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兩極分化。
斷崖式下降的貓眼評分,僅為百分之三十八的知友推薦度。
而IMDB中規中矩一直維持在7.2左右。
這部片子值不值得看似乎一眼就已經可以看出來了,如果一個我不了解的人,或者只是衝著這個噱頭去看這部電影的人:
我不推薦你們去看!我不推薦你們去看!我不推薦你們去看!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因為這是一部很難讓觀眾口徑一致的電影,所以接下來我要說說這部電影給我的一些很私人的感受了。
這是一部讓人感覺如同「做夢」一般的電影,電影開頭屏幕上會跳出一行字,大致意思是說這不是一部3D電影,但是觀眾需要在電影的後半部分跟隨我們的男主人公帶上眼鏡。
看到後面才知道,導演是安排了一出」戲中戲「的模式,前面總體上是雙線敘事,即現在和過去,後面男主角在電影院戴上眼鏡開始,多線歸一。
故事本身就略顯複雜,更有甚者,導演故意沒有把這個故事一五一十地說出來,前半段是穿插,後半段乾脆全部打碎,散落一地,這就導致觀感十分難受,而且整部電影沒有任何強烈的戲劇衝突。
即使有,也是比如羅宏武在電影院槍殺貓哥的劇情,也一點不緊張刺激。
導演故意把劇情層面帶來的影響力抹到最小,更多的希望把觀眾帶入到一種十分私人的情緒裡面,這就導致電影院裡面許多觀眾睡得很香了。
其實很多人可能都不認識導演畢贛,如果大家看電影之前預習下他的第一部電影《路邊野餐》的話,可能大一半會打消看這部電影的念頭。
我自認為我們閱片量肯定是要比平均水平高點的,但坦誠的講,我點開了《路邊野餐》,看了四分之一不到,就再也沒打開過。
這部電影獲得過無數大獎和提名,並且一下把畢贛,一個小鎮拍攝婚禮攝影的青年,捧上了神壇,」後面一段近一個多小時的長鏡頭足以被載入史冊「,當時是這樣被評價的。
畢贛確實牛逼,這點毋庸置疑。
他的偶像即他在電影方面學習的老師是塔可夫斯基,這個是我至今沒有勇氣,也知道自己沒有能力去欣賞的一位導演。
而《地球最後的夜晚》這個名字,來自智力小說家博拉尼奧的短篇小說集,英文片名」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來自美國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的同名自傳劇作《長夜漫漫路迢迢》,法國版海報以及最後一段的飛行長鏡頭的靈感,分別來自畫家夏加爾的名作《散步》和《生日》,等等等等。
這麼說吧,把畢贛扔進普通文青群體,逼格能甩他們三個銀河系。
有大量藝術,書籍的引用與二次創作,先鋒的的敘事手法,說白了這就不是一部大眾電影,而是一部「暴君電影」。
所謂的「暴君電影」,就是由導演獨裁制作的,情感私人化,題材小眾化的藝術電影,藝術電影其實和文藝片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簡單的說,寫點普通的情情愛愛,臺詞整書面化點,那也能算是文藝片,但絕不算是藝術片。
這種電影適合放在電影博物館藝術院線看看。
因為這相當於一種門檻篩選,普羅大眾買個爆米花去電影院圖個啥,圖一好故事唄,並不是說這部電影一無是處,相反顯而易見的的優點就很多,獨特的光影,詩意的表達,精湛的演技。
但現在如此營銷,對標錯了市場,即便在法國這種藝術院線遍布全國,現代文化產業發達的國家,每年票房的百分之七十都是來自於好萊塢大片,說白了大家都很俗,下裡巴人,沒心思和你玩那有的沒的。
更致命的是它的營銷方案,「和所愛之人擁吻跨年」,好嘛,一下子收割了近3億,錢是賺到了,後面的的口碑就斷崖式隕落了,大家一下子炸毛了,感覺像被騙了一樣。
有些人就出來說了,這樣子也挺好,大家多多支持獨立藝術電影,國家的電影產業才能多元化發展啊,但這部明明是定位在比較先鋒的藝術片,走的宣發路線確是商業片,掛羊頭賣狗肉,這就不對了,姜文在《讓子彈飛》說得「站著把錢掙了」,這次這部電影給我一種"跪著把錢討了「的感覺。
我並不討厭導演畢贛,相反我十分欣賞他,二十幾歲,年少有為,看過一些採訪覺得他是個活得很」明白「的年輕人。
採訪中畢贛是個讀得了詩歌,看得了日漫(他最喜歡的日本動漫是《一拳超人》)的人,雅俗共賞。
我覺得有一天,我想去電影影院了,這次我想整個俗點的,正好有一部不錯的喜劇上映,或者特效大片在上映,與此同時,旁邊有個追求藝術的年輕人,想通過電影——這種門檻最低的方式,去感受藝術,電影院排片也有一些適合的電影,大家各取所需,那這就是一種我理想中比較好的一種狀態了。
首發於公眾號:電影火車站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